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26000发布日期:2022-04-13 14:27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搅拌机的冷却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2.搅拌机在多个领域都有使用,锂电池,化工,食品行业都有,搅拌机在搅拌过程中容易产生热量,而这些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去,会导致搅拌浆料温度升高,影响品质,甚至还导致浆料报废,影响搅拌效率,只有控制速度(降低速度和效率)来控制温度。目前的搅拌机,也只能通过搅拌机搅拌桶桶体,循环冷却水来冷却。这种通过搅拌桶桶体来进行冷却的传统冷却方式,属于对搅拌过程中浆料外围的外部冷却,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冷却效果,但却不甚理想。因为搅拌过程中,特别是高速搅拌过程中,起主要搅拌分散作用的是搅拌桨和分散轴,而搅拌桨和分散轴被浆料所包围,位于浆料内部,在搅拌过程中会与浆料产生摩擦,产生热量,这些热量以搅拌桨和分散轴为中心进行凝聚,不易从外部散去,从而导致搅拌桨、分散轴以及搅拌浆料的温度升高,影响搅拌品质。因此,传统的搅拌机冷却技术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需要作出改进完善。分散轴作为搅拌机搅拌机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设计专门的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针对分散轴进行冷却。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针对分散轴进行循环冷却,从内部出发,对搅拌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及时冷却散去,保证搅拌品质,提高搅拌效率。
4.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包括分散轴及分散轴接头,所述分散轴接头包括分散轴外接头及分散轴内接头,所述分散轴内接头可转动式装配在分散轴外接头内侧,所述分散轴外接头设置有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分散轴外接头出水通道,所述分散轴内接头设置有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所述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设置在分散轴外接头的中心位置,所述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设置在分散轴内接头的中心位置,所述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与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相对接连通,所述分散轴内接头与分散轴外接头内外配合,形成有分散轴出流腔,所述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通过分散轴出流腔与分散轴外接头出水通道建立连通;所述分散轴设置有分散轴内部通道,所述分散轴内部通道包括分散轴内层通道及分散轴外层通道,所述分散轴内层通道的横截面呈圆形,设置在分散轴的中心位置,所述分散轴外层通道的横截面呈环形,环绕着分散轴内层通道进行设置,所述分散轴内层通道及分散轴外层通道的开口位于分散轴的顶端,所述分散轴内层通道与分散轴外层通道在末端相连通,形成完整的分散轴内部通道,其中,所述分散轴内层通道的开口为分散轴内部通道的进口,分散轴外层通道的开口为分散轴内部通道的出口;所述分散轴的顶端与分散轴内接头相衔接,从而使得分散轴内部通道的进口、出口分别与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与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可转动式相对接连通,且,所述分散轴出
流腔为环形腔体,从而使得分散轴内接头在转动时,始终保持冷却介质沿着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分散轴内部通道、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分散轴出流腔、分散轴外接头出水通道之间流通。
5.进一步,所述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通过管道与其中一条循环冷却外总接头进水通道相连通,所述分散轴外接头出水通道通过管道与其中一条循环冷却外总接头出水通道相连通,进一步,所述分散轴外接头与分散轴内接头侧部之间设置有第五密封圈构造,所述分散轴外接头与分散轴内接头对应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与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之间的对接部,设置有第六密封圈构造。
6.进一步,所述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包括多个通孔,该些通孔围绕着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进行环形分布设置,该些通孔的一端端口与分散轴出流腔相对应,另一端端口与分散轴外层通道的开口相对应(即与分散轴内部通道的出口相对应。因为分散轴外层通道的开口是横截面呈环形的开口,因此可以很好地对应上)。
7.进一步,所述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与分散轴外接头出水通道可以相互调换,相对应地,所述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与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也相互调换,所述分散轴内部通道的进口与出口也相互调换,使得冷却介质沿着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分散轴内部通道、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分散轴出流腔、分散轴外接头出水通道之间反过来流通。
