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端板喷涂用遮蔽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51921发布日期:2022-09-27 21:34阅读:39来源:国知局
新能源端板喷涂用遮蔽工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装治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端板喷涂用遮蔽工装。


背景技术:

2.新能源端板是电池模组外框架重要结构件之一,端板和侧板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保持模组内的电芯成组压力。端板结构作为模组安全最重要的防护,不仅要确保模组整体的结构强度满足要求,也对表面涂层的绝缘耐压和阻燃要求等涉及到电池安全性的要求非常严格。新能源端板包括端板本体以及分别形成于所述端板两端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所述端板本体的表面作为喷涂区域,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作为非喷涂区域,在喷涂过程中,需遮蔽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以防止喷涂材料进入所述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中。传统的喷涂工艺中,通过人工在非喷涂区域贴高温胶进行遮蔽,待端板本体的表面喷涂完成后再手动除去高温胶,此方式的缺点是浪费人力,遮蔽非喷途区域以及去除高温胶所花费的时间多,作业难度较大,效率极低,并且高温胶不可再次复用,极为浪费耗材,且耗材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复用、拆装方便、遮蔽效果佳的新能源端板喷涂用遮蔽工装。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能源端板喷涂用遮蔽工装,用于遮蔽新能源端板的非涂层区域,所述新能源端板包括端板本体以及形成于所述端板本体两端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端板本体的表面为涂层区域,所述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为非涂层区域,包括用于遮蔽第一端部的第一遮蔽机构以及用于遮蔽第二端部的第二遮蔽机构,所述第一遮蔽机构包括可拆卸地覆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端面上的第一端面遮蔽部以及与所述第一端面遮蔽部连接且可拆卸地覆于所述第一端部的表面上的第一表面遮蔽部;所述第二遮蔽机构包括可拆卸地覆于所述第二端部的端面上的第二端面遮蔽部以及与所述第二端面遮蔽部连接且可拆卸地覆于所述第二端部的表面上的第二表面遮蔽部。
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部具有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的方向凸伸而成的第一定位凸部,所述第一定位凸部的下表面为用于阻止所述第一端面遮蔽部向上移动的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二端部具有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的方向凸伸而成的第二定位凸部,所述第二定位凸部的下表面为用于阻止所述第二端面遮蔽部向上移动的第二定位面;
6.所述第一端面遮蔽部包括覆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端面的第一端面遮板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遮板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定位凸部位置处的第一定位凹部,所述第一定位凹部具有抵接于所述第一定位面上的第三定位面;所述第二端面遮蔽部包括覆于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二端面遮板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端面遮板上对应于所述第二定位凸部位置处的第二定位凹部,所述第二定位凹部具有抵接于所述第二定位面上的第四定位面。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部包括第一底板、沿所述新能源端板的宽度方向形成于所
述第一底板一侧的第一侧板、形成于所述第一底板另一侧的第二侧板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底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之间的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以及第一侧板均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的方向凸伸以形成所述的第一定位凸部;所述第二端部包括第二底板、沿所述新能源端板宽度方向形成于所述第二底板一侧的第三侧板、形成于所述第二底板另一侧的第四侧板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底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之间的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及第三侧板均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的方向凸伸以形成所述的第二定位凸部。