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灌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19688发布日期:2021-12-29 00:01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灌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灌胶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灌胶装置。


背景技术:

2.脑深部电刺激疗法通过对大脑深部不同功能核团进行电脉冲刺激,起到有效治疗相关疾病的作用,是一种可逆性的神经调节治疗方法。目前,脑深部电刺激疗法可应用于帕金森、癫痫、痉挛、特发性震颤等疾病的治疗,在治疗阿尔兹海默综合征、难治性抑郁、脑卒中后康复、疼痛等方面也正开展广泛的应用研究。
3.用于进行脑深部电刺激疗法脑深部电刺激装置通常包括神经电刺激发生器(ipg)以及植入人体内部的刺激电极,而现有技术中,针对脑深部电刺激的神经电刺激发生器通常需要在颅骨表面精确开设安装槽,将神经电刺激发生器安装于该安装槽内,然后将神经电刺激发生器与神经电刺激电极进行电连接;如神经电刺激发生器外形尺寸不精确或批次间尺寸不一致,则会增加颅骨开槽的难度,降低医生工作效率,并且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因此,对于神经电刺激发生器外形的精准度和产品一致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部分表面需要覆盖一层生物相容性材料,使得神经电刺激发生器埋设于颅骨中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常采用灌胶装置及方法进行生物相容性材料的覆盖,然而,现有技术中,采用灌胶装置及方法进行灌胶后的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外形尺寸精确度和产品一致性仍然较低,并且,当前的灌胶装置在灌胶生产过程中,灌胶时容易产生气泡,产品一次成品率较低,增加了返工,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灌胶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生物相容性材料进行灌胶后的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外形尺寸精确度和产品一致性仍然较低的问题。
6.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7.本技术提供一种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灌胶装置,用于对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待灌胶部分进行灌胶操作,所述灌胶装置包括灌胶本体、灌胶通道和排气通道;所述灌胶本体包括一容置部,所述灌胶通道和排气通道均贯穿连通所述灌胶本体的外表面以及所述容置部;所述容置部具有与期望灌胶形状相应的几何形状;所述容置部具有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具有与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部分结构相匹配的形状,使得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待灌胶部分被容置在所述容置部内时,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封堵所述第一开口部;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灌胶装置还包括贯穿连通所述灌胶本体的外表面以及所述容置部的多个导向件,当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待灌胶部分被容置在所述容置部内时,所述导向件与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部分结构接触,用于固定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与所述灌胶本体的相对位置。
8.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当待灌胶部位容置于容置部内时,神经电刺激发生
器封堵第一开口部,从而实现了对于待灌胶部位的灌胶,使得待灌胶部位能够被覆盖一层生物相容材料;多个导向件与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部分结构接触,并固定神经电刺激发生器与灌胶本体的相对位置,提高了灌胶后的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外形尺寸精确度和产品一致性,进一步地减小了颅骨开槽的难度,提高了医生工作效率,给患者带来较小的创伤,并且,使用本技术提供的灌胶装置,在灌胶生产中可以显著降低气泡的产生率,提高一次成品率,减少返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9.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灌胶本体还包括多个导向孔,所述导向件可抽离地贯穿所述导向孔,当所述导向件与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部分结构接触时,所述导向件封堵所述导向孔。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导向件可抽离地与灌胶本体进行组合,能够方便进行灌胶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可抽离的设计还方便对灌胶本体内部进行清洁和保养。
10.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导向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杆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方向相互交叉的导向杆的组合在两个方向上对神经电刺激发生器进行限位,进一步地提升了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相对于灌胶本体的定位精度,使得灌胶后的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外形尺寸精确度和产品一致性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11.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包括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为包括第二开口部的盲孔通道,当所述第一导向杆与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部分结构接触时,所述第一导向杆封堵所述第二开口部。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导向杆利用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连接通道对神经电刺激发生器进行定位,同时又实现了对于第二开口部的封堵,避免了连接通道内被灌胶,无需额外对第二开口部进行封堵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12.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灌胶装置还包括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至少用于固定所述灌胶本体和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相对位置。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支撑部件进一步地固定灌胶本体和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地提高了灌胶后的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外形尺寸精确度和产品一致性。
13.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件包括支撑本体、支撑扣件和锁紧部件;所述支撑扣件可开启地与所述支撑本体扣合,所述支撑扣件与所述支撑本体的扣合用于限制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相对于所述支撑本体沿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厚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发生相对移动;所述锁紧部件用于提供沿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长度方向并朝向所述灌胶本体的预紧力,使得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封堵所述第一开口部。
14.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锁紧部件提供预紧力使得神经电刺激发生器封堵第一开口部的密封性更强,同时限制神经电刺激发生器沿其长度方向的相对运动并利用支撑本体和支撑扣件限制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厚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相对运动,进一步使得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定位更加精准,提高了灌胶后的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外形尺寸精确度和产品一致性;可开合的扣件方便进行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15.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锁紧部件包括锁紧块、螺杆轴和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固定于所述支撑本体上,并具有与所述螺杆轴螺纹连接的螺纹通孔,所述螺杆轴贯穿所述螺纹通孔,并连接所述锁紧块,使得当所述螺杆轴旋转时,所述锁紧块靠近或远离所述灌胶本