8.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设计了专门的分散轴接头,通过分散轴接头的特殊构造,再配合上分散轴所设计的专门的内部通道构造,可以实现分散轴在转动时,始终保证冷却液的循环流通。冷却介质从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进入,依次经过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分散轴内部通道、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分散轴出流腔后,再经过分散轴外接头出水通道排出。如此一来,便可以实现从内部出发,对分散轴在搅拌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及时冷却散去,保证搅拌品质,提高搅拌效率。
9.下面结合附图说明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10.图1为搅拌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搅拌机循环冷却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隐藏掉搅拌驱动主轴部分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隐藏掉一组搅拌桨冷却系统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循环冷却总接头的结构示意图一;图6为循环冷却总接头的结构示意图二;图7为循环冷却总内接头与循环冷却总外接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一;图8为循环冷却总内接头与循环冷却总外接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二;图9为循环冷却总接头的透视结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循环冷却总接头的剖视结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搅拌桨冷却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搅拌桨与搅拌桨内接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搅拌桨内部通道与搅拌桨内接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14为搅拌桨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搅拌桨接头与搅拌桨驱动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16为搅拌桨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搅拌桨接头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18为搅拌桨接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9为搅拌桨外接头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20为搅拌桨内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搅拌桨内接头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22为分散轴冷却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3为分散轴冷却系统隐藏掉传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24为分散轴与分散轴接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25为分散轴与分散轴内接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26为分散轴内部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7为分散轴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8为分散轴接头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29为分散轴接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0为分散轴内接头的结构示意图一;图31为分散轴内接头的结构示意图二;图中:循环冷却总接头1;循环冷却外总接头11;循环冷却外总接头进水通道111;循环冷却外总接头出水通道112;循环冷却内总接头12;循环冷却内总接头进水通道121;循环冷却内总接头出水通道122;总分流腔13;总汇流腔14;第一密封圈构造15;第二密封圈构造16;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分散轴外接头21;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211;分散轴外接头出水通道212;分散轴内接头22;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221;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222;分散轴23;分散轴内部通道231;分散轴内层通道232;分散轴外层通道233;分散轴出流腔24;第五密封圈构造25;第六密封圈构造26;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搅拌桨外接头31;搅拌桨外接头进水通道311;搅拌桨外接头出水通道312;搅拌桨内接头32;搅拌桨内接头进水通道321;搅拌桨内接头出水通道322;搅拌桨33;搅拌桨的桨部331;搅拌桨的转轴部332;搅拌桨内部通道333;搅拌桨内部通道的进口334;搅拌桨内部通道的出口335;搅拌桨进流腔34;搅拌桨出流腔35;搅拌桨驱动轴36;第三密封圈构造37;第四密封圈构造38;水管4;搅拌驱动主轴5。