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凹部为开口向上的第一u形定位槽,所述第一u形定位槽的槽底面为与所述第一定位面抵接的第三定位面;所述第二定位凹部为开口向上的第二u形定位槽,所述第二u形定位槽的槽底面为与所述第二定位面抵接的第四定位面。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面遮板及第二端面遮板的上端均形成有第一锁孔,所述第一表面遮蔽部及第二表面遮蔽部上对应于第一锁孔位置处均形成有第一穿孔,当所述第一表面遮蔽部及第二表面遮蔽部与对应端面遮板装配时,使第一锁紧栓由上至下穿入所述第一穿孔后与所述第一锁孔锁合。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面遮板及第二端面遮板的上端面均具有较高表面的第一凸面以及较低表面的第一凹面;所述第一表面遮蔽部及第二表面遮蔽部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凸面的位置处均形成向上凹陷的第二凹面,对应于所述第一凹面的位置处均形成向下凸伸的第二凸面,所述第一凸面与第二凹面、第二凸面与第一凹面凹凸限位配合以作为装配前定位。
11.进一步的,所述新能源端板具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的通道,所述第一端部的上表面上对应于所述通道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沿垂直方向贯通所述第一端部的上表面以与所述通道连通;所述第二端部的上表面上对应于所述通道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三穿孔,所述第三穿孔沿垂直方向贯通所述第二端部的上表面以与所述通道连通;
12.所述第一遮蔽机构及第二遮蔽机构分别通过第一可拆卸连接结构和第二可拆卸连接结构与所述新能源端板连接;
13.所述第一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遮蔽部下方的第一插入块以及第二锁紧栓,所述第一插入块的外端与所述第一端面遮蔽部连接,里端插入所述通道中,所述第一表面遮蔽部上对应于所述第二穿孔的位置处形成有第四穿孔,所述第一插入块上对应于所述第二穿孔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二锁孔,所述第二锁紧栓由上至下依次穿入所述第四穿孔和第二穿孔后与所述第二锁孔锁合;
14.所述第二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表面遮蔽部下方的第二插入块以及第三锁紧栓,所述第二插入块的外端与所述第二端面遮蔽部连接,里端插入所述通道中,所述第二表面遮蔽部上对应于所述第三穿孔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五穿孔,所述第二插入块上对应于所述第三穿孔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三锁孔,所述第三锁紧栓由上至下依次穿入所述第五穿孔和第三穿孔后与所述第三锁孔锁合。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部包括第一底板、沿所述新能源端板的宽度方向形成于所述第一底板一侧的第一侧板、形成于所述第一底板另一侧的第二侧板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底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之间的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分别形成有第一u形槽及第二u形槽;所述第二端部包括第二底板、沿所述新
能源端板宽度方向形成于所述第二底板一侧的第三侧板、形成于所述第二底板另一侧的第四侧板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底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之间的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之间分别形成有第三u形槽及第四u形槽,所述第一u形槽及第三u形槽、第二u形槽及第四u形槽分别位于同一直线上;
16.所述端板本体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一u形槽及第三u形槽连通的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u形槽及第四u形槽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端板本体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上表面,以使得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的上孔壁高出所述第一u形槽、第二u形槽、第三u形槽及第四u形槽的槽口面;
17.所述第一表面遮蔽部包括第一表面遮板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遮板的下表面上对应于所述第一u形槽及第二u形槽的位置处的第三插入块;所述第一表面遮板的里端面抵于所述端板本体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表面遮板的下表面覆于所述第一端部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表面遮板的外端与所述第一端面遮蔽部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三插入块具有前向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遮板的里端面的第一前凸部,所述第一前凸部插入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中,且所述第一前凸部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一u形槽及第二u形槽的槽口面以与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的上孔壁相抵;
