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气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644952阅读:来源:国知局
和外界连通。出气管500内具有第三容纳腔510且分别与第二容纳腔210和外界连通。挡块600设在第三容纳腔510内且具有第四容纳腔610,挡块600与出气管500共用一部分壁。
[0029]如图1、图2所示,套管100与中心管200和/或主进气管300和/或出气管500密封连接,第一容纳腔I1内的气体不能通过套管100与中心管200和/或主进气管300和/或出气管500的连接处进入第二容纳腔210、第三容纳腔310和主进气管300内。中心管200两端分别与主进气管300和出气管500密封连通,且中心管200在管壁开孔,开孔形式在管壁沿圆周方向和/或沿主进气管气流方向等距离或不等距离分布。第一容纳腔110内的气体只可以通过中心管200的管壁的周圈开孔进入第二容纳腔210。旁进气管400内的气体进入第一容纳腔110后绕中心管200流动,然后穿过中心管200的管壁的周圈开孔进入第二容纳腔210,由此可以避免旁进气管400内的气流与主进气管300内的气流汇总时受主进气管300内的气流的冲刷而短路,实现与主进气管300内的气体的均匀混合。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气装置I具有内部结构简单、生产制作方便等优点。
[0030]可选地,套管100和中心管200在垂直于主进气管300气流方向的截面可以为圆形,中心管200设在第一容纳腔110中心处且沿主进气管300气流方向定位。由此可以使混气装置I的结构更加稳定。
[0031]有利的,中心管200在管壁上的开孔可采用疏密不同的方式:靠近旁进气管400 —侧的管壁上的开孔尺寸可小于远离旁进气管400 —侧的管壁上的开孔尺寸;和/或靠近旁进气管400 —侧的管壁上的开孔间距可大于远离旁进气管400 —侧的管壁上的开孔间距。由此可以使第一容纳腔110内的气体进入第二容纳腔210时分配更加均匀。
[0032]可选地,出气管500在垂直于出气管500气流方向的截面可以为圆形,且出气管500分别与第二容纳腔和外界连通。由此可以使所述混气装置I的结构更加合理。
[0033]如图1、图3所示,挡块600设在第三容纳腔510内且具有第四容纳腔610,第三容纳腔510内的气体不能进入第四容纳腔610。由此避免了气体在挡块600附近区域的涡流运动,减少能量损失。挡块600为多个且沿出气管500的圆周方向等距离分布。每一个挡块600与出气管500共用一部分壁。每一层挡块600结构由沿出气管500的圆周方向等距离分布的多个挡块500 (图示为4个)构成。多个挡块使混合气体在出气管500内的流通面积先减小后增大,即形成局部的收缩与扩大结构。由此混合气体在通过挡块600区域时速度先增大,气体间的混合运动加剧,然后速度降低回收部分压力损失。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气装置I具有混合效率高、阻力损失小、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0034]有利的,挡块600结构可以为多层(图示为2层)且沿出气管500的气流前进方向等距离或不等距离分布,各层挡块600相互错开。由此可以实现挡块600对气体运行的连续干扰,从而使气体间的混合更加均匀。
[0035]挡块600和出气管500共用的壁上可以开设排气孔,连通第四容纳腔610和外界,避免挡块内部形成密闭空间。由此可以使挡块600的受力状态更加良好。
[0036]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则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混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套管,所述套管内具有第一容纳腔; 中心管,所述中心管设在所述第一容纳腔中心且所述中心管内具有第二容纳腔,所述中心管在管壁开孔; 主进气管,所述主进气管分别与所述第二容纳腔和外界连通; 旁进气管,所述旁进气管分别与所述第一容纳腔和外界连通; 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内具有第三容纳腔且分别与所述第二容纳腔和外界连通; 挡块,所述挡块设在所述第三容纳腔内且所述挡块具有第四容纳腔,所述挡块与所述出气管共用一部分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管设在所述第一容纳腔中心处且沿主进气管气流方向定位,中心管和套管在垂直于主进气管气流方向的截面为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管两端分别与所述主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密封连通,且所述中心管在管壁开孔,开孔形式在管壁沿圆周方向和/或沿主进气管气流方向等距离或不等距离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与所述中心管和/或主进气管和/或出气管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气体不能通过所述套管与所述中心管和/或主进气管和/或出气管的连接处进入第二容纳腔、第三容纳腔和所述主进气管内,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气体只可以通过所述中心管管壁的周圈开孔进入第二容纳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在垂直于出气管气流方向的截面为圆形且分别与所述第二容纳腔和外界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设在所述第三容纳腔内且所述挡块具有第四容纳腔,所述第三容纳腔内的气体不能进入所述第四容纳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为多个且沿所述出气管的圆周方向等距离分布,和/或沿所述出气管的气流方向等距离或不等距离分布,每一个所述挡块与所述出气管共用一部分壁。
8.根据权利要求5、6、7之一所述的混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和所述出气管共用的壁上设有排气孔,连通第四容纳腔和外界,避免了挡块内部形成密闭空间。
【专利摘要】一种混气装置,包括:套管,所述套管内具有第一容纳腔;中心管,所述中心管设在所述第一容纳腔中心且所述中心管内具有第二容纳腔,所述中心管在管壁开孔;主进气管,所述主进气管分别与所述第二容纳腔和外界连通;旁进气管,所述旁进气管分别与所述第一容纳腔和外界连通;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内具有第三容纳腔且分别与所述第二容纳腔和外界连通;挡块,所述挡块设在所述第三容纳腔内且所述挡块具有第四容纳腔,所述挡块与所述出气管共用一部分壁。本实用新型的混气装置具有混合效率高、生产制作简单、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IPC分类】B01F5-06, B01F15-02
【公开号】CN204352775
【申请号】CN201420658618
【发明人】李冬梅, 刘娇洋, 黄志远
【申请人】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5月27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7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