具体实施方式
1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2.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垂向、横向、纵向,逆时针、顺时针、周向、径向、轴向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13.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14.参见图1至31,本实施例先叙述一种搅拌机循环冷却方法及系统,该搅拌机循环冷却方法及系统包括了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部分。对搅拌机循环冷却方法及系统进行整体全面的叙述,更有利于介绍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15.搅拌机循环冷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设置循环冷却总接头1、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及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循环冷却总接头1的进水管道分别通过水管与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的进水通道相连通,循环冷却总接头1的出水通道分别通过水管4与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的出水通道相连通;其中,循环冷却总接头1为多管道旋转接头,在搅拌驱动主轴5旋转时,循环冷却总接头1与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之间依然保持冷却介质的流通;2)冷却介质从循环冷却总接头1的总进水口进入,经过总分流腔分流后,再通过水管分别进入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的分散轴进水通道及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的搅拌桨进水通道,且分别流经通过分散轴及搅拌桨的内部通道,对分散轴及搅拌桨进行冷却后,分别从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的分散轴出水通道及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的搅拌桨出水通道流出,通过水管分别进入循环冷却总接头的总汇流腔进行汇流后,最后经过循环冷却总接头的总出水口流出。
16.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及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各一组的时候,冷却介质从循环冷却总接头1的总进水口进入,经过总分流腔分流后,再通过水管分别进入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的分散轴进水通道及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的搅拌桨进水通道;同样地,冷却介质分别从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的分散轴出水通道及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的搅拌桨出水通道流出,通过两条水管分别进入循环冷却总接头的总汇流腔进行汇流后,最后经过循环冷却总接头的总出水口流出。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及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也可以包括多组,那么相应地,就需要多条的水管来进行连通。例如,如附图中所示,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及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各两组,那么冷却介质从循环冷却总接头1的总进水口进入,经过总分流腔分流后,再通过四条水管分别进入两组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的分散轴进水通道及两组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的搅拌桨进水通道;同理,也需要通过四条水管出来。
17.本搅拌机循环冷却方法,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搅拌桨、分散盘在转动时,始终保证冷却液的循环流通。冷却介质从循环冷却总接头进入,在通过循环冷却总接头分流的形
式,依次将冷却介质通过管道分流至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然后再通过汇流的方式,将经过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进行工作之后的冷却介质汇流至循环冷却总接头,最后排出。如此一来,便可以实现从内部出发,对搅拌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及时冷却散去,保证搅拌品质,提高搅拌效率。后面会详细叙述搅拌机循环冷却系统,包括环冷却总接头、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及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通过何种的构造以及通道布局,从而实现搅拌桨、分散盘在转动时,始终保证冷却液的循环流通。
18.在具体实施例,本技术的冷却介质为冷却水、冷却油、冷却气体等可以通过管道流动的冷却介质。
19.上述搅拌机循环冷却方法所对应的搅拌机循环冷却系统,包括环冷却总接头1、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及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循环冷却总接头1的进水管道分别通过水管4与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的进水通道相连通,循环冷却总接头1的出水通道分别通过水管4与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的出水通道相连通;其中,循环冷却总接头1为多管道旋转接头,在搅拌驱动主轴5旋转时,循环冷却总接头1与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之间依然保持冷却介质的流通。
