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体型形成流路的侧流式反渗透膜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3976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侧部RO过滤器(Reverse osmosis filter)(指反渗透膜过滤器),尤其涉及一种通过RO过滤器对流入的自来水等原水中含有的对人体有害的异物进行过滤而分离成净水和浓缩水并排出的以一体型形成流路的侧流式RO过滤器。



背景技术:

对于图1和图2a图示的现有技术中的RO过滤器,

其中多种膜在中央的中央管4周围以螺旋形缠绕螺旋缠绕型模块(spiral wound type module),反渗透膜过滤器1在过滤部件2之间设置原水隔片(spacer)3,并将这些以螺旋形缠绕于中央管4的周围,并且外周面被无纺布等形成的外膜(outer wrap)5围绕而维持形态。

通过上述原水隔片3流入的原水中通过过滤部件2的表面而被过滤的净水沿着过滤部件2的中心移动,并且通过形成于中央管4的贯通孔6而通过形成于中央管4的一侧的净水流出口7排出。

通过上述原水隔片3流入的原水中未能通过过滤部件2的表面而被浓缩的浓缩水通过原水隔片3继续移动,并且通过形成于中央管4周围的浓缩水流出口8排出。

上述过滤部件2具有如下结构:在第一膜9和第二膜10之间设置有净水隔片11,从而使通过第一膜9或者第二膜10的净水沿着净水隔片11逐渐向中央管4侧移动而通过中央管4的贯通孔6排出。此时,通常是将上述第一膜9和第二膜10中的一个膜设置成反渗透膜,然而也可以将两侧的膜都设置成反渗透膜。上述反渗透压膜过滤器1由0.0001μm的反渗透膜形成,用于过滤如铅、砷等重金属以及钠和各种病菌等。

如图2b图示,原水和浓缩水并非沿着反渗透膜片(reverse osmosis membrane sheet)的长度方向移动,而是沿着反渗透膜片的宽度方向移动。如此,原水相对于反渗透膜片沿着横向(宽度方向)移动,使得与反渗透膜片的表面接触的原水的滞留时间会缩短。

由此,与通过上述原水隔片3流入到上述反渗透压膜过滤器1的原水流入量相比,通过上述反渗透压膜过滤器1被过滤后通过上述净水流出口7排出的净化水量(一般为3∶1的比率)相对较少,因此存在净水回收率非常低的缺点。

专利申请10-2011-7006005号公开了“螺旋形反渗透膜”。

如图3所示,上述螺旋形反渗透膜在中央管(central pipe)外周边缠绕净水膜11后,利用环形盖600密封反渗透膜10的两端,并且使原水通过形成于中央管400的外周边和环形盖600之间的原水流入口214流入。

因此,通过上述净水膜11进行净水处理的净水被集水于上述中央管而排出,而包括未能通过上述净水膜11的异物的浓缩水通过浓缩水流出口排出,其中上述浓缩水排出口在对应于弯曲部的注入水路的侧边形成。

由于上述螺旋形反渗透膜以使原水通过形成于上述反渗透膜10的两端的2个原水流入口214流入的方式设定好原水的流入方向,因而需要使用依据上述反渗透膜10的结构设计的专用过滤器壳体。因此存在降低制造过滤器壳体的生产性的问题。

并且,上述螺旋形反渗透膜在上述反渗透膜10的两端形成上述原水流入口214而形成被分散的结构,因此原水流入上述反渗透膜10时存在发生偏流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使原水向RO过滤器的反渗透膜片的长度方向通过的途中,对原水中含有的异物进行过滤而能够提高净水的效率的以一体型形成流路的侧流式RO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利用安装于过滤器壳体的开口部且形成有原水流入口、净水排出口和浓缩水排出口的流路转换导向器,简化连接于过滤器壳体的软管接头结构的以一体型形成流路的侧流式RO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用于RO过滤器的专用过滤器壳体的以一体型形成流路的侧流式RO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使通过原水流入口流入到过滤器壳体的原水通过RO过滤器侧面边缘的宽面单向流入,从而能够提高净水的生产量的以一体型形成流路的侧流式RO过滤器。

