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井巷道火灾烟气快速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49977发布日期:2020-06-09 21:08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矿井巷道火灾烟气快速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矿井巷道烟气净化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矿井巷道火灾烟气快速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矿井巷道发生火灾时,将产生大量烟气,烟气中含有烟尘、co和少量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质,若不及时采取措施,烟气将沿巷道扩散,严重威胁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为后续的灭火带来困难。另外由于烟尘浓度大,现场能见度大大降低,给寻找逃生通道、转移物品、寻找着火点以及灭火带来很大难度,阻碍救援和灭火工作的开展。在应对矿井火灾区域烟气净化方面,现有的技术手段比较少,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针对矿井巷道火灾烟气快速净化烟气的装置及方法,将巷道内火灾区域生成的烟气及时抽取净化,保障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也为后续的灭火提供帮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矿井巷道火灾烟气快速净化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成本低,将煤矿巷道内火灾区域生成的烟气及时抽取净化,保障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也为后续的灭火提供帮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矿井巷道火灾烟气快速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沿矿井巷道长度方向布设的竖置吸气支管、与多个竖置吸气支管连接的主吸气管和与主吸气管连接的风机,以及与风机连接的烟气净化装置,所述风机的入口设置有过滤网,所述烟气净化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吸烟机构、第一冷却机构、第二冷却机构、一氧化碳净化机构和尾气吸收机构,所述竖置吸气支管的底部设置有吸烟气罩,所述主吸气管的出口与风机的入口连接,所述风机的出口经过风机排烟管与吸烟机构的入口连接,所述吸烟机构的出口通过吸烟管与第一冷却机构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机构的出口经第一冷却排气管与第二冷却机构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却机构的出口经第二冷却排气管与一氧化碳净化机构的入口连接,所述一氧化碳净化机构的出口经净化气管与尾气吸收机构的入口连接,所述煤矿巷道内顶部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烟雾传感器,所述第一冷却机构内设置有第一测温传感器,所述第二冷却机构内设置有第二测温传感器;

所述吸烟机构包括吸烟箱体、设置在吸烟箱体底部内且能沿吸烟箱体长度方向移动的滑移机构和多个设置在所述滑移机构上且沿吸烟箱体长度方向布设的吸烟隔板,所述吸烟隔板的迎烟侧布设有吸烟棉,所述吸烟隔板上设置有多个均布的通气孔,所述吸烟箱体为中空箱体。

上述的一种矿井巷道火灾烟气快速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机构包括设置在吸烟箱体底部内的滑槽、安装在滑槽内且能沿滑槽长度方向移动的滑轮和供所述吸烟隔板安装且与滑轮固定连接的安装板,以及与安装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且靠近吸烟入口的盖板,所述盖板与吸烟箱体靠近吸烟入口的一端连接,所述盖板上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设置有拉坏。

上述的一种矿井巷道火灾烟气快速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烟箱体靠近吸烟入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橡胶密封圈,所述盖板靠近吸烟入口的侧面设置第二橡胶密封圈,所述盖板上设置有锁定机构,所述吸烟箱体靠近吸烟入口的顶部内设置有定位件,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安装在盖板内的带座轴承、套设在带座轴承内的大转轴和与大转轴连接的小转轴,所述小转轴远离大转轴的一端设置有凸起,所述大转轴伸出盖板的一端设置有旋转环,所述定位件包括安装在吸烟箱体顶部内的直杆部和设置在直杆部底部的圆形部,所述圆形部内设置有圆形孔和与所述圆形孔连通的矩形孔。

上述的一种矿井巷道火灾烟气快速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供吸烟隔板安装的夹装槽,所述夹装槽由设置在安装板上且沿宽度方向布设的第一夹块和与第一夹块呈平行布设的第二夹块形成,所述第二夹块上设置有对吸烟隔板支撑的支撑斜杆,所述第二夹块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板,所述吸烟隔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板,所述支撑斜杆的一端抵于第一支撑板与第二夹块的连接处,所述支撑斜杆的另一端抵于第二支撑板与吸烟隔板顶部的连接处。

上述的一种矿井巷道火灾烟气快速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包括第一冷却箱体、第一供冷却水管和第一冷却管,所述第一供冷却水管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供冷却水管与第一冷却管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冷却箱体上设置有第一冷却进口和第一冷却出口,所述第一冷却箱体内设置有第一测温传感器;

