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废气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当今国内外电子行业、液晶面板行业及光电行业的迅速发展,所用化学药品的种类及量也随之增大,化学品尾气排放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化学品尾气的处理是上述行业中关注的焦点。目前,对于化学尾气的处理流程大致包括为,制程机台产生的废气首先由废气处理设备进行处理,然后由风机输送至烟囱并最终排向大气。
废气通常使用活性炭塔吸附处理或蓄热式热氧化技术rto(regenerativethermaloxidizer)进行处理,但如果有机废气中含有油墨成分,油墨会在管路的管壁上凝结,会导致管路沿程阻力过大,甚至会导致管路阻塞,造成废气处理设备无法正常运转。若温度较高,油墨成分到达设备处发生碳化,还会引起活性炭或转轮堵塞,严重缩短了废气处理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会产生更多二次固废。
因此,如何减少有机废气中油墨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废气处理系统,其通过喷淋水雾消除有机废气中的油墨,避免了油墨的危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废气处理系统,包括水雾喷淋塔和废气处理设备,所述水雾喷淋塔包括塔体,塔体入口用以与机台相连、以使通入废气,塔体出口用以与废气处理设备相连、以排出处理后的废气,所述水雾喷淋塔还包括位于所述塔体中能够喷淋水雾、以消除废气中油墨的喷淋机构。
优选的,所述塔体出口位于所述塔体的顶部,所述塔体入口靠近所述塔体侧壁的底部,所述喷淋机构靠近所述塔体的顶部。
优选的,所述喷淋机构包括至少两层沿所述塔体轴向依次设置的喷淋部件。
优选的,每层所述喷淋部件上均设有朝向所述塔体底部的喷头。
优选的,所述塔体的侧壁设有用以显示塔内液位的液位计。
优选的,所述塔体的底部设有用以收集混有油墨的喷淋水的积水盘。
优选的,所述积水盘上设有与所述喷淋机构相连的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泵体入口位于积水的液面下方。
优选的,所述泵体入口设有用以滤除油墨的过滤器。
优选的,所述过滤器中设有用以刮除油墨的刮板。
优选的,所述积水盘设有用以排出积水的排水口,所述水雾喷淋塔还包括与所述排水口相连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中设有排水阀。
优选的,所述塔体的侧壁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与所述排水管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水雾喷淋塔设置在制程机台与活性炭塔或吸附转轮之间,水雾喷淋塔向有机废气喷淋水雾,水雾与油墨接触时会将油墨吸附在水滴的表面。同时水滴之间相互接触,会凝结成大水滴,并最终落入塔体底部,而有机废气去除油墨后会从塔体的顶部排出,并进入废气处理设备中,从而降低了油墨对废气处理设备的损害。采用水雾喷淋的方式吸收油墨相比于现有的填料塔不仅处理效率更高、处理效果更好,同时无需更换填料,避免处理设备因更换填料停机,延长了设备的生产周期,进而提高企业的效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水雾喷淋塔外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水雾喷淋塔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的附图标记为:
塔体1、喷淋机构2、液位计3、积水盘4、刮板5、排水管6、循环泵7、排水阀8、过滤器9、排水口11、溢流口12、人孔13、塔体入口14、塔体出口15、回水管20、上层喷淋管21、中层喷淋管22、下层喷淋管23、泵体入口71、泵体出口7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水雾喷淋塔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水雾喷淋塔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废气处理系统包括水雾喷淋塔,水雾喷淋塔与机台相连,机台产生的有机废气进入水雾喷淋塔中,通过水雾喷淋塔处理后消除有机废气中的油墨,去除油墨之后的有机废气再进入废气处理设备中,从而降低油墨对废气处理设备的损害。当然,废气处理系统中还可设置风机、烟囱等设备,风机用于为有机废气流动提供动力。
