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布袋式除尘器反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20943发布日期:2021-03-12 10:5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布袋式除尘器反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炭黑精细制备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布袋式除尘器反吹装置。



背景技术:

碳黑,又名炭黑,是一种无定形碳。轻、松而极细的黑色粉末,表面积非常大,范围从10~3000m2/g,是含碳物质(煤、天然气、重油、燃料油等)在空气不足的条件下经不完全燃烧或受热分解而得的产物。比重1.8-2.1。由天然气制成的称"气黑",由油类制成的称"灯黑",由乙炔制成的称"乙炔黑"。此外还有"槽黑"、"炉黑"。按炭黑性能区分有"补强炭黑"、"导电炭黑"、"耐磨炭黑"等。可作黑色染料,用于制造中国墨、油墨、油漆等,也用于做橡胶的补强剂。炭黑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橡胶、化工、塑料等行业中,工业中炭黑主要分为橡胶用炭黑和色素炭黑。

炭黑加工时,原料经进料阀进入粉碎机,受到冲击锤的冲击,产生强烈的碰撞,磨擦、剪切而实现超细粉碎,被粉碎的物料随气流的上升进入分级室,达到粒度要求的物料通过叶轮分级进入收集系统,未达到粒度要求的颗粒又返回粉碎室继续粉碎,整个生产过程为全封闭连续运转。粉碎后达到要求的颗粒经过风力输送至过滤器,将风流和颗粒分开,颗粒收集后用于各种需要。过滤一般采用袋式除尘器,袋式除尘器是一种干式滤尘装置,它适用于捕集细小、干燥、非纤维性粉尘。滤袋采用纺织的滤布或非纺织的毡制成,利用纤维织物的过滤作用对含尘气体进行过滤,当含尘气体进入袋式除尘器后,颗粒大、比重大的粉尘,由于重力的作用沉降下来,落入灰斗,含有较细小粉尘的气体在通过滤料时,粉尘被阻留,使气体得到净化。滤料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筛滤、碰撞、滞留、扩散、静电等效应,滤袋表面积聚了一层粉尘,这层粉尘称为初层,在此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初层成了滤料的主要过滤层,依靠初层的作用,网孔较大的滤料也能获得较高的过滤效率。随着粉尘在滤料表面的积聚,除尘器的效率和阻力都相应的增加,当滤料两侧的压力差很大时,会把有些已附着在滤料上的细小尘粒挤压过去,使除尘器效率下降。另外,除尘器的阻力过高会使除尘系统的风量显著下降。因此,除尘器的阻力达到一定数值后,要及时清灰。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布袋式除尘器反吹装置,通过在空气炮的进气管设置除湿装置,使得用于清洁内袋的空气更加洁净,杜绝了压缩空气中的水汽进入内袋,造成炭黑湿度超标的问题发生;同时也防止湿气凝结在内袋,与粉尘一起粘附在内袋上造成内袋堵塞、清洁效果变差的问题发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布袋式除尘器反吹装置,包括布袋除尘器,所述布袋除尘器包括内袋和外筒,所述内袋的底部设置有收集漏斗,所述内袋的内部通过进料风道与粉碎机连接,所述外筒通过排风筒与外部大气环境连接,所述外筒的外部设置有空气炮,所述空气炮包括设置于外筒的储气罐,所述储气罐通过多个排气管与所述外筒的内部空间连接,所述排气管设置有脉冲阀,所述储气罐通过进气管与高压气源连接,所述进气管设置有除湿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除湿装置为冷冻式干燥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脉冲阀为电磁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空气炮还包括控制所述电磁阀依次动作或同时动作的控制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空气炮的数量为多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气管均匀环绕分布与所述外筒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本装置通过除湿装置将高压气源中存在的水分去除,使得通过进气管的压缩空气更加洁净,除湿后的压缩空气经进气管输送之储气罐,并在储气罐中保存,当需要清洁内袋式,打开脉冲阀,使得储气罐中的压缩空气瞬间释放,在外筒和内袋之间产生冲击气流,冲击气流产生的风流和震动使得贴伏与内袋内部的炭黑颗粒脱离内袋,在自重的作用下掉落至收集漏斗;本装置利用空气炮产生的气流冲击和气压瞬间释放产生的震动,清除在过滤过程中贴伏在内袋上的粉尘,通过在空气炮的进气管设置除湿装置,使得用于清洁内袋的压缩空气更加洁净,杜绝了压缩空气中的水汽进入内袋,造成炭黑湿度超标的问题发生;同时也防止湿气凝结在内袋,与粉尘一起性成糊状粘附在内袋上造成内袋堵塞、清洁效果变差的问题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布袋除尘器的俯视结构图。

