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旋转出水的出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87208发布日期:2021-04-30 13:10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旋转出水的出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旋转出水的出水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些出水装置,比如花洒,为了水花多样性和不同的体验效果,设计了能旋转出水的结构,这些结构中往往都是设有叶轮,通过进水水流的压力带动叶轮转动,进而实现旋转出水。带有叶轮的旋转结构,整体较为复杂,而且占据了较大的厚度,而目前超薄型的花洒外观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顶喷花洒,带有叶轮的结构就无法满足这样的花洒外观设计需求,通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旋转出水的出水装置,其实现旋转出水的结构简单、零件数少,可满足出水装置的薄型设计需求,通用性更好。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能旋转出水的出水装置,包括具有进水通道的本体和安装于所述本体上且能绕旋转轴线相对所述本体旋转的旋转体,所述旋转体设有出水腔和至少一个出水口,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出水口均与所述出水腔相连通,所述出水口的出水方向设置为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往所述旋转体周向的一侧方向倾斜,以使得所述旋转体在所述出水口的出水水流的反作用力下往所述旋转体周向的另一侧方向旋转;并且所述旋转体与所述本体相连接之处为间隙配合,所述出水口设有若干个,若干个的所述出水口均匀地间隔设置在所述旋转体的出水面上。

本发明的方案通过将出水口的出水方向设置为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往所述旋转体周向的一侧方向倾斜,这样出水口的出水水流将对旋转体施加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具有往所述旋转体周向的另一侧方向的分力,旋转体周向的一侧方向与旋转体周向的另一侧方向相反,从而使得旋转体在该分力作用下往旋转体周向的另一侧方向转动,实现旋转出水的目的,并且由于仅是利用了出水水流的反作用力即可,无需设计叶轮,零部件少,结构更简单,可满足出水装置的薄型设计需求,通用性更好。此外,由于旋转体与本体相连接之处为间隙配合,这样可减小旋转体与本体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使得驱动旋转体旋转更可靠。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出水口的出水方向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往所述旋转体周向的一侧方向倾斜预设角度α,所述预设角度α在5°至25°范围之间。

上述方案中,选择预设角度α在5°至25°范围之间,可充分利用出水口的出水水流的反作用力,使得该反作用力往所述旋转体周向的另一侧方向的分力更大,以更有效地驱动旋转体转动。

作为优选的方案,各个所述出水口的出水方向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往所述旋转体周向的一侧方向倾斜的角度相同。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出水腔包括一个中心腔和若干个条形的分流腔,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中心腔的入口端相通,各个的所述分流腔的内端均与所述中心腔相连通,且各个的所述分流腔相对于所述中心腔呈辐射状布置,各个的所述分流腔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的所述出水口。

上述方案中,所述出水腔包括一个中心腔和若干个条形的分流腔,且各个的所述分流腔相对于所述中心腔呈辐射状布置,结构更紧凑,驱动旋转体转动的效果更好。

作为优选的方案,各个的所述分流腔上的出水口数量相同且位置相对应。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旋转体与所述本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旋转体旋转时,外界空气经由所述间隙流至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出水口之间的水路中。

上述方案中,旋转体旋转时,通过使外界空气经由间隙流至水路中,这样,一方面,空气补入水路中,将使得出水更加柔和,出水水花效果更好,另一方面,进入的外界空气可以阻止水路中的水从间隙处泄漏出,从而无需设计密封结构,也能使得水流不泄漏,设计构思巧妙,结构简单。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进水通道的出口端位置与所述出水腔的入口端相对应,且所述进水通道的出口端尺寸h1小于所述出水腔的入口端的尺寸h1,所述本体上对应所述进水通道的出口端与所述出水腔的入口端之间的部位设有吸气通孔,所述吸气通孔与所述间隙相连通以形成供外界空气进入所述水路中的吸气通道。

上述方案中,通过设计h1<h2,这样从进水通道出口端往出水腔的入口端喷水时,根据文丘里效应,进水通道的出口端与所述出水腔的入口端之间处会形成负压,从而吸气通孔会通过吸气通道吸外界空气,实现吸气作用。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本体设有用于容置所述旋转体的凹腔,所述旋转体的侧壁与所述凹腔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旋转体背向所述出水口的一侧的侧壁与所述凹腔的底壁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所述凹腔的底壁还设有过流孔,所述吸气通道吸气时,外界空气依次流经所述第一间隙、第二间隙、过流孔和所述吸气通孔后进入所述水路中。

