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和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2720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和净水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渗透净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和净水器。



背景技术:

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又称卷式反渗透膜元件,是水处理技术中的常用元件,其包括中心管组和多个沿中心管组的周向缠绕至中心管组外侧的反渗透膜片组,该中心管组包括纯水管以及环绕所述纯水管间隔设置的多个废水管;每一反渗透膜片组的正面在反渗透膜片组的一端从中心管组的纯水管和废水管之间穿过后对折,形成与废水管连通的进水通道,相邻两反渗透膜片组的反面通过防水胶粘接形成与纯水管连通的产水通道。

在现有的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中,为了避免防水胶影响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卷制,而将防水胶设置在反渗透膜片组距离其侧边为20~25mm的位置,但是,这样就导致每一反渗透膜片组的过滤面积都缩小了,进而降低了该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过滤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旨在增大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过滤面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包括:

中心管组,所述中心管组包括纯水管、以及环绕所述纯水管间隔设置的多个废水管;

多个反渗透膜片组,沿所述中心管组的周向卷绕至所述中心管组的外侧,每一所述反渗透膜片组的正面在所述反渗透膜片组的一端从所述纯水管和一所述废水管之间穿过后对折,形成与所述废水管连通的进水通道,相邻两所述反渗透膜片组的反面通过防水胶粘接,形成与所述纯水管连通的产水通道,且所述防水胶与所述反渗透膜片组的侧边之间的间距为10~15mm。

优选地,所述防水胶与所述反渗透膜片组的侧边之间的间距为10mm。

优选地,所述产水通道除靠近所述纯水管的侧边以外的其他侧边均通过防水胶粘接,以使得所述产水通道仅具有朝向所述纯水管的纯水出口。

优选地,所述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还包括两端盖,两所述端盖分别盖合于所述多个反渗透膜片组和所述中心管组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且两所述端盖分别与所述多个反渗透膜片组密封连接。

优选地,每一所述端盖包括用于与所述中心管组和所述多个反渗透膜片组的端部套接的套筒部、以及位于所述套筒部一端的遮盖部,所述遮盖部具有面对所述中心管组和所述多个反渗透膜片组的打胶面,所述打胶面通过防水胶与所述多个反渗透膜片组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打胶面上的防水胶的厚度为1~2mm。

优选地,至少一所述端盖的遮盖部设有纯水排出口以及多个废水排出口,所述纯水排出口与所述纯水管连通设置,每一所述废水排出口对应与一所述废水管连通设置。

优选地,所述纯水管设有多个纯水入水孔,且多个所述纯水入水孔沿所述纯水管的长度方向排布;

每一所述废水管设有多个废水入水孔,且多个所述废水入水孔沿所述废水管的长度方向排布。

优选地,每一所述反渗透膜片组包括反渗透膜片、进水导流网以及纯水导流网,所述反渗透膜片的正面对折形成所述进水通道,相邻两所述反渗透膜片的反面之间形成所述产水通道,所述进水导流网位于所述进水通道中,所述纯水导流网位于所述产水通道中。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水器,该净水器包括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所述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包括:

中心管组,所述中心管组包括纯水管、以及环绕所述纯水管间隔设置的多个废水管;

多个反渗透膜片组,沿所述中心管组的周向卷绕至所述中心管组的外侧,每一所述反渗透膜片组的正面在所述反渗透膜片组的一端从所述纯水管和一所述废水管之间穿过后对折,形成与所述废水管连通的进水通道,相邻两所述反渗透膜片组的反面通过防水胶粘接,形成与所述纯水管连通的产水通道,且所述防水胶与所述反渗透膜片组的侧边之间的间距为10~15mm。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每一反渗透膜片的正面在该反渗透膜片的一端自纯水管和一废水管之间穿过后对折,形成与废水管连通的进水通道;相邻两反渗透膜片组的反面通过防水胶粘接,形成与纯水管连通的产水通道;并且将防水胶设置于距反渗透膜片组的侧边之间的间距为10~15mm的位置,相较于现有的将防水胶设置于距反渗透膜片组的侧边之间的间距为20~25mm的位置,本申请中的每一反渗透膜片组的过滤面积大大地增大了,同时也增大了由两相邻反渗透膜片组的反面围设形成的产水通道的进水面积,有利于增大了该产水通道的通水量,进而有利于提高该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过滤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的中心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纯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纯水管、废水管以及反渗透膜片组的组装示意图;

图5为现有的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展开示意图;

图6为图1中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展开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端盖的半剖图;