18.所述第二表面遮蔽部包括第二表面遮板以及形成于第二表面遮板的下表面上对应于所述第三u形槽及第四u形槽位置处的第四插入块;所述第二表面遮板的里端面抵于所述端板本体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表面遮板的下表面覆于所述第二端部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表面遮板的外端与所述第二端面遮蔽部的上端连接;所述第四插入块具有前向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遮板的里端面的第二前凸部,所述第二前凸部插入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中,且所述第二前凸部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三u形槽及第四u形槽的槽口面以与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的上孔壁相抵。
1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表面遮蔽部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遮板的外端且与所述第一端面遮蔽部的内侧面相接的第一嵌板;所述第二表面遮蔽部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表面遮板的外端且与所述第二端面遮蔽部的内侧面相接的第二嵌板。
2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上表面形成有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方向逐级向下的多级第一台阶,所述第一表面遮板的下表面上对应于所述多级第一台阶的位置处形成有相适配的多级第二台阶,所述第二台阶的踢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台阶的踢面,所述第二台阶的踏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台阶的踏面;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上表面形成有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方向逐级向下的多级第三台阶,所述第二表面遮板的下表面上对应于所述多级第三台阶的位置处形成有相适配的多级第四台阶,所述第四台阶的踢面抵接于所述第三台阶的踢面,所述第四台阶的踏面抵接于所述第三台阶的踏面。
21.本实用新型新能源端板喷涂用遮蔽工装与传统的发热胶遮蔽方式相比,其可拆卸遮蔽于新能源端板的非涂层区域,一次制作,可无数次复用,极大降低喷涂成本;通过一颗锁紧栓即可将本遮蔽工装装配于对应的非涂层区域,拆装时间短,拆装效率高,极大节省人力物力;使新能源端板的u形槽作为导向,设计对应的导向插入块,使得装配过程由繁至简,进一步缩短装配时间,提高装配效率;表面遮板不仅能够全面遮蔽端部的上表面,同时,表面遮板的下表面与端部的上表面配合、第三插入块及第四插入块与对应通孔的上孔壁配合,使得端部的上表面作为遮蔽机构的下限位,对应通孔的上孔壁作为遮蔽机构的上限位,
在遮蔽机构插入端部的过程中,一直将遮蔽机构限位在需要的水平高度,使得遮蔽机构的前向凸部插入对应通孔中时,对应端部上的对应定位凸部即与对应端面遮板上的对应定位凹部凹凸定位配合,实现插入通孔中即定位,进一步节省装配时间,使得整个装配过程更加省心、省力。
附图说明
2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3.图1是新能源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图1中局部a的放大图。
25.图3是图1中局部b的放大图。
26.图4是图1的横截面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新能源端板喷涂用遮蔽工装的装配图。
28.图6是图5中第一遮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是图6的拆分图。
30.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31.新能源端板-100;端板本体-110;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12;第三通孔-113;第四通孔-114;第一端部-120;第一底板-121;第一侧板-122;第二侧板-123;第一主体部-124;第一孔道-1241;第二穿孔-1242;第一台阶-1243;第一凸伸部-1244;第二凸伸部-1245;第一凹陷部-1246;第一l形定位空间-1247;第一定位面-1248;第一u形槽-125;第二u形槽-126;第二端部-130;第三侧板-132;第四侧板-133;第二主体部-134;第三穿孔-1342;第三台阶-1343;第三凸伸部-1344;第四凸伸部-1345;第二凹陷部-1346;第三u形槽-135;第四u形槽-136;
