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结构的开放式滤芯及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2267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体式结构的开放式滤芯及净水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用于净水器的滤芯,尤其涉及一种方便更换滤材的分体式结构的开放式滤芯及净水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用于净水器的滤芯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封闭式滤芯,这种滤芯采用的是整体封闭式的不可拆卸结构,将滤材密封在其中,当滤芯寿命到达后,只能将滤芯整体抛弃,比较浪费,也使产品的使用成本提高。另一种是开放式滤芯,可以将滤芯拆开对里面的滤材进行更换。现有的开放式滤芯虽然能更换滤材,但是却不能将密封件进行更换,经过拆卸更换内部滤材后,或者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滤芯密封件的密封效果会降低,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其连接结构使得更换滤材十分不方便。

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分体式结构的开放式滤芯及净水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结构的开放式滤芯及净水器,能同时更换滤材和密封件,既能节约材料和成本,又能保证拆卸后密封性能的稳定性,提高更换滤材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结构的开放式滤芯及净水器,方便对开放式滤芯进行拆卸更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分体式结构的开放式滤芯,包括过滤组件和滤瓶,所述过滤组件设置在所述滤瓶内;所述分体式结构的开放式滤芯还包括密封盖;所述滤瓶的上端设有开口,所述密封盖上设有至少能够在所述滤瓶上端的开口处形成密封状态的密封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分体式结构的开放式滤芯还包括压紧盖,所述压紧盖将所述密封盖压紧在所述滤瓶上端的开口处形成密封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结构包括端面密封圈,所述滤瓶上设有与所述端面密封圈配合的密封端面;所述密封盖的所述端面密封圈被压紧在所述密封端面上形成端面密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端面由所述滤瓶上端的开口边缘构成;所述密封盖设有向所述滤瓶的开口内部延伸并超越所述开口边缘的圆环形的凸出部,所述端面密封圈套设在所述凸出部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滤瓶的开口的内侧设有端面朝上的环形台肩,所述密封端面由所述环形台肩构成;所述密封盖设有向所述滤瓶的开口内部延伸并超越所述环形台肩的圆环形的凸出部,所述端面密封圈套设在所述凸出部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滤瓶的开口的内侧设有端面朝上的环形台肩,所述密封端面由所述环形台肩构成;所述密封盖设有向所述滤瓶的开口内部延伸并延伸到所述环形台肩上方的圆环形的凸出部,所述端面密封圈固定在所述凸出部的下端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滤瓶的上端开口处设有一段内径扩大的扩径部;所述扩径部的底部形成所述环形台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结构还包括侧面密封圈,所述侧面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凸出部的外侧,在所述凸出部与所述滤瓶的内壁之间形成密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滤组件包括上盖和滤材,所述上盖固定在所述滤材的上端;所述上盖与所述密封盖为一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滤组件包括上盖和滤材,所述上盖固定在所述滤材的上端;所述上盖与所述密封盖之间能拆卸的连接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分体式结构的开放式滤芯还包括用于拆卸所述压紧盖的拆卸扳手;所述压紧盖上设有突出的卡扣,所述拆卸扳手上设有与所述卡扣对应配合的卡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紧盖的顶部沿其直径方向对称设有两个所述卡扣;所述拆卸扳手包括把手和卡接部;所述卡接部的中央为中空部,所述中空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所述卡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滤瓶的外部设有用于挂设所述拆卸扳手的挂头,所述卡槽能挂在所述挂头上;所述拆卸扳手设有与所述滤瓶外壁一致的弧度,并紧贴所述滤瓶的外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这样实现,一种净水器,所述净水器包括以上所述的分体式结构的开放式滤芯;所述净水器设有机头,所述机头上设有滤芯连接接口;所述开放式滤芯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滤芯连接接口中。

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开放式滤芯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设置密封盖并在密封盖上设置密封圈,能够在更换滤材的同时将密封盖和密封圈进行更换,保证拆卸后密封性能的稳定性。

