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熄炉除尘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51697发布日期:2021-12-12 21:01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熄炉除尘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干熄炉除尘结构,属于干熄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干熄焦是指采用惰性气体将红焦降温冷却的一种熄焦方法。在干熄焦过程中,红焦从干熄炉炉顶装入,低温惰性气体由循环风机鼓入干熄焦冷却室的红焦层内,吸收红焦显热后,途经斜道和环形风道至锅炉区换热产生蒸汽。低温气体经过干熄炉内的焦炭层时,会夹带大量颗粒物,在进入锅炉区之前需要在一次除尘器中去除大直径颗粒物。
3.除尘方式可以分为重力沉降除尘、惯性除尘和旋风除尘。现有干熄焦系统的一次除尘器通常采用重力沉降除尘或惯性除尘,二次除尘器通常采用旋风除尘。重力沉降式的一次除尘器是利用粉尘自身重力沉降的方式去除大直径颗粒物,但设备所占空间较大;惯性除尘式的一次除尘器是在腔体内设置挡墙,从干熄炉出来的夹带着大量颗粒物的高温气体进入腔体后因惯性撞击挡墙,气体改变流动方向,使颗粒物掉入底部集尘室中;但挡墙长期受热膨胀后,容易变形掉砖倒塌,掉落的砖块会堵塞粉尘排出口,严重时影响干熄焦正常生产。
4.现有的除尘器,往往只进行除尘,干熄炉出来的夹带着大量颗粒物的高温气体所携带的能量往往随着净化后的烟气被排出干熄炉,造成能量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干熄炉除尘结构,通过在第一折流凸起或第二折流凸起内设置冷凝管,即节省了设备占用的空间,又能对干熄炉内的粉尘进行降温,对烟尘携带的能量加以利用,加快了粉尘沉降的速度,同时可减少环形除尘腔的侧壁长期受热膨胀后变形掉砖情况的发生,延长了整个设备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干熄炉除尘结构,包括干熄炉预存段,所述干熄炉预存段的外侧设有环形风道,所述环形风道的外侧壁的外侧设有环形除尘腔,且环形风道的外侧壁开设有环形风道出口,所述环形除尘腔的外侧壁开设有干熄炉烟气出口,
7.所述环形除尘腔的外侧壁的内侧沿烟气的流向设有多个第一折流凸起,所述环形风道的外侧壁的外侧沿烟气的流向设有多个第二折流凸起,所述第一折流凸起与所述第二折流凸起位错分布;
8.所述第一折流凸起和/或第二折流凸起内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冷凝管,所述冷凝管的入口与出口均与外界的循环结构相连。
9.可选地,所述第一折流凸起内设有两个平行设置的冷凝管,所述两个平行设置的冷凝管的底部相连通,所述冷凝管的长度方向沿所述干熄炉的高度方向设置,其中一个冷凝管的顶部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凸起内的冷凝管相连,另一个冷凝管的顶部与其另一相邻的第一折流凸起的冷凝管相连。
10.可选地,所述冷凝管为迂回型冷凝管,每个第一折流凸起内至少设置一个所述迂
回型冷凝管。
11.可选地,所述第一折流凸起和第二折流凸起的横截面为弧形凸起或三角形凸起。
12.可选地,所述第一折流凸起的横截面的最高凸起点与所述环形除尘腔的外侧壁的距离大于所述环形除尘腔宽度的1/2;
13.所述第二折流凸起的横截面的最高凸起点与所述环形风道的外侧壁的距离大于所述环形除尘腔宽度的1/2。
14.可选地,所述第一折流凸起的最高凸起点与所述环形除尘腔的外侧壁的距离自环形风道出口至干熄炉烟气出口逐渐减小;
15.所述第二折流凸起的最高凸起点与所述环形风道的外侧壁的距离自环形风道出口至干熄炉烟气出口逐渐减小。
16.可选地,所述干熄炉烟气出口与所述环形风道出口位错分布,所述环形风道出口与所述干熄炉烟气出口之间设有间隔墙。
17.可选地,所述环形除尘腔的顶部设有空气导入口和循环气体导入口,所述干熄炉烟气出口能够通过导气管与所述空气导入口相连通。
18.可选地,所述安装槽开设在所述环形除尘腔的外侧壁,所述安装槽向内延伸至所述第一折流凸起。
19.可选地,所述环形除尘腔的底部设有集尘室。
20.本技术能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但不限于:
21.1.本技术所提供的干熄炉除尘结构,具有第一折流凸起和第二折流凸起的设置,增厚了环形除尘腔外侧壁的局部厚度,使其具备安装冷凝管的条件,第一折流凸起和第二折流凸起向环形除尘腔内延伸,减少了增加冷凝管结构所占用的空间,同时第一折流凸起和第二折流凸起对粉尘起到沉降的作用,冷凝管的设置,能够对粉尘携带的能量加以利用,加快了粉尘沉降的速度,同时可减少环形除尘腔的侧壁长期受热膨胀后变形掉砖情况的发生,延长了整个设备的使用寿命。
22.2.本技术所提供的干熄炉除尘结构,第一折流凸起和第二折流凸起的横截面设置为弧形凸起或三角形凸起,使得第一折流凸起和第二折流凸起抗冲击能力较强,同时为冷凝管的安装提供了条件;干熄炉烟气出口与环形风道出口位错分布,增加了烟尘在环形除尘腔内的流动长度、碰撞与冷却的时间。
附图说明
23.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干熄炉除尘结构截面图;
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干熄炉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冷凝管结构展开图;
27.图4为另一种冷凝管结构图;
28.图5为图4的俯视图;
29.部件和附图标记列表:
30.1、干熄炉,11、干熄炉预存段,
31.2、环形风道,21、环形风道的外侧壁,22、环形风道出口,23、第二折流凸起,