32.第一遮蔽机构-200;第一端面遮蔽部-210;第一端面遮板-211;第一锁孔-211a;第一定位凹部-212;第一凹槽-212a;第一u形定位槽-212b;第三定位面-212c;第一凸面-213;第一凹面-214;第三定位凸部-215;第一表面遮蔽部-220;第一表面遮板-221;第三倾斜面-2211;第二凹面-2212;第二凸面-2213;第二台阶-2214;第一穿孔-221a;第一锁紧栓-221b;第一嵌板-222;第三插入块-223;第一前凸部-2231;挂钩-224;
33.第二遮蔽机构-300;第二端面遮蔽部-310;第二表面遮蔽部-320;
34.第一插入块-410;第二锁紧栓-420;第四穿孔-430;第二锁孔-440;第三锁紧栓-520;第五穿孔-530。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
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3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8.本实用新型的新能源端板喷涂用遮蔽工装用于在对新能源端板喷涂作业时遮蔽新能源端板100的非涂层区域,以防止喷涂原料喷至非涂层区域。请参阅图1至图4,所述新能源端板100包括端板本体110以及形成于所述端板本体110两端的第一端部120和第二端部130,所述端板本体110的表面(上表面)为涂层区域,所述第一端部120及第二端部130即为所述非涂层区域。
39.所述端板本体110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一端部120及第二端部130的上表面,由此使得所述端板本体110具有朝向所述第一端部120的第一端面以及朝向所述第二端部130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的下边缘与所述第一端部120的上表面垂直相接,所述第二端面的下边缘与所述第二端部130的上表面垂直相接。
40.所述第一端部120包括第一底板121、沿所述新能源端板100的宽度方向形成于所述第一底板121一侧的第一侧板122、形成于所述第一底板121上相对的另一侧的第二侧板123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底板121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侧板122及第二侧板123之间的第一主体部124。所述第一底板121的下表面与所述端板本体110的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侧板122与所述端板本体110横向一侧的第一侧面位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一侧板122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110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底板121的端面,所述端板本体110横向另一侧的第二侧面超出所述第二侧板123的外侧面。所述第一主体部124与第一侧板122之间形成第一u形槽125,所述第一主体部124与所述第二侧板123之间形成第二u形槽126。由于所述第一端部120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端板本体110的上表面,又由于所述第一u形槽125及第二u形槽126向上贯通所述第一端部120的上表面,因此所述第一u形槽125及第二u形槽126的槽口面低于所述端板本体110的上表面。
41.所述第一主体部124内沿所述新能源端板100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两第一孔道1241,两第一孔道1241位于所述第一u形槽125及第二u形槽126内侧,且与所述第一u形槽125及第二u形槽126平行设置,两第一孔道1241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110的方向贯通所述第一主体部124以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端部120的第一主体部124的上表面上对应于两第一孔道1241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两组第二穿孔1242,所述两组第二穿孔1242均沿垂直方向贯通所述第一主体部124的上表面以与所述第一孔道1241连通。每一组第二穿孔1242至少为一个,即在其中一第一孔道1241位置处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穿孔1242,在另一第一孔道1241位置处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穿孔1242。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一组第二穿孔1242为两个,两两为一组的第二穿孔1242呈矩阵式分布于所述第一主体部124上。
42.所述第一主体部124上表面形成有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110方向逐级向下的三级第一台阶1243,靠近端板主体的最上级台阶的踏面最大,远离端板主体的最下级台阶次大,中间级台阶最小。所述最下级台阶的踢面上靠近所述第一u形槽125的部分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110的方向凸伸出第一凸伸部1244,所述最下级台阶的踢面靠近所述第二u形槽126的部分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110的方向凸伸出第二凸伸部1245。所述第一凸伸部1244及第二凸伸部1245使得所述最下级台阶的踢面上位于它们之间的部分形成向端板本体110方向凹