所述第二冷却机构包括第二冷却箱体、第二供冷却水管和第二冷却管,所述第二供冷却水管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供冷却水管与第二冷却管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却箱体上设置有第二冷却进口和第二冷却出口,所述第二冷却箱体内设置有第二测温传感器,所述第二冷却出口处设置有第三电磁阀。

上述的一种矿井巷道火灾烟气快速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氧化碳净化机构包括净化箱体和设置在净化箱体内的蜂窝陶瓷载体,所述蜂窝陶瓷载体上浸渍有co催化剂,所述净化箱体上设置有净化入口和净化出口;

所述尾气吸收机构包括盛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尾气吸收箱体,所述尾气吸收箱体上设置有进气管道和排气孔,所述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3%,所述进气管道与净化气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安装布设简便,投入成本较低。

2、所采用的风机通过主吸气管和多个竖置吸气支管能对煤矿巷道内各个部位的烟气进行抽取,并将经过滤网进行一次过滤,一次过滤滤除了烟气中的烟尘等颗粒物体,一方面避免风机损坏,另一方面,避免烟尘进入消烟棉中减少消烟棉的吸烟能力。

3、所采用的吸烟机构中设置多个吸烟隔板是为了对一次过滤后的烟气进行吸烟,对烟气中的烟尘进行阻挡,从而得到二次过滤气体;另外设置滑移机构能沿吸烟箱体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带动吸烟隔板能沿吸烟箱体长度方向移动,使消烟隔板被移动至吸烟箱体外,便于消烟隔板陕消烟棉的更换。

4、所采用的第一冷却机构和第二冷却机构,是为了二次过滤气体经过第一冷却机构得到一次冷却后气体,一次冷却后气体经过第二冷却机构二次冷却后气体,第一,是为了考虑火灾烟气量较大,通过二次冷却降温,避免烟气大量聚集,增加冷却机构内的压力而引发事故;第二,是为了逐步降温,以使一次冷却后气体的温度为150℃~160℃,二次冷却后气体的温度为130℃~135℃,达到后续co催化剂的最佳催化温度,提高了催化效率。

5、所采用的一氧化碳净化机构,一氧化碳净化机构内设置蜂窝陶瓷载体,蜂窝陶瓷载体浸渍有co催化剂,以使二次冷却后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有毒气体在蜂窝陶瓷载体上co催化剂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实现烟气的初步净化。

6、所采用的尾气吸收机构中盛装的氢氧化钠溶液对初步净化后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进行吸收,得到二次净化后气体,二次净化后气体经尾气吸收机构的排气口排空,保障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也为后续的灭火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成本低,将矿井巷道内火灾区域生成的烟气及时抽取净化,保障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也为后续的灭火提供帮助。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矿井巷道火灾烟气快速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矿井巷道火灾烟气快速净化装置吸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矿井巷道火灾烟气快速净化装置固定件、小转轴、凸块对正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矿井巷道火灾烟气快速净化装置第一冷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矿井巷道火灾烟气快速净化装置第二冷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矿井巷道火灾烟气快速净化装置一氧化碳净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矿井巷道火灾烟气快速净化装置尾气吸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吸气管;2—竖置吸气支管;3—吸烟气罩;

4—风机;4-1—风机排烟管;5—吸烟机构;

5-1—吸烟管;6—第一冷却机构;6-1—第一冷却排气管;

7—第二冷却机构;7-1—第二冷却排气管;8—一氧化碳净化机构;

8-1—净化气管;9—尾气吸收机构;10—吸烟箱体;

10-1—吸烟入口;10-2—吸烟出口;10-3—第一橡胶密封圈;

10-4—定位件;10-4-1—直杆部;10-4-2—圆形部;

11—滑轮;12—消烟腔;13—安装板;

13-1—第二橡胶密封圈;13-2—连接块;13-3—拉坏;

13-4—盖板;14—滑槽;15-1—旋转环;

15-2—带座轴承;15-3—大转轴;15-4—小转轴;

15-5—凸起;16-1—第一夹块;16-2—支撑斜杆;

16-3—第一支撑板;16-4—第二夹块;17—吸烟隔板;

17-1—吸烟棉;17-2—第二支撑板;18—第一冷却进口;

19—第一冷却出口;20-1—第一冷却箱体;20-2—第二冷却箱体;

