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框进泥分配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68646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污泥处理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自动板框压滤机的板框进泥分配槽结构,特别涉及其机械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脱水机房自动板框压滤机经过连续工作,多批次的进泥后,由于原来的进泥分配槽孔距的关系,经常会发生进泥口和进泥盘堵塞的情况,目前直观观察每批次泥饼的厚度仅为2~2.5CM,不能达到正常4~5CM的厚度,影响到了板框污泥的挤压效果和出泥量;同时因为槽孔距过小,也影响到了铲泥工序,不能完全铲净,这既延长了后续的进泥时间,也减少了每批次的进泥量。我厂自动板框压滤机设计进泥量为50立方,改造前只能进含水率96%~97%经调理后的泥20立方左右,如果进含水率为95%的泥,进泥量将会更低,使得我厂每日的泥处理量不能达到日常要求,从而也影响到了整个水处理工艺的运行。经过改造后,扩大进泥分配槽的孔距,将能增加板框压滤机的进泥量,也能一定程度降低离心浓缩后的污泥含水率,缩短进泥时间,从而达到每日泥处理量的要求。

因此,改变现有设施中存在的设计缺陷,成为污水处理厂急待解决和改进的一个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框进泥分配槽结构,其扩大了板框进泥分配槽的孔距,目的是进泥分配槽的孔距扩大后,既能增加进泥量,又能避免进泥分配槽的堵塞情况,也方便进行铲泥工序,使得每批次的进泥量能达到日常生产的要求,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板框进泥分配槽结构,所述板框进泥分配槽结构包括一环状体结构的板框本体,该板框本体的中心设置有圆形的进泥孔,板框本体处沿环状体等间距分布有安装孔基座,该安装孔基座呈扇形结构,安装孔基座上开设有安装孔,相邻两个安装孔基座之间的形成分配槽,分配槽的腔体呈扇形状,该分配槽的内侧槽口间距为5cm-10cm,分配槽的外侧槽口间距为12cm-19cm。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板框进泥分配槽结构,经过改造后,扩大了进泥分配槽的孔距,既能增加板框压滤机的进泥量,缩短进泥时间,一定程度降低离心浓缩后的污泥含水率,也极大地方便了铲泥工序,解决了进泥堵塞的情况,使得每批次的进泥量达到了设计要求。同时也明显提高了挤压效果,保证了最终的泥饼含水率达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板框本体;

2、进泥孔;

3、安装孔基座;

4、安装孔;

5、分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进行描述。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板框进泥分配槽结构,其区别于现有技术在于:所述板框进泥分配槽结构包括一环状体结构的板框本体1,该板框本体1的中心设置有圆形的进泥孔2,板框本体1处沿环状体等间距分布有安装孔基座3,该安装孔基座3呈扇形结构,安装孔基座3上开设有安装孔4,相邻两个安装孔基座3之间的形成分配槽5,分配槽5的腔体呈扇形状,该分配槽5的内侧槽口间距为5cm-10cm,分配槽5的外侧槽口间距为12cm-19cm。

在具体实施时,板框本体1有上环体和下环体上下拼接构成,上环体和下环体之间通过上述安装孔4内的固定螺栓实现连接,上述扇形状的分配槽5由上环体的扇形槽和下环体的扇形槽合并形成。

在具体实施时,分配槽5的最最优选方案为,内侧槽口间距为7.5cm,外侧槽口间距为16.5cm。

在具体实施时,分配槽5处的板框本体1上亦开设有上下对称分布的安装孔4。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