陷的第一凹陷部1246。所述最下级台阶的踏面上靠近所述第一凹陷部1246的一端形成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110方向且向下倾斜的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凸伸部1244及第二凸伸部1245向远离端板本体110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底板121的端面,由此使得所述第一凸伸部1244和第二凸伸部1245的下表面、第一侧板122的下边缘与所述第一底板121的端面围合形成第一l形定位空间1247,所述第一侧板122凸出所述第一底板121的部分、第一凸伸部1244及第二凸伸部1245一并形成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110方向凸伸而形成的第一定位凸部,所述第一定位凸部的下表面(即第一侧板122下边缘、第一凸伸部1244的下表面和第二凸伸部1245的下表面)为用于阻止所述第一端面遮蔽部向上移动的第一定位面1248。
43.所述第二端部130结构或功能与所述第一端部120的结构或功能相同或相似,所述第二端部130包括第二底板、沿所述新能源端板100的宽度方向形成于所述第二底板一侧的第三侧板132、形成于所述第二底板另一侧的第四侧板133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底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三侧板132及第四侧板133之间的第二主体部134。所述第二底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端板本体110的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三侧板132与所述端板本体110横向一侧的第一侧面位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三侧板132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110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底板的端面,所述端板本体110横向另一侧的第二侧面超出所述第四侧板133的外侧面。所述第二主体部134与第三侧板132之间形成第三u形槽135,所述第二主体部134与所述第四侧板133之间形成第四u形槽136,由于所述第二端部130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端板本体110的上表面,又由于所述第三u形槽135及第四u形槽136向上贯通所述第二端部130上表面,因此所述第三u形槽135及第四u形槽136的槽口面低于所述端板本体110的上表面。
44.所述第二主体部134内沿所述新能源端板100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两第二孔道(图未示出),两第二孔道位于所述第三u形槽135及第四u形槽136内侧,且与所述第三u形槽135及第四u形槽136平行设置,两第二孔道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110的方向贯通所述第二主体部134以与外界连通。靠近第三u形槽135的第二孔道与靠近第一u形槽125的第一孔道1241位于同一直线,靠近第四u形槽136的第二孔道与靠近第二u形槽126的第一孔道1241位于同一直线。所述第二端部130的第二主体部134的上表面上对应于两第二孔道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两组第三穿孔1342,所述两组第三穿孔1342均沿垂直方向贯通所述第二主体部134的上表面以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每一组第三穿孔1342至少为一个,即在其中一第二孔道位置处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三穿孔1342,在另一第二孔道位置处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三穿孔1342。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一组第三穿孔1342为两个,两两为一组的第三穿孔1342呈矩阵式分布于所述第二主体部134上。
45.所述第二主体部134的上表面形成有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110方向逐级向下的三级第三台阶1343,靠近端板主体的最上级台阶的踏面最大,远离端板主体的最下级台阶次大,中间级台阶最小。所述最下级台阶的踢面上靠近所述第三u形槽135的部分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110的方向凸伸出第三凸伸部1344,所述最下级台阶的踢面靠近所述第四u形槽136的部分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110的方向凸伸出第四凸伸部1345。所述第三凸伸部1344及第四凸伸部1345使得所述最下级台阶的踢面上位于它们之间的部分形成向端板本体110方向凹陷的第二凹陷部1346。所述最下级台阶的踏面上靠近所述第二凹陷部1346的一端形成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110方向且向下倾斜的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三凸伸部1344及第四凸伸部1345向远离端板本体110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底板的端面,由此使得所述第三凸伸部
