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涂胶机用涂料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08018发布日期:2021-04-09 12:57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涂胶机用涂料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涂胶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涂胶机用涂料结构。



背景技术:

自动涂胶机的功能要求为x轴、y轴实现直线插补和圆弧插补,z轴主要用于作用工位的转换,它是通过机械系统、动力系统、传感系统、电子信息处理系统、执行元件系统等五大子系统组成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备,主要作用是用来对物体表面进行涂胶处理。

专利号为cn105880109a的公布了一种自动涂胶机,上胶均匀稳定,减少了生产线人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上述自动涂胶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缺点1、上述自动涂胶机通过喷头将胶体挤出进行涂胶处理,涂料结构只具备上料功能,功能性较为单一,涂胶过程中需要额外部件或者手工固定住物体位置,较为麻烦;2、上述自动涂胶机在涂胶过程中只能通过喷头挤出胶体进行涂胶处理,当需要对面积较大的物体进行整面涂胶时,喷头需要移动多次,耗时较长,生产效率较低,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自动涂胶机用涂料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涂胶机用涂料结构,旨在涂胶过程中可以对物体位置进行固定,提升涂料结构功能性,同时对面积较大范围进行涂胶时,可以通过涂胶辊进行涂胶,大大提高了涂胶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涂胶机用涂料结构,包括导轨,所述导轨表面滑动连接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底部固定连接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且弹簧为四个,所述安装座通过弹簧配合连接有下压板,所述安装座底部固定连接有输料管,所述安装座顶部配合连接有与输料管相连接的进料管,所述输料管底部固定连接有分流管,所述分流管底部一侧可拆卸连接有喷头,所述分流管底部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导料管,所述安装座底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杆且安装杆为两个,所述安装杆底部之间安装有涂胶辊且涂胶辊位于导料管底部,所述涂胶辊底部高于喷头底部。

可选的,所述下压板顶部固定连接有贯穿安装座的限位杆且限位杆为四个,所述限位杆贯穿弹簧内部。

可选的,所述下压板内部底端安装有连接杆且连接杆为两个,所述连接杆底部安装有移动轮。

可选的,所述分流管表面靠近喷头一侧安装有阀门a,所述分流管表面靠近导料管一侧安装有阀门b。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活动块顺着导轨移动可以调整涂胶位置,移动到合适位置后安装座下移带动喷头进行涂胶,安装座下移过程中弹簧和下压板同步下移,下压板先接触物体表面,下压板接触物体表面后安装座和喷头继续下压直至喷头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涂胶处理,下压过程中弹簧被压缩,由于安装座无法上移,弹簧的弹力传导至下压板底部使得下压板紧压物体表面,利用弹簧的弹力对物体位置起到固定作用,避免涂胶过程中物体移动影响涂胶精度,无需额外对物体进行固定,提升了涂料结构的功能性。

2、进料管连接外部供胶结构为输料管进行供胶,输料管底部通过分流管连接有喷头和导料管,安装座的底部通过安装杆连接有位于导料管底部的涂胶辊,分流管可以对输料管输出的胶体进行分流,正常涂胶时,输料管输出的胶体通过分流管传输,并最终从喷头处喷出至物体表面完成涂胶处理,由于喷头底部高度低于涂胶辊底部,所以喷头进行涂胶处理时涂胶辊不会影响正常涂胶处理,需要对较大面积物体进行整面涂胶时,将喷头拧下与分流管断开,分流管将胶体导向至导料管并经过导料管输送至涂胶辊的表面,涂胶过程中涂胶辊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涂胶处理,喷头和涂胶辊之间可以方便调节选用,对于较大范围涂胶时,大大提高了涂胶的效率和速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自动涂胶机用涂料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自动涂胶机用涂料结构的分流管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导轨;101、活动块;2、安装座;201、弹簧;3、下压板;301、限位杆;302、连接杆;303、移动轮;4、进料管;5、输料管;6、分流管;7、喷头;701、阀门a;8、导料管;801、阀门b;9、安装杆;901、涂胶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图1~图2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自动涂胶机用涂料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涂胶机用涂料结构,包括导轨1,所述导轨1表面滑动连接有活动块101,所述活动块101底部固定连接有安装座2,所述安装座2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201且弹簧201为四个,所述安装座2通过弹簧201配合连接有下压板3,所述安装座2底部固定连接有输料管5,所述安装座2顶部配合连接有与输料管5相连接的进料管4,所述输料管5底部固定连接有分流管6,所述分流管6底部一侧可拆卸连接有喷头7,所述分流管6底部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导料管8,所述安装座2底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杆9且安装杆9为两个,所述安装杆9底部之间安装有涂胶辊901且涂胶辊901位于导料管8底部,所述涂胶辊901底部高于喷头7底部。

