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喷头面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94146发布日期:2020-05-01 17:43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喷头面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动安装在园林水枪头部并用于喷出水型切换的喷头面盖,即一种新型喷头面盖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园林水枪的喷出水型,例如喷雾型、直线型或水花型等都是由安装在园林水枪头部的喷头面盖进行转动切换的,该喷头面盖通常是由同轴心依次固定的分水板、喷座和主体等构成,切换的喷出水型档位一般设计为五档,可方便消费者的选择使用。然而,实际使用中却发现,作为其中一档的喷雾型,也就是喷头面盖的雾状出水只出现在其中一个出水孔上,则导致的问题就是雾状出水量过小,雾状喷出形态不够大,难以形成大雾效果,而其它喷出水型段数较多却又不实用,反而占据有限的喷头空间,故实际使用中一直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给消费者使用带来极大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雾状出水量大、能喷出大雾效果、使用效率更高的新型喷头面盖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喷头面盖结构,包括同轴心依次固定的分水板、喷座和主体,该主体内设有密封安装的起泡器和固定盖,所述的分水板上设有若干个分水孔,喷座上设有若干个与分水孔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连通的通水孔,主体上设有若干个出水孔,该若干个出水孔是由一组喷雾孔和一组花型孔构成,所述的喷座与主体之间设有外环腔,分水板上的其中一个分水孔与该外环腔连通,所述的喷座相邻主体的端面上设有若干个与喷雾孔数量相同的出水柱,每个出水柱均一一对应插装入每个喷雾孔内并形成连通,每个出水柱同时都与外环腔连通;所述的分水板上的其中一个分水孔进水接入外环腔,再同时进入每个出水柱,并由一组喷雾孔同时旋涡状交织喷出。

所述的每个出水柱均设为中空柱,在出水柱的侧面设有两条位置对称且沿轴向延伸的侧进水通道,该两条侧进水通道均朝圆周方向作同向倾斜设置,两条侧进水通道的外端从出水柱顶端贯穿出对称的外斜槽;所述的外环腔进水由两条侧进水通道进入中空的出水柱后,经对称的外斜槽出水而形成单个漩涡,再由每个喷雾孔同时喷出而形成交织的大旋涡状。

所述的若干个分水孔是由圆周均布的两个花型分水孔、一个起泡分水孔、一个喷雾分水孔和一个花洒分水孔构成;所述的喷座中间设有中孔,该中孔与其中一个通水孔相通而形成法兰孔,所述的起泡分水孔与法兰孔连通,该法兰孔同时又与主体上的起泡器连通出水。

所述的一组喷雾孔设有圆周均布的五个,相应的出水柱也设有圆周均布的五个;所述的一组花型孔设有两个;所述的两个花型分水孔分别经两个通水孔一一对应连通两个花型孔直接出水。

所述的喷座与主体之间设有内环腔,固定盖与主体之间设有花洒喷水间隙,所述的花洒分水孔经通水孔连通内环腔,该内环腔连通花洒喷水间隙出水。

所述的分水板相邻喷座的端面上设有分别围合两个花型分水孔、一个喷雾分水孔和一个花洒分水孔的圆形凸圈,还设有围合一个起泡分水孔的半圆形凸圈,相应在喷座相邻分水板的端面上设有围合四个通水孔的圆形凸环,该四个圆形凸环分别与四个圆形凸圈一一对应密封插接连通;所述的半圆形凸圈插接连通在法兰孔内。

所述的主体相邻喷座的端面上设有分别围合五个喷雾孔的内半圆孔,所述的五个出水柱一一对应密封插接连通在该五个内半圆孔内。

所述的主体相邻喷座的端面上设有分别围合两个花型孔的全圆孔,该两个全圆孔分别与两个花型分水孔一一对应密封连通。

所述的主体相邻喷座的端面上设有分别密封连通内环腔和花洒喷水间隙的外半圆孔。

所述的主体外包裹柔性的包胶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在喷座与主体之间设有外环腔,喷座相邻主体的端面上设有与主体上的一组喷雾孔数量相同的出水柱,每个出水柱均一一对应插装入每个喷雾孔内而形成连通,同时每个出水柱都同时与外环腔连通;因此,分水板上的其中一个分水孔进水将先接入外环腔,再同时进入每个出水柱后,就能由主体上的一组喷雾孔同时喷出一束旋涡状的喷雾,则多束旋涡状的喷雾互相交织就形成了大雾的喷出效果。改进后的喷头面盖以多个喷雾代替了原有结构的单个喷雾,故具有雾状出水量大和能喷出大雾效果等特点,使用效率也更高,从而给消费者的使用带来极大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4为图1的c—c剖视图。

图5为图1的d—d剖视图。

图6为图1的e—e剖视图。

图7为图1的立体图。

图8为图7的其中一个视向立体分解图。

图9为图7的另一个视向立体分解图。

图10为图1安装在园林水枪头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立体图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按上述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再作详细说明。

如图1~图11所示,1.起泡器、2.固定盖、3.主体、31.内环腔、32.花洒喷水间隙、33.外环腔、34.内半圆孔、35.全圆孔、36.外半圆孔、4.出水孔、41.喷雾孔、42.花型孔、5.分水板、51.分水孔、511.起泡分水孔、512.花型分水孔、513.喷雾分水孔、514.花洒分水孔、515.圆形凸圈、516.半圆形凸圈、6.喷座、61.通水孔、62.法兰孔、63.中孔、64.出水柱、641.侧进水通道、642.外斜槽、65.圆形凸环、7.包胶圈、8.出水圈、9.园林水枪、91.出水口、10.螺钉。

