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润滑油混合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搅拌式调和罐。
背景技术:
油料调和大部分为液与液相互相溶解的均相混合,在混合的过程中一般采用机械搅拌或者循环混合,机械式搅拌使调和物料是在搅拌装置的作用下,形成主体对流和涡流扩散传质、分子扩散传质,使调和的物料混合达到均一的性质。机械式搅拌调和需要使用搅拌式调和罐,现有技术中的搅拌式调和罐包括罐体和搅拌轴,搅拌轴竖直设置在罐体的中部,搅拌轴上安装有叶片,当搅拌轴转动时,搅拌轴上的叶片带着油料进行转动,从而使油料在转动的过程中达到混合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进入到罐体内的油料一般温度控制在200℃,但是对于调和完成的成品油,温度较高的成品油进行保存时容易氧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搅拌式调和罐,其具有快速降低罐体内的油料温度,方便成品油保存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搅拌式调和罐,包括罐体,罐体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罐体的上部设置有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板、降温装置和循环装置,冷却板上开设有通孔,冷却板安装在罐体内且位于罐体的上部,循环装置连接在罐体的下部和冷却板的上方,降温装置贴在冷却板的下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罐体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搅拌装置用于对罐体内的物料进行搅拌,罐体内的物料通过搅拌装置搅拌接近完成时,循环装置工作,循环装置通过把罐体内的油料向上输送,再到达冷却板的上方,使油料落到冷却板上,而冷却板的温度通过降温装置将冷却板上的温度带走,从而使油料的温度降低到80度内,方便成品油的保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循环装置包括油泵、回油管和进油管;回油管一端连接在罐体的下部,另一端接在油泵的进油口;进油管一端连接油泵的出油口,另一端接在罐体内,并且位于冷却板的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油泵通过回油管从罐体的下部吸油,再通过油泵的出油口流出,进油管将油料输送到冷却板的上方,进而使油料达到降温的目的,同时,油料在上下循环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混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油管远离油泵的一端连接有喷油组件,喷油组件包括两个喷油管,两个喷油管水平设置且十字交叉设置,喷油管的长度方向上开设有多个喷油口,喷油组件位于冷却板的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喷油组件有两个喷油管,并且两个喷油管水平设置,喷油管上开设有喷油口,油料从喷油口喷出,从而使油料分布较散,能够使油料充分与冷却板接触,提高对油料的冷却速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喷油口呈锥形,且喷油口朝下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喷油口呈锥形,在喷油的过程中,油料形成锥形的雾状,从而油料能够更分散与冷却板接触,提高油料与冷却板的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降温装置包括水箱、水泵和蜗状管,蜗状管贴在冷却板的下表面,冷却管的一端连接在水泵的出水口,另一端伸到水箱内,水泵的出水口连接到水箱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箱可设置在室外,水箱内放置在水,水泵从水箱内吸水,水泵的出水口连接的蜗状管内有循环的水,蜗状管从油料中带出的热量通过水箱散失,从而降低油料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蜗状管与冷却板一体设置形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蜗状管与冷却板一体设置,蜗状管与冷却板之间的传热效率较高,从而从油料中带走的热量较多,油料的冷却速率更快。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却板和蜗状管均为铝合金材料制成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板和蜗状管均为铝合金材料制成,铝合金的导热性能较好,进一步提高油料、冷却板和蜗状管之间的热传递。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搅拌装置包括主搅拌轴、支撑架、主叶片和搅拌电机,搅拌电机固定在罐体的上部,主搅拌轴竖直并固定在搅拌电机的输出端,支撑架固定在罐体内,主搅拌轴回转支撑在支撑架上,主叶片固定在主搅拌轴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搅拌电机带着主搅拌轴转动,主搅拌轴竖直回转支撑在支撑架上,主叶片随着主搅拌轴转动的过程中对罐体内的油料进行搅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在罐体内设置冷却板,循环装置将油料从罐体的下部抽到冷却板的上方,冷却板从油料中带走热量,从而使油料的温度降低到合适的范围,方便成品油的保存;
2.通过设置两个十字交叉的喷油管,能够使油料的流出比较分散,从而使油料充分接触冷却板,进而冷却板能够快速带走油料中的热量,使油料降温;