示例的,安装座2下移过程中弹簧201和下压板3同步下移,下压板3先接触物体表面后安装座2和喷头7继续下压直至喷头7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涂胶处理,下压过程中弹簧201被压缩,弹簧201的弹力传导至下压板3底部使得下压板3紧压物体表面,对物体位置起到固定作用,避免涂胶过程中物体移动影响涂胶精度,提升了涂料结构的功能性,分流管6可以对输料管5输出的胶体进行分流,正常涂胶时,输料管5输出的胶体通过分流管6传输,并最终从喷头7处喷出至物体表面完成涂胶处理,将喷头7拧下与分流管6断开,分流管6将胶体导向至导料管8并经过导料管8输送至涂胶辊901的表面,涂胶过程中涂胶辊901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涂胶处理,对于较大范围涂胶时,大大提高了涂胶的效率和速度。

参考图1所示,所述下压板3顶部固定连接有贯穿安装座2的限位杆301且限位杆301为四个,所述限位杆301贯穿弹簧201内部。

示例的,下压板3顶部固定有贯穿安装座2的限位杆301,限位杆301可以对弹簧201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定,进而限定住下压板3的水平方向移动范围,避免下压板3偏移。

参考图1所示,所述下压板3内部底端安装有连接杆302且连接杆302为两个,所述连接杆302底部安装有移动轮303。

示例的,下压板3底部通过连接杆302安装有移动轮303,移动轮303使得下压板3对物体施加压力时不影响下压板3和安装座2的正常移动,同时减少下压板3与物体表面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对已涂胶体的影响。

参考图1和图2所示,所述分流管6表面靠近喷头7一侧安装有阀门a701,所述分流管6表面靠近导料管8一侧安装有阀门b801。

示例的,打开阀门a701,分流管6即可将涂胶输送至喷头7处,关闭即可停止向喷头7处输送,打开阀门b801,分流管6可以向导料管8输送胶体,关闭阀门b801即可停止向导料管8供料。

使用时,活动块101顺着导轨1移动可以调整涂胶位置,移动到合适位置后安装座2下移带动喷头7进行涂胶,安装座2下移过程中弹簧201和下压板3同步下移,下压板3先接触物体表面,下压板3接触物体表面后安装座2和喷头7继续下压直至喷头7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涂胶处理,下压过程中弹簧201被压缩,由于安装座2无法上移,弹簧201的弹力传导至下压板3底部使得下压板3紧压物体表面,利用弹簧201的弹力对物体位置起到固定作用,避免涂胶过程中物体移动影响涂胶精度,无需额外对物体进行固定,提升了涂料结构的功能性,下压板3底部通过连接杆302安装有移动轮303,移动轮303使得下压板3对物体施加压力时不影响下压板3和安装座2的正常移动,同时减少下压板3与物体表面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对已涂胶体的影响,下压板3顶部固定有贯穿安装座2的限位杆301,限位杆301可以对弹簧201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定,进而限定住下压板3的水平方向移动范围,避免下压板3偏移,进料管4连接外部供胶结构为输料管5进行供胶,输料管5底部通过分流管6连接有喷头7和导料管8,安装座2的底部通过安装杆9连接有位于导料管8底部的涂胶辊901,分流管6可以对输料管5输出的胶体进行分流,正常涂胶时,输料管5输出的胶体通过分流管6传输,并最终从喷头7处喷出至物体表面完成涂胶处理,由于喷头7底部高度低于涂胶辊901底部,所以喷头7进行涂胶处理时涂胶辊901不会影响正常涂胶处理,需要对较大面积物体进行整面涂胶时,将喷头7拧下与分流管6断开,分流管6将胶体导向至导料管8并经过导料管8输送至涂胶辊901的表面,涂胶过程中涂胶辊901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涂胶处理,喷头7和涂胶辊901之间可以方便调节选用,对于较大范围涂胶时,大大提高了涂胶的效率和速度,打开阀门a701,分流管6即可将涂胶输送至喷头7处,关闭即可停止向喷头7处输送,打开阀门b801,分流管6可以向导料管8输送胶体,关闭阀门b801即可停止向导料管8供料。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自动涂胶机用涂料结构,包括导轨1、活动块101、安装座2、弹簧201、下压板3、限位杆301、连接杆302、移动轮303、进料管4、输料管5、分流管6、喷头7、阀门a701、导料管8、阀门b801、安装杆9、涂胶辊901,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