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及其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延长流体移动通道的侧流式RO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央管,沿着上述中央管的半径方向形成有使经过净水处理的净水流入的贯通孔,并且上述中央管的一端被堵塞;反渗透膜片,其以螺旋形卷绕于上述中央管外侧,使得通过上述反渗透膜片的外侧端流入的原水沿着纵向移动而被净水处理,并使经过净水处理的净水通过上述贯通孔移动至上述中央管的内部,并且使得由上述反渗透膜片过滤的浓缩水移动至相接于上述中央管的外侧面而形成的排出孔;注入筛,其设置于上述反渗透膜片的中央,用于确保通过上述外侧端流入的原水的移动通道。

为了达到上述及其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以一体型形成流路的侧流式RO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器壳体,其由上端开放的壳体和下端接头连接于上述壳体的开口部且上下端开放的盖构成;RO过滤器,其内设于上述过滤器壳体,并且为了延长通过以辊式(roll type)缠绕的反渗透膜片的外侧端而从侧面流入的原水的滞留时间,使原水向上述反渗透膜片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将上述原水分离成通过上述反渗透膜片而被净水处理的净水与未能通过上述反渗透膜片而被截留的浓缩水;中央管,其形成于上述RO过滤器的中央,并且将由上述反渗透膜片净水处理后通过沿着半径方向形成的贯通孔的净水集水于内部;流路转换导向器,其安装于上述过滤器壳体的开口部,并且由原水流入口、浓缩水排出口及净水排出口构成,其中,上述原水流入口使原水从外部流入,上述浓缩水排出口使从上述RO过滤器的反渗透膜片流入的浓缩水排出至外部,上述净水排出口使通过上述中央管的出口流入的净水排出至外部。

有益效果

根据如上构成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使自来水等原水向RO过滤器的反渗透膜片的长度方向移动的途中,对原水中含有的异物进行过滤来提高净水生产量,进而能够提高净水效率。

并且,不需要使用依据RO过滤器的结构设计的专用过滤器壳体,因此能够提高制造过滤器壳体的生产率。

并且,利用安装于过滤器壳体的开口部且形成有原水流入口、净水排出口和浓缩水排出口的流路转换导向器,简化连接于过滤器壳体的软管接头结构,从而能够提高工作率。

并且,通过原水流入口使流入到过滤器壳体的原水通过RO过滤器侧面边缘的宽面单向流入,从而能够提高净水的生产量,进而提高处理净水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图2a至图2b、以及图3是根据现有技术的RO过滤器的示意图。

图4a至图4e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以一体型形成流路的侧流式RO过滤器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RO过滤器的外膜(outer wrap)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以一体型形成流路的侧流式RO过滤器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以一体型形成流路的侧流式RO过滤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以一体型形成流路的侧流式RO过滤器。

图4a和图4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以一体型形成流路的侧流式RO过滤器的示意图,图4c是上述RO过滤器的平面图,图4d是上述RO过滤器的仰视图,图4e是用于说明流体移动通道被延长的图。

参照图4a至图4e,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以一体型形成流路的侧流式RO过滤器具有:

中央管56,沿着其半径方向形成有使经过净水处理的净水流入的贯通孔55,并且其一端被堵塞;

反渗透膜片53,其以螺旋形卷绕于上述中央管56的外侧,使得通过上述反渗透膜片53的外侧端流入的原水沿着纵向移动而被净水处理,并且使经过净水处理的净水通过上述贯通孔55移动至上述中央管56的内部,并且使得由上述反渗透膜片53过滤的浓缩水移动至相接于上述中央管56的外侧面而形成的排出孔65;

注入筛(feed screen)(未图示),其设置于上述反渗透膜片53的中央(指手柄形状的片和片之间),用于确保通过上述外侧端流入的原水的移动通道。

上述RO过滤器54的一端被密封处理,而另一端除了上述排出孔65以外的部位被密封处理,并且通过上述反渗透膜片53对通过上述外侧端向侧面流入而沿着纵向移动的原水进行净水处理,且使经过净水处理的净水移动至上述中央管56,并且使得由上述反渗透膜片53过滤的浓缩水移动至上述排出孔65。

参照图4a至图4e,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以一体型形成流路的侧流式RO过滤器(过滤器壳体以一键式形成)具有:

过滤器壳体52,其由上端开放的壳体50和下端结合于上述壳体50的开口部且上下端开放的盖51构成;

RO过滤器54,其内设于上述过滤器壳体52,并且为了随着延长通过以辊式缠绕的反渗透膜片53(指膜片(membrane sheet))的外侧端而从侧面流入的原水的滞留时间而提高净水效率,使原水向上述反渗透膜片53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将原水分离成通过上述反渗透膜片53的微孔而被净水处理的净水与未能通过上述反渗透膜片53微孔而被截留的浓缩水(指废水);

