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反应釜自动补液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0276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加工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反应釜自动补液的结构。



背景技术:

脱铜后液经过反应釜内部高温真空蒸发后获得浓缩产品,现有技术中,由于脱铜后液置于密闭的反应釜内部经过高温真空蒸发后,其液面会持续下降,为此需要定期打开反应釜的上盖,之后向反应釜内部注入脱铜后液,通过每次打开反应釜的上盖会导致反应釜内真空流失,得重新拉负压,导致工序繁琐,负压拉的过程中还容易造成反应釜内倒水进而导致生产时间过长、生产效率低,能耗高、生产成本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反应釜自动补液的结构,其提供一种连续自动补充反应釜内部脱铜后液的结构,直至反应釜内部获得最终浓缩产品,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高效满足生产需求。

一种用于反应釜自动补液的结构,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其包括反应釜本体、反应釜上盖、补液槽,所述补液槽内装有脱铜后液,所述反应釜上盖盖装于所述反应釜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上盖上设置有补液孔,所述补液槽通过连接管路连通至所述补液孔的位置,所述连接管路对应与所述补液孔的进口位置设置有阀门结构。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所述反应釜本体内还设置有液位探测器,所述液位探测器通过外置线线路连接至所述阀门结构,液位探测器探测到液面低于设置的高度时,控制并打开阀门结构,让脱铜后液流入反应釜本体直到设定的高度;

所述补液孔内插装有入液管,所述入液管的上端设置有上部进口法兰,所述连接管路出口通过底部法兰结构连接所述入液管的上部进口法兰,法兰结构确保连接的密封;

所述连接管路的入口部分位于所述补液槽内部的脱铜后液液面的正下方;

所述阀门结构布置于所述底部法兰结构的正上方的管路位置,其确保可以持续向反应釜本体的内部补充脱铜后液。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首先将反应釜本体内装入一定容量的脱铜后液,之后盖上反应釜上盖,使得脱铜后液在真空负压的状态下进行作业,脱铜后液在真空负压状态下被蒸发,液面下降,此时由于反应釜内部的压力小于补液槽的常压,控制阀门的流量,即可让补液槽内的脱铜后液自动补充进入反应釜内部,只要每次控制阀门流量,就可以因为压力差的原因自动添加原料;其提供一种自动补充反应釜内部脱铜后液的结构,直至反应釜内部获得最终浓缩产品,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高效满足生产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结构示意简图;

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名称如下:

反应釜本体1、反应釜上盖2、补液槽3、脱铜后液4、补液孔5、连接管路6、阀门结构7、液位探测器8、入液管9、上部进口法兰10、底部法兰结构11、脱铜后液液面12。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用于反应釜自动补液的结构,见图1:其包括反应釜本体1、反应釜上盖2、补液槽3,补液槽3内装有脱铜后液4,脱铜后液4的温度为60℃左右,反应釜上盖2盖装于反应釜本体1,反应釜上盖2上设置有补液孔5,补液槽3通过连接管路6连通至补液孔5的位置,连接管路6对应与补液孔5的进口位置设置有阀门结构7。

反应釜本体1内设置有液位探测器8,液位探测器8通过外置线线路连接至阀门结构7,液位探测器8探测到液面低于设置的高度时,控制并打开阀门结构7,让脱铜后液持续流入反应釜本体1直到设定的高度;

当没有液位探测器时,人工观测反应釜内液面的高度,手动调节阀门7结构的流量,直至流入反应釜本体直到设定的高度;

补液孔5内插装有入液管9,入液管9的上端设置有上部进口法兰10,连接管路6出口通过底部法兰结构11连接入液管9的上部进口法兰10,法兰结构确保连接的密封;

连接管路6的入口部分位于补液槽3内部的脱铜后液液面12的正下方;

阀门结构7布置于底部法兰结构11的正上方的管路位置,其确保可以持续向反应釜本体1的内部补充脱铜后液。

其工作原理利用压力差的原因自动添加脱铜后液,无需额外的动力源,其结构简单;且无需再进行繁琐的开盖、合盖、减压动作,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高效满足生产需求。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创造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创造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