1344和第四凸伸部1345的下表面、第三侧板132的下边缘与所述第二底板的端面围合形成第二l形定位空间(图未示出),所述第三侧板132凸出所述第二底板的部分、第三凸伸部1344及第四凸伸部1345一并形成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110方向凸伸而形成的第二定位凸部,所述第二定位凸部的下表面(即第三侧板132下边缘、第三凸伸部1344的下表面和第四凸伸部1345的下表面)为用于阻止所述第二端面遮蔽部向上移动的第二定位面(图未示出)。
46.所述端板本体110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一u形槽125及第三u形槽135连通的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一通孔111、第一u形槽125及第三u形槽135均位于同一直线,它们一体形成沿长度方向贯通所述新能源端板100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孔111的上孔壁(孔壁上靠近端板本体110上表面的部分)高于所述第一端部120及第二端部130的上表面,以使得所述第一通孔111的上孔壁高出所述第一u形槽125及第三u形槽135的槽口面。所述端板本体110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二u形槽126及第四u形槽136连通的第二通孔112;所述第二通孔112、第二u形槽126及第四u形槽136均位于同一直线,它们一体形成沿长度方向贯通所述新能源端板100的第二通道。所述端板本体110内形成有与其中一第一孔道1241及对应的第二孔道连通的第三通孔113,它们一体形成沿长度方向贯通所述新能源端板100的第三通道。所述端板本体110内形成有与另一第一孔道1241及对应的第二孔道连通的第四通孔114,它们一体形成沿长度方向贯通所述新能源端板100的第四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及第四通道沿所述新能源端板100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于所述新能源端板100内,它们既能作为新能源端板100的减重通孔,又能作为排线过线通道。应当理解的,上述两第一孔道1241、两第二孔道仅用于作为一具体实例进行示例性描述,在其他结构的新能源端板100中,第一孔道1241及第二孔道并不限于上述数量,对应于两第一孔道1241和两第二孔道的通道数量亦随孔道的数量而作适应性变化。例如在一种实例中,第一孔道1241及第二孔道均为一个,对应的,形成的通道亦为一个。
47.请参阅图5至图7,本实用新型新能源端板喷涂用遮蔽工装包括用于遮蔽第一端部120的第一遮蔽机构200、用于将所述第一遮蔽机构200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新能源端板100的第一端部120处的第一可拆卸连接结构、用于遮蔽第二端部130的第二遮蔽机构300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二遮蔽机构300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新能源端板100的第二端部130处的第二可拆卸连接结构。所述第一遮蔽机构200包括可拆卸地覆于所述第一端部120的端面上的第一端面遮蔽部210以及与所述第一端面遮蔽部210连接且可拆卸地覆于所述第一端部120的表面上的第一表面遮蔽部220;所述第二遮蔽机构300包括可拆卸地覆于所述第二端部130的端面上的第二端面遮蔽部310以及与所述第二端面遮蔽部310连接且可拆卸地覆于所述第二端部130的表面上的第二表面遮蔽部320。
48.所述第一端面遮蔽部210包括覆于所述第一端部120的端面的第一端面遮板211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遮板211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定位凸部位置处的第一定位凹部212。所述第一端面遮板211具有较高表面的第一凸面213以及较低表面的第一凹面214,所述第一凸面213及第一凹面214可以形成“凸”状,也可以形成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110方向逐级向下的台阶状。所述第一端面遮板211的上端(第一凸面213和/或第一凹面214)形成有用于锁持所述第一表面遮蔽部220的第一锁孔211a,所述第一锁孔211a为内螺纹孔或卡孔。所述第一定位凹部212具有供所述第一侧板122伸入的第一凹槽212a以及供第一凸伸部1244及第
二凸伸部1245伸入的两第一u形定位槽212b,两第一u形定位槽212b之间形成抵于所述第一凹陷部1246的内凹面的第三定位凸部215。所述第一u形定位槽212b的槽底面以及第一凹槽212a的槽底面作为第三定位面212c伸入第一l形定位空间1247中以与所述第一定位面1248抵接。
49.所述第一表面遮蔽部220包括第一表面遮板221、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遮板221的外端且与所述第一端面遮蔽部210的内侧面相接的第一嵌板222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遮板221的下表面上对应于所述第一u形槽125的位置处和第二u形槽126的位置处的第三插入块223。