21-1—第一电磁阀;21-2—第二电磁阀;22-1—第一供冷却水管;

22-2—第一供冷却水管;24-1—第一冷却管;

24-2—第二冷却管;25-1—第一测温传感器;25-2—第二测温传感器;

26—第三电磁阀;27—第二冷却进口;28—第二冷却出口;

29—净化入口;30—净化出口;31—净化箱体;

32—蜂窝陶瓷载体;33—尾气吸收箱体;34—进气管道;

35—氢氧化钠溶液;36—排气孔;38—水平板;

39—竖杆;40—矿井巷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7所示的一种矿井巷道火灾烟气快速净化装置,包括多个沿煤矿巷道40长度方向布设的竖置吸气支管2、与多个竖置吸气支管2连接的主吸气管1和与主吸气管1连接的风机4,以及与风机4连接的烟气净化装置,所述风机4的入口设置有过滤网,所述烟气净化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吸烟机构5、第一冷却机构6、第二冷却机构7、一氧化碳净化机构8和尾气吸收机构9,所述竖置吸气支管2的底部设置有吸烟气罩3,所述主吸气管1的出口与风机4的入口连接,所述风机4的出口经过风机排烟管4-1与吸烟机构5的入口连接,所述吸烟机构5的出口通过吸烟管5-1与第一冷却机构6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机构6的出口经第一冷却排气管6-1与第二冷却机构7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却机构7的出口经第二冷却排气管7-1与一氧化碳净化机构8的入口连接,所述一氧化碳净化机构8的出口经净化气管8-1与尾气吸收机构9的入口连接,所述煤矿巷道40内顶部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烟雾传感器,所述第一冷却机构6内设置有第一测温传感器25-1,所述第二冷却机构7内设置有第二测温传感器25-2;

所述吸烟机构5包括吸烟箱体10、设置在吸烟箱体10底部内且能沿吸烟箱体10长度方向移动的滑移机构和多个设置在所述滑移机构上且沿吸烟箱体10长度方向布设的吸烟隔板17,所述吸烟隔板17的迎烟侧布设有吸烟棉17-1,所述吸烟隔板17上设置有多个均布的通气孔,所述吸烟箱体10为中空箱体。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滑移机构包括设置在吸烟箱体10底部内的滑槽14、安装在滑槽14内且能沿滑槽14长度方向移动的滑轮11和供所述吸烟隔板17安装且与滑轮11固定连接的安装板13,以及与安装板13的一端固定连接且靠近吸烟入口10-1的盖板13-4,所述盖板13-4与吸烟箱体10靠近吸烟入口10-1的一端连接,所述盖板13-4上设置有连接块13-2,所述连接块13-2上设置有拉坏13-3。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吸烟箱体10靠近吸烟入口10-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橡胶密封圈10-3,所述盖板13-4靠近吸烟入口10-1的侧面设置第二橡胶密封圈13-1,所述盖板13-4上设置有锁定机构,所述吸烟箱体10靠近吸烟入口10-1的顶部内设置有定位件10-4,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安装在盖板13-4内的带座轴承15-2、套设在带座轴承15-2内的大转轴15-3和与大转轴15-3连接的小转轴15-4,所述小转轴15-4远离大转轴15-3的一端设置有凸起15-5,所述大转轴15-3伸出盖板13-4的一端设置有旋转环15-1,所述定位件10-4包括安装在吸烟箱体10顶部内的直杆部10-4-1和设置在直杆部10-4底部的圆形部10-4-2,所述圆形部10-4-2内设置有圆形孔和与所述圆形孔连通的矩形孔。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13上间隔设置有多个供吸烟隔板17安装的夹装槽,所述夹装槽由设置在安装板13上且沿宽度方向布设的第一夹块16-1和与第一夹块16-1呈平行布设的第二夹块16-4形成,所述第二夹块16-4上设置有对吸烟隔板17支撑的支撑斜杆16-2,所述第二夹块16-4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板16-3,所述吸烟隔板17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板17-2,所述支撑斜杆16-2的一端抵于第一支撑板16-3与第二夹块16-4的连接处,所述支撑斜杆16-2的另一端抵于第二支撑板17-2与吸烟隔板17顶部的连接处。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机构6包括第一冷却箱体20-1、第一供冷却水管22-1和第一冷却管24-1,所述第一供冷却水管22-1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21-1,所述第一供冷却水管22-1与第一冷却管24-1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冷却箱体20-1上设置有第一冷却进口18和第一冷却出口19,所述第一冷却箱体20-1内设置有第一测温传感器25-1;

