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央循环喷管双帽扩散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54641发布日期:2022-03-05 09:52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央循环喷管双帽扩散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油精炼提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央循环喷管双帽扩散头。


背景技术:

2.在食用植物油加工工艺过程中,有一重要环节脱臭,即除去油脂中存在的浮离脂肪酸、异味物质、低沸点的类脂物和水分等。间歇式脱臭工艺中主要设备为反应釜。在加工高品质油脂产品时往往要进行脱臭,油脂脱臭不仅可除去油中的臭味物质等,提高油脂的烟点,改善食用油的风味,还能有效地提高油脂的安全度。
3.其中,植物油生产包括间隙式脱臭工艺环节,脱臭工艺环节中,反应釜中有间接蒸汽加热装置和竖向向上设置的中央循环喷管,中央循环喷管下端设有循环进油口和蒸汽进口,植物油和高温蒸汽各自从中央循环喷管下端的循环进油口和蒸汽进口进入,使得反应釜内的植物油在直接蒸汽带动下,不间断地经中央循环管上端设置的扩散帽结构扩散至四周,在反应釜内真空条件下油中臭味物质被不断的负压真空带入外部水池中,从而达到脱臭质量效果。但是现有的中央循环喷管结构设计不够合理,使得植物油从上端扩散帽结构扩散至四周时,不能够很好的扩散开来,致使整个脱臭工艺质量下降,对额定植物油脱臭处理时,需要更多的时间,致使脱臭效率和脱臭质量下降,能源消耗更大。
4.因此,怎样才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更好的将植物油扩散开,能够提高脱臭效率的中央循环喷管双帽扩散头,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更好的将植物油扩散开,能够提高脱臭效率的中央循环喷管双帽扩散头。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央循环喷管双帽扩散头,包括下端的喷管和上端的扩散头部分结构;喷管下端设有循环进油口和蒸汽进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头部分结构包括通过第一支撑结构安装在喷管上方的第一扩散板,第一扩散板整体呈圆形结构设计,在第一扩散板下表面边部位置连接固定有若干沿圆周方向呈阵列分布的第一分流片,第一分流片整体呈矩形板结构且使得其长度方向整体沿第一扩散板直径方向布置,第一分流片宽度方向呈竖向布置;在第一分流片上方通过第二支撑结构安装有整体呈圆形设计的第二扩散板,第二扩散板下表面边部位置连接固定有若干沿圆周方向呈阵列分布的第二分流片,第二分流片整体呈矩形板结构且使得其长度方向整体沿第二扩散板直径方向布置,第二分流片宽度方向呈竖向布置,并且在第一扩散板中部设有竖向贯穿的通孔。
7.这样,上述装置结构是安装设置在反应釜中的,工作时,植物油和高温蒸汽各自从喷管下端的循环进油口和蒸汽进口进入,使得反应釜内的植物油在直接蒸汽带动下,不间断地经喷管从上端的扩散头部分结构向四周扩散开。植物油在经过扩散头扩散处理时,设置的第一扩散板和第一分流片能够对植物油进行第一次扩散,部分植物油继续向上并从通
孔穿过,经过第二扩散板和第二分流片能够对植物油进行第二次扩散,这样的在一次循环处理中能够经过两次扩散,并且每一次扩散各自经过第一分流片和第二分流片分流,使得扩散效果更好,更加方便后续的,反应釜内真空条件下油中臭味物质被不断的负压直空带入外部水池中,从而达到脱臭质量效果。因此上述装置结构具有能够更好的将植物油扩散开,能够提高脱臭效率的优点。
8.作为优化,第一扩散板的直径大于第二扩散板的直径设置。
9.这样,将第一扩散板的直径大于第二扩散板的直径设置,结构更加简单,设计更加合理。
10.作为优化,第一扩散板和第二扩散板中心位置各自向上拱起以使得第一扩散板和第二扩散板整体呈锥形结构设计。
11.这样,使得植物油能够更好的与第一扩散板和第二扩散板产生撞击并扩散开来。
12.作为优化,第一分流片外端各自朝向逆时针方向弯折以使得第一分流片长度方向弯曲呈弧形结构;第二分流片外端各自朝向顺时针方向弯折以使得第二分流片长度方向弯曲呈弧形结构。
13.这样,结构设计更加合理,使得植物油被扩散开后,不易相聚在一起,更加有利于后续处理。
14.作为优化,在第一分流片外端内侧面连接有整体呈弧形结构的第一辅助片;在第二分流片外端内侧面连接有整体呈弧形结构的第二辅助片。
15.这样,通过设置第一辅助片和第二辅助片,能够使得相邻两个第一分流片和相邻两个第二分流片外端的敞口更加合理。
16.作为优化,第一分流片与第一扩散板之间、第二分流片与第二扩散板之间、第一辅助片与第一扩散板之间以及第二辅助片与第二扩散板之间均通过焊接连接。
17.这样,连接更加可靠,更加方便加工制造。
18.作为优化,第一分流片和第二分流片均为沿圆周方向呈阵列分布的六个。
19.这样,第一分流片和第二分流片的数量设计更加合理。
20.作为优化,第一分流片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以及第二分流片在水平方向的投影沿水平圆周方向呈错位布置。
21.这样,使得被扩散出去的上侧的植物油和下侧的植物油相互干扰更小。
22.作为优化,第一支撑结构包括向上设置的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下端连接固定在喷管上端外周壁上,且第一支撑杆为沿圆周方向呈均匀分布的四个,第一支撑杆向上延伸至喷管上端面上方并与第一扩散板下表面相连。
23.这样,第一支撑结构设计更加简单,能够更好的将喷管与第一扩散板相连。进一步的,第一支撑杆上端朝向外侧上方倾斜布置。
