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染料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染料生产所使用的搅拌罐。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染料生产如酸性黄184、溶剂橙107等生产时,采用溶剂法时,需要在搅拌罐内将原料溶于溶剂后进行搅拌,搅拌的效果好坏对最终产品质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现有的搅拌罐构造包括罐体,设置在罐体内部的搅拌轴和设置在搅拌轴上的搅拌桨,或称搅拌翅,搅拌桨在搅拌轴的带动下旋转对罐内物料进行冲击,起到打散和分散的作用。考虑到设计和加工的方便,现有的搅拌桨同组之间均采用相同形状的设置,通常轴向设置2-4组,在轴向的投影上看沿圆周均匀分布。
现有的搅拌桨结构加工制作方便,适合大多数的搅拌装置。但仍存在如下缺点,因各搅拌翅形状相同,各搅拌桨对物料的搅拌力也相同,包括对与搅拌桨接触的物料施加的力的大小、方向及范围均相同,使搅拌相对均匀,容易使罐内的物料运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沿固定的轨迹运转,影响物料的分散效率。此外,考虑到整体形状等因素,桨叶通常距离罐壁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罐壁附近的物料受到的搅拌剪切力相对较小,容易发生沉降、粘壁及分散效果差等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染料搅拌罐,该结构搅拌效率高,分散均匀。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染料搅拌罐,包括罐体,设置在罐体内部的搅拌轴和设置在搅拌轴上的搅拌桨,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桨有一组或两组以上,每组有两个,相对分布在搅拌轴的两侧,搅拌桨的工作面主体为矩形或椭圆形,同组的两片搅拌桨倾角相同,面积相同,长度和宽度均不相同;所述的搅拌桨内部为设置有空心层,空心层的设置使每组中的两个搅拌桨的质量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的搅拌桨有四组,且每组中的相同形状的搅拌桨依次间隔90度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在工作时,搅拌桨在搅拌轴的带动下旋转,因主桨、副桨的长度和宽度均不相同,因此,其对搅拌罐中的物料的搅拌作用也不相同。主桨较长,可以伸到与搅拌罐的内壁接近的位置,增加了近壁位置的物料流动性,提高了整体的搅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图1中搅拌桨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搅拌桨部分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说明:1为罐体、2为搅拌轴、3为搅拌桨、31为主桨、32为副桨、4为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一种染料搅拌罐,包括罐体1,设置在罐体内部的搅拌轴2和设置在搅拌轴上的搅拌桨3,所述搅拌桨有一组或两组以上,通常为1-4组,每组有两个,相对搅拌轴分布在搅拌轴的两侧,搅拌桨的工作面主体为矩形,远离轴的一端设有圆角,或者为椭圆形,搅拌浆与水平面之间有一夹角。为了叙述方便,将同组的两片搅拌桨分别称为主桨31、副桨32,两者均为倾斜设置,其上表面(即工作面,在运行时与物料接触的部分)与其运行方向所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相同,一般为15-45度;主桨与副桨的工作面表面积相同,即旋转时与物料接触的面积相同,在不考虑速度影响的前提下(因染料加工时搅拌速度较低,通常为40-60转每分),其受到的物料对其的作用力也相同,保证了受力和运行的平稳。但主桨与副桨相比长度和宽度均不相同,主桨长度比副桨小,相应的宽度比副桨大,即主浆为细长形状,副桨为短粗形状;该结构使在搅拌过程中,物料受到的搅拌桨形状变化较大,所产生的搅拌力(即物料受到的推动力)在方向和范围上均存在较大的不同,增加了罐内物料流动的不均匀性,即促进了物料的混合效果。所述的搅拌桨内部为空心设置,减轻质量的同时,还可以保证主桨和副桨的质量相同,防止了因形状不同使两片桨叶的质量相差过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运行的平稳性,为了增加稳定性,还可将搅拌轴通长设置,即同时与上盖和下底轴接配合。
优选的:所述的搅拌桨有四组,且每组中的相同形状的搅拌桨依次间隔90度设置在搅拌轴的不同高度位置处。
本实用新型结构,搅拌轴通过设置在搅拌罐外部的驱动装置4进行驱动,搅拌轴与驱动装置如驱动电机之间皮带连接或通过减速装置配合,搅拌轴轴接在搅拌罐上盖上,搅拌桨焊接在搅拌轴上。在工作时,搅拌桨在搅拌轴的带动下旋转,因主桨、副桨的长度和宽度均不相同,因此,其对搅拌罐中的物料的搅拌作用也不相同。主桨较长,可以伸到与搅拌罐的内壁接近的位置,增加了近壁位置的物料流动性,提高了整体的搅拌效率。本结构特别适用于转速较低、物料有一定粘度的染料生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