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辅热功能的分散增稠剂用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13675发布日期:2019-12-24 21:42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辅热功能的分散增稠剂用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辅热功能的分散增稠剂用反应釜。



背景技术:

目前,分散剂(dispersant)是一种在分子内同时具有亲油性和亲水性两种相反性质的界面活性剂。可均一分散那些难于溶解于液体的无机,有机颜料的固体颗粒,同时也能防止固体颗粒的沉降和凝聚,形成安定悬浮液所需的药剂,加入水中可增加其去颗粒的能力。分散增稠剂是高分子合成的聚合物,通过与分散介质分散后提高分散介质的粘度的载体,多应用于布料加工中。分散增稠剂在制备时需要用到反应釜,反应釜的广义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

公告号为cn103100366a的中国发明公开了多搅拌反应釜,包括罐体,罐体上方有搅拌驱动装置和进料口,罐体下方有出料口,罐体内有加热盘管和搅拌器,搅拌器通过轴与搅拌驱动装置连接,搅拌器至少有一个,罐体外还有一导管,将罐体内底部的液体抽送到罐体上方再加入到罐体内。该发明提供的多搅拌反应釜通过分段加热使管内加温更均匀,以此提高液体的反应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当加热盘管内的导热介质温度升高时,导热介质受热膨胀使加热盘管的内部压力增大,容易使管道爆裂,从而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辅热功能的分散增稠剂用反应釜,避免加热管内部压力过大而造成安全隐患,提高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具有辅热功能的分散增稠剂用反应釜,包括罐体、盖设在罐体上的端盖、设置在罐体内的搅拌机构、连接罐体的加料机构,以及设置在罐体内的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包括位于罐体内的呈螺旋状的加热管、与加热管连通的加热炉,以及与加热管连通的传输泵,所述加热管内通有导热油,所述加热管上连通有高度高于加热管最高处的补偿罐,所述补偿罐的顶部开设有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炉加热导热油,并通过传输泵将导热油导入加热管内,通过加热管实现与罐体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的效果,加快反应速度,提高生产效率;当导热油在加热炉的作用下升温以提高反应釜内液体的反应速度时,导热油受热胀冷缩影响体积增大,使导热油的油压增大,因此通过补偿罐对导热油进行疏导,避免导热油油压过高而使加热管形变,以此降低加热管爆裂的风险,提高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补偿罐底壁上设置有与加热管连通的溢流管,所述溢流管开口的周侧设置有环状的过滤网,所述过滤网朝向远离溢流管一侧倾斜且与补偿罐内壁连接,所述溢流管上设置有限定补偿罐内液体进入加热管的第一单通阀,所述溢流管靠近补偿罐底壁的周向表面上开设有回流口,所述回流口上设置有限定加热管内的液体进入补偿罐内的第二单通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加热管内的导热油通过溢流管进入补偿罐内时,导热油通过第一单通阀进入补偿罐,导热油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通过过滤网时滤去导热油中的杂质,以此净化导热油,避免导热油内的杂质附着在加热管上而造成堵塞;当加热管内的油压降低时,净化后的导热油穿过第二单通阀回流至加热管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补偿罐与加热管之间设置有调节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补偿罐内的导热油在涌出时容易与空气混合产生气泡,气泡漂浮在油面上,当液面下降时气泡容易随导热油进入加热管内,影响导热油整体的导热效率;因此通过调节阀及时关闭补偿罐与加热管的通道,避免气泡进入加热管内,使气泡静止消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炉内位于加热管的周侧均匀设置有电热丝,所述电热丝外包覆有外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热丝加热加热管,以此提高导热油的温度,受热后的导热油加热加热管,以此加热罐体内的液体,提高反应速度;外壳用于减少热量的流失,提高热能回收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孔内滑移设置有调节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补偿罐内的导热油容易挥发,并通过通孔溢散,使导热油的总量削减,因此通过调节杆堵住通孔,调节杆与通孔滑移连接,以此通过调节杆调节补偿罐的容量以平衡补偿罐的气压,方便导热油的流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杆上连接有用于限定调节杆脱离通孔的柔性绳,所述柔性绳的一端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与补偿罐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杆上设置柔性绳,通过柔性绳限制调节杆脱离补偿罐,以此避免调节杆脱离补偿罐后导热油顺通孔挥发而使导热油产生损耗,从而提高导热油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补偿罐上设置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沿其高度方向设置有刻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补偿罐上设置观察窗,通过观察窗去观察导热油的液面上的气泡情况,以此方便导热油供给不足时及时添加导热油,避免空气在加热管导热油冷却产生的负压作用下进入加热管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杆上位于补偿罐外的一段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调节杆上螺纹连接有多个重力螺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重力螺母与调节杆螺纹连接,通过重力螺母增加调节杆的整体质量,以此调节推动调节杆所需的气压压力,由于传输泵在传输加热油时产生压力,当油压过小时,容易导致导热油传输速度下降,因此通过调节杆调节导热油传输时的油压,提高导热油的传输速率以提高热交换速率,提高罐体内的液体反应速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当导热油在加热炉的作用下升温以提高反应釜内液体的反应速度时,导热油受热胀冷缩影响体积增大,使导热油的油压增大,因此通过补偿罐对导热油进行疏导,避免导热油油压过高而使加热管形变,以此降低加热管爆裂的风险,提高安全性;