2、将密封盖、压紧盖和滤瓶设置成可拆卸的结构,在更换滤材时只需要抛弃滤材和密封盖即可,能节约材料和使用成本。

3、密封盖上的端面密封圈能压紧在滤瓶的密封端面上,通过密封盖的压紧作用可以增加端面密封圈的密封效果。

4、为了使压紧盖拆卸方便,还设置了与压紧盖配合的拆卸扳手,该拆卸扳手不使用时可以挂在滤瓶的外壁,使用方便。

使用该开放式滤芯的净水器同样具有上述的优点。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开放式滤芯第一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开放式滤芯第二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开放式滤芯第三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开放式滤芯带有拆卸扳手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开放式滤芯的爆炸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净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体式结构的开放式滤芯200,包括过滤组件10和滤瓶20,所述过滤组件10设置在所述滤瓶20内。该开放式滤芯200的主要改进之处在于设置有密封盖40和压紧盖30,滤瓶20的上端设有开口,所述密封盖40上设有能够在所述滤瓶20上端的开口处形成密封状态的密封圈。所述压紧盖30将所述密封盖40压紧在所述滤瓶20上端的开口处形成密封状态。具体实施时,压紧盖30可以通过旋紧结构连接在滤瓶20的上端开口处(如螺纹连接),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压紧连接方式,如在压紧盖30四周采用锁扣(或卡扣)与滤瓶20连接。其中,密封盖40可以与压紧盖30一体设置,即密封盖40上一体设有与压紧盖30起相同作用的结构,例如锁扣或卡扣结构等,由此将密封盖40更紧密地压实在滤瓶20的上端。具体实施时密封盖40与压紧盖30优选是分开设置的两个部件,在更换滤材时,将滤材和密封盖(附带密封盖上的密封圈)抛弃,更换了新的滤材、密封盖和密封圈,这样可以减少抛弃的材料,节省使用成本,同时更换为新的密封圈,又能保证拆卸后密封性能的稳定性,提高更换滤材的便利性。

进一步,如图1所示,所述密封圈包括端面密封圈51。所述滤瓶20上设有与所述端面密封圈51配合的密封端面21;所述密封盖40将所述端面密封圈51压紧在所述密封端面21上。通过密封盖的压紧作用可以增加端面密封圈的密封效果。具体实施时,密封盖40上也可以同时设置侧面密封圈52,以通过两道密封进一步加强密封效果,具体密封结构的实现请参见下文的各实施例。

进一步,结合图4所示,该分体式结构的开放式滤芯200还可以包括用于拆卸所述压紧盖30的拆卸扳手60。所述压紧盖30上设有突出的卡扣32,所述拆卸扳手60上设有与所述卡扣32对应配合的卡槽61。拆卸扳手60上的卡槽61卡接在压紧盖30上的卡扣32上,使用者用手转动拆卸扳手60即可将压紧盖30松开并拆卸。具体结构优选为,如图4所示,所述压紧盖30的顶部沿其直径方向对称设有两个所述卡扣32。所述拆卸扳手60包括把手62和卡接部63;所述卡接部63的中央为中空部,所述中空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所述卡槽61。该中空部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能避开压紧盖30上方突出的结构,避免干涉。如果压紧盖30上方没有突出的结构,可以不用设置中空部,只在卡接部63上与卡扣32对应的位置设置卡槽61即可。所述滤瓶20的外部设有用于挂设所述拆卸扳手60的挂头23,所述卡槽61能挂在所述挂头23上;所述拆卸扳手60设有与所述滤瓶20外壁一致的弧度,并紧贴所述滤瓶20的外壁。拆卸扳手60不使用时,紧贴着滤瓶20的外壁固定挂接在挂头23上,方便使用。

密封盖40和滤瓶20之间的密封结构,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实施例来实现,将所述端面密封圈51压紧在所述密封端面21上,以便通过增加压力来加强密封效果。

实施例一

如图1、图5所示,所述密封端面21由所述滤瓶20上端的开口边缘a构成;所述密封盖40设有向所述滤瓶20的开口内部延伸并超越所述开口边缘a的圆环形的凸出部41,所述端面密封圈51套设在所述凸出部41外侧。密封盖40的凸出部41向下伸入到滤瓶20的开口内部,端面密封圈51夹设在开口边缘a与密封盖40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41的外侧还设置有侧面密封圈52,以便在所述凸出部41与所述滤瓶20的内壁之间形成密封。该侧面密封圈52位于端面密封圈51的下方。具体地,凸出部41的侧面上可以设置两个环形凹槽,端面密封圈51和侧面密封圈52嵌入在相应的环形凹槽内。压紧盖30螺纹连接在滤瓶20的开口处,压紧盖30将所述密封盖40压紧在所述滤瓶20上端的开口处形成密封状态。

所述过滤组件10包括上盖11、下盖13和滤材12,所述上盖11固定在所述滤材12的上端,下盖13固定连接在滤材12的下端以支撑和封闭滤材12的底部。所述上盖11可以与所述密封盖40设计为一体结构,即上盖11与密封盖40一体成型。所述上盖11也可以与所述密封盖40之间设计成能拆卸的连接形式,例如上盖11密封插接在密封盖40上。其中,上盖11和密封盖40均设有相应的流路,上盖11上还设有连接部42,流路的设置以及连接部42的结构均可采用现有技术的多种方式来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所述滤瓶20的开口的内侧设有端面朝上的环形台肩b,所述密封端面21由所述环形台肩b构成。所述滤瓶20的上端开口处设有一段内径扩大的扩径部22;所述扩径部22的底部形成所述环形台肩b。所述密封盖40设有向所述滤瓶的开口内部延伸并超越所述环形台肩b的圆环形的凸出部41,所述端面密封圈51套设在所述凸出部41外侧。密封盖40的凸出部41向下伸入到滤瓶20的开口内部,端面密封圈51夹设在环形台肩b与密封盖40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41的外侧还设置有侧面密封圈52,以便在所述凸出部41与所述滤瓶20的内壁之间形成密封。该侧面密封圈52位于端面密封圈51的下方。具体地,凸出部41的侧面上可以设置两个环形凹槽,端面密封圈51和侧面密封圈52嵌入在相应的环形凹槽内。压紧盖30螺纹连接在滤瓶20的开口处,压紧盖30将所述密封盖40压紧在所述滤瓶20上端的开口处形成密封状态。本实施例中压紧盖30上设置外螺纹,滤瓶20的扩径部22设有内螺纹,压紧盖30螺纹连接在扩径部22内,使滤瓶20将压紧盖30和密封盖40均包覆在内部。压紧盖30也可以螺纹连接在扩径部22的外侧。

