本发明涉及饲料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饲料生产用均化混合器。
背景技术:
饲料由于成份含量的种类较多,要求各含量成份充分混合,现有搅拌混合器工作中容易将粉状物料搅拌成球状颗粒,难以满足粉状或者细颗粒状饲料生产中的物料混合的要求,而现有的一些均化混合器采用高压喷嘴配合螺旋翅片对粉状物料进行搅拌,高压喷嘴需要定期清洗,不然很容易堵塞,而且结构复杂,操作方式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饲料生产用均化混合器,解决传统均化混合器容易搅拌成球状颗粒,而目前利用高压喷嘴配合螺旋翅片对粉状物料进行搅拌的新式均化混合器中高压喷嘴需要定期清洗,不然很容易堵塞,而且结构复杂,操作方式繁琐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饲料生产用均化混合器,包括主壳体、混料管和顶置输料管,所述的主壳体和顶置输料管之间通过混料管相连通,所述的顶置输料管上表面左侧垂直固定有与顶置输料管内部相连通的第一进料管,所述的顶置输料管上表面右侧垂直固定有与顶置输料管内部相连通的第二进料管,所述的顶置输料管内部左侧横向设置表面具有螺旋叶片的左输料管,所述的顶置输料管内部右侧横向设置表面具有螺旋叶片的右输料管,所述的顶置输料管内顶面中央位置固定连接有传动连接座,所述的传动连接座内部设置有纵置传动杆,所述的纵置传动杆上、下端分别贯穿传动连接座上、下面与传动连接座活动连接,所述的纵置传动杆外侧壁对应左、右输料管位置开设有内置传动齿面的传动槽,所述的左输料管右端和右输料管左端对应传动槽位置均具有锥形齿轮端,所述左输料管右端的锥形齿轮端和右输料管左端的锥形齿轮端分别与纵置传动杆两侧传动齿面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纵置传动杆外侧壁位于混料管位置分别固定连接有复数个上置均化刀片和下置均化刀片。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置均化叶片和下置均化叶片大小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的左输料管左端和右输料管右端分别插入顶置输料管两侧内壁上的连接孔与顶置输料管活动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饲料生产用均化混合器利用单一纵置传动杆同时控制两侧具有螺旋叶片的输料管运行,同时带动下端均化刀片高速旋转,对输送和搅拌后的物料进行粉碎,从而符合物料混合的要求,并且传动效率高,结构紧凑,操作简单,无需定期维护,后期使用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传动连接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壳体,2.混料管,3.顶置输料管,4.第一进料管,5.第二进料管,6.左输料管,7.右输料管,8.传动连接座,9.纵置传动杆,10.传动槽,11.锥形齿轮端,12.上置均化刀片,13.下置均化刀片,14.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饲料生产用均化混合器,包括主壳体1、混料管2和顶置输料管3,主壳体1和顶置输料管3之间通过混料管2相连通,顶置输料管3上表面左侧垂直固定有与顶置输料管3内部相连通的第一进料管4,顶置输料管3上表面右侧垂直固定有与顶置输料管3内部相连通的第二进料管5,顶置输料管3内部左侧横向设置表面具有螺旋叶片的左输料管6,顶置输料管3内部右侧横向设置表面具有螺旋叶片的右输料管7,顶置输料管3内顶面中央位置固定连接有传动连接座8,传动连接座8内部设置有纵置传动杆9,纵置传动杆9上、下端分别贯穿传动连接座8上、下面与传动连接座8活动连接,纵置传动杆9外侧壁对应左、右输料管位置开设有内置传动齿面的传动槽10,左输料管7右端和右输料管8左端对应传动槽10位置均具有锥形齿轮端11,左输料管7右端的锥形齿轮端11和右输料管8左端的锥形齿轮端11分别与纵置传动杆9两侧传动齿面相连接。
进一步的,纵置传动杆9外侧壁位于混料管2位置分别固定连接有2个上置均化刀片12和下置均化刀片13,进一步的,上置均化叶片12和下置均化叶片13大小相同,进一步的,左输料管7左端和右输料管8右端分别插入顶置输料管3两侧内壁上的连接孔14与顶置输料管3活动连接,本发明的一种饲料生产用均化混合器利用单一纵置传动杆9同时控制两侧具有螺旋叶片的输料管运行,同时带动下端均化刀片高速旋转,对输送和搅拌后的物料进行粉碎,从而符合物料混合的要求,并且传动效率高,结构紧凑,操作简单,无需定期维护,后期使用成本低。
实施例:纵置传动杆9通过外置高速电机带动在混料管2和顶置输料管3高速旋转,带动左输料管7和右输料管8反向旋转,从而控制左输料管7和右输料管8上的螺旋叶片将第一进料管4和第二进料管5输入的物料向中央输送,然后进入混料管2,最后被高速旋转的上置均化刀片12和下置均化刀片13粉碎。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