中央管56,其配置于上述RO过滤器54的中央,并且将由上述反渗透膜片53净水处理后通过沿着半径方向贯通形成的贯通孔55的净水集水于内部;

流路转换导向器60,其安装于上述过滤器壳体52的开口部,并且由原水流入口57、浓缩水排出口58、净水排出口59构成,其中上述原水流入口使从外部流入的原水移动至上述RO过滤器54的反渗透膜片53外侧端,上述浓缩水排出口使得从上述RO过滤器54的反渗透膜片53流入的浓缩水排出至外部,上述净水排出口使得通过上述中央管56的出口流入的净水排出至外部。

在图4a至图4e的流路转换导向器60中,原水流入口57形成于流路转换导向器60的中央,浓缩水排出口58形成于上述原水流入口57的外侧,净水排出口59形成于上述原水流入口57和浓缩水排出口58之间。然而,在本实用新型中,流路转换导向器内的原水流入口57、浓缩水排出口58和净水排出口59的布置不局限于此,并且根据需要可以适当地变形后使用。

可以具有连接器(connector)61,该连接器以连通的方式连接上述中央管56的出口和上述流路转换导向器60的净水排出口59,并且使上述中央管56内的净水移动至上述流路转换导向器60的净水排出口59。

可以具有O型圈62,其分别安装于上述连接器61的上部外周边和下部的外周边,并用于防止从上述反渗透膜片53排出的浓缩水与从上述中央管56排出的净水相互混合。

虽然未在附图中图示,但是为了防止通过上述原水流入口57流入到过滤器壳体52的原水通过上述RO过滤器54的下端直接流入到反渗透膜片53,可以利用常规的粘合剂粘合上述RO过滤器54的下端来进行密封处理。

可以具有下部支架(lower holder)63,其以密封处理上述RO过滤器54的下端的方式形成,用于防止通过上述原水流入口57流入到过滤器壳体52的原水通过上述RO过滤器54的下端而直接流入到反渗透膜片53。上述下部支架63牢固地固定卷式反渗透膜片53,从而还能够防止随着使用的时间,片的形状出现变形。

还可以设置下部支架作为如下方法:在上述RO过滤器54的下端或者在上述下部支架63与过滤器的接触面涂敷粘合剂后,使上述RO过滤器54和上述下部支架63结合。

虽然未在附图中图示,但是为了防止从上述RO过滤器54的反渗透膜片53通过排出孔65排出的浓缩水逆流至上述反渗透膜片53的上端,利用常规的粘合剂粘合上述RO过滤器54的反渗透膜片53的上端来进行密封处理(粘合除了排出孔65以外的反渗透膜片53的上端)。

可以具有上部支架(upper holder)64,其以密封处理上述RO过滤器54的反渗透膜片53上端的方式形成,用于防止从上述RO过滤器54的反渗透膜片53排出的浓缩水逆流至上述反渗透膜片53的上端。上述上部支架64牢固地固定卷式反渗透膜片53,从而还能够防止随着使用的时间,片的形状出现变形。

还可以设置上部支架作为如下方法:在上述RO过滤器54的上端或者在上述上部支架64与过滤器的接触面涂敷粘合剂后,使上述RO过滤器54和上述上部支架64结合。

可以具有排出孔65,其形成于上述中央管56的外周边和上部支架64的内周边之间,用于使从上述RO过滤器54的反渗透膜片53排出的浓缩水移动至上述流路转换导向器60的浓缩水排出口58。

使原水通过上述RO过滤器54的反渗透膜片53的外侧端流入的入水口(未标示附图标记)与上述排出孔65的大小比例范围是1∶0.5~3.0。

上述排出孔65的大小为入水口大小的1/2以下时,通过RO过滤器54的反渗透膜片53的原水的流动速度会降低,因此会在上述反渗透膜片53表面累积杂质,从而可能干扰原水的流动。

与此相反,上述排出孔65的大小为入水口大小的3倍以上时,原水所能够接触的反渗透膜片53的表面积会缩小,并且在上述RO过滤器54内的原水的滞留时间会缩短,从而可能降低净水效率。

