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切割泥浆回用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陶粒加气砌块在切割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泥浆,这些泥浆需要进行处理,目前一般处理泥浆的技术是利用板框机压滤,但是一台板框机处理的泥浆量远远达不到一条切割线生产的泥浆量,同时也不能满足在切割过程中水循环的需求,而且板框机压滤分离出的干泥也无法进行处理,这样一来大量的干泥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更加实用且节能环保的切割泥浆回用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切割泥浆回用系统,包括切割线,中转池,沉淀池,清水池,制浆池,浇筑线;其中切割线与中转池相互连接;中转池与沉淀池相互连接;沉淀池与制浆池相互连接;沉淀池与清水池相互连接;制浆池与清水池相互连接;制浆池与浇筑线相互连接;清水池与切割线相互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沉淀池有8个,分别是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第三沉淀池、第四沉淀池、第五沉淀池、第六沉淀池、第七沉淀池、第八沉淀池,8个沉淀池之间设置有连通件。
作为优选,所述中转池与第一沉淀池相互连接;制浆池与第二沉淀池相互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制浆池有两个,分别是第一制浆池、第二制浆池,且制浆池之间相互独立。
作为优选,所述浇筑线与第一制浆池相互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中转池2与沉淀池3之间设置有第一泥浆泵。
作为优选,所述制浆池5与沉淀池3上分别设置有清水排放口。
作为优选,所述清水池4与制浆池5之间设置有第二泥浆泵。
作为优选,所述8个沉淀池的容量均为36立方米,一端延伸到地下1.5米深,另一端延伸到地面2.5米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切割泥浆回用系统工艺流程图。
图中:切割线1、中转池2、沉淀池3、清水池4、制浆池5、浇筑线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图1所示,一种切割泥浆回用系统,包括切割线1,中转池2,沉淀池3,清水池4,制浆池5,浇筑线6;其中切割线1与中转池2相互连接;中转池2与沉淀池3相互连接;沉淀池3与制浆池5相互连接;沉淀池3与清水池4相互连接;制浆池5与清水池4相互连接;制浆池5与浇筑线6相互连接;清水池4与切割线1相互连接。
所述沉淀池有8个,分别是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第三沉淀池、第四沉淀池、第五沉淀池、第六沉淀池、第七沉淀池、第八沉淀池,8个沉淀池之间设置有连通件。
所述中转池与第一沉淀池相互连接;制浆池与第二沉淀池相互连接。
所述制浆池有两个,分别是第一制浆池、第二制浆池,且制浆池之间相互独立。
所述浇筑线与第一制浆池相互连接。所述中转池2与沉淀池3之间设置有第一泥浆泵(未图示)。所述制浆池5与沉淀池3上分别设置有清水排放口(未图示)。所述清水池4与制浆池5之间设置有第二泥浆泵(未图示)。
所述8个沉淀池的容量均为36立方米,一端延伸到地下1.5米深,另一端延伸到地面2.5米高。
作业时,当切割泥浆排入中转池2,经第一泥浆泵分别注入沉淀池3,泥浆先注满第一沉淀池,然后注满第二沉淀池,当第三沉淀池被注满后,第一沉淀池已自然沉淀一小时,这样第一沉淀池地下1.5米就为16%泥浆,地上2.5米为清水,打开清水排放口,将清水排放到清水池4,再将泥浆用第二泥浆泵注入制浆池5内。8个沉淀池循环往复,可同时满足三条切割线泥浆的分离需求。
另外将沉淀池3中16%的泥浆注入制浆池5后,进行第二次沉淀,排出清水,让下面沉淀的泥浆浓度基本达到36%以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切割泥浆回用系统可以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切割泥全部进行回收利用,无需另行处理,避免了对坏境造成污染;通过本切割泥浆回用系统流入到清水池的清水可以满足切割线水循环的要求;而且操作简单,节省人力,节能环保。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