50.所述第一表面遮板221的里端面抵于所述端板本体110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表面遮板221的下表面覆于所述第一端部120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表面遮板221的外端与所述第一端面遮蔽部210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表面遮板221的里端面形成向下且向前倾斜的第三倾斜面2211,第三倾斜面2211使得所述第一表面遮板221的高度越向前越低,减少对所述端板本体110的第一端面的遮挡。所述第一表面遮板221下表面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凸面213的位置处形成向上凹陷的第二凹面2212,对应于所述第一凹面214的位置处均形成向下凸伸的第二凸面2213,所述第一凸面213与第二凹面2212、第二凸面2213与第一凹面214凹凸限位配合以作为装配前定位。所述第一表面遮板221上对应于所述第一锁孔211a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一穿孔221a,在装配时,使所述第一表面遮板221的第二凹面2212与所述第一端面遮板211的第一凸面213、使所述第一表面遮板221的第二凸面2213与所述第一端面遮板211的第一凹面214凹凸配合,以防止所述第一表面遮板221在装配时移位,使第一锁紧栓221b向下穿越所述第一穿孔221a后与所述第一锁孔211a锁合。所述第一表面遮板221的下表面上对应于所述三级第一台阶1243的位置处形成有相适配的三级第二台阶2214,所述第二台阶2214的踢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台阶1243的踢面,所述第二台阶2214的踏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台阶1243的踏面。所述第一嵌板22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表面遮板221的下表面连接,下端向下延伸以抵于所述第三定位凸部215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一嵌板222的外侧面紧贴于所述第一端面遮板211的内侧面。
51.所述第三插入块223为两块,其中一第三插入块223自所述第一表面遮板221的第一侧下表面向下延伸而形成,另一第三插入块223自所述第一表面遮板221的第二侧下表面向下延伸而形成。两第三插入块223分别插入第一u形槽125和第二u形槽126中,且两第三插入块223的外侧面分别与第一侧板122及第二侧板123紧贴。所述两第三插入块223均具有前向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遮板221的里端面的第一前凸部2231,两第一前凸部2231分别插入所述第一通孔111及第二通孔112中,且所述两第一前凸部2231的上表面均高于所述第一u形槽125及第二u形槽126的槽口面以与所述第一通孔111及第二通孔112的上孔壁相抵。
52.所述第一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遮板221下方的第一插入块410以及第二锁紧栓420,所述第一插入块410的外端与所述第一端面遮蔽部220连接,里端插入所述通道中,所述第一表面遮蔽部220上对应于所述第二穿孔1242的位置处形成有第四穿孔430,所述第一插入块410上对应于所述第二穿孔1242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二锁孔440,所述第二锁紧栓420由上至下依次穿入所述第四穿孔430和第二穿孔1242后与所述第二锁孔440锁合。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表面遮板221下方形成有两块第一插入块410,两块所述第一插入块410的里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中。采用一第二锁紧栓420穿入
第四穿孔430后与其中一第一插入块410上的第二锁孔440锁合,也可采用两第二锁紧螺栓分别穿入两第四穿孔430后与两第二插入块上的第二锁孔440锁合。另一第一插入块410的外端穿设于所述第一端面遮板211中且与一挂钩224连接。在进行喷涂作业时,将具有挂钩224的一端视为上端,可将其挂于挂杆上,使新能源端板100及遮蔽工装竖向挂于所述挂杆上进行喷涂作业。
53.所述第二端面遮蔽部310的结构与功能与所述第一端面遮蔽部210的结构或功能相同或相似。所述第二端面遮蔽部310包括覆于所述第二端部130的端面的第二端面遮板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端面遮板上对应于所述第二定位凸部位置处的第二定位凹部。所述第二端面遮板的上端面亦具有较高表面的第一凸面以及较低表面的第一凹面,所述第二端面遮板的第一凸面及第一凹面可以形成“凸”状,也可以形成向远离所述端板本体110方向逐级向下的台阶状。所述第二端面遮板的上端亦形成有用于锁持所述第二表面遮蔽部320的第一锁孔,所述第二端面遮板上的第一锁孔为内螺纹孔或卡孔。所述第二定位凹部具有抵接于所述第二定位面上的第四定位面,所述第二定位凹部具有供第三侧板132伸入的第二凹槽以及供第三凸伸部1344及第四凸伸部1345伸入的两第二u形定位槽,两第二u形定位槽之间形成抵于所述第二凹陷部1346的内凹面的第四定位凸部(与第三定位凸部结构相同)。所述第二u形定位槽的槽底面以及第二凹槽的槽底面作为第四定位面伸入第二l形定位空间中以与所述第二定位面抵接。
54.所述第二表面遮蔽部320包括第二表面遮板、形成于所述第二表面遮板的外端且与所述第二端面遮蔽部310的内侧面相接的第二嵌板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表面遮板的下表面上对应于所述第三u形槽135的位置处和第四u形槽136的位置处的第四插入块。