可选的,水雾喷淋塔包括塔体1,水雾喷淋塔的塔体入口14位于塔体1侧壁且靠近塔体1的底部,并与机台相连,有机废气由塔体入口14进入塔体1中。水雾喷淋塔的塔体出口15位于塔体1的顶部,并与废气处理设备相连,经过处理的有机废气进入废气处理设备中。
水雾喷淋塔中还设有喷淋机构2,喷淋机构2靠近塔体1的顶部,并向塔体1中喷淋水雾,通过水雾对油墨进行吸附,液滴吸附油墨并落入塔体1底部,实现了油墨与有机废气的分离。喷淋机构2的结构可包括花洒、喷淋管等结构。
本实施例中,废气处理系统通过喷淋水雾吸收有机废气中的油墨,水雾喷淋塔的塔体出口15与活性炭塔或蓄热式热力焚化炉等废气处理设备相连,避免油墨在管路的管壁上凝结,进而降低了管路堵塞的风险,极大地延长了管路的清理周期,进而延长了废气处理系统的运行周期。
可选的,喷淋机构2包括至少两层沿塔体1轴向依次设置的喷淋部件,每层喷淋部件上均设有朝向塔体1底部的喷头。优选的,喷淋机构2包括三层沿塔体1轴向依次设置的喷淋管,如图1所示,喷淋管包括上层喷淋管21、中层喷淋管22和下层喷淋管23,每一层喷淋管均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并按照盘管、蛇形管等方式布置。其中上层喷淋管21与中层喷淋管22之间的距离小于中层喷淋管22与下层喷淋管23之间的距离,下层喷淋管23位于塔体入口14的上方。由于有机废气越靠近塔体出口15,其油墨浓度越低,上层喷淋管21与中层喷淋管22距离较小,使得单位空间内水雾的喷淋量增加,使得吸附效果提高。
进一步的,每层喷淋管22上均设有朝向塔体1底部的喷头。图1中喷淋管下方的斜线用于示意喷头喷淋范围,每层喷淋管上全部喷头的喷淋范围都能够完全覆盖塔体1的横截面,保证塔体1内不存在盲区。
本实施例中,水雾喷淋塔内沿塔体轴向设有三层喷淋管,有机气体需要依次通过下层喷淋管23、中层喷淋管22和上层喷淋管21才能从塔体出口15流出,多层吸附可以有效得降低有机废气中油墨的含量,保证水雾喷淋塔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水雾喷淋塔的塔体入口14通常与塔体1的底部之间具有预设距离,吸附有油墨的积水会在塔体底部聚集,塔体1的底部设有用以收集混有油墨的喷淋水的积水盘4,喷淋水在积水盘4上静置,从而使油墨与喷淋水之间分层,塔体1的侧壁设有液位计3。积水盘4的底部设有排水口11,排水口11与排水管6相连,排水管6中设有排水阀8。操作人员可根据液位计3判断水雾喷淋塔中积水的高度,如果积水较多则开启排水阀8进行排水操作。
可选的,水雾喷淋塔中还设有循环泵7,循环泵7固定在积水盘4上,循环泵7的泵体入口71浸没在积水盘4中,泵体出口72通过回水管20与喷淋机构2相连。循环泵7能够抽取积水用于向水雾喷淋塔内喷淋,减少了水雾喷淋塔的耗水量。另外,塔底积水中混有油墨,将其喷淋至塔内不仅影响吸附效果,而且会污染塔内环境。因而,泵体入口71设有过滤器9,过滤器9用于滤除积水中的油墨,从而保证喷淋机构2所喷淋的液体足够洁净。
进一步的,过滤器9长期使用后其内部会积存较多油墨,导致过滤效果变差。而油墨由于受到水的浮力作用会向上移动,因而经过滤器9滤除的油墨会逐渐向靠近过滤器9的顶部的方向聚积,因此油墨集中在在靠近过滤器9顶部的位置,过滤器9的上方还设有刮板5,通过刮板5刮除过滤器9中的油墨。
另外,水雾喷淋塔还设有溢流口12,当积水的液位过高时,溢流口12能够将多余的积水排出,避免积水由塔体入口14流出。溢流口12还与排水管6中排水阀8的下游相连,溢流出的积水直接进入排水管6中,排水管6可与水处理装置相连。排水管6中还设有疏水泵,当需要排水时,疏水泵开启,增加积水的压力,从而将其输送至水处理装置中,疏水泵位于排水阀8的上游。水雾喷淋塔的侧壁还设有人孔13,当循环泵7或过滤器9发生故障时,检修人员可从人孔13进入塔体1内进行维修。
此外,当过滤器9中的滤芯阻力过大时,过滤器9中的液位可能超过积水的液位,过滤器9具有位于刮板5和滤芯之间的疏水管,如果液位过高,疏水管能够将多余的液体导入塔体1内,避免积水与刮板5接触。
本实施例中,水雾喷淋塔中设有积水盘4、循环泵7和过滤器9,循环泵7能够将积水输送至喷淋机构2中,在塔体1内部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减少水雾喷淋塔的消耗。过滤器9位于泵体入口71,用于滤除经过循环泵7的油墨,保证喷淋水的洁净。积水盘4还连有排水管6,排水管6能够将积水排入水处理装置中,实现了水雾喷淋塔外部的水循环,降低了油墨处理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废气处理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