3.通过设置蜗状管与冷却板为一体,蜗状管与冷却板之间的传热效率较高,从而从油料中带走的热量较多,油料的冷却速率更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剖开罐体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冷却板与蜗状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罐体;11、观察窗;12、进料管;13、出料管;21、主搅拌轴;22、支撑架;23、套管;24、主叶片;25、搅拌电机;3、副叶片;41、副搅拌轴;42、搅拌组件;421、搅拌叶片;422、C形片;423、连接板;424、螺栓;43、传动组件;431、主动齿轮;432、从动齿轮;5、冷却系统;51、冷却板;511、通孔;52、降温装置;521、水箱;522、水泵;523、蜗状管;53、循环装置;531、油泵;532、回油管;533、进油管;6、喷油组件;61、喷油管;62、喷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搅拌式调和罐,包括罐体1,罐体1为圆柱形,罐体1的中心线竖直设置,在罐体1的上底面设置有观察窗11,观察窗11方便工作人员对罐体1内的油料状态。罐体1的上底面还设置有进料管12,进料管12内用于向罐体1内添加基础油及各种添加剂。在罐体1的下部设置有出料管13,调和完成的润滑油方便从出料管13内的放出。
参考图2,罐体1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竖直的主搅拌轴21,罐体1内的侧壁上支撑设置有两个支撑架22,支撑架22为十字形,支撑架22的端部固定在罐体1的内壁上,两个支撑架22上下设置,并且两个支撑架22之间设置有套管23,套管23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支撑架22上,套管23套在主搅拌轴21上,并且套管23与主搅拌轴21之间设置有轴承,使主搅拌轴21回转支撑在套管23内。主搅拌轴21的下端延伸到罐体1的底部,并且在主搅拌轴21的下端设置有主叶片24,主叶片24的长度等于罐体1的半径。主搅拌轴21的上端设置有搅拌电机25,搅拌电机25固定在罐体1的上底面,主搅拌轴21同轴固定在搅拌电机25的输出端。搅拌电机25启动时,搅拌电机25带着主搅拌轴21转动,主叶片24随着主搅拌轴21转动,从而通过主叶片24对罐体1内的油料进行搅拌。
参考图2,主叶片24在主搅拌轴21的圆周方向上均匀布置两个,主叶片24靠近主搅拌轴21的一端竖直设置,主叶片24从远离主搅拌轴21的方向延伸的过程中逐渐转向水平设置。从而在主叶片24转动的过程中,油料沿着主叶片24的表面一方面向罐体1的内壁位置运动,另一方面向叶片的上部运动,从而实现对油料的竖直和水平两个方向混合。
参考图2,主叶片24转动时,油料会倾向于聚集在罐体1的侧壁处,并且在混合过程中沿着罐体1的侧壁转动。为了使油料在沿着罐体1的侧壁转动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混合,在罐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副叶片3,副叶片3为平板状,副叶片3与水平面倾斜设置,副叶片3倾斜向下的一面与主叶片24倾斜向上的一面相对,主叶片24转动的过程中物料向上运动,而副叶片3挡着油料,使油料向下运动,从而使油料下料充分混合。副叶片3在罐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并且多个副叶片3分成多组,多组周向分布在罐体1的侧壁上,每组内的副叶片3为多个且上下排布。
参考图2,在支撑架22上设置有副搅拌轴41,副搅拌轴41的轴线竖直设置,副搅拌轴41回转支撑在支撑架22上,副搅拌轴41上沿着副搅拌轴41的长度方向上均匀布置至少两个搅拌组件42,副搅拌轴41与主搅拌轴21之间设置有传动组件43,主搅拌轴21转动时,主搅拌轴21带动副搅拌轴41转动,使副搅拌轴41上的搅拌组件42对油料进行混合。副搅拌轴41在主搅拌轴21的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两个或四个,使主搅拌轴21带动副搅拌轴41转动的过程中比较平稳。
参考图2,传动组件43包括主动齿轮431和从动齿轮432,从动齿轮432的数量与副搅拌轴41的数量相同,主动齿轮431的中心线与主搅拌轴21的中心线重合,并且主动齿轮431固定在主搅拌轴21上,主搅拌轴21转动时带着主动齿轮431转动,所有的从动齿轮432均与主动齿轮431啮合,并且每个从动齿轮432与中心线与一个副搅拌轴41的中心线重合,每个从动齿轮432均固定在一个副搅拌轴41上,使主动齿轮431随着主搅拌轴21转动时,同时带动所有的副搅拌轴41上的从动齿轮432转动。
参考图3,搅拌组件42包括搅拌叶片421和两个相对的C形片422,C形片422的两侧设置有连接板423,连接板423与C形片422一体设置,并且连接板423向C形片422的外侧延伸,两个相对的C形片422的弧度与副搅拌轴41上侧壁弧度相等,两个C形片422相对卡在副搅拌轴41上,搅拌叶片421夹在两个C形片422上的连接板423之间,并且搅拌叶片421和两个连接板423同时穿设螺栓424,通过螺栓424固定搅拌叶片421,并且使C形片422抱紧在副搅拌轴41上。
参考图2,罐体1的上部设置有冷却系统5,冷却系统5包括冷却板51、降温装置52和循环装置53,冷却板51安装在罐体1的内部,并且冷却板51水平固定在罐体1的内壁上,冷却板51上均布有多个通孔511,方便油料从冷却板51上向下流到罐体1的下部。循环装置53包括油泵531、回油管532和进油管533,回油管532一端连接在油泵531的吸油端,另一端接在罐体1的下部,进油管533连接在油泵531的出油端,进油管533接在罐体1的上部,并且从冷却板51的上方通入到罐体1内。
参考图2和图4,冷却板51的上方设置有喷油组件6,喷油组件6接在进油管533远离油泵531的一端。喷油组件6包括包括两个喷油管61,两个喷油管61十字交叉,两个喷油管61形成的平面水平设置。两个喷油管61相互连通,喷油管61上沿着喷油管6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喷油口62,喷油口62呈锥形,并且喷油口62朝下设置,使其从喷油口62喷出的油料呈锥形,油料形成锥形分散状时,能够与冷却板51的接触面更广,对油料的降温效率较高。
参考图2和图4,降温装置52包括水箱521、水泵522和蜗状管523,蜗状管523盘成蜗状,蜗状管523贴在冷却管的下表面上,蜗状管523与冷却板51一体设置形成,且蜗状管523与冷却板51均为铝合金材料制成的,蜗状管523的一端接在水泵522的出水口,另一端伸到水箱521内,水泵522的进水口连接到水箱521内。通过水泵522从水箱521内吸水,然后经水泵522的出水口流出,再经过蜗状管523对冷却板51进行降温,使冷却板51的热量通过蜗状管523内的循环水带到水箱521内,水箱521可以设置到室外,使水箱521内的水降温较快。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