所述过滤组件10包括上盖11、下盖13和滤材12,所述上盖11固定在所述滤材12的上端,下盖13固定连接在滤材12的下端以支撑和封闭滤材12的底部。所述上盖11可以与所述密封盖40设计为一体结构,即上盖11与密封盖40一体成型。所述上盖11也可以与所述密封盖40之间设计成能拆卸的连接形式,例如上盖11密封插接在密封盖40上。其中,上盖11和密封盖40均设有相应的流路,上盖11上还设有连接部42,流路的设置以及连接部42的结构均可采用现有技术的多种方式来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所述滤瓶20的开口的内侧设有端面朝上的环形台肩b,所述密封端面21由所述环形台肩b构成。所述滤瓶20的上端开口处设有一段内径扩大的扩径部22;所述扩径部22的底部形成所述环形台肩b。所述密封盖40设有向所述滤瓶的开口内部延伸并延伸到所述环形台肩b上方的圆环形的凸出部41,所述端面密封圈51固定在所述凸出部41的下端面上。密封盖40的凸出部41向下伸入到滤瓶20的开口内部并位于环形台肩b的上方,将密封盖40压紧时,端面密封圈51夹设在环形台肩b与凸出部41的下端面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41的外侧还设置有侧面密封圈52,以便在所述凸出部41与所述滤瓶20的内壁之间形成密封,该侧面密封圈52位于端面密封圈51的上方。具体地,凸出部41的侧面上可以设置一个环形凹槽,侧面密封圈52嵌入在该环形凹槽内;凸出部41的下端面上也设有一圈环形凹槽,端面密封圈51嵌入到凸出部41下端面的环形凹槽内。压紧盖30螺纹连接在滤瓶20的开口处,压紧盖30将所述密封盖40压紧在所述滤瓶20上端的开口处形成密封状态。本实施例中压紧盖30上设置内螺纹,滤瓶20的扩径部22设有外螺纹,压紧盖30螺纹连接在扩径部22外侧。压紧盖30也可以螺纹连接在扩径部22的内侧,使滤瓶20将压紧盖30和密封盖40均包覆在内部。

所述过滤组件10包括上盖11、下盖13和滤材12,所述上盖11固定在所述滤材12的上端,下盖13固定连接在滤材12的下端以支撑和封闭滤材12的底部。所述上盖11可以与所述密封盖40设计为一体结构,即上盖11与密封盖40一体成型。所述上盖11也可以与所述密封盖40之间设计成能拆卸的连接形式,例如上盖11密封插接在密封盖40上。其中,上盖11和密封盖40均设有相应的流路,上盖11上还设有连接部42,流路的设置以及连接部42的结构均可采用现有技术的多种方式来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净水器100,该净水器100包括以上所述的分体式结构的开放式滤芯200。所述净水器100设有机头,所述机头上设有滤芯连接接口;所述开放式滤芯200设有连接部42,所述连接部42通过旋紧结构连接在所述滤芯连接接口中。具体的,所述密封盖40的中央设有向上伸出的圆柱形凸台,所述圆柱形凸台的外侧设有密封圈凹槽,密封圈凹槽内装设密封圈并与机头上相应的滤芯连接接口密封对接在一起。所述压紧盖30上设有卡扣31,所述圆柱形凸台及卡扣31构成所述连接部42;滤芯连接接口中设置有旋紧卡接结构,所述压紧盖30上的卡扣31通过旋转卡接在所述滤芯连接接口中。连接部42及滤芯连接接口均可采用现有技术,滤芯连接接口中还设有与密封盖40上的流路对应配合的流路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的开放式滤芯及净水器,其主要的优点在于密封结构和压紧结构分别设置在不同的部件上,即密封盖40负责密封,压紧盖30负责压紧,在滤瓶20和压紧盖30的动作过程中,不会干涉到密封结构,在更换滤芯的过程时,易疲劳的密封圈也一同更换,密封效果达到最佳的同时还能节约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特征的所有组合未必是本实用新型所限制的解决手段,可以理解这些附加的构造特征以及操作改进可以单独使用或者相互结合使用。因此,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任何具体的特征或元件的结合,并且在此描述的任何期望的特征组合都能被实施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