20.参见图1至10,循环冷却总接头1部分:该部分主要起到总分流和总汇流的作用。该循环冷却总接头1与搅拌驱动主轴5相配合,使得搅拌驱动主轴5在转动时,不会影响冷却介质的流通,也不会让分布的管道缠绞。搅拌驱动主轴5穿过循环冷却总接头1后,进行传输动力;对于搅拌驱动主轴5的相关构造,其实搅拌机领域的常规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21.具体地,所述循环冷却总接头1包括循环冷却外总接头11及循环冷却内总接头12,所述循环冷却内总接头12装配在循环冷却外总接头11内侧,所述循环冷却内总接头12设置有循环冷却内总接头进水通道121及循环冷却内总接头出水通道122,所述循环冷却外总接头11设置有两条以上循环冷却外总接头进水通道111及两条以上的循环冷却外总接头出水通道112,所述循环冷却内总接头12与循环冷却外总接头11内外配合,形成有总分流腔13及总汇流腔14,其中,所述循环冷却内总接头进水通道121通过总分流腔13分别与两条以上的循环冷却外总接头进水通道111建立连通,所述循环冷却内总接头出水通道122通过总汇流腔14分别与两条以上的循环冷却外总接头出水通道112建立连通;其中,两条以上的循环冷却外总接头进水管道111分别通过水管4与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的进水通道相连通,两条以上的循环冷却外总接头出水通道112分别通过水管4与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的出水通道相连通。
22.更具体地,所述搅拌驱动主轴5枢转式穿过循环冷却内总接头12及循环冷却外总接头11,所述总分流腔13、总汇流腔14为环形腔体,所述循环冷却内总接头12与循环冷却外总接头11之间对应总分流腔13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构造15,所述循环冷却内总接头12、循环冷却外总接头11与搅拌驱动主轴5之间对应总汇流腔14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构造16。所述循环冷却内总接头12与循环冷却外总接头11之间对应总分流腔13所设置的第一密封圈构造15,密封圈的位置分别位于总分流腔13的上下侧,可以设置多重。
23.在此需要具体说明的是,总分流腔13是在循环冷却内总接头12及循环冷却外总接头11侧部之间开设的环形槽,相对应地,第一密封圈构造15是环形密封圈,对总分流腔13进行密封防止冷却介质渗漏。总汇流腔14是在循环冷却内总接头12及循环冷却外总接头11底
部之间配合形成的空腔,但因为搅拌驱动主轴5枢转式穿过循环冷却内总接头12及循环冷却外总接头11的中心位置,因此,总汇流腔14也是一个环形腔体,相对应地,第二密封圈构造16是套设在搅拌驱动主轴,并位于总汇流腔14内的密封圈,防止总汇流腔14内的冷却介质从搅拌驱动主轴5与循环冷却内总接头12及循环冷却外总接头11的配合间隙渗漏。
24.在此还需要具体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搅拌机循环冷却系统布局的科学性,所述循环冷却总接头与搅拌驱动主轴配合集成设计,具有同轴性。在另外的方案中,也可尝试循环冷却总接头独立于搅拌驱动主轴进行设置,毕竟可以做到搅拌驱动主轴转动,而循环冷却总接头是相对静止的。
25.更具体地,所述总分流腔13位于循环冷却内总接头12与循环冷却外总接头11之间的侧部,所述总汇流腔14位于循环冷却内总接头12与循环冷却外总接头11之间的底部,所述两条以上的循环冷却外总接头进水通道111及两条以上的循环冷却外总接头出水通道112,分别从循环冷却外总接头11的底部穿入,从而分别与总分流腔13、总汇流腔14相连通。总分流腔13、总汇流腔14是相互独立分隔的,不会相互干涉。
26.作为另一种替换方案,所述循环冷却内总接头进水通道与循环冷却内总接头出水通道可以相互调换,相对应地,所述循环冷却外总接头进水通道与循环冷却外总接头出水通道也相互调换,总分流腔与总汇流腔也相互调换。通俗地说,循环冷却总接头的进水和出水(也可称为进冷却液和出冷却液)是可以反过来设置的。相应地,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与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的冷却介质进出布局反过来设置即可。
27.参见图22至31,本实施例重点具体叙述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部分:该部分是针对分散轴设置冷却循环系统,且使得分散轴在转动时,始终保持冷却介质的流动。
28.具体地,所述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2包括分散轴23及分散轴接头,所述分散轴接头包括分散轴外接头21及分散轴内接头22,所述分散轴内接头22可转动式装配在分散轴外接头21内侧,所述分散轴外接头21设置有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211、分散轴外接头出水通道212,(所述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211通过管道4与其中一条循环冷却外总接头进水通道111相连通,所述分散轴外接头出水通道212通过管道4与其中一条循环冷却外总接头出水通道112相连通),所述分散轴内接头22设置有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221、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222;所述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211设置在分散轴外接头21的中心位置,所述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221设置在分散轴内接头22的中心位置,所述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211与