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氢脱芳烃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504890阅读:677来源:国知局
加氢脱芳烃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加氢脱芳烃催化剂的制备 方法。该催化剂适合于芳烃的加氢过程,特别适合于含重芳烃的环烷基油的加氢脱芳烃过 程。
【背景技术】
[0002] 在有氧条件下,加氢处理生成油(如高档润滑油、食品级白油等)对日光、紫外线辐 射很敏感,暴露于日光和空气中引起油品外观性能不稳定,油品颜色会加深,严重时产生沉 淀。此类油要求粘度低,闪点和沸点高,挥发性小。无色无味,芳烃含量低,无腐蚀性,良好 的热安定性和氧化安定性,不易引起胶化,生物性能好,符合环保要求。
[0003] 要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其进行深度加氢芳烃饱和。采用常规的加 氢精制催化剂,由于催化剂的结构缺陷以及环烷基稠油馏分具有粘度大、分子量高、稠环结 构多的特点,导致大分子馏分中的多环芳烃难以得到充分的加氢饱和,所以要求催化剂必 须具有较高的深度脱除芳烃,特别是多环芳烃的催化活性,满足产品芳烃小于〇. 05%,颜色 (赛氏)+30,易炭化物(100°C )通过和紫外吸光度(260nm-420nm)小于0.1 cm等指标的要求。 同时催化剂还应当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使加氢精制产品的粘度、倾点和闪点等指标变化不 大。而此类催化剂中多采用Y型分子筛,如CN1317368C、CN201010197869. 1等润滑油加氢 精制催化剂,载体由Y型分子筛和无定形硅铝组成,活性组分主要为Pd和Pt。Y型分子筛 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催化剂的性能及产品质量。
[0004] 常规Y分子筛,晶粒一般为1000 nm左右,其晶粒较大,孔道相对较长,扩散阻力大, 大分子难以进入孔道内部进行反应,反应后产物也较难扩散出来,所以其催化性能受到了 制约。与常规Y型分子筛相比,小晶粒Y型分子筛有更大的外表面积和更多外表面活性中 心,有利于提高大分子烃裂化能力,因而具有更为优越的催化反应性能。同时,减小Y型分 子筛晶粒尺寸还可以提高内表面活性位利用率。一般来说,反应物分子在分子筛内孔孔道 中的扩散称为晶内扩散。要使分子筛内表面全部被用来进行催化转化,必须使晶内扩散速 率大于内孔催化转化速率。缩短扩散路径是最好的方法。克服晶内扩散限制的一个有效途 径是减小分子筛晶粒尺寸。这不但可以增加分子筛晶粒的外表面积,而且同时缩短了扩散 距离。EP0204236对小晶粒NaY分子筛和大晶粒NaY分子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对 重油催化裂化有较高的活性和较好的选择性。
[0005] 小晶粒NaY分子筛是不具备酸性的,需要进行改性处理,以满足裂化催化剂的性 能要求。CN1382632A公开了一种小晶粒Y型沸石的超稳化方法,该方法是用四氯化硅的干 燥气体与小晶粒NaY沸石接触,洗涤后得到的,由于其原料自身的热和水热稳定性就较差, 同时该发明方法是采用气相脱铝补硅的方式处理分子筛,这使得产品的热和水热稳定性更 差,活性低。尤其是对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较差的小晶粒NaY沸石,分子筛中的硅铝骨架 结构稳定性较差,在改性过程中很容易造成骨架铝的脱除,同时也有一部分骨架硅也随着 脱除,造成部分骨架出现坍塌的现象,使得产品的结晶保留度较低,分子筛的活性不高。
[0006] CN200910165116. X公开了一种小晶粒Y型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所处理 的原料小晶粒NaY分子筛为CN101722023A中公开的方法制备的,即SiO2Al2O 3摩尔比为 4. 0~6. 0,平均粒径在100~700nm,依次通过后续改性即铵交换、六氟硅酸铵脱铝补硅、水 热处理、铝盐和酸的混合水溶液处理,得到小晶粒Y分子筛。该方法中,需先对原料用六氟 硅酸铵脱铝补硅处理后,再进行水热处理等处理,这样才能减少分子筛的骨架结构的坍塌, 提高分子筛的结晶保留度,但该方法由于先用六氟硅酸铵脱铝补硅处理后,由于发生硅铝 同晶取代,分子筛硅氧铝结构比较完整,再进行水热处理,形成的二次孔少,二次孔所占比 例低,不利于反应产物的扩散,芳烃饱和度低。
[0007] 目前,由于小晶粒NaY分子筛的水热稳定性较差,结构不稳定,经过后续改性,不 能得到结构完整,结晶度高且具有较多二次孔的小晶粒Y型分子筛。
[0008] 现有方法小晶粒NaY型分子筛在制备过程中,硅和铝易流失,硅利用率低,并且 硅、铝分布不均一,容易出现团聚,因此现有方法仍然无法制备硅铝比高,且热稳定性和水 热稳定性又好的小晶粒NaY型分子筛。经过后续改性,不能得到结构完整,结晶度高且具有 较多二次孔的小晶粒Y型分子筛,用于加氢脱芳烃催化剂,芳烃饱和度低。

【发明内容】

