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活性炭再生领域,尤其是一种活性炭再生装置。
背景技术:
活性炭以其吸附性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污水和废气等环境污染治理中更为常见。活性炭可对水中的有害物质,如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进行有效的吸附,以便废水得到净化,但是活性炭价格较高,而且活性炭在吸附到一定程度后会饱和,难以再继续吸附,使得活性炭成为一种成本较高的消耗品。
因此对饱和后的活性炭进行再生技术的研发就尤为重要,现在具有化学再生法、热再生法、生物再生法和湿法再生工艺等多种再生方法,而采用湿法再生工艺效率最快,再生效果最佳。但是现有的热再生法的再生装置能耗高,体积大,温度分布不均匀,对活性炭的颗粒破损大,再生效率低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小,温度分布均匀,对活性炭再生效率高的活性炭再生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活性炭再生装置,包括炉体、多根加热棒、升降小车、升降装置和水循环泵给水装置,所述炉体的下部设有支撑板,形成小车活动空间,升降小车位于炉体下方,且通过升降装置上升或者下降,所述多根加热棒呈纵向、横向交叉分布的与炉体固定连接,且形成多个加热区域S,所述升降小车也为多个独立的小车单元组合而成,每个小车单元对应一个加热区域S,所述水循环泵给水装置包括水泵、水箱和喷淋头,所述水泵、水箱和喷淋头通过水管相互连接,且喷淋头安装在炉体内顶部。
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电机、升降丝杆和升降定位杆,所述电机与升降丝杆的一端传动连接,升降丝杆另一端与升降小车连接,升降定位杆固定在炉体上,并与升降小车的定位孔相配合。
所述加热棒由高到低分为三层,每层具有纵向三根和横向三根的加热棒,且形成四个加热区域S,且升降小车也具有四个独立的小车单元,每个小车单元对应一个加热区域S。
所述升降小车包括移动平台和四个独立的小车单元,移动平台上设有滚轮。
所述炉体的外周包裹有保温材料。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小车通过升降装置带动,实现上升和下降,而且多根加热棒呈纵向、横向交叉分布的与炉体固定连接,形成多个加热区域,升降小车也为多个独立的小车单元组合而成,每个小车单元对应一个加热区域。小车单元上升至每个加热区域内进行对活性炭加热,使得小车单元四周均具有加热棒,活性炭加热温度分布均匀,对活性炭再生效率高,而且炉体体积小,占地面积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2所示,一种活性炭再生装置,包括炉体1、多根加热棒2、升降小车3、升降装置4和水循环泵给水装置5,所述炉体1的下部设有支撑板6,形成小车活动空间,升降小车3位于炉体1下方,且通过升降装置4上升或者下降,所述十八根加热棒2呈纵向、横向交叉分布的与炉体1固定连接,且形成四个加热区域S,所述升降小车3也为多个独立的小车单元31组合而成,每个小车单元31对应一个加热区域S,所述水循环泵给水装置5包括水泵51、水箱52和喷淋头53,所述水泵51、水箱52和喷淋头53通过水管相互连接,且喷淋头53安装在炉体1内顶部。
参见图1所示,所述升降装置4包括电机41、升降丝杆42和升降定位杆43,所述电机41与升降丝杆42的一端传动连接,升降丝杆42另一端与升降小车3连接,升降定位杆43固定在炉体1上,并与升降小车3的定位孔相配合。电机41驱动升降丝杆42转动,升降丝杆42带动升降小车3上升或者下降,当然也可以用其他驱动方式代替,比如油缸驱动。
参见图1、2所示,所述加热棒2由高到低分为三层,每层具有纵向三根和横向三根的加热棒2,共十八根,且形成四个加热区域S,且升降小车3也具有四个独立的小车单元31,每个小车单元31对应一个加热区域S。使得对升降小车3的小车单元31加热更加均匀,活性炭再生更加效率。
参见图1、2所示,所述升降小车3包括移动平台32和四个独立的小车单元31,移动平台32上设有滚轮。移动平台32可以搭载升降小车3进行移动,方便装卸活性炭。
参见图1、2所示,所述炉体1的外周包裹有保温材料8,保温材料8为保温棉。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所述升降小车3的移动平台32可以移动,方便装卸活性炭,升降小车3宝库四个独立的小车单元31,每个小车单元31的截面形状,与加热区域S的形状相匹配,方便小车上升下降不会触碰加热棒2。升降小车3的小车单元31内装载了需要再生的活性炭,启动电机41,电机41带动升降丝杆42转动,带动升降小车3整体上升至炉体1内,而加热棒2穿过四个独立的小车单元31的缝隙,而小车单元31处于相应的加热区域S内,启动加热棒2进行加热,小车单元31的四周均具有加热棒,因此加热相对迅速,也很均匀。水循环泵给水装置5的水泵51抽出水箱52内的水,喷淋头53喷洒在活性炭上即可。体积小,温度分布均匀,对活性炭再生效率高。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