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吸附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53214发布日期:2021-08-13 16:12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体吸附柱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吸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气体吸附柱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吸附柱常见于实验室元素分析仪器中,用于对燃烧后气体的进行分离纯化操作,也即待检测的混合气体可被吸附柱选择性吸附,继而再依次分离检测各气体含量。其中,吸附柱内填充的活性分子筛对特定气体可进行选择性吸附,以实现混合气体的组分分离操作,活性分子筛对温度条件较为敏感,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可吸附不同的气体,为了确保吸附柱的分离效果,需要对吸附柱进行恒温控制。

目前,常见的吸附柱加热方式为利用外部加热炉或加热毯等进行加热操作,但这些加热方式的加热速度慢,且难以对整个吸附柱进行均匀加热,导致吸附柱的恒温控制效果较差。

综上所述,如何提高吸附柱的恒温控制效果,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体吸附柱装置,可有效提高吸附柱的恒温控制效果,提高活性分子筛选择性吸附气体的效果,以达到气体快速分离及有效吸附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体吸附柱装置,包括:吸附管、用于加热所述吸附管的加热件以及用于检测所述吸附管的温度的测温装置,所述吸附管内填充有活性分子筛,所述吸附管的外周部绕设有所述加热件,所述测温装置和所述吸附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吸附管为u型管。

优选的,所述u型管的两端通过固定件水平固定,所述加热件包括绕设于所述吸附管外周部的铠装电热电缆和用于对所述铠装电热电缆加热的加热端,所述铠装电热电缆和所述加热端连接,所述加热端设于所述固定件上。

优选的,所述固定件对应设有两个所述加热端。

优选的,所述铠装电热电缆均匀分布的焊接设于所述吸附管上。

优选的,所述测温装置为铠装热电偶,所述铠装热电偶的测温端与所述吸附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测温端和所述吸附管的中心对称位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吸附管为不锈钢管或铜管。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体吸附柱装置时,缠绕吸附管的外周部设置的加热件可以对吸附管进行均匀且快速的加热操作,该加热过程由测温装置实时监控,当吸附管加热至预设温度时,测温装置可及时检测并显示出该现象,以便于操作人员停止加热件的加热操作,本装置可有效确保吸附管各处温度的均匀性,有利于快速实现吸附管的恒温控制,继而提高活性分子筛选择性吸附气体的效果,以达到气体快速分离及有效吸附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体吸附柱装置,可有效提高吸附柱的恒温控制效果,提高活性分子筛选择性吸附气体的效果,以达到气体快速分离及有效吸附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体吸附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

1为吸附管、2为加热件、3为测温装置、4为固定件、5为铠装电热电缆、6为加热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气体吸附柱装置,可有效提高吸附柱的恒温控制效果,提高活性分子筛选择性吸附气体的效果,以达到气体快速分离及有效吸附的目的。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体吸附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本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体吸附柱装置,包括:吸附管1、用于加热吸附管1的加热件2以及用于检测吸附管1的温度的测温装置3,吸附管1内填充有活性分子筛,吸附管1的外周部绕设有加热件2,测温装置3和吸附管1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吸附管1内填充的活性分子筛可以对特定气体选择性吸附,也即活性分子筛在不同温度下可吸附不同的气体,以实现混合气体的组分分离操作。

可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对吸附管1、加热件2以及测温装置3的形状、结构、尺寸、位置等进行确定。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体吸附柱装置时,缠绕吸附管1的外周部设置的加热件2可以对吸附管1进行均匀且快速的加热操作,该加热过程由测温装置3实时监控,当吸附管1加热至预设温度时,测温装置3可及时检测并显示出该现象,以便于操作人员停止加热件2的加热操作,本装置可有效确保吸附管1各处温度的均匀性,有利于快速实现吸附管1的恒温控制,继而提高活性分子筛选择性吸附气体的效果,以达到气体快速分离及有效吸附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体吸附柱装置,可有效提高吸附柱的恒温控制效果,提高活性分子筛选择性吸附气体的效果,以达到气体快速分离及有效吸附的目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吸附管1为u型管。将吸附管1设置为u型结构,有利于进行气体的输入输出操作,且有助于延长气体在u型管内流动的路径,提高气体分离效果,并且,u型管便于制作生产,在u型管外周部缠绕设置加热件2的操作也便于执行。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将吸附管1设置为其它形状的结构。