[0009]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氢脱芳烃催化剂的制备方 法。该催化剂采用一种脱铝深度大、结晶度保持良好、二次孔发达的小晶粒Y型分子筛作为 酸性组分,具有更高的加氢脱芳烃活性,尤其适合于含重芳烃的环烷基高粘度白油和溶剂 油的加氢脱芳烃和脱色过程。 本发明加氢脱芳烃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小晶粒Y分子筛、无定形硅铝和用氧化铝制成的粘合剂机械混合、成型,然后干燥和 焙烧,制成催化剂载体;采用浸渍法在载体上负载Pt和Pd,经干燥和焙烧,得到加氢脱芳烃 催化剂; 其中所述的小晶粒Y分子筛采用如下方法制备: (1) 小晶粒NaY型分子筛的制备; (2) 将步骤(1)的小晶粒NaY型分子筛制备成Na2O含量彡I. 5wt %的小晶粒NH4NaY ; (3) 以小晶粒NH4NaY为原料,进行第一次水热处理; (4) 将步骤(3)得到的分子筛用含碱溶液处理; (5) 将步骤(4)得到的分子筛进行第二次水热处理; (6) 将步骤(5)得到的分子筛用酸和铵盐的混合溶液处理,经水洗和干燥得到小晶粒Y 型分子筛;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1)中小晶粒NaY型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如下: A、 制备导向剂:将硅源、铝源、碱源及水按照如下配比投料:出~30)Na2O =Al2O3 : (6~ 30)Si02 : (100~460)H20,搅拌均匀后,将混合物在0~20°C下搅拌陈化0. 5~24小时制 得导向剂; B、 采用酸碱沉淀法制备无定形硅铝前驱物,以无定形硅铝前驱物的干基的重量为基 准,硅以二氧化硅计的含量为40wt%~75wt%,优选为55 wt%~70wt% ;其制备过程包括酸 碱中和成胶,老化,其中硅引入反应体系的方法是在含铝物料中和成胶前和/或成胶过程 中引入部分含硅物料,剩余部分含硅物料是在含铝物料中和成胶后且在老化前引入; C、 制备硅铝凝胶 按(0· 5 ~6) Na2O =Al2O3 : (7 ~11) SiO2 :(100 ~460) H2O 的总投料摩尔比,在O ~40°C快 速搅拌的条件下向步骤(2)所得的无定形硅铝前驱物中加入水、硅源、导向剂和碱源,并控 制PH值为9. 5~12. 0,均匀搅拌,得到硅铝凝胶;其中导向剂加入量占硅铝凝胶重量的1%~ 20%, D、 步骤C所得的反应混合物经两步动态晶化,再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小晶粒NaY型 分子筛。
[0010] 本发明中,步骤A和C中,硅源、碱源可采用常规制备分子筛的硅源和碱源,本发明 中优选硅源采用硅酸钠,碱源采用氢氧化钠。步骤A中,铝源可采用常规制备分子筛的铝 源,本发明中优选采用偏铝酸钠。
[0011] 本发明中,步骤B优选在含铝物料中和成胶后且在老化前引入的硅以二氧化硅计 占无定形娃错前驱物中的娃以二氧化娃计的5wt%~85wt%,优选为30wt%~70wt%。
[0012] 本发明中,步骤B的无定形硅铝前驱物的制备方法采用常规的酸碱沉淀法,其中 包括酸碱中和成胶,老化,其中酸碱中和成胶过程一般是酸性物料和碱性物料的中和反应 过程。中和成胶过程可以采用酸性物料或碱性物料连续中和滴定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酸性 物料和碱性物料并流中和的方式。其中硅引入反应体系中的方法如下:在含铝物料中和成 胶前和/或成胶过程中引入部分含硅物料,剩余部分含硅物料是在含铝物料中和成胶后且 在老化前引入。硅在含铝物料中和成胶前和/或成胶过程中可以是根据不同的含硅物料 的性质与酸性物料或碱性物料混合后再进行中和成胶(比如含硅物料采用偏硅酸钠时,偏 硅酸钠可以与碱性物料混合;含硅物料采用硅溶胶时,加入酸性含铝物料中),也可以将含 硅物料在含铝物料中和成胶过程中单独加入反应体系中,也可以是上述方法的结合。成胶 物料一般包括含铝物料(Al2 (SO4) 3、A1C13、Al (NO3) 3和NaAlO2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含硅物 料(水玻璃、硅溶胶和有机含硅化合物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有机含硅化合物为硅醇、硅 醚和硅氧烷中的一种或几种,沉淀剂分为酸性沉淀剂和碱性沉淀剂,其中碱性沉淀剂为氢 氧化钠、氨水、碳酸钠、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酸性沉淀剂为CO2或硝酸,根据成胶过程 的不同选择使用,常规的操作方式主要有:(1)酸性铝盐(Al2 (SO4) 3、A1C13、Al (NO3) 3)与碱 性铝盐(NaAlO2)或碱性沉淀剂(Na0H、NH40H)中和成胶,(2)碱性铝盐(NaAlO 2)与酸性沉淀 剂(CO2)中和成胶。所述的成胶过程一般在室温~851:下进行,较适合为4(T80°C,优选为 5(T70°C。所述的成胶过程控制体系的pH值为7. 0-10. 0,优选为7. 5~9. 0。当采用连续中 和滴定时,控制最终成胶体系的pH值为7. 0-10. 0,优选为7. 5~9. 0,当采用并流中和成胶时 控制成胶体系的PH值保持为7. 0-10. 0,优选为7. 5~9. 0。成胶后进行老化,老化条件如下: pH为7. 0-10. 0,优选为7. (T9. 5,老化时间0. 2~8. 0小时,较适合在0. 5飞小时,优选为1~3 小时,老化温度为室温~85°C,优选为4(T80°C。老化时的温度和pH与中和时的温度和pH 最好相同。
[0013] 步骤(:中,控制反应温度0~401:,优选10~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