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化肥生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掺混肥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掺混肥是以颗粒大小较为一致的单元肥料或复合肥料为原料,按照一定的配比通过简单机械混合搅拌制得的。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输送设备以及搅拌设备,现有的这两种设备功能较为单一,输送设备只能用于输送,搅拌设备只能用于搅拌,关联性不大,未进行有机结合已达到有效提高掺混肥生产效率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掺混肥生成装置,使搅拌和输送功能有机结合于一种设备上,有利于提高掺混肥生产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所述掺混肥生成装置,包括进料混合单元和输送混合单元,进料混合单元包括进料筒,进料筒内设置有分隔板,分隔板将进料筒筒腔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分隔板自上而下开设有两排轴线倾斜的贯通孔,每排贯通孔的轴线相互平行,位置高的一排贯通孔中的每个贯通孔正下方均未设置有贯通孔,位置低的一排贯通孔中的每个贯通孔正上方也均未设置有贯通孔,两排贯通孔中的一排贯通孔位于第一腔的开口位置高于位于第二腔的开口位置,两排贯通孔中的另一排贯通孔位于第一腔的开口位置低于位于第二腔的开口位置,分隔板的贯通孔内均插接有混料管;
所述输送混合单元包括绞龙,绞龙包括一输送管,输送管内沿其长度方向轴承连接设置有转轴,转轴一端轴连有电机,转轴上设置有螺旋叶片;
所述进料筒连通设置于输送管一端侧壁上,输送管另一端侧壁上开设有出料口。
进一步的,混料管的两端管口均平齐于进料筒筒口。
进一步的,混料管两端管口中位置较高的管口上均设置有漏斗状扩料口。
进一步的,两排贯通孔中位置高的一排贯通孔位于第一腔的开口位置低于位于第二腔的开口位置,相应地,两排贯通孔中位置低的一排贯通孔位于第一腔的开口位置高于位于第二腔的开口位置;
位置高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位于第一腔中的管口位置高于位置低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位于第一腔中的管口位置;
沿进料筒上筒口指向下筒口方向,位置高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位于第一腔中的管口投影与位置低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位于第一腔中的管口处设置的扩料口投影相离。
进一步的,位置高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位于第一腔中的管口靠近进料筒筒壁,位置低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位于第一腔中的管口靠近分隔板。
进一步的,位置高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位于第一腔中的管口靠近分隔板,位置低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位于第一腔中的管口靠近进料筒筒壁。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筒与输送管之间还设置有变径管,沿进料筒上筒口指向下筒口方向,变径管管径由大逐渐变小。
进一步的,变径管靠近输送管的管径不大于螺旋叶片的螺距。
进一步的,所述变径管为软管,沿变径管侧壁设有两道夹持卡,每道夹持卡包括两条平行的卡板,两条卡板通过锁紧螺栓相连接,所述两道夹持卡的卡板垂直设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掺混肥生成装置进料筒内设置有分隔板,分隔板上开设有两排贯通孔,位置高的一排贯通孔中的每个贯通孔正下方均未设置有贯通孔,位置低的一排贯通孔中的每个贯通孔正上方也均未设置有贯通孔,这种设计能够避免后续贯通孔内插接混料管后,位于上方的混料管对位于下方的混料管管口的遮挡和干涉,保证混料效果。在进行送料时,投入第一腔的原料有一部分自混料管进入第二腔中,同时投入第二腔的原料有一部分自混料管进入第一腔,从而达到了混料的目的,经进料混合单元进行混料后的原料肥落入输送混合单元中的绞龙,输送至出料口落下,螺旋叶片前一螺距输送出的原料肥与后一螺距输送出的原料肥在下落后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混合,有效提高掺混肥混合均匀度及掺混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掺混肥生成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分隔板上贯通孔的一种排列示意图;
图3为分隔板上贯通孔的另一种排列示意图;