上述方案中,吸气通道的结构简单、紧凑,吸气作用可靠。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出水腔包括一个中心腔和若干个条形的分流腔,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中心腔的入口端相通,各个的所述分流腔的内端均与所述中心腔相连通,且各个的所述分流腔相对于所述中心腔呈辐射状且中心对称布置,各个的所述分流腔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的所述出水口,相邻两条的所述分流腔之间的角度数值为β,并且,β>2h2>2h1。

上述方案中,设计β>2h2>2h1将使得吸气作用可靠,能通过对外界空气的吸气阻止水流从旋转体与本体之间的间隙泄漏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出水装置为花洒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旋转体从正面角度看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旋转体从反面角度看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旋转体的立体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旋转体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旋转体的正面视图;

图7为图6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图1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为:

10-本体;11-进水通道;111-进水通道的出口端;12-吸气通孔;13-凹腔;131-过流孔;14-出水面板;141-花洒出水孔;

20-旋转体;21-出水腔;211-中心腔;2111-中心腔的入口端(出水腔的入口端);212-分流腔;22-出水口;

x-旋转轴线;

s-吸气通道;s1-第一间隙;s2-第二间隙;

w-水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查阅图1至图9,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能旋转出水的出水装置,这里以花洒为例进行说明,但不以此为限,也可以是龙头等其他出水装置。出水装置包括具有进水通道11的本体10和安装于本体10上且能绕旋转轴线x相对本体10旋转的旋转体20。旋转体20设有出水腔21和至少一个出水口22,进水通道11和出水口22均与出水腔21相连通。出水口22的出水方向设置为相对于旋转轴线x(如图2所示)往旋转体20周向的一侧方向倾斜,以使得旋转体20在出水口22的出水水流的反作用力下往旋转体20周向的另一侧方向旋转。

本发明通过将出水口22的出水方向设置为相对于旋转轴线x往旋转体20周向的一侧方向倾斜,这样出水口22的出水水流将对旋转体施加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具有往旋转体20周向的另一侧方向的分力,旋转体20周向的一侧方向与旋转体20周向的另一侧方向相反,从而使得旋转体20在该分力作用下往旋转体20周向的另一侧方向转动,实现旋转出水的目的,并且由于仅是利用了出水水流的反作用力即可,无需设计叶轮,零部件少,结构更简单,可满足出水装置的薄型设计需求,通用性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以图2的方位看,旋转体20周向的一侧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为例,那么旋转体20周向的另一侧方向则为顺时针方向,也即旋转体20顺时针旋转,但不以此为限,也可以反过来,旋转体20周向的一侧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旋转体20周向的另一侧方向则为逆时针方向,旋转体20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本实施例的出水装置中,如图7所示,出水口22的出水方向相对于旋转轴线x往旋转体20周向的一侧方向倾斜预设角度α,预设角度α在5°至25°范围之间。选择预设角度α在5°至25°范围之间,可充分利用出水口22的出水水流的反作用力f,使得该反作用力f往旋转体20周向的另一侧方向的分力f2更大,以更有效地驱动旋转体20转动。图7示意出了反作用力f分解为沿与出水水流方向相反方向的分力f1和沿旋转体20周向的另一侧方向的分力f2。

在本实施例的出水装置中,出水口22设有若干个,若干个的出水口22的均匀地间隔设置在旋转体20的出水面上,并且各个出水口22的出水方向相对于旋转轴线x往旋转体20周向的一侧方向倾斜的角度相同,倾斜的方向和角度大小均相同。

具体的,出水腔21包括一个中心腔211和若干个条形的分流腔212,本实施例中,分流腔212具体设置了8条,进水通道11与中心腔的入口端2111相通,各个的分流腔212的内端均与中心腔211相连通,且各个的分流腔212相对于中心腔211呈辐射状布置,各个的分流腔212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的出水口22。出水腔21包括一个中心腔211和若干个条形的分流腔212,且各个的分流腔212相对于中心腔211呈辐射状布置。这样的结构设计更紧凑,驱动旋转体20转动的效果更好。