一种新型喷头面盖结构,如图1、图7、图10~图11所示,可通过轴心处的螺钉10转动安装在园林水枪9头部并用于喷出水型的切换,其结构主要是由同轴心依次固定的分水板5、喷座6和主体3构成,该主体内设有可拆式密封安装的起泡器1、出水圈8和固定盖2,上述这几个部件均为圆形部件。

其中,分水板5上设有若干个分水孔51,其数量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选用,本实施例如图8、图9所示设为以轴心为圆心作圆周均布的五个,这五个分水孔51分别为两个花型分水孔512、一个起泡分水孔511、一个喷雾分水孔513和一个花洒分水孔514。而且,分水板5相邻喷座6的端面上设有分别围合两个花型分水孔512、一个喷雾分水孔513和一个花洒分水孔514的圆形凸圈515,还设有围合一个起泡分水孔511的半圆形凸圈516。

所述的喷座6上设有若干个与分水孔51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连通的通水孔61,根据图7所示选用五个分水孔51,则通水孔61也选用位置对应的五个;而喷座6相邻分水板5的端面上设有围合四个通水孔61的圆形凸环65,该四个圆形凸环正好分别与四个圆形凸圈515一一对应密封插接连通,喷座6中间还设有中孔63,该中孔与最后一个通水孔相通形成法兰孔62,分水板5上的半圆形凸圈516直接插接连通在法兰孔62内,则分水板5上的起泡分水孔511就能通过半圆形凸圈516与法兰孔62连通,该法兰孔同时又与主体3上的起泡器1连通而进行出水。

所述的喷座6相邻主体3的端面上设有若干个出水柱64,根据图7所示选用五个圆周均布的出水柱64,每个出水柱均设为中空柱,在出水柱64的侧面设有两条位置对称且沿轴向延伸的侧进水通道641,该两条侧进水通道641均朝圆周方向作同向倾斜设置,两条侧进水通道的外端从出水柱64顶端贯穿出对称的外斜槽642。

所述的主体3外包裹柔性的包胶圈7,便于喷头面盖的转动操作;所述的主体3上设有若干个出水孔4,该若干个出水孔是由一组喷雾孔41和一组花型孔42构成,根据图1所示,一组喷雾孔41数量需要与出水柱64相同,即也设有圆周均布的五个,每个出水柱64均一一对应插装入每个喷雾孔41内并形成连通,具体是:主体3相邻喷座6的端面上设有分别围合五个喷雾孔41的内半圆孔34,五个出水柱64就能一一对应密封插接连通在该五个内半圆孔34内。

而喷座6与主体3之间又设有一个独立的外环腔33,且分水板5上的喷雾分水孔513与该外环腔33连通,而每个出水柱64也同时都与外环腔33连通,此时分水板5上的喷雾分水孔513进水先接入外环腔33,该外环腔的进水就会由两条侧进水通道641同时进入每个中空的出水柱64后,经对称的外斜槽642出水而形成单个漩涡,即能从主体3上的五个喷雾孔41同时喷出一束旋涡状的喷雾,然后互相交织出大旋涡状就形成了大雾的喷出效果。

所述的一组花型孔42在本实施例中设有两个,主体3相邻喷座6的端面上设有分别围合两个花型孔42的全圆孔35,该两个全圆孔分别通过两个通水孔61与两个花型分水孔512一一对应密封连通,也就是说两个花型分水孔512分别经两个通水孔61就能一一对应连通两个花型孔42直接出水。

另外,喷座6与主体3之间还设有内环腔31,该内环腔与外环腔33设置在同一端面上,且为同圆心设计,固定盖2与主体3之间预留花洒喷水间隙32,主体3相邻喷座6的端面上设有分别密封连通内环腔31和花洒喷水间隙32的外半圆孔36。因此,花洒分水孔514经通水孔61先连通内环腔31,该内环腔再连通花洒喷水间隙32而出水。

本实用新型的五档出水过程如下:两个花型孔42的直接出水如图2、图3所示,只需转动喷头面盖将分水板5上的两个花型分水孔512分别接通园林水枪9的出水口91,则两个花型分水孔512通过两个通水孔61就能分别从两个花型孔42内喷出,该喷出的水花形状是由花型孔42本身的结构设计确定的。

当转动喷头面盖将花洒分水孔514接通园林水枪9的出水口91,则如图4所示,花洒分水孔514经通水孔61先连通内环腔31,该内环腔再连通花洒喷水间隙32而形成花洒状出水。

当转动喷头面盖将起泡分水孔511接通园林水枪9的出水口91,则如图5所示,起泡分水孔511经法兰孔62直接连通主体3上的起泡器1进行出水。

当转动喷头面盖将喷雾分水孔513接通园林水枪9的出水口91,则如图6所示,喷雾分水孔513进水先接入外环腔33,再由两条侧进水通道641同时进入每个出水柱64,最后从主体3上的五个喷雾孔41同时旋涡状交织喷出,形成大雾的喷出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任何与该实施例等同的结构设计,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