图8为图7中端盖、中心管组以及反渗透膜片组的组装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增大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通水量,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的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请参照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100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100包括中心管组10、沿着该中心管组10的周向卷至该中心管组10外侧的多个反渗透膜片组20以及其他部件。

该中心管组10包括纯水管11和环绕该纯水管11间隔设置的多个废水管12。

请一并参照图2,每一反渗透膜片组20均具有呈相对设置的正面和反面,并且每一反渗透膜片组20的正面在该反渗透膜片组20一端从纯水管11和一废水管12之间穿过后对折,形成与废水管12连通的进水通道,相邻两反渗透膜片组20的反面之间通过防水胶粘接,形成与纯水管11连通的产水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一个反渗透膜片组20对应一个废水管12设置,即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100的反渗透膜片组20的数量由废水管12的数量决定,对于废水管12的数量、形状以及纯水管11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该废水管12的数量为N个,N大于或等于;该纯水管11的横截面呈N边形设置,并对应具有N个侧表面,每一个废水管12对应纯水管11一侧表面的位置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N=5,即废水管12的数量为5个,纯水管11的横截面大致呈正五边形设置,对应具有五个侧表面,每一个废水管12对应纯水管11的一个侧表面的设置。由于纯水管11的每一侧表面都是平面,每一废水管12朝向纯水管11的表面也为平面,这样就方便了纯水管11和多个废水管12之间的定位,进而方便反渗透膜片组20的卷制。

为了方便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100的卷制,请参照图3,优选将纯水管11和多个废水管12共同组合形成圆柱体形。在卷制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100时,纯水管11和多个废水管12组合形成的中心管组10在转动时比较均匀,不容易发生歪斜,这样就有利于提高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100的合格率。

为了增大每一反渗透膜片组20的过滤面积,请参照图5和图6,将上述用于将相邻两反渗透膜片组20的反面粘接的防水胶设置于距反渗透膜片组20的侧边之间的间距为10~15mm的位置,相较于原有的将防水胶设于反渗透膜片组20距离其侧边20~25mm的位置,这样就大大地增大了每一反渗透膜片组20的过滤面积。例如现有的单页反渗透膜片组20的长度1.6m,宽度为1m,则每一反渗透膜片组20的最大过滤面积为1.6*0.5m2,而本申请中的每一反渗透膜片组20的最大过滤面积为1.6*0.8m2

较佳地,将防水胶设置于反渗透膜片组20距离其侧边为10mm的位置。如此设置,在保证了防水胶在两相邻的反渗透膜片组20的反面粘接时,不会从相邻两反渗透膜片组20之间溢出的同时,还最大化的增大每一反渗透膜片组20的过滤面积,这样也增大了由两相邻反渗透膜片组20的反面围设形成的产水通道的进水面积,进而增大了由相邻的两个反渗透膜片组20的反面围设形成的产水通道,有利于提高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100的过滤效率。

为了使得相邻两反渗透膜片组20之间粘接的更牢固,还可以在相邻两反渗透膜片组20的反面上均涂设防水胶,这样使得相邻两反渗透膜片组20的反面粘接的牢固,避免了相邻两反渗透膜片组20受水的冲击而出现松脱,进而导致该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100出现漏水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每一反渗透膜片21的正面在该反渗透膜片21的一端自纯水管11和一废水管12之间穿过后对折,形成与废水管12连通的进水通道;相邻两反渗透膜片组20的反面通过防水胶粘接,形成与纯水管11连通的产水通道;并且将防水胶设置于距反渗透膜片组20的侧边之间的间距D2为10~15mm的位置,相较于现有的将防水胶设置于距反渗透膜片组20的侧边之间的间距D1为20~25mm的位置,本申请中的每一反渗透膜片组20的过滤面积大大地增大了,同时也增大了由两相邻反渗透膜片组20的反面围设形成的产水通道的进水面积,有利于增大了该产水通道的通水量,进而有利于提高该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100的过滤效率。

为了保证每一个产水通道内的纯水都能够及时的收集到纯水管11中,请参照图6,该纯水管11的每一侧表面上设有多个纯水入水孔111,并且每一侧表面上的多个纯水入水孔111均沿着纯水管1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由此,使得产水通道邻近纯水管11的每个位置都能够通过纯水入水孔111快速流入纯水管11中。

为了保证每一废水管12所在的进水通道内的废水能够及时收集至废水管12中,请参照图3,每一废水管12上设置有多个废水入水孔121,且多个废水入水孔121沿着该废水管12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布,如此,使得废水通道的邻近废水管12的每个位置都能够通过废水入水孔121快速流入废水管12中。

