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浮动式自清洗滤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2615发布日期:2018-09-18 20:33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型浮动式自清洗滤芯,属于机械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很多设备正常运行时,都需要配备具有过滤介质功能的辅件,如运行中设备需要高洁净度空气或液体冷却,及高洁净油脂作润滑等,这都需要使用不同标准滤芯进行过滤介质中杂质,否则会影响设备使用周期或损坏整套设备,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或若没有过滤部件也不能向用户提供优质产品,所以用于过滤介质的滤芯作用十分重要,另滤芯与设备同步工作,滤芯经常被杂物堵塞,影响设备运行,所以滤芯必须要求经常性更换,可更换滤芯部件通常是整体更换,但整体滤芯上不可用的材料仅仅是脏污的滤网,整体滤芯上其他部件还是可以多次循环利用的(如滤芯的外壳),抛弃整体滤芯是相当浪费资金的,每个滤芯少则十几元,多则上百元,且没有自清洗功能滤芯,滤网易堵塞,使滤芯使用周期变短,长时间、高频率更换整体滤芯会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小型浮动式自清洗滤芯,通过设置在滤芯外壳上圆形凹槽、纵状凹槽、弹性卡环、弹性卡框可以有效地把滤网牢固地固定在滤芯外壳内侧,形成一只符合设备使用的标准过滤滤芯,再在标准滤芯内加装上下滑动且能360°自动旋转的自清洗金属软丝刷。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小型浮动式自清洗滤芯,包括滤芯壳体,所述的滤芯壳体里面安装滤网,所述的滤芯壳体的内壁设置有两条与所述滤芯壳体轴向平行的轴向凹槽,所述轴向凹槽里面设置有用于卡住滤网的弹性卡框,所述的弹性卡框上设置有导向件,环形金属软丝刷的两侧分别通过滑动环连接在所述的导向件上并能沿所述的导向件上下滑动。

所述的小型浮动式自清洗滤芯,所述的滤芯壳体的内壁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内侧环形卡槽,所述的环形卡槽里面设置有用于卡住滤网的环形卡环。

所述的小型浮动式自清洗滤芯,所述的滤芯壳体的外壁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外侧环形卡槽,所述的环形卡槽里面设置有用于卡住滤网的环形卡环。

所述的小型浮动式自清洗滤芯,所述的轴向凹槽位于上下两个内侧环形卡槽之间。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拆装便捷,便于维护,同时具有标准的过滤效果,具有延长滤芯使用周期等特点,满足设备正常运行标准,满足用户需求。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卡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滤芯壳体;2、滤网;3、轴向凹槽;4、弹性卡框;5、导向件;6、环形金属软丝刷;7、滑动环;8、内侧环形卡槽;9、环形卡环;10、外侧环形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小型浮动式自清洗滤芯,包括滤芯壳体1,所述的滤芯壳体里面安装滤网2,所述的滤芯壳体的内壁设置有两条与所述滤芯壳体轴向平行的轴向凹槽3,所述轴向凹槽里面设置有用于卡住滤网的弹性卡框4,所述的弹性卡框上设置有导向件5,环形金属软丝刷6的两侧分别通过滑动环7连接在所述的导向件上并能沿所述的导向件上下滑动。

所述的小型浮动式自清洗滤芯,所述的滤芯壳体的内壁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内侧环形卡槽8,所述的环形卡槽里面设置有用于卡住滤网的环形卡环9。

所述的小型浮动式自清洗滤芯,所述的滤芯壳体的外壁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外侧环形卡槽10,所述的环形卡槽里面设置有用于卡住滤网的环形卡环。

所述的小型浮动式自清洗滤芯,所述的轴向凹槽位于上下两个内侧环形卡槽之间。

制作过程:

根据滤芯壳体展开面积裁剪标准滤网,滤网的面积略大于滤芯外壳展开面积,要求所裁剪的滤网装入滤芯滤芯壳体后紧贴滤芯壳体并且滤网的两端重叠在一起,确保弹性卡框有足够的滤网面积被卡牢;滤网装入滤芯壳体后重叠处位于任意一条轴向凹槽处,然后在两个内侧环形卡槽中卡入环形卡环固定滤网;再将上下两端多余的滤网沿着滤芯壳体的两端进行外翻后用两个环形卡环卡入外侧环形卡槽中固定滤网,要求平整完好;接着把预装好导向件和环形金属软丝刷的弹性卡框装入滤芯外壳内的轴向凹槽;金属软丝数量可视设备内流动介质压力而定,金属软丝可制作成可拆式结构,便于更换;当带压力介质通过带自清洗金属刷的滤芯时,压力介质带动自清洗金属软刷上下运动,自清洗金属刷不停地清除粘在滤网上污物,使滤芯上滤网保持清洁,使流动介质通畅通过滤芯,使滤芯使用周期延长(大多数设备带压力介质流向为低进高出,自清洗金属软丝的运动就是利用此介质流向特征而设定的);当流动介质有压力波动时,自清洗金属软丝刷在凹陷滑槽内作上下滑行,确保自清洗金属软丝对桶内滤网进行全方位彻底清洗,确保设备作标准运行,确保生产系统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