2.加热管内的导热油通过第一单通阀进入补偿罐,导热油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通过过滤网时并滤去杂质,净化导热油,避免导热油内的杂质附着在加热管上而造成堵塞;当加热管内的油压降低时,净化后的导热油穿过第二单通阀回流至加热管内,补偿油压;

3.通过重力螺母增加调节杆的整体质量,以此调节推动调节杆所需的气压压力,通过调节杆调节导热油传输时的油压,提高导热油的传输速率以提高热交换速率,提高罐体内的液体反应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主要展示过滤网;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罐体;11、端盖;2、加料机构;21、加料管;3、加热机构;31、加热管;32、加热炉;33、传输泵;4、补偿罐;41、溢流管;411、过滤网;412、第一单通阀;413、回流口;414、第二单通阀;42、调节阀;43、电热丝;431、外壳;44、观察窗;45、通孔;5、调节杆;51、柔性绳;52、螺栓;53、重力螺母;6、搅拌机构;61、扇叶;62、传动轴;63、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具有辅热功能的分散增稠剂用反应釜,包括罐体1、盖设在罐体1上的端盖11、设置在罐体1内的搅拌机构6、连接罐体1的加料机构2,以及设置在罐体1内的加热机构3。罐体1呈圆柱体状,内部中空且开口朝上,端盖11呈圆盘状,端盖11通过螺钉与罐体1开口边沿可拆卸连接。加料机构2包括多个加料管21,加料管21一端与供料源连通,另一端与罐体1连通,以此进行加料。

加热机构3包括位于罐体1内的加热管31、与加热管31连通的加热炉32,以及与加热管31连通的传输泵33。加热管31与罐体1通过螺钉固定,加热管31内通有导热油,加热炉32放置在罐体1的一侧,加热炉32内嵌设有多个通电加热的电热丝43,电热丝43的长度方向与加热管31的长度方向一致,多个电热丝43沿加热管31周向均匀间隔分布。电热丝43通过通电发热的方式对导热油进行加热,导热油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以此提高导热效率。电热丝43外包覆有外壳431,外壳431与加热炉32焊接固定,外壳431用于减少热量的流失,提高热能回收率。

加热管31位于罐体1内的一段呈螺旋状,以此增大加热管31与罐体1内的液体的接触面积,以此加快热交换,提高反应速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传输泵33安装于加热管31上,用于将导热油灌入加热管31内,以此使加热管31加热液体后回到电热炉,以此形成热量循环,提高热量的利用率,提高加热效率。

参照图2,搅拌机构6包括与端盖11转动连接的传动轴62、与传动轴62同轴固定的扇叶61,以及输出轴与传动轴62同轴固定的电机63。电机63与端盖11顶部通过螺钉固定,电机63的输出轴穿过端盖11且与端盖11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传动轴62呈圆柱体状,传动轴62的中心轴线与罐体1的中心轴线重合,传动轴62穿过加热管31形成的圈,以此使扇叶61搅动时提高加热管31附近的液体流速,加快热交换。扇叶61呈弧形且沿传动轴62周向等角度间隔分布,扇叶61与传动轴62焊接固定。