请参照图2,每一反渗透膜片组20包括反渗透膜片21、进水导流网22以及纯水导流网23;其中,该反渗透膜片21的正面在该反渗透膜片21的一端从纯水管11和一废水管12之间穿过后对折,形成上述进水通道,相邻两反渗透膜片21的反面之间通过防水胶粘接,形成产水通道。进水导流网22和纯水导流网23分别设置在反渗透膜片21的正反两面,也就是说,进水导流网22安装于进水通道内,纯水导流网23安装于产水通道内。原水在进水导流网22的导流作用下在进水通道内流动,并在渗透压力的作用下,从反渗透膜片21的正面向反渗透膜片21的反面渗透纯水;进水通道内的原水穿过反渗透膜片21进入至产水通道内而形成纯水,纯水在纯水导流网23的导流作用下向纯水管11流动。需要说明的是,对折后的反渗透模21的正面在进水导流网22的作用下呈相互间隔设置,相邻两反渗透模片21的反面在纯水导流网23的作用下呈相互间隔设置,这样就有利于保证反渗透膜片21的过滤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该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100的过滤效率。

为了能够顺利的将纯水导出,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产水流道除靠近纯水管11的侧边以外的其他侧边均闭合密封,以使得产水流道仅具有朝向纯水管11的纯水出口;此时产水流道形成一个三侧密封一侧开口的膜袋,膜袋口对着纯水管11,限定膜袋内的纯水只能朝纯水管11流动;原水在反渗透膜片21的作用后产生纯水,纯水形成在膜袋内并流动到袋口进入纯水管11中。

请参照图7和图8,为了提高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100的密封性,上述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100还包括两端盖40,两端盖40分别盖设于多个反渗透膜片组20和中心管组10的长度方向,以将多个反渗透膜片组20进行密封。具体的,每一端盖40包括用于与中心管组10和多个反渗透膜片组20的端部套接的套筒部41、以及位于该套筒部41一端的遮盖部42,该遮盖部42具有面对中心管组10和多个反渗透膜片组20的打胶面421,该打胶面421通过防水胶与多个反渗透膜片组20密封连接。该套筒部41能够对卷至中心管组10外侧的多个反渗透膜片组20进行固定,这样就避免了多个反渗透膜片组20受外力作用而散开;该遮盖部42能够对同一反渗透膜片组20邻近中心管组10的端部的侧边、以及相邻的反渗透膜片组20邻近中心管组10的端部的侧边进行密封,也即该端盖40能够将进水通道邻近中心管组10的端部的一侧、以及产水通道邻近中心管组10的端部的一侧进行密封,这样就确保了产水通道的密封性,避免了产水通道出现漏水的问题发生,同时还确保了进水通道的密封性,避免了进水通道出现漏水的问题发生。

为了保证上述端盖40能够将多个反渗透膜片组20邻近中心管组10端部的侧边进行密封,上述遮盖部42的打胶面421上涂设的防水胶的厚度为1~2mm。较佳地,在遮盖部42的打胶面421上涂设2mm的防水胶。如此设置,确保了有足够多的防水胶粘至多个反渗透膜片组20邻近中心管组10端部的侧边,这样就保证了同一反渗透膜片组20邻近中心管组10的端部的侧边、以及相邻的反渗透膜片组20邻近中心管组10的端部的侧边能够被防水胶密封。

上述两个端盖40中至少一端盖40设有纯水排出口422和多个废水排出口423,且多个废水排出口423环绕纯水排出口422设置。在端盖40盖设于中心管组10和多个反渗透膜片组20端部时,端盖40的纯水排出口422与纯水管11连通设置,每一废水排出口423与一废水管12连通,这样就方便了纯水管11中的纯水、以及各废水管12中的废水排出。

进一步地,上述端盖40的打胶面凸设有第一伸入管424、以及环绕第一伸入管424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伸入管425,并且第一伸入管424与纯水排出口422连通设置,每一第二伸入管425与一废水排出口423连通设置。在端盖40盖设于纯水管11和多个废水管12的轴向的一端时,该端盖40的第一伸入管424插至纯水管11中,每一第二伸入管425插至对应的废水管12中。这样不仅方便了端盖40与纯水管11和多个废水管12之间的定位,同时还方便了端盖40上的纯水排出口422与纯水管11、以及端盖40上的每一废水排出孔与对应的废水管12连通,进而便于端盖40与纯水管11以及多个废水管12的组装。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水器,该净水器包括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该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净水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应当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人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