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221相对接连通,所述分散轴内接头22与分散轴外接头21内外配合,形成有分散轴出流腔24,所述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222通过分散轴出流腔34与分散轴外接头出水通道112建立连通;所述分散轴23设置有分散轴内部通道231,所述分散轴内部通道231包括分散轴内层通道232及分散轴外层通道233,所述分散轴内层通道232的横截面呈圆形,设置在分散轴23的中心位置,所述分散轴外层通道233的横截面呈环形,环绕着分散轴内层通道232进行设置,所述分散轴内层通道232及分散轴外层通道233的开口位于分散轴23的顶端,所述分散轴内层通道232与分散轴外层通道233在末端相连通,形成完整的分散轴内部通道231,其中,所述分散轴内层通道232的开口为分散轴内部通道231的进口,分散轴外层通道233的开口为分散轴内部通道231的出口;所述分散轴23的顶端与分散轴内接头22相衔接,从而使得分散轴内部通道的进口、出口分别与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221、
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222相连通(也即是说,分散轴内层通道232与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221相连通,分散轴外层通道233与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222相连通);其中,所述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211与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221可转动式相对接连通,且,所述分散轴出流腔24为环形腔体,从而使得分散轴内接头22在转动时,始终保持冷却介质沿着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211、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221、分散轴内部通道231、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223、分散轴出流腔24、分散轴外接头出水通道212之间流通。
29.在此要对分散轴内部通道进行说明的是,其是同轴心的双层通道,然后在末端连通。正是因为分散轴内层通道的横截面呈圆形,而且设置在分散轴的中心位置,因此,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与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之间可以不设置环形的进流腔,而是直接以同轴方式和分散轴内层通道进行对接。然后,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与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可转动式相对接连通,如此一来,分散轴内接头相对分散轴外接头转动,亦能保持冷却介质的流通。
30.更具体地,所述分散轴外接头21与分散轴内接头22侧部之间设置有第五密封圈构造25,所述分散轴外接头21与分散轴内接头22对应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211与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221之间的对接部,设置有第六密封圈构造26。
31.在此需要具体说明的是,所述分散轴外接头与分散轴内接头为同轴配合,第五密封圈设置在侧部,对分散轴外接头与分散轴内接头之间形成的分散轴出流腔起到密封作用,防止冷却介质渗漏。所述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与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之间是直接对接的,第六密封圈构造是密封垫式的构造,对该对接部进行密封,防止渗漏。另外,对于某些密封圈构造,如果是在皆为位置,而且需要相对转动,也可以增加设置相应的轴承,提高转动的流畅性。
32.具体地,所述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222包括多个通孔,该些通孔围绕着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221进行环形分布设置,该些通孔的一端端口与分散轴出流腔24相对应,另一端端口与分散轴外层通道233的开口相对应(即与分散轴内部通道的出口相对应。因为分散轴外层通道的开口是横截面呈环形的开口,因此可以很好地对应上)。另外,所述分散轴外接头包括分散轴外接头主体部分和分散轴外接头盖部分,两部分装配而成。
33.需要详细说明的是,分散轴内接头22的结构呈前后两段小、中间段粗的阶梯轴结构;上段的上端面是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221的上开口,与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211相对应;中间段的上端面是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222的上开口,该些开口围绕着上段的周围,环形分布。下段的下端面,中心位置是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221的下开口,环形分布的是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222的下开口;其中,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221的下开口与分散轴内层通道232的开口相对应,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222的下开口与分散轴外层通道233的开口相对应。作为另外一种替代实施方案,分散轴内接头的下段,又可设计成两段结构,最前一段的端面用来设置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的下开口,紧接着的一段的端面用来设置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的下开口。