可以具有O型圈66,其设置于上述上部支架64的外周边,用于防止从上述反渗透膜片53排出的浓缩水与通过上述原水流入口57流入到过滤器壳体52的原水相互混合。

对从外部流入到上述过滤器壳体52的原水进行净水处理而分离成净水和浓缩水而排出的RO过滤器54的结构与图1中图示的现有技术中的RO过滤器1的结构实质上相同,因此省略对这些结构的说明。

在上述中央管56的外侧以螺旋形被缠绕的RO过滤器54的外周面可以形成有外膜(未图示)。外膜的作用在于制造RO过滤器54时以防止被卷绕的形态松解的方式进行固定。如图5图示,在上述RO过滤器的外膜66可以形成有原水流入孔67。并不会特别限定形成原水流入孔的方法,并且也不会特别限定原水流入孔的形态和个数。外膜整体上均匀地形成有冲孔时,能够使原水以较快的流速流入,从而具有防止废物累积的效果。

以下,通过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以一体型形成流路的侧流式RO过滤器的使用例。

如图4a至图4e所示,原水从外部通过上述流路转换导向器60的原水流入口57后,通过上述壳体50的内周边和反渗透膜片53的外周边之间的原水移动通道而流入到上述过滤器壳体52内时,原水通过以辊(roll)式形成的反渗透膜片53的外侧端而流入到RO过滤器54的侧面(附图中以箭头标示原水的移动方向)。

此时,利用密封处理于上述RO过滤器54的下端的下部支架63,可以防止向上述过滤器壳体52内部的下方移动的原水直接流入到RO过滤器54的反渗透膜片53。

流入到上述过滤器壳体52的原水通过辊式RO过滤器54侧面的反渗透膜片53的外侧端而流入后,沿着上述反渗透膜片53向长度方向(指反渗透膜片53的纵向)移动。

沿着上述反渗透膜片53向长度方向移动的原水通过上述反渗透膜片53的微孔,因而经过净水处理的净水通过上述中央管56的贯通孔55集水于内部的净水移动通道。

根据附图,集水于上述中央管56内部的净水移动通道的净水,向上方移动后,通过结合于中央管56的出口的连接器61,并且通过上述流路转换导向器60的净水排出口59从过滤器壳体52排出。

与此相反,未能通过上述反渗透膜片53的微孔而被截留的浓缩水,沿着上述反渗透膜片53向长度方向(反渗透膜片53的纵向)移动后,通过在上述反渗透膜片53的上端被密封处理的上部支架64的内周边与连接器61的外周边之间形成的排出孔65排出。

通过上述排出孔65从上述RO过滤器54的反渗透膜片53排出的浓缩水,通过上述流路转换导向器60的浓缩水排出口58从上述过滤器壳体52排出。

此时,利用在上述RO过滤器54的反渗透膜片53的上端被密封处理的上部支架64,防止从上述反渗透膜片53排出后移动至上述流路转换导向器60的浓缩水排出口58的浓缩水逆流而流入到上述RO过滤器54的反渗透膜片53。

利用设置于上述上部支架64的上部外周边的O型圈66,防止以流入上述RO过滤器54的反渗透膜片53的方式流入到上述过滤器壳体52的原水与通过上述排出孔65从RO过滤器54的反渗透膜片53排出的浓缩水相互混合。

并且,利用安装于上述连接器61的上部外周边和下部外周边并密封上述中央管56和流路转换导向器60的净水流入口之间的间隙的O型圈62,可以防止净水和浓缩水相互混合,其中上述净水通过结合于上述中央管56的出口的上述连接器61而移动至上述流路转换导向器60的净水排出口59,而上述浓缩水从上述反渗透膜片53移动至上述流路转换导向器60的浓缩水排出口58。

参照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以一体型形成流路的侧流式RO过滤器具有:过滤器壳体52,其由上端开放且下端形成有奶嘴(nipple)形浓缩水排出口58的壳体、以及下端连接于上述壳体50的开口部且上下端开放的盖51构成;

RO过滤器54,其内设于上述过滤器壳体52内,且为了延长通过以辊式缠绕的反渗透膜片53的外侧端而从侧面流入的原水的滞留时间,使原水向上述反渗透膜片53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将上述原水分离成通过上述反渗透膜片53而被净水处理的净水与未能通过上述反渗透膜片53而被截留的浓缩水;

中央管56,其形成于上述RO过滤器54的中央,并且将由上述反渗透膜片53净水处理后通过沿着半径方向形成的贯通孔55的净水集水于内部;