图中:1为粉碎机,2为进料风道,3为收集漏斗,4为内袋,5为排风筒,6为外筒,7为脉冲阀,8为排气管,9为储气罐,10为进气管,11为除湿装置,12为高压气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布袋式除尘器反吹装置,包括布袋除尘器,所述布袋除尘器包括内袋4和外筒6,所述内袋4为过滤布袋,所述内袋4设置于所述外筒6内,所述内袋4的内部通过进料风道2与粉碎机1连接,所述内袋4的底部设置有收集漏斗3,所述内袋4将来自于粉碎机1输送风流中的颗粒状炭黑过滤分离出来,在自重的作用下掉落至所述收集漏斗3,由所述收集漏斗3集中收集后,经阀门和管道输出,装袋形成商品;所述外筒6通过排风筒5与外部大气环境连接,所述外筒6的外部设置有空气炮,所述空气炮包括设置于外筒6的储气罐9,所述储气罐9通过多个排气管8与所述外筒6的内部空间连接,所述排气管8设置有脉冲阀7,所述储气罐9通过进气管10与高压气源12连接,在具体操作中,所述高压气源12一般为空气压缩机和/或储气装置,所述进气管10设置有除湿装置11。

在使用时,本装置通过除湿装置11将高压气源12中存在的水分去除,使得通过进气管10的压缩空气更加洁净,除湿后的压缩空气经进气管10输送之储气罐9,并在储气罐9中保存,当需要清洁内袋4时,打开脉冲阀7,使得储气罐9中的压缩空气瞬间释放,在外筒6和内袋4之间产生冲击气流,冲击气流产生的风流和震动使得贴伏与内袋4内部的炭黑颗粒脱离内袋4,在自重的作用下掉落至收集漏斗3;本装置利用空气炮产生的气流冲击和气压瞬间释放产生的震动,清除在过滤过程中贴伏在内袋4上的粉尘,通过在空气炮的进气管10设置除湿装置11,使得用于清洁内袋4的压缩空气更加洁净,杜绝了压缩空气中的水汽进入内袋4,造成炭黑湿度超标的问题发生;同时也防止湿气凝结在内袋4,与粉尘一起性成糊状粘附在内袋4上造成内袋4堵塞、清洁效果变差的问题发生。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除湿装置11为冷冻式干燥机,所述冷冻式干燥机为现有技术,主要用于去除进气管10内压缩空气中含有的水分。冷冻式干燥机运用了物理原理,将压缩空气中的水分冷冻至露点以下,使之从空气中析出的空气干燥机。工作中,潮湿高温的压缩空气流入前置冷却器,散热后流入热交换器与从蒸发器排出来的冷空气进行热交换,使进入蒸发器的压缩空气的温度降低。换热后的压缩空气流入蒸发器通过蒸发器的换热功能与制冷剂热交换,压缩空气中的热量被制冷剂带走,压缩空气迅速冷却,潮湿空气中的水份达到饱和温度迅速冷凝,冷凝后的水分经凝聚后形成水滴,经过独特气水分离器高速旋转,水分因离心力的作用与空气分离,分离后水从自动排水阀处排出。经降温后的空气压力露点最低可达2℃。降温后的冷空气流经空气热交换与入口的高温潮湿热空气进行热交换,经热交换的冷空气因吸收了入口空气的热量提升了温度,同时压缩空气还经过冷冻系统的二次冷凝器与高温的冷媒再次热交换使出口的温度得到充分的加热,确保出口空气管路不结露。同时充分利用了出口空气的冷源,保证了机台冷冻系统的冷凝效果,确保了出口空气的质量。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脉冲阀7为电磁阀,脉冲阀7为受电磁或气动等先导阀的控制,能在瞬间启闭高压气源12产生脉冲的膜片阀。在本装置中,通过电磁控制,使得脉冲阀7可以根据需要,更有效的去除内袋4上粘附的粉尘,实现内袋4的快速便捷清洁。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空气炮还包括控制所述电磁阀依次动作或同时动作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为单片机、plc或微电脑的任意一种或其任意组合,通过控制装置操作电磁阀的不同动作方式,实现不同目的的清洁动作。如依次动作的电磁阀实现从重点位置开始的依次空气冲击,使得在储气罐9内气压最高时首先清洁最容易发生布袋堵塞的部位,有利于实现更好的内袋4清洁效果;而同时动作的电磁阀可以实现更快的完成对内袋4的同时冲击,使得内袋4同时受到冲击振动,实现内袋4的快速清洁。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空气炮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空气炮均匀环绕设置于所述外筒6;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管8均匀环绕分布与所述外筒6的外部。本装置通过多个设置于所述外筒6的空气炮和排气管8,以突然喷出的压缩气体的强烈气流,超过一马赫(音速)的速度直接冲入贮存散体物料的闭塞故障区,瞬间将空气压力能转变成空气射流动力能,这种突然释放的膨胀冲击波,克服物料静摩擦,使内袋4上的炭黑颗粒脱离内袋4,随自重又一次恢复流动。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