在本实施例的出水装置中,各个的分流腔212上的出水口22数量相同且位置相对应,以使出水水流的反作用力f平衡地作用于旋转体20上,具体的,各个分流腔212上的出水口22设有4个。

在本实施例的出水装置中,旋转体20与本体10相连接之处为间隙配合。由于旋转体20与本体10相连接之处为间隙配合,这样可减小旋转体20与本体10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使得驱动旋转体20旋转更可靠,可降低对出水水流的反作用力的分力f2的大小要求。

在本实施例的出水装置中,旋转体20与本体10之间具有间隙,旋转体20旋转时,外界空气经由间隙流至进水通道11和出水口22之间的水路w中。旋转体20旋转时,通过使外界空气经由间隙流至水路w中,这样,一方面,空气补入水路w中,将使得出水更加柔和,出水水花效果更好,另一方面,进入的外界空气可以阻止水路w中的水从间隙处泄漏出,从而无需设计密封结构,也能使得水流不泄漏,设计构思巧妙,结构简单,没有密封结构产生的摩擦阻力,将使得驱动旋转体20旋转更加轻松。

本实施例通过以下结构使得外界空气吸入水路w中:将进水通道11的出口端111位置与出水腔21的入口端(也即中心腔的入口端2111)相对应,且将进水通道11的出口端111尺寸h1设为小于出水腔21的入口端的尺寸h1,本体10上对应进水通道11的出口端111与出水腔21的入口端之间的部位设有吸气通孔12,吸气通孔12与间隙相连通以形成供外界空气进入水路w中的吸气通道s。通过设计h1<h2,这样从进水通道11出口端111往出水腔21的入口端喷水时,根据文丘里效应,进水通道11的出口端111与出水腔21的入口端之间处会形成负压,从而吸气通孔12会通过吸气通道s吸外界空气,实现吸气作用。

更具体的,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出水装置中,本体10设有用于容置旋转体20的凹腔13,旋转体20的侧壁与凹腔13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一间隙s1,旋转体20背向出水口22的一侧的侧壁与凹腔13的底壁之间形成第二间隙s2,凹腔13的底壁还设有过流孔131,吸气通道s吸气时,外界空气依次流经第一间隙s1、第二间隙s2、过流孔131和吸气通孔12后进入水路w中。吸气通道s的结构简单、紧凑,吸气作用可靠。

在本实施例的出水装置中,各个的分流腔212相对于中心腔211呈辐射状且中心对称布置,相邻两条的分流腔212之间的角度数值为β,并且,β>2h2>2h1,这样设计将使得吸气作用可靠,能通过对外界空气的吸气阻止水流从旋转体20与本体10之间的间隙泄漏出。

本实施例中,本体10的出水面板14上设有两个旋转体20,两个旋转体20的外周还设有若干个花洒出水孔141。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简述如下:

请查阅图5、图6和图8,当本体10的进水通道11进水时,进水通道11的水流流至中心腔211中,并进一步通过中心腔211均匀地分流至各个分流腔212中,最终从各个出水口212流出。当水流从出水口212流出时,请查阅图7,出水水流对旋转体20具有一反作用力f,由于出水口22的出水方向相对于旋转轴线x往旋转体20周向的一侧方向(逆时针方向)倾斜预设角度α,这样反作用力f具有往旋转体20周向的另一侧方向(顺时针方向)的分力f2,旋转体20周向的一侧方向与旋转体20周向的另一侧方向相反,从而使得旋转体20在该分力作用下往旋转体20的周向的另一侧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实现旋转出水的目的。

请继续查阅图8和图9,当进水通道11出口端111往出水腔21的入口端喷水时,根据文丘里效应,进水通道11的出口端111与出水腔21的入口端之间处会形成负压,从而吸气通孔12会通过吸气通道s(图9中的虚线所示)吸外界空气,实现吸气作用,从而一方面,空气补入水路w中,将使得出水更加柔和,出水水花效果更好,另一方面,进入的外界空气可以阻止水路w中的水从间隙处泄漏出。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