流路转换导向器60,其安装于上述过滤器壳体52的开口部,并且由净水排出口59和原水流入口57构成,其中上述净水排出口使得通过上述中央管56的出口流入的净水排出至外部,上述原水流入口使原水从外部流入。

在图6的流路转换导向器60中,净水排出口59形成于流路转换导向器60的中央,并且原水流入口57形成于上述净水排出口59的外侧。然而,在本实用新型中,流路转换导向器内的原水流入口57和净水排出口59的布置不局限于此,并且根据需要可以适当地变形后使用。

此时,除了形成于上述壳体50下端的奶嘴形浓缩水排出口58以及形成有上述原水流入口57和净水排出口59的流路转换导向器60之外的结构与图4a、图4b图示的RO过滤器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对这些结构的说明,并且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对重复的结构进行标示。

图7图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以一体型形成流路的侧流式RO过滤器具有:过滤器壳体52,其由上端开放且下端形成有奶嘴形净水排出口59的壳体50、以及下端连接于上述壳体50的开口部且上下端开放的盖51构成;

RO过滤器54,其内设于上述过滤器壳体52内,且为了延长通过以辊式缠绕的反渗透膜片53的外侧端而从侧面流入的原水的滞留时间,使原水向上述反渗透膜片53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将上述原水分离成通过上述反渗透膜片53而被净水处理的净水与未能通过上述反渗透膜片53而被截留的浓缩水;

中央管56,其形成于上述RO过滤器54的中央,并且将由上述反渗透膜片53净水处理后通过沿着半径方向形成的贯通孔55的净水集水于内部;

流路转换导向器60,其安装于上述过滤器壳体52的开口部,并由浓缩水排出口58和原水流入口57构成,其中上述浓缩水排出口使得通过上述RO过滤器54排出的浓缩水排出至外部,上述原水流入口使得原水从外部流入。

在图7的流路转换导向器60中,浓缩水排出口58形成于流路转换导向器60的中央,并且原水流入口57形成于上述浓缩水排出口58的外侧。然而,在本实用新型中,流路转换导向器内的原水流入口57和浓缩水排出口58的布置不局限于此,并且根据需要可以适当地变形后使用。

此时,除了形成于上述壳体50下端的奶嘴形净水排出口59以及形成有上述原水流入口57和浓缩水排出口58的流路转换导向器60之外的结构与图4a、图4b图示的RO过滤器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对这些结构的说明,并且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对重复的结构进行标示。

虽然未在附图中图示,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以一体型形成流路的侧流式RO过滤器可以以多种组合布置原水流入口、净水排出口以及浓缩水排出口。例如,可以在壳体下端形成奶嘴形原水流入口,并且将形成有净水排出口和浓缩水排出口的流路转换导向器布置于壳体的开口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使通过上述流路转换导向器60的原水流入口57而流入到过滤器壳体52的内部的原水,通过辊式的上述RO过滤器54的反渗透膜片53的外侧端向侧面流入,并且使得原水向具有手柄形态的上述反渗透膜片53的长度方向移动,利用反渗透膜片53过滤原水中含有的对人体有害的异物,从而延长原水的移动通道。

因此,能够提高对原水进行净水处理而产生净水的净水效率(与此相反,在图2a至图2b中图示的现有技术的RO过滤器1的结构中,以辊式形成的过滤部件2的上下端开放,使得原水沿着过滤部件2的宽度方向(过滤部件2的横向)移动而被净水处理,因此使得原水移动的原水移动通道相对变短,使得对原水进行净水处理而产生净水的净水效率会降低)。

并且,利用安装于过滤器壳体的开口部且形成有原水流入口、净水排出口和浓缩水排出口的流路转换导向器,简化连接于过滤器壳体的软管接头结构,从而提高工作性。

并且,原水不会直接流入上述RO过滤器54的上端和下端,而是原水通过反渗透膜片的外侧端流入,因此作为收容RO过滤器54的过滤器壳体52并不需要使用以依据RO过滤器的结构而形成原水的流入方向的方式设计的专用过滤器壳体。因此,能够提高制造上述过滤器壳体52的生成率。

并且,可以以多种方式布置原水流入口、净水排出口和浓缩水排出口的位置,而且可以使用单向奶嘴结构或双向奶嘴结构的过滤器壳体,因而能够轻易地改变结构,使得适合于设置RO过滤器的机器的形态及设置场所。

虽然在本实用新型中,参照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会理解在不超过上述内容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和领域的范围内,能够以多种形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和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