55.所述第二表面遮板的里端面抵于所述端板本体110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表面遮板的下表面覆于所述第二端部130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表面遮板的外端与所述第二端面遮蔽部310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表面遮板的里端面形成向下且向前倾斜的第四倾斜面,第四倾斜面使得所述第二表面遮板的高度越向前越低,减少对所述端板本体110的第二端面的遮挡。所述第二表面遮板的下表面上对应于所述多级第三台阶1343的位置处形成有相适配的多级第四台阶,所述第四台阶的踢面抵接于所述第三台阶1343的踢面,所述第四台阶的踏面抵接于所述第三台阶1343的踏面。所述第二表面遮板下表面上对应于所述第二端面遮板的第一凸面的位置处亦形成向上凹陷而成的一第二凹面,对应于所述第二端面遮蔽板的第一凹面的位置处亦形成向下凸伸的一第二凸面,所述第二端面遮板的第一凸面与第二表面遮板的第二凹面、第二表面遮板的第二凸面与所述第二端面遮板的第一凹面凹凸限位配合以作为装配前定位。所述第二表面遮板上对应于所述第二端面遮板上的第一锁孔的位置处亦形成有一第一穿孔,在装配时,使所述第二表面遮板第二凹面与所述第二端面遮板的第一凸面、第二凸面与所述第二端面遮板的第一凹面凹凸配合,以防止所述第二表面遮板在装配时移位,使第一锁紧栓向下穿越所述第二表面遮板的第一穿孔后与所述第一锁孔锁合。所述第二嵌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表面遮板的下表面连接,下端向下延伸以抵于所述第四定位凸部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二嵌板的外侧面紧贴于所述第二端面遮板的内侧面。
56.所述第四插入块为两块,其中一第四插入块自所述第二表面遮板的第一侧下表面向下延伸而形成,另一第四插入块自所述第二表面遮板的第二侧下表面向下延伸而形成。
两第四插入块分别插入第三u形槽135和第四u形槽136中,且两第四插入块的外侧面分别与第三侧板132及第四侧板133紧贴。所述两第四插入块均具有前向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遮板的里端面的第二前凸部,两第二前凸部分别插入所述第一通孔111及第二通孔112中,且所述两第二前凸部的上表面均高于所述第三u形槽135及第四u形槽136的槽口面以与所述第一通孔111及第二通孔112的上孔壁相抵。
57.所述第二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表面遮蔽部320下方的第二插入块以及第三锁紧栓,所述第二插入块的外端与所述第二端面遮蔽板连接,里端插入所述通道中,所述第二表面遮蔽部320(第二表面遮蔽板)上对应于所述第三穿孔1342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五穿孔530,所述第二插入块上对应于所述第三穿孔1342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三锁孔,所述第三锁紧栓由上至下依次穿入所述第五穿孔530和第三穿孔1342后与所述第三锁孔锁合。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端部120及其遮蔽机构作为上端并设置有挂钩224,本第二端部130及其遮蔽机构作为下端,无需设置挂钩224,因此,所述第二插入块只需要一块即可,所述第二插入块的里端插入所述第三通道或第四通道中。
58.本实用新型新能源端板喷涂用遮蔽工装的装配过程如下:
59.一、装配第一表面遮板221:1、使第一表面遮板221的第二凹部和第二凸部分别与第一端面遮板211的第一凸部213和第二凹部214对准;2、使第一表面遮板221垂直向下移动至所述第一端面遮板211的上端;3、沿新能源端板100的宽度方向调整第一表面遮板221的位置以使所述第一穿孔221a与所述第一锁孔211a对准;4、旋入第一锁紧栓221b至第一锁孔211a中;
60.二、沿新能源端板100长度方向插入第一遮蔽机构200(装配后的第一端面遮板211及第一表面遮板221):1、使两第三插入块223分别与所述第一u形槽125及第二u形槽126对准;2、使两第三插入块223分别插入第一u形槽125及第二u形槽126中并以此作为导向,带动所述第一表面遮板221逐渐遮蔽所述第一端部120的上表面,同时带动所述第一端面遮板211逐渐靠拢所述第一端部120的端面;3、使所述两第三插入块223的第一前向凸部分别进入第一通孔111及第二通孔112中以与其上孔壁抵接;当所述两第一前向凸部插入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12中时,所述第一端面遮板211内侧的第一u形定位槽212b和第一凹槽212a与第一定位凸部凹凸配合完成,第三定位面212c抵接于位于所述第一定位面1248上;同时,所述第一插入块410亦插入通道中,且第一插入块410上的第二锁孔440、第一表面遮蔽部220上的第四穿孔430与所述第一端部120的上表面上的第二穿孔1242均对准;
61.三、装配:旋入第二锁紧栓420至第二锁孔440中,从而将第一遮蔽机构200可拆卸地装配于所述新能源端板100的第一端部120;
62.四、按照以上一至三的装配方式装配第二遮蔽机构300。
63.本实用新型新能源端板喷涂用遮蔽工装与传统的发热胶遮蔽方式相比,其可拆卸遮蔽于新能源端板的非涂层区域,一次制作,可无数次复用,极大降低喷涂成本;通过一颗锁紧栓即可将本遮蔽工装装配于对应的非涂层区域,拆装时间短,拆装效率高,极大节省人力物力;使新能源端板的u形槽作为导向,设计对应的导向插入块(第三插入块及第四插入块),使得装配过程由繁至简,进一步缩短装配时间,提高装配效率;表面遮板不仅能够全面遮蔽端部的上表面,同时,表面遮板的下表面与端部的上表面配合、第三插入块及第四插入块与对应通孔的上孔壁配合,使得端部的上表面作为遮蔽机构的下限位,对应通孔的上孔
壁作为遮蔽机构的上限位,在遮蔽机构插入端部的过程中,一直将遮蔽机构限位在需要的水平高度,使得遮蔽机构的前向凸部插入对应通孔中时,对应端部上的对应定位凸部即与对应端面遮板上的对应定位凹部凹凸定位配合,实现插入通孔中即定位,进一步节省装配时间,使得整个装配过程更加省心、省力。
64.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