体并与所述灌胶本体配合夹紧或松开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
16.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螺杆结构提供预紧力,使得锁紧块与灌胶本体配合夹紧或松开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预紧力更加稳定、可控,提高了灌胶过程中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产品一致性。
17.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锁紧块包括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具有与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沿其长度方向远离所述待灌胶部分的一端的外形相匹配的形状。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接触部的特定形状使得锁紧块与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一端的接触面积更大,接触更加稳定,不易发生偏移,提高了灌胶过程中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产品一致性。
18.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件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固定于所述支撑本体上,用于固定所述灌胶本体与所述支撑本体之间的相对位置。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限位块进一步地限定了灌胶本体与支撑本体之间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地提高定位精度和产品一致性。
19.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本体包括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用于供所述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穿过以限定所述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相对于所述支撑本体的相对位置。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定位孔与导向孔进行配合,二者协同对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进行进一步定位,使得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不易发生偏转,进一步地提高定位精度和产品一致性。
20.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详细附图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有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灌胶本体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灌胶本体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现有的神经电刺激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灌胶本体、支撑部件以及神经电刺激发生器在进行灌胶时的组合示意图。
26.图中:
27.10、神经电刺激发生器;
28.101、待灌胶部分;102、连接通道;103、第二开口部
29.20、灌胶本体;
30.201、灌胶通道;202、排气通道;203、容置部;204、第一开口部;205、导向件;206、导向孔;207、第一导向杆;208、第二导向杆;
31.30、支撑部件;
32.301、支撑本体;302、支撑扣件;303、锁紧部件;304、限位块
33.401、锁紧块;402、螺杆轴;403、固定块;
34.501、接触部;
35.601、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图表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37.参见图1至图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灌胶装置,用于对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待灌胶部分101进行灌胶操作,所述灌胶装置可以包括灌胶本体20、灌胶通道201和排气通道202。
38.所述灌胶本体20可以包括一容置部203,所述灌胶通道201和排气通道202均贯穿连通所述灌胶本体20的外表面以及所述容置部203;所述容置部203具有与期望灌胶形状相应的几何形状;所述容置部203具有第一开口部204,所述第一开口部204具有与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部分结构相匹配的形状,使得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待灌胶部分101被容置在所述容置部203内时,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封堵所述第一开口部204;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灌胶装置还包括贯穿连通所述灌胶本体20的外表面以及所述容置部203的多个导向件205,当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待灌胶部分101被容置在所述容置部203内时,所述导向件205与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部分结构接触,用于固定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与所述灌胶本体20的相对位置。
39.其中,待灌胶部位是指期望通过灌胶在其表面形成生物性相容材料覆盖层的部位,在一些具体应用场景中,待灌胶部位是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头部”部位,该部位具有与神经电刺激电极的导线进行连接的连接部件,通常,该连接部件包括头部本体和连接通道102,神经电刺激电极的导线连接端插入上述连接通道102中,用于实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与神经电刺激电极的电连接,在大部分情况下,该连接通道102中不期望进行灌胶。
40.封堵所述第一开口部204是指,在灌胶过程中,所灌注的生物相容性材料无法从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与第一开口的相接处渗出或流出,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封堵第一开口部204还可以起到对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辅助限位的作用,多处进行限位更加有利于定位精度和一致性的提升。下述封堵的含义以及所产生的辅助限位的作用与此处相同,在下述实施例中不再进行赘述。
41.由此,当待灌胶部位容置于容置部203内时,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封堵第一开口部204,从而实现了对于待灌胶部位的灌胶,使得待灌胶部位能够被覆盖一层生物相容材料;多个导向件205与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部分结构接触,并固定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与灌胶本体20的相对位置,提高了灌胶后的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外形尺寸精确度和产品一致性,进一步地减小了颅骨开槽的难度,提高了医生工作效率,给患者带来较小的创伤,并且,使用本技术提供的灌胶装置,在灌胶生产中可以显著降低气泡的产生率,提高一次成品率,减少返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其降低气泡产生率的有益效果参见本技术实施例中对比例部分的描述。
4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灌胶本体20还可以包括多个导向孔206,所述导向件205可抽离地贯穿所述导向孔206,当所述导向件205与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部分结构接触时,所述导向件205封堵所述导向孔206。由此,导向件205可抽离地与灌胶本体20进行组合,能够方便进行灌胶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可抽离的设计还方便对灌胶本体20内
部进行清洁和保养。
4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件205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杆207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杆208,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由此,方向相互交叉的导向杆的组合在两个方向上对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进行限位,进一步地提升了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相对于灌胶本体20的定位精度,使得灌胶后的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外形尺寸精确度和产品一致性得到进一步地提高。优选地,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重力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重力方向。