图4为变径管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进料筒、2.分隔板、3.混料管、4.变径管、5.绞龙、6.电机、7.出料口、8.扩料口、11.第一腔、12.第二腔、41.卡板、42.锁紧螺栓、51.输送管、52.转轴、53.螺旋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掺混肥生成装置,使搅拌和输送功能有机结合于一种设备上,有利于提高掺混肥生产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所述掺混肥生成装置,如图所示,包括进料混合单元和输送混合单元,进料混合单元包括进料筒1,进料筒1内设置有分隔板2,分隔板2将进料筒1筒腔分隔为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分隔板2自上而下开设有两排轴线倾斜的贯通孔,每排贯通孔的轴线相互平行,位置高的一排贯通孔中的每个贯通孔正下方均未设置有贯通孔,位置低的一排贯通孔中的每个贯通孔正上方也均未设置有贯通孔,两排贯通孔中的一排贯通孔位于第一腔11的开口位置高于位于第二腔12的开口位置,两排贯通孔中的另一排贯通孔位于第一腔11的开口位置低于位于第二腔12的开口位置,分隔板2的贯通孔内均插接有混料管3;
所述输送混合单元包括绞龙5,绞龙5包括一输送管51,输送管51内沿其长度方向轴承连接设置有转轴52,转轴52一端轴连有电机6,转轴52上设置有螺旋叶片53;
所述进料筒1连通设置于输送管51一端侧壁上,输送管51另一端侧壁上开设有出料口7。
本掺混肥生成装置进料筒1内设置有分隔板2,分隔板2上开设有两排贯通孔,位置高的一排贯通孔中的每个贯通孔正下方均未设置有贯通孔,位置低的一排贯通孔中的每个贯通孔正上方也均未设置有贯通孔,这种设计能够避免后续贯通孔内插接混料管后,位于上方的混料管对位于下方的混料管管口的遮挡和干涉,保证混料效果。在进行送料时,投入第一腔11的原料有一部分自混料管3进入第二腔12中,同时投入第二腔12的原料有一部分自混料管3进入第一腔11,从而达到了混料的目的,经进料混合单元进行混料后的原料肥落入输送混合单元中的绞龙5,输送至出料口7落下,螺旋叶片53前一螺距输送出的原料肥与后一螺距输送出的原料肥在下落后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混合,有效提高掺混肥混合均匀度及掺混效率。
本掺混肥生成装置中,混料管3的两端管口均平齐于进料筒1筒口,扩大进入混料管的原料肥流量。
本掺混肥生成装置中,混料管3两端管口中位置较高的管口上均设置有漏斗状扩料口8,也能达到扩大进入混料管原料肥流量的目的。
本掺混肥生成装置中,两排贯通孔中位置高的一排贯通孔位于第一腔11的开口位置低于位于第二腔12的开口位置,相应地,两排贯通孔中位置低的一排贯通孔位于第一腔11的开口位置高于位于第二腔12的开口位置;
位置高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3位于第一腔11中的管口位置高于位置低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3位于第一腔11中的管口位置,扩大第一腔和第二腔中混料管之间的间隙,有利于配料落下;
沿进料筒1上筒口指向下筒口方向,位置高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3位于第一腔11中的管口投影与位置低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3位于第一腔11中的管口处设置的扩料口8投影相离。
具体而言,位置高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3位于第一腔11中的管口靠近进料筒1筒壁,位置低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3位于第一腔11中的管口靠近分隔板2;或者位置高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3位于第一腔11中的管口靠近分隔板2,位置低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3位于第一腔11中的管口靠近进料筒1筒壁。
本掺混肥生成装置中,所述进料筒1与输送管51之间还设置有变径管4,沿进料筒1上筒口指向下筒口方向,变径管4管径由大逐渐变小,使得自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落下的原料肥在变向过程中也能完成一定程度的掺混。
本掺混肥生成装置中,变径管4靠近输送管51的管径不大于螺旋叶片53的螺距,有利于优化输送混合单元的混合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变径管4为软管,沿变径管侧壁设有两道夹持卡,每道夹持卡包括两条平行的卡板41,两条卡板41通过锁紧螺栓42相连接,所述两道夹持卡的卡板41垂直设置,经过夹持后原料肥下落速度加快,两道夹持方向相垂直,还可以达到增强掺混效果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