优选的,u型管的两端通过固定件4水平固定,加热件2包括绕设于吸附管1外周部的铠装电热电缆5和用于对铠装电热电缆5加热的加热端6铠装电热电缆5和加热端6连接,加热端6设于固定件4上。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铠装电热电缆5设置为精密型热电缆,精密型热电缆可以进行缠绕安装,且加热效果良好,有利于确保吸附管1各处均匀加热、快速升温,并达到恒温状态。

还需要说明的是,铠装电热电缆5缠绕吸附管1的外周部设置,其对吸附管1的加热效率仅由单位长度热电缆决定,该加热效率和吸附管1的形状及长度无关,但可以控制铠装电热电缆5均匀的缠绕在吸附管1上,有利于使得吸附管1各处的加热效果相当,使得吸附管1更快的实现恒温控制。

优选的,固定件4对应设有两个加热端6。

本实施例中,由于吸附管1为u型管结构,为了提高铠装电热电缆5的加热效率,可以在固定件4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加热端6,以同时对u型管左右两侧的铠装电热电缆5进行加热,以避免u型管上的铠装电热电缆5加热速度不统一,这样可以缩短铠装电热电缆5加热吸附管1的时间,使得吸附管1更快的升温至预设温度、并实现恒温控制。

优选的,铠装电热电缆5均匀分布的焊接设于吸附管1上。通过焊接使吸附管1和铠装电热电缆5紧密接触,有利于提高铠装电热电缆5的导热效率,继而使吸附柱在分离气体时能够快速均匀的进行加热操作,同时,也有利于吸附柱在后续过程中进行降温散热操作。

可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对铠装电热电缆5、加热端6以及固定件4的形状、结构、尺寸、位置、材质等进行确定。

优选的,测温装置3为铠装热电偶,铠装热电偶的测温端与吸附管1连接,以便于实时准确的检测吸附管1的温度,避免吸附管1出现温度不足或温度过高等现象,继而有效保护活性分子筛,提高吸附柱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测温端和吸附管1的中心对称位焊接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将吸附管1设置为u型管,则可以将铠装热电偶垂直于固定件4设置,并使得测温端和u型管的最底端连接,因为u型管的最底端即为该吸附管1的中心对称位,中心对称位的温度可以更准确的代表吸附管1达到恒温状态后的温度,这样可以使得装置整体结构更紧凑。

并且,铠装热电偶与吸附管1焊接连接,有利于保证铠装热电偶的测温端紧贴吸附管1,继而提高吸附柱的温度检测精确性,防止吸附柱出现温度不足或温度过高等现象,有效保护活性分子筛,提高吸附柱的使用寿命。

可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对铠装热电偶的形状、结构、尺寸、位置、材质等进行确定。

优选的,吸附管1为不锈钢管或铜管,由于不锈钢管或铜管的导热效果良好,这样设置有利于提高吸附管1的加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装置通过利用铠装电热电缆5对吸附管1进行加热,利用铠装热电偶对吸附管1进行测温,并且,铠装电热电缆5和铠装热电偶均与吸附管1焊合连接,这样有利于提高吸附管1的导热散热效率和测温精确性。在本装置的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可通过控制程序实现吸附柱的快速加热、恒温分离气体操作。而后,再通过外部风扇对分离操作结束的吸附柱进行降温,以对下一次的吸附操作进行提前准备。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装置的吸附管1外周部均匀缠绕设有铠装电热电缆5,确保了吸附管1各处均匀受热,加热时间短,有效缩减了气体分离时间,并且,本装置采用铠装热电偶对吸附管1进行测温,可保证测温准确性,以避免附柱出现温度不足或温度过高等现象,继而有效保护活性分子筛,提高吸附柱的使用寿命。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左右”、“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和便于理解,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有实施例的任意组合方式均在此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体吸附柱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