44.继续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向杆208可以包括多组第二导向杆208,各组第二导向杆208的延伸方向相互交叉,可以使得不同方向的多组第二导向杆208与第一导向杆207相互配合,从三个不同方向对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进行限位,进一步地提高了灌胶精度;优选的,各组第二导向杆208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4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包括连接通道102,所述连接通道102可以为包括第二开口部103的盲孔通道,当所述第一导向杆207与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部分结构接触时,所述第一导向杆207封堵所述第二开口部103。由此,第一导向杆207利用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连接通道102对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进行定位,同时又实现了对于第二开口部103的封堵,避免了连接通道102内被灌胶,无需额外对第二开口部103进行封堵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4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灌胶装置还可以包括支撑部件30,所述支撑部件30至少用于固定所述灌胶本体20和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相对位置。由此,利用支撑部件30进一步地固定灌胶本体20和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地提高了灌胶后的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外形尺寸精确度和产品一致性。
4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件30可以包括支撑本体301、支撑扣件302和锁紧部件303;所述支撑扣件302可开启地与所述支撑本体301扣合,所述支撑扣件302与所述支撑本体301的扣合用于限制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相对于所述支撑本体301沿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厚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发生相对移动;所述锁紧部件303用于提供沿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长度方向并朝向所述灌胶本体20的预紧力,使得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封堵所述第一开口部204。
48.其中,本技术中,“长度方向”并非一定是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三维尺寸最长的一个方向,本技术中,“长度方向”是指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几何中心与其待灌胶部分101的连线方向,在大部分实际应用场景中,本技术所指的长度方向与实际的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三维尺寸最长的一个方向相统一,而在某些特定的应用场景中,本技术所指的长度方向可能与实际的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三维尺寸最长的一个方向相互垂直或形成一定夹角,因此,不应将“长度方向”的字面含义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9.在定义了“长度方向”的基础上,本技术下述所指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依次是指垂直于“长度方向”的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三维尺寸最宽和最薄的方向。不应将“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字面含义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0.由此,利用锁紧部件303提供预紧力使得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封堵第一开口部204的密封性更强,同时限制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沿其长度方向的相对运动并利用支撑本体301和支撑扣件302限制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厚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相对运动,进一步使
得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定位更加精准,提高了灌胶后的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外形尺寸精确度和产品一致性;可开合的扣件方便进行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5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锁紧部件303可以包括锁紧块401、螺杆轴402和固定块403,所述固定块403固定于所述支撑本体301上,并具有与所述螺杆轴402螺纹连接的螺纹通孔,所述螺杆轴402贯穿所述螺纹通孔,并连接所述锁紧块401,使得当所述螺杆轴402旋转时,所述锁紧块401靠近或远离所述灌胶本体20并与所述灌胶本体20配合夹紧或松开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
52.由此,利用螺杆结构提供预紧力,使得锁紧块401与灌胶本体20配合夹紧或松开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预紧力更加稳定、可控,提高了灌胶过程中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产品一致性。
5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锁紧块401可以包括一接触部501,所述接触部501具有与所述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沿其长度方向远离所述待灌胶部分101的一端的外形相匹配的形状。由此,接触部501的特定形状使得锁紧块401与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一端的接触面积更大,接触更加稳定,不易发生偏移,提高了灌胶过程中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产品一致性。
5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件30可以包括限位块304,所述限位块304固定于所述支撑本体301上,用于固定所述灌胶本体20与所述支撑本体301之间的相对位置。由此,限位块304进一步地限定了灌胶本体20与支撑本体301之间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地提高定位精度和产品一致性。
5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本体301可以包括定位孔601,所述定位孔601用于供所述第一导向杆207和第二导向杆208穿过以限定所述第一导向杆207和第二导向杆208相对于所述支撑本体301的相对位置。由此,利用定位孔601与导向孔206进行配合,二者协同对第一导向杆207和第二导向杆208进行进一步定位,使得第一导向杆207和第二导向杆208不易发生偏转,进一步地提高定位精度和产品一致性。
56.在一些具体应用场景中,所述灌胶装置的使用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打开支撑扣件302,利用限位块304将灌胶本体20固定于支撑本体301,将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待灌胶部分101置入容置部203内,转动螺杆轴402使得锁紧块401夹紧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在灌胶本体20的导向孔206中插入第一导向杆207和第二导向杆208,使得第一导向杆207封堵连接通道102,然后利用灌胶通道201进行灌胶,此时,多余气体通过排气通道202排出,待灌注的胶体固化成型后,取出成品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
57.对比例
58.利用现有技术中的灌胶装置进行针对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灌胶作业,统计因产生气泡而导致返工的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占所有进行灌胶的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比例;
59.利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灌胶装置进行针对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灌胶作业,统计因产生气泡而导致返工的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占所有进行灌胶的神经电刺激发生器10的比例;
60.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61.灌胶装置类别因气泡导致返工的比例现有技术中的灌胶装置30

40%
本技术提供的灌胶装置10%
62.结合上述对比例可以明确,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灌胶装置在灌胶生产中可以显著降低气泡的产生率,提高一次成品率,减少返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63.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