34.另外,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也可以设置多组。
35.作为另外一种替换方案,所述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道与分散轴外接头出水通道可以相互调换,相对应地,所述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与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也相互调换,所述分散轴内部通道的进口与出口也相互调换,使得冷却介质沿着分散轴外接头进水通
道、分散轴内接头进水通道、分散轴内部通道、分散轴内接头出水通道、分散轴出流腔、分散轴外接头出水通道之间反过来流通。
36.参见图11至21,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部分:该部分是针对搅拌桨设置冷却循环系统,且使得搅拌桨在转动时,始终保持冷却介质的流动。
37.具体地,所述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3包括搅拌桨33及搅拌桨接头,其中,搅拌桨接头包括搅拌桨外接头31及搅拌桨内接头32,所述搅拌桨内接头32可转动式装配在搅拌桨外接头31内侧,所述搅拌桨外接头31设置有搅拌桨外接头进水通道311、搅拌桨外接头出水通道312,所述搅拌桨外接头进水通道311通过管道4与其中一条循环冷却外总接头进水通道111相连通,所述搅拌桨外接头出水通道312通过管道4与其中一条循环冷却外总接头出水通道112相连通相连通,所述搅拌桨内接头32设置有搅拌桨内接头进水通道321、搅拌桨内接头出水通道322,所述搅拌桨内接头32与搅拌桨外接头31内外配合,形成有搅拌桨进流腔34及搅拌桨出流腔35,其中,所述搅拌桨外接头进水通道311通过搅拌桨进流腔34与搅拌桨内接头进水通道321建立连通,所述搅拌桨内接头出水通道322通过搅拌桨出流腔35与搅拌桨外接头出水通道312建立连通;所述搅拌桨33包括桨部331及转轴部332,所述搅拌桨33沿着桨部、转轴部设置有搅拌桨内部通道333,所述搅拌桨内部通道33顺着桨部延伸回流,所述搅拌桨内部通道的进口334、出口335设置在搅拌桨的转轴部332,所述搅拌桨的转轴部332与搅拌桨内接头31相衔接,从而使得搅拌桨内部通道的进口334、出口335分别与搅拌桨内接头进水通道321、搅拌桨内接头出水通道322相连通;所述搅拌桨进流腔34、搅拌桨出流腔35为环形腔体,从而使得搅拌桨内接头32在转动时,始终保持冷却介质沿着搅拌桨外接头进水通道311、搅拌桨进流腔34、搅拌桨内接头进水通道321、搅拌桨内部通道333、搅拌桨内接头出水通道322、搅拌桨出流腔35、搅拌桨外接头出水通道312之间流通。
38.在此,需要对搅拌桨沿着桨部、转轴部设置的搅拌桨内部通道进行具体的阐述。搅拌桨的桨部331呈o形,或者扭曲状的o形,搅拌桨的转轴部332位于桨部的上侧,与桨部连为一体,搅拌桨内部通道333的进口、出口设置在转轴部的上端面,如此,搅拌桨内部通道33的延伸走向大致如下:从转轴部上端面的进口进入,然后绕着o形桨部走一圈,最后再从转轴部上端面的出口出来。也正因为搅拌桨内部通道的进口、出口并不位于转轴部上端面的中心位置,因此,搅拌桨进流腔、搅拌桨出流腔要设计成环形腔体。
39.更具体地,所述搅拌桨内接头32与搅拌桨外接头31之间对应搅拌桨进流腔34设置有第三密封圈构造37;所述搅拌桨内接头32、搅拌桨外接头31与搅拌桨驱动轴36之间对应搅拌桨出流腔35设置有第四密封圈构造38。
40.在此需要具体说明的是,搅拌桨进流腔是在搅拌桨内接头及搅拌桨外接头侧部之间开设的环形槽,相对应地,第三密封圈构造是环形密封圈,对搅拌桨进流腔进行密封防止冷却介质渗漏。搅拌桨出流腔是在搅拌桨内接头及搅拌桨外接头顶部之间配合形成的空腔,但因为搅拌桨驱动轴穿过搅拌桨内接头及搅拌桨外接头的中心位置(其中,搅拌桨驱动轴与搅拌桨内接头是相对固定的,但与搅拌桨外接头是相对枢转,而搅拌桨内接头与搅拌桨外接头之间也是相对枢转的),因此,搅拌桨出流腔也是一个环形腔体,相对应地,第四密封圈构造是套设在搅拌桨驱动轴,并位于搅拌桨出流腔内的密封圈,防止搅拌桨出流腔内的冷却介质从搅拌桨驱动轴与搅拌桨内接头及搅拌桨外接头的配合间隙渗漏。
41.更具体地,所述搅拌桨驱动轴36穿过搅拌桨外接头31、搅拌桨内接头32与搅拌桨的转轴部332相连接,驱动搅拌桨内接头32与搅拌桨33转动。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搅拌桨的转轴部332的上端面是与搅拌桨内接头32的下端面相衔接的,从而使得搅拌桨内部通道的进口334、出口335分别与搅拌桨内接头进水通道321、搅拌桨内接头出水通道322相连通;与此同时,搅拌桨的转轴部332的中心位置是和搅拌桨驱动轴36相对应连接的。也就是说,搅拌桨驱动轴36在转动时,同时带动搅拌桨内接头32以及搅拌桨的转轴部332进行转动,但搅拌桨外接头31保持相对静止,而因为搅拌桨进流腔34、搅拌桨出流腔35的存在,始终保持冷却介质沿着搅拌桨外接头进水通道311、搅拌桨进流腔34、搅拌桨内接头进水通道321、搅拌桨内部通道333、搅拌桨内接头出水通道322、搅拌桨出流腔35、搅拌桨外接头出水通道312之间流通。
42.另外,搅拌桨驱动轴36通过行星齿轮组等传动机构与搅拌驱动主轴相连接,从而获取动力,针对不同型号的搅拌机,其布局会有所不同。这些乃搅拌机领域常规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43.还需要提及的是,搅拌桨循环冷却系统除了设置一组,还可以设置两组以上,只要对其进行合理布局,然后由循环冷却外总接头多设置一条循环冷却外总接头进水通道及循环冷却外总接头出水通道,通过管道接入总循环冷却系统即可。
44.作为另外一种替换方案,所述搅拌桨外接头进水通道与搅拌桨外接头出水通道可以相互调换,相对应地,所述搅拌桨内接头进水通道与搅拌桨内接头出水通道也相互调换,搅拌桨进流腔与搅拌桨出流腔也相互调换,搅拌桨内部通道的进口与出口也相互调换,使得冷却介质沿着搅拌桨外接头进水通道、搅拌桨进流腔、搅拌桨内接头进水通道、搅拌桨内部通道、搅拌桨内接头出水通道、搅拌桨出流腔、搅拌桨外接头出水通道之间反过来流通。通俗地说,就是让冷却介质反过来流通,也是同样可行的。是一种等同替换的技术方案。
45.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采用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特征,而得到的其他一种分散轴循环冷却系统,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