加热管31上连通有高度高于加热管31最高处的补偿罐4,补偿罐4呈圆柱体状,补偿罐4与罐体1通过螺钉固定,导热油受热膨胀后进入补偿罐4内,当导热油冷却后在导热油自身重力作用下回流至加热管31内。

参照图1、图3,补偿罐4的顶部开设有连通补偿罐4内外的圆形的通孔45,导热油具有良好的导热性,以此提高加热管31对罐体1内的液体的加热效果。补偿罐4底壁上设置有与加热管31连通的溢流管41,溢流管41呈圆柱体状,溢流管41的中心轴线与补偿罐4的中心轴线重合,且溢流管41与补偿罐4之间连通有调节阀42。当补偿罐4内的导热油在涌出时容易与空气混合产生气泡,气泡漂浮在油面上,当液面下降时气泡容易随导热油进入加热管31内,影响导热油整体的导热效率,因此操作人员通过调节阀42及时关闭补偿罐4与加热管31的通道,避免气泡进入加热管31内,使气泡静止消除后再回流至加热管31内。

补偿罐4外壁上设置有观察窗44,观察窗44采用玻璃材质,观察窗44沿其高度方向设置有刻度,操作人员通过观察窗44去观察导热油的液面上的气泡情况以及油面高度,避免气泡进入加热管31内,同时方便操作人员在导热油供给不足时及时添加导热油,避免空气在加热管31导热油冷却产生的负压作用下进入加热管31内。

溢流管41位于补偿罐4内的一端开口的周侧设置有环状的过滤网411,过滤网411的内圈与溢流管41开口边沿焊接固定,其外圈与补偿罐4内壁焊接固定。过滤网411朝向远离溢流管41一侧倾斜且与补偿罐4内壁焊接固定,溢流管41上设置有第一单通阀412,第一单通阀412用于限定补偿罐4内的液体进入加热管31。且溢流管41靠近补偿罐4底壁的周向表面上开设有回流口413,回流口413上设置有第二单通阀414,第二单通阀414用于限定加热管31内的液体进入补偿罐4内。

通孔45内密封滑移设置有调节杆5,调节杆5呈圆柱体状且竖直设置,调节杆5上连接有用于限定调节杆5脱离通孔45的柔性绳51,柔性绳51的一端绑缚有螺栓52,另一端与调节杆5绑缚固定,且螺栓52与补偿罐4顶壁螺纹连接。调节杆5上位于补偿罐4外的一段上设置有外螺纹,调节杆5上螺纹连接有多个重力螺母53,多个重力螺母53沿调节杆5长度方向分布。调节杆5用于堵住通孔45,减少导热油的挥发,以此通过调节杆5调节补偿罐4的容量以平衡补偿罐4的气压,方便导热油的流通。柔性绳51用于限制调节杆5脱离补偿罐4,以此避免调节杆5脱离补偿罐4后导热油顺通孔45挥发而使导热油产生损耗,从而提高导热油的利用率。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反应釜工作时,操作人员只需开启电机63,电机63带动传动轴62转动以带动扇叶61转动,扇叶61带动液体搅拌,以提高液体的化学反应速度,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开启加热炉32与传输泵33,加热炉32加热导热油,并通过传输泵33将导热油导入加热管31内,通过加热管31实现与罐体1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的效果,加快反应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当导热油在加热炉32的作用下升温以提高反应釜内液体的反应速度时,导热油受热胀冷缩影响体积增大,使导热油的油压增大,此时补偿罐4对导热油进行疏导,避免导热油油压过高而使加热管31形变,以此降低加热管31爆裂的风险,提高安全性。

当加热管31内的导热油通过溢流管41进入补偿罐4内时,导热油通过第一单通阀412进入补偿罐4,导热油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通过过滤网411并滤去导热油中的杂质,以此净化导热油,避免导热油内的杂质附着在加热管31上而造成堵塞。当加热管31内的油压降低时,净化后的导热油穿过第二单通阀414回流至加热管31内。

由于传输泵33在传输加热油时产生压力,当油压过小时,容易导致导热油传输速度下降。因此操作人员通过调节重力螺母53的数量以增减调节杆5的整体质量,以此调节推动调节杆5所需的气压压力,以此通过调节杆5调节导热油传输时的油压,提高导热油的传输速率以提高热交换速率,提高罐体1内的液体反应速率。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