所述第二冷却机构7包括第二冷却箱体20-2、第二供冷却水管22-2和第二冷却管24-2,所述第二供冷却水管22-2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21-2,所述第二供冷却水管22-2与第二冷却管24-2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却箱体20-2上设置有第二冷却进口27和第二冷却出口28,所述第二冷却箱体20-2内设置有第二测温传感器25-2,所述第二冷却出口28处设置有第三电磁阀26。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一氧化碳净化机构8包括净化箱体31和设置在净化箱体31内的蜂窝陶瓷载体32,所述蜂窝陶瓷载体32上浸渍有co催化剂,所述净化箱体31上设置有净化入口29和净化出口30;

所述尾气吸收机构9包括盛装有氢氧化钠溶液35的尾气吸收箱体33,所述尾气吸收箱体33上设置有进气管道34和排气孔36,所述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3%,所述进气管道34与净化气管8-1连通。

本实施例中,具体实施时,所述风机4为防爆风机。

本实施例中,具体实施时,所述吸烟箱体10内为消烟腔12。

本实施例中,所述矿井巷道40的顶部设置有竖杆39,所述竖杆39的底部安装有水平板38。实际使用过程中,水平板38是为了供风机4、吸烟机构5、第一冷却机构6、第二冷却机构7、一氧化碳净化机构8和尾气吸收机构9的安装,从而将风机4、吸烟机构5、第一冷却机构6、第二冷却机构7、一氧化碳净化机构8和尾气吸收机构9提升至矿井巷道40顶部,避免影响施工、行走或者材料运输;另外,是为了便于风机4与主吸气管1便于连接,减少管线布设,便于对烟气的抽取。

本实施例中,实际连接过程中,所述吸烟入口10-1与风机排烟管4-1的出口连接,所述吸烟出口10-2与吸烟管5-1的入口端连通,第一冷却进口18与吸烟管5-1的出口端连通,第一冷却出口19与第一冷却排气管6-1的一端连通,第二冷却进口27与第一冷却排气管6-1的另一端连通,第二冷却出口28与第二冷却排气管7-1的一端连通,所述净化入口29与第二冷却排气管7-1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净化出口30与净化气管8-1的一端连通,所述进气管道34与净化气管8-1的另一端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吸烟气罩3的底部距离矿井巷道40底部的高度为2.5m~3m,所述主吸气管1的直径为0.3m~0.4m,所述竖置吸气支管2的直径为0.2m~0.25m,所述吸烟气罩3为圆形吸气罩,且吸烟气罩3的开口直径为0.4m~0.5m。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竖置吸气支管2之间的间距为1.5m~2m。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吸烟隔板17之间的间距为0.2m。

本实施例中,在吸烟箱体10底部内设置滑移机构的目的在于:第一,是为了通过滑移机构的滑移将吸烟隔板拉出吸烟箱体外,便于对吸烟隔板上消烟棉的更换,提高烟气的吸烟和吸尘效果;第二,是为了便于检修人员的操作,容易拉动和安装,缩短了检修时间;第三,是为了有效地适应吸烟箱体10长度方向,便于容纳在吸烟箱体10内,且减少安装体积。

本实施例中,设置安装板13的目的在于:第一,是为了便于多个吸烟隔板17沿吸烟箱体10的长度方向布设,以多次进行吸烟和吸烟尘,提高了吸烟和烟尘效果;第二,是为了便于第一夹块16-1和第二夹块16-4的布设,以使第一夹块16-1和第二夹块16-4形成夹装槽而对吸烟隔板17进行限位,避免烟气流动带动吸烟隔板17倾斜;第三,是为了与滑槽14和滑轮11隔离,避免大量烟气进入滑槽14,造成滑槽14的腐蚀或者损害;第四,是为了在盖板13-1和吸烟箱体10紧密接触时和安装板13围成烟气流动的密封空间。

本实施例中,安装板13的底部设置滑轮11的目的在于:第一,是为了能嵌入到滑槽14内,减少摩擦阻力,便于人工通过拉坏13-3实现对安装板13的拉动;第二,是为了导向,以使拉动安装板13移动时,能使多个吸烟隔板17的顶部沿吸烟箱体10顶部平移,避免吸烟箱体10偏移造成损坏。

