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马铃薯病虫害型专用肥料生产用管式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7802发布日期:2019-05-21 22:25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治马铃薯病虫害型专用肥料生产用管式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肥料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防治马铃薯病虫害型专用肥料生产用管式反应器。



背景技术:

在防治马铃薯病虫害型专用肥料的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采用管式反应器进行混酸与液氨的中和反应,通过中和反应产生的热量形成背压,从而将未固化的反应溶液喷入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现有的管式反应器大多为简单的光管结构,其内的混酸与液氨混合不均匀,反应不彻底,从而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另外,料浆在管式反应器内的移动速度完全取决于中和反应产生的背压大小,当反应不彻底时,形成的背压较小,因此料浆的移动速度会较慢,导致喷嘴出料不畅,容易造成堵塞,这不仅会影响后续造粒质量,而且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喷口压力稳定的防治马铃薯病虫害型专用肥料生产用管式反应器,使用该管式反应器可使氨酸混合均匀,反应彻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治马铃薯病虫害型专用肥料生产用管式反应器,包括前后封闭的管体、设于管体前端盖上且与其管腔同轴相通的进氨口,所述管体的管腔沿前后方向分为物料引入区、搅拌区,所述管体前部设有与物料引入区相通的进酸口,所述管体的后部设有与搅拌区相通且可向下喷射物料的喷嘴;所述管体的管腔内贯穿有与其同轴的转轴,所述转轴的前端与进氨口密封连接,所述转轴内设有与其同轴的进氨腔,所述进氨腔的前端开口且与进氨口相通;所述转轴位于物料引入区内的轴段上设有若干与进氨腔相通的喷孔,所述转轴位于搅拌区内的轴段上固定设有螺旋叶片,所述管体上设有与转轴传动连接的减速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进酸口位于管体上部且垂直于进氨口。

进一步地,所述管体的管腔内设有用以承托转轴的中吊轴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利用螺旋叶片向前输送物料,反应后的料浆在反应器内均速移动,反应器喷口压力稳定,料浆可均匀、快速地喷向造粒机,从而可提高造粒质量;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叶片在输送物料的同时可对物料进行搅拌,使氨酸混合更加均匀,反应更加彻底,可提升产品的最终质量;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管体;2、前端盖;3、进氨口;4、进氨腔;5、喷孔;6、进酸口;7、转轴;8、螺旋叶片;9、减速电机;10、带轮Ⅰ;11、带轮Ⅱ;12、后端盖;13、出料口;14、喷嘴;15、搅拌区;16、中吊轴承;17、物料引入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在本文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都是为参照附图便于描述而使用的,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防治马铃薯病虫害型专用肥料生产用管式反应器,包括前后水平放置的管体1,管体1的管腔为圆柱状,管体1的管腔沿前后方向分为物料引入区17、搅拌区15。在管体1的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有可拆卸的前端盖2和后端盖12。在前端盖2上固定有与物料引入区17相通的进氨口3,进氨口3为圆管状且与管体1的管腔同轴。在管体1前部固定有与物料引入区17相通的进酸口6,进酸口6为圆管状且位于管体1上部,进酸口6的轴线与进氨口3的轴线垂直。在管体1的后部固定有与搅拌区15相通的出料口13,出料口13为圆管状且位于管体1下部,出料口13的轴线与进氨口3的轴线垂直。在出料口13的下端通过法兰固定连接有圆锥状的喷嘴14,喷嘴14与出料口13相通,可向下喷射物料。在管体1的管腔内贯穿有转轴7,转轴7与管体1的管腔同轴。转轴7的前端通过轴承安装于出料口13内且转轴7的轴面与出料口13的内孔面之间密封连接,转轴7的后端向后穿过后端盖12,转轴7的后部通过轴承安装于后端盖12上且二者之间密封连接。在管体1的后部固定有减速电机9,在减速电机9的输出轴上安装有带轮Ⅰ10,在转轴7的后端安装有带轮Ⅱ11,带轮Ⅱ11与带轮Ⅰ10通过传动带传动连接,从而减速电机9可带动转轴7转动。将转轴7位于物料引入区17内的轴段加工为中空结构,其中空腔即为进氨腔4,进氨腔4为圆柱状且与转轴7同轴。进氨腔4在转轴7的前端面上开口,从而进氨腔4与进氨口3相通。在转轴7位于物料引入区17内的轴段上开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喷孔5,喷孔5与进氨腔4相通。在转轴7位于搅拌区15内的轴段上固定有螺旋叶片8,螺旋叶片8的最大外径与管体1的管腔间隙配合,螺旋叶片8可向后输送物料。在物料引入区17和搅拌区15交接处的管腔内固定有中吊轴承16,中吊轴承16与转轴7转动连接。

鉴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先启动减速电机9,减速电机9带动转轴7开始转动。将混酸从进酸口6注入物料引入区17内,并同时将液氨从进氨口3注入进氨腔4内,进入进氨腔4内的液氨会经喷孔5均匀地注入物料引入区17内与混酸发生中和反应,而由于进酸口6位于管体1上部且垂直于进氨口3,因此进入物料引入区17内的混酸可被液氨充分均匀包围,从而可使二者充分接触,中和反应彻底。在物料引入区17内发生的中和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形成背压,从而可将反应后形成的料浆向后推入搅拌区15内。搅拌区15内的螺旋叶片8随转轴7一起转动,转动的螺旋叶片8与管体1的管腔可共同构成螺旋输送机构,从而可将进入搅拌区15内的料浆向后输送,同时旋转的螺旋叶片8会对料浆进行搅拌,使料浆混合更加均匀,酸氨反应更加彻底,可提升产品的最终质量。搅拌区15内的料浆在螺旋叶片8的作用下向后移动,最终会经出料口13进入喷嘴14。由于料浆的移动速度由转轴7的转速决定,不受管体1内的压力影响,因此喷嘴14的喷压较为稳定,从而喷嘴14可将料浆均匀、快速地喷出,可提高造粒质量。当转轴7较长时,在管体1的管腔内设有用以承托转轴7的中吊轴承16,可增加转轴7的刚度,保证设备运行可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