32.3、环形除尘腔,31、环形除尘腔的外侧壁,32、干熄炉烟气出口,33、第一折流凸起,34、安装槽,
33.4、冷凝管,
34.5、间隔墙,6、集尘室。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3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9.本技术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干熄炉除尘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该干熄炉除尘结构设在干熄炉的预存段11,干熄炉预存段11的外侧设有环形风道2,环形风道2的外侧壁21的外侧设有环形除尘腔3,且环形风道的外侧壁21开设有环形风道出口22,环形除尘腔的外侧壁31开设有干熄炉烟气出口32,环形除尘腔的外侧壁31的内侧沿烟气的流向设有多个第一折流凸起3,环形风道的外侧壁21的外侧沿烟气的流向设有多个第二折流凸23起,第一折流凸起33与第二折流凸起23位错分布,第一折流凸起33与第二折流凸起23之间形成迂回型环形除尘腔3,使得粉尘颗粒受到撞击后改变流动方向,被沉降到环形除尘腔3的底部;第一折流凸起33和/或第二折流凸起23内开设有安装槽34,安装槽34内设有冷凝管4,冷凝管4的入口与出口均与外界的循环结构相连。
40.第一折流凸起33和第二折流凸起23的设置,增厚了环形除尘腔的外侧壁31的局部厚度,使其具备安装冷凝管4的条件,第一折流凸起33和第二折流凸起23向环形除尘腔3内延伸,减少了增加冷凝管4所占用的空间,同时第一折流凸起33和第二折流凸起23对粉尘起到沉降的作用,冷凝管4的设置,能够对粉尘携带的能量加以利用,加快了粉尘沉降的速度,同时可减少环形除尘腔3的侧壁长期受热膨胀后变形掉砖情况的发生,延长了整个设备的使用寿命。
41.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循环结构为能够利用冷凝管4内冷凝液所携带的能量、又能够
将冷凝液运输至冷凝管4内的结构。
42.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第一折流凸起33内设有两个平行设置的冷凝管4,两个平行设置的冷凝管4的底部相连通,冷凝管4的长度方向沿干熄炉1的高度方向设置,其中一个冷凝管4的顶部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凸起33内的冷凝管4的顶部相连,另一个冷凝管4的顶部与其另一相邻的第一折流凸起33内的冷凝管4的顶部相连。两个平行设置的冷凝管4沿环形除尘腔的外侧壁31周向并列设置,以使得冷凝管4与第一折流凸起33充分接触,进行有效的能量交换。优选地,第一折流凸起33内可设置更多个上述平行设置的冷凝管4,以增加冷凝管4与第一折流凸起33的接触面积。
43.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5所示,冷凝管4为迂回型冷凝管,每个第一折流凸起33内至少设置一个该迂回型冷凝管,每个冷凝管水平设置,且每个冷凝管的形状与第一折流凸起33的变化形状相同,以增加冷凝管4与第一折流凸起33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能量交换的效率。
44.在一示例中,第一折流凸起33和第二折流凸起23的横截面为弧形凸起或三角形凸起,干熄炉除尘结构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烟尘在环形除尘腔3内产生很大的冲击力,在传统的折流结构中,往往使用折流墙对烟尘进行折流,使的烟尘内的粉尘颗粒受到撞击后发生沉降,但是现有的折流墙的宽度往往较小,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发生坍塌,使用寿命较短,本实施例将第一折流凸起33和第二折流凸起23的横截面设置为弧形凸起或三角形凸起,使得第一折流凸起33和第二折流凸起23抗冲击能力较强,同时为冷凝管4的安装提供了条件。
45.为更好的起到折流沉降的作用,第一折流凸起33的横截面的最高凸起点与环形除尘腔的外侧壁21的距离大于环形除尘腔3宽度的1/2;同时,第二折流凸起23的横截面的最高凸起点与环形风道的外侧壁21的距离大于环形除尘腔3宽度的1/2,如此设置,使得烟尘能够与第一折流凸起33和第二折流凸起23进行充分碰撞。
46.为增加烟尘在环形除尘腔3内的流动长度,增加碰撞与冷却的时间,如图5所示,干熄炉烟气出口32与环形风道出口22位错分布,环形风道出口22与干熄炉烟气出口32之间设有间隔墙5。
47.在一种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烟尘从环形风道出口22流入环形除尘腔3内,最后流出干熄炉烟气出口32的过程中,烟尘的温度逐渐降低,流动性逐渐变小,气压也逐渐变小,为使的被净化的烟气快速的流出环形除尘腔3,第一折流凸起33的最高凸起点与环形除尘腔的外侧壁31的距离自环形风道出口22至干熄炉烟气出口32逐渐减小;第二折流凸起23的最高凸起点与环形风道的外侧壁21的距离自环形风道出口22至干熄炉烟气出口32逐渐减小。
48.如图1所示,安装槽34开设在环形除尘腔的外侧壁31,安装槽34向内延伸至第一折流凸起33,是为了方便冷凝管4的安装与更换。
49.如图2所示,环形除尘腔3的底部设有集尘室6,环形除尘腔3凸出于整个干熄炉的侧壁,是为了方便清除落入到集尘室6内的粉尘沉淀。
50.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5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
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