本实施例中,盖板13-4的设置,第一,是为了供连接块13-2和拉坏13-3的设置,从而便于将拉坏13-3上施加的力通过连接块13-2和盖板13-4传递至安装板13的一端;第二,是为了盖板13-4与吸烟箱体10靠近吸烟入口10-1的一端紧密接触,实现密封;第三,是为了通过盖板13-4与吸烟箱体10靠近吸烟入口10-1的一端能分离,从而将多个将吸烟隔板17拉出吸烟箱体10外。

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橡胶密封圈10-3和第二橡胶密封圈13-1,第一是为了通过第一橡胶密封圈10-3和第二橡胶密封圈13-1的紧密接触,实现盖板13-4靠近吸烟入口10-1的侧面和吸烟箱体10靠近吸烟入口10-1的一端面紧密接触,实现密封连接;第二,是为了便于人工施加拉力将第一橡胶密封圈10-3和第二橡胶密封圈13-1分离,从而实现盖板13-4和吸烟箱体10靠近吸烟入口10-1的一端面分离。

本实施例中,锁定机构中设置小转轴15-4和凸起15-5,是为了配合定位件10-4中的圆形孔和矩形孔,当拉动或者推进盖板13-4时,需要转动旋转环15-1带动大转轴15-3绕带座轴承15-2转动,大转轴15-3转动带动小转轴15-2和凸块15-5转动,将小转轴15-4和定位件10-4中的圆形形孔对正,且凸块15-5和定位件10-4中的矩形孔对正;当盖板13-4和吸烟箱体10密封连接后,需要转动旋转环15-1带动大转轴15-3绕带座轴承15-2转动,大转轴15-3转动带动小转轴15-2和凸块15-5转动,将小转轴15-4的中心和定位件10-4中的圆形形孔错位,从而实现盖板13-4和吸烟箱体10的锁紧和定位。

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支撑板16-3和第二支撑板17-2,是为了支撑斜杆16-2的两端的抵接,实现对支撑斜杆16-2的固定,通过支撑斜杆16-2的固定,进一步加强对吸烟隔板17的支撑。

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冷却机构和第二冷却机构,是为了二次过滤气体经过第一冷却机构得到一次冷却后气体,一次冷却后气体经过第二冷却机构二次冷却后气体,第一,是为了考虑火灾烟气量较大,通过二次冷却降温,避免烟气大量聚集,增加冷却机构内的压力而引发事故;第二,是为了逐步降温,以使一次冷却后气体的温度为150℃~160℃,二次冷却后气体的温度为130℃~135℃,达到后续co催化剂的最佳催化温度,提高了催化效率。

本实施例中,设置一氧化碳净化机构8,一氧化碳净化机构8内设置蜂窝陶瓷载体32,蜂窝陶瓷载体32浸渍有co催化剂,以使二次冷却后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有毒气体在蜂窝陶瓷载体32上co催化剂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实现烟气的初步净化。

本实施例中,尾气吸收机构9中盛装的氢氧化钠溶液,是为了对初步净化后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进行吸收,得到二次净化后气体,二次净化后气体经尾气吸收机构的排气口排空,保障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也为后续的灭火提供帮助。

本实施例中,烟气中包括大量的烟尘和co,以及少量的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因此实现了对烟气中烟尘、co和二氧化硫的快速净化。

本实施例中,实际连接过程中,低温冷水机为第一供冷却水管22-1和第一供冷却水管22-2通入低温冷水,且第一冷却管24-1的出口和第二冷却管24-2的出口的回水进入低温冷水机循环利用。

本实施例中,第一测温传感器25-1和第二测温传感器25-2均为k型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可参考kgn1型煤矿烟雾传感器,低温冷水机可参考田枫-ls-10000w,风机4可参考k40k45矿山风机。

利用本实用新型对矿井巷道火灾烟气快速净化具体如下:

多个烟雾传感器按照矿井巷道40长度方向由前至后排序,同时多个烟雾传感器分别对矿井巷道40内的烟雾状态进行检测,当任一个烟雾传感器检测到烟雾时,风机4启动;矿井巷道40的烟气通过多个竖置吸气支管2进入主吸气管1,经过主吸气管1的烟气进入风机4,风机4入口的过滤网对烟气进行一次过滤,则一次过滤后的烟气经风机4出口和风机排烟管4-1送入吸烟机构5的入口;进入吸烟机构5内的烟气经过多个吸烟隔板17进行二次过滤,得到二次过滤气体,并经过吸烟管5-1送入第一冷却机构6的入口;操作第一电磁阀21-1为第一冷却管24-1通入低温冷水,同时,第一测温传感器25-1对第一冷却箱体20-1内的温度进行检测,以使第一测温传感器25-1检测到的第一温度符合第一温度设定值,二次过滤气体经过第一冷却箱体20-1得到一次冷却后气体;其中,低温冷水的温度为22℃~25℃,一次冷却后气体的温度为150℃~160℃;之后一次冷却后气体经第一冷却箱体20-1出口和第一冷却排气管6-1后进入第二冷却机构7内,同时操作第二电磁阀21-2为第二冷却管24-2通入低温冷水,同时,第二测温传感器25-2对第二冷却箱体20-2内的温度进行检测,以使第二测温传感器25-2检测到的第二温度符合第二温度设定值,一次冷却后气体经过第二冷却箱体20-2得到二次冷却后气体,操作第三电磁阀26打开,二次冷却后气体经第二冷却排气管7-1送入一氧化碳净化机构8的入口;其中,二次冷却后气体的温度为130℃~135℃;最后二次冷却后气体进入一氧化碳净化机构8内,二次冷却后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有毒气体在蜂窝陶瓷载体32上co催化剂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实现烟气的初步净化,得到初步净化后气体;初步净化后气体经净化气管8-1进入尾气吸收机构9内,尾气吸收机构9内盛装的氢氧化钠溶液35对初步净化后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进行吸收,得到二次净化后气体,且二次净化后气体经尾气吸收机构9的排气口36排空。

本实施例中,第一温度设定值为150℃~160℃,第二温度设定值为130℃~135℃。

本实施例中,在吸烟机构5对烟气进行二次过滤的过程中,当需要更换吸烟隔板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首先,转动旋转环15-1,旋转环15-1带动大转轴15-3绕带座轴承15-2转动,大转轴15-3转动带动小转轴15-2和凸块15-5转动,直至小转轴15-4和定位件10-4中的圆形形孔对正,且凸块15-5和定位件10-4中的矩形孔对正;

其次,拉动拉坏13-3,使盖板13-4向远离吸烟箱体10的一端移动,直至盖板13-4脱离吸烟箱体10,在盖板13-4向远离吸烟箱体10的一端移动的过程中,盖板13-4带动安装板13沿滑槽14移动,直至多个吸烟隔板17完全被拉出吸烟箱体10;其中,安装板13通过滑轮11沿滑槽14移动;

再有,更换吸烟隔板17上的吸烟棉17-1;其中,支撑斜杆16-2对吸烟隔板17进行支撑;

然后,推动拉坏13-3,使盖板13-4向靠近吸烟箱体10的一端移动,在盖板13-4向靠近吸烟箱体10的一端移动的过程中,盖板13-4推动安装板13沿滑槽14反向移动,直至多个吸烟隔板17完全被送入吸烟箱体10内,且盖板13-4与吸烟箱体10的一端紧密接触;

最后,转动旋转环15-1,旋转环15-1带动大转轴15-3绕带座轴承15-2反向转动,大转轴15-3反向转动带动小转轴15-2和凸块15-5反向转动,以使凸块15-5和定位件10-4中的矩形孔错位。

本实施例中,在蜂窝陶瓷载体32上浸渍有co催化剂的过程如下:

先将56.3g硝酸铜和43.4g硝酸铈溶于1l去离子水中,配置成浸渍液;其次将蜂窝陶瓷载体32放入浸渍液中浸泡5.5h~7h小时,然后将蜂窝陶瓷载体32取出用去离子水冲洗4次~5次;然后将经过去离子水冲洗的蜂窝陶瓷载体32放置在温度为100℃~120℃的干燥箱内干燥2h~3h;最后将经过干燥后的蜂窝陶瓷载体32在温度为600℃~660℃条件下焙烧3h~3.5h。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成本低,将矿井巷道内火灾区域生成的烟气及时抽取净化,保障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也为后续的灭火提供帮助。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