24.作为优化,第二支撑结构包括向上设置的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下端连接固定在第一扩散板上表面上,且第二支撑杆为沿圆周方向呈均匀分布的四个,第二支撑杆上端连接在第二扩散板下表面上。
25.这样,第二支撑结构更加简单,更加方便第一扩散板和第二扩散板之间的连接。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中的第一扩散板的仰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图1中的第二扩散板的仰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需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式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0.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中央循环喷管双帽扩散头,包括下端的喷管1和上端的扩散头部分结构;喷管下端设有循环进油口和蒸汽进口;所述扩散头部分结构包括通过第一支撑结构安装在喷管上方的第一扩散板2,第一扩散板整体呈圆形结构设计,在第一扩散板下表面边部位置连接固定有若干沿圆周方向呈阵列分布的第一分流片3,第一分流片整体呈矩形板结构且使得其长度方向整体沿第一扩散板直径方向布置,第一分流片宽度方向呈竖向布置;在第一分流片上方通过第二支撑结构安装有整体呈圆形设计的第二扩散板4,第二扩散板下表面边部位置连接固定有若干沿圆周方向呈阵列分布的第二分流片5,第二分流片整体呈矩形板结构且使得其长度方向整体沿第二扩散板直径方向布置,第二分流片宽度方向呈竖向布置,并且在第一扩散板中部设有竖向贯穿的通孔9。
31.这样,上述装置结构是安装设置在反应釜中的,工作时,植物油和高温蒸汽各自从喷管下端的循环进油口和蒸汽进口进入,使得反应釜内的植物油在直接蒸汽带动下,不间断地经喷管从上端的扩散头部分结构向四周扩散开。植物油在经过扩散头扩散处理时,设置的第一扩散板和第一分流片能够对植物油进行第一次扩散,部分植物油继续向上并从通孔穿过,经过第二扩散板和第二分流片能够对植物油进行第二次扩散,这样的在一次循环处理中能够经过两次扩散,并且每一次扩散各自经过第一分流片和第二分流片分流,使得扩散效果更好,更加方便后续的,反应釜内真空条件下油中臭味物质被不断的负压直空带入外部水池中,从而达到脱臭质量效果。因此上述装置结构具有能够更好的将植物油扩散开,能够提高脱臭效率的优点。
32.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扩散板2的直径大于第二扩散板4的直径设置。
33.这样,将第一扩散板的直径大于第二扩散板的直径设置,结构更加简单,设计更加合理。
34.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扩散板2和第二扩散板4中心位置各自向上拱起以使得第一扩散板和第二扩散板整体呈锥形结构设计。
35.这样,使得植物油能够更好的与第一扩散板和第二扩散板产生撞击并扩散开来。
36.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流片3外端各自朝向逆时针方向弯折以使得第一分流片长度方向弯曲呈弧形结构;第二分流片5外端各自朝向顺时针方向弯折以使得第二分流片长度方向弯曲呈弧形结构。
37.这样,结构设计更加合理,使得植物油被扩散开后,不易相聚在一起,更加有利于后续处理。
38.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分流片外端内侧面连接有整体呈弧形结构的第一辅助片6;在第二分流片外端内侧面连接有整体呈弧形结构的第二辅助片7。
39.这样,通过设置第一辅助片和第二辅助片,能够使得相邻两个第一分流片和相邻两个第二分流片外端的敞口更加合理。
40.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流片与第一扩散板之间、第二分流片与第二扩散板之间、第一辅助片与第一扩散板之间以及第二辅助片与第二扩散板之间均通过焊接连接。
41.这样,连接更加可靠,更加方便加工制造。
42.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流片和第二分流片均为沿圆周方向呈阵列分布的六个。
43.这样,第一分流片和第二分流片的数量设计更加合理。
44.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流片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以及第二分流片在水平方向的投影沿水平圆周方向呈错位布置。
45.这样,使得被扩散出去的上侧的植物油和下侧的植物油相互干扰更小。
46.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结构包括向上设置的第一支撑杆8,第一支撑杆下端连接固定在喷管上端外周壁上,且第一支撑杆为沿圆周方向呈均匀分布的四个,第一支撑杆向上延伸至喷管上端面上方并与第一扩散板下表面相连。
47.这样,第一支撑结构设计更加简单,能够更好的将喷管与第一扩散板相连。进一步的,第一支撑杆上端朝向外侧上方倾斜布置。
48.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结构包括向上设置的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下端连接固定在第一扩散板上表面上,且第二支撑杆为沿圆周方向呈均匀分布的四个,第二支撑杆上端连接在第二扩散板下表面上(图中未显示第二支撑杆)。
49.这样,第二支撑结构更加简单,更加方便第一扩散板和第二扩散板之间的连接。
50.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