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高有机废水出水质量的二次沉淀池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86631阅读:7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提高有机废水出水质量的二次沉淀池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提高有机废水出水质量的二次沉淀池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即有机废水处理工艺中,尤其是酯化废水处理工艺,有机废 水先经过生化处理再进行混凝沉淀处理。然而,酯化废水经过生化处理后产生很多浮泥, 进入混凝反应池后,即使添加混凝剂和絮凝剂也难以除尽,因而池水中经常会有较多的浮 泥。过多的浮泥会不利于混凝反应影响后续的沉淀效果,为了提高后续的沉淀效果,需要去 除混凝池水面的浮泥,以便提高后续的沉淀效果。经过混凝反应生成的污泥在二次沉淀池 虽然大部分能沉淀到池底,但是也有不少污泥成为浮泥飘浮在水面上。如果不及时收集清 除这些飘浮在水面上的浮泥,经过一段时间后浮泥就会分散飘荡在水中跟随出水流走,导 致出水质量变差,使出水的化学需氧量(C0D&)、五日生物需氧量(B0D5)、悬浮物(SS)、总氮 (TN)和总磷(TP)的含量都会增大。为了保证出水达标常需要去除水面的浮泥。目前多依 靠人工打捞浮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人工打捞浮泥时易将浮泥打散飘荡在水中跟随出水 流走导致出水质量变差。
[0003] 常规的平流式沉淀池只在沉淀区头部设计一排泥斗和抽泥管,池内设置行车式刮 泥机,利用行车式刮泥机的刮泥板驱逐沉淀区底部的污泥至泥斗中。然而,有机废水经过 生化处理产生的污泥大部分为合成代谢产物,进过混凝反应后沉淀在沉淀区底部的污泥的 密度只略大于水的密度,如果利用行车式刮泥机的刮泥板驱逐这些污泥,污泥容易浮动导 致水浑浊,不利于水的净化。另外,对于水面上的浮泥,常规平流式沉淀池多利用行车式刮 泥机的刮渣板顺着水的流动方向将浮泥驱逐至池尾部的浮渣槽,这样不利于水与浮泥的分 离,影响出水质量。
[0004] 基于上述原因,需要开发一种能有效去除有机工业废水经混凝处理后产生的污泥 及浮泥以提高出水质量的二次沉淀池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提高有机废水出水质量的二次沉淀池系统。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可提高有机废水出水质量的二 次沉淀池系统,包括混凝池、二次沉淀池和出水集水池,所述混凝池、二次沉淀池和出水集 水池沿水流方向依次连接,所述二次沉淀池为平流式沉淀池,其头部池壁上沿池宽度设置 具有挡水坝的排泥槽,尾部池壁上设置出水堰,池底设多个集泥斗,所述集泥斗沿池的宽度 和长度成排设置并布满池底,每个集泥斗均设独立的排泥管,池的上方设置行走式刮泥机, 用于将水面上的浮泥赶至排泥槽,使浮泥远离出水堰,有利于浮泥和水的分离。
[0007] 本实用新型在二次沉淀池的头部即进水一侧设置排泥槽,由行走式刮泥机将水面 上的浮泥驱逐至排泥槽中,使浮泥远离出水堰,避免浮泥随水流进入出水堰,流到出水集水 池中。在二次沉淀池的底部设置多排集泥斗并布满整个池底,污泥沉降在各个集泥斗中,无 需设置刮泥机收集池底污泥,只要各集泥斗逐一进行排泥操作,就能避免密度只比水稍大 的污泥浮起,池内清水区的水保持澄清。由于以上两个设计,使水与污泥及浮泥得到有效分 尚,提尚了出水质量。
[0008] 进一步地,所述的出水堰为溢流堰,其底部设置一排淹没式堰孔,堰孔上方设置滤 网,有效拦截浮泥。所述滤网的网孔的孔径为l~2mm。为提高浮泥拦截效果,所述滤网设置 2-5 层。
[0009] 所述的二次沉淀池为长方形,其长度方向为水流方向,长宽比为2~6 : 1。所述集 泥斗的平面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所述二次沉淀池的排泥管入口中心点距离池底〇. 1~〇.2 米。
[0010] 所述混凝池包括配水池、混凝剂加药装置和絮凝剂加药装置,所述配水池内进水 口处设置沿池宽度设置的反应斗,该反应斗具有的低于池内水面的水坝,斗内设置搅拌机, 所述的混凝剂加药装置和絮凝剂加药装置的药剂出口与反应斗连接,经生化处理后的废水 首先进入反应斗内与混凝剂和絮凝剂反应再溢流进入配水池内,所述配水池除进水一侧外 的任意一侧设置具有挡水坝的排渣斗,所述排渣斗的挡水坝的顶端高出水面0. 1~〇. 2米。 [0011] 所述反应斗内设置与反应斗水坝平行的挡流板,将反应斗内空间分隔成进水区和 出水区,其中,所述挡流板与进水口之间的空间为进水区,挡流板与水坝之间的空间为出水 区,所述挡流板与反应斗底部具有间距从而连通进水区和出水区,所述搅拌机置于进水区 内,所述的混凝剂加药装置和絮凝剂加药装置的药剂出口与进水区连接,经生化处理后的 废水首先进入进水区内与混凝剂和絮凝剂反应再进入出水区进而溢流至配水池内。
[0012] 所述配水池底部设排泥管,所述排泥管的入口的中心点距离池底0. 1~0. 2米。
[0013] 所述出水集水池设有排水管,管上设有抽水栗或出水管道阀门。
[0014]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污泥浓缩池,所述配水池的排渣斗和排泥管、所述二次沉淀池 的排泥槽和各排泥管均与污泥浓缩池连接,将浮泥和污泥排放至此进行浓缩处理。
[0015] 本实用新型可做以下改进:所述混凝池、二次沉淀池、出水集水池和污泥浓缩池紧 挨设置,所述混凝池和二次沉淀池之间通过有孔整流墙连接,所述排泥槽设置在有孔整流 墙位于二次沉淀池的侧壁上部,所述出水集水池位于二次沉淀池的尾部并通过设有出水堰 的隔墙与二次沉淀池连接,所述污泥浓缩池位于混凝池和二次沉淀池的同侧并与混凝池和 二次沉淀池共用墙体,所述混凝池的排渣斗则设置在与污泥浓缩池相连的墙体上的排放口 与污泥浓缩池连通,浮泥进入排渣斗后即可自流入污泥浓缩池中,所述二次沉淀池的排泥 槽的槽口开设在与污泥浓缩池相连的墙体上,池内浮泥进入排泥槽后自流入污泥浓缩池。
[0016] 所述有孔整流墙设有一排沿二次沉淀池宽度分布的数个整流孔,各整流孔的中心 点位于距离池底0. 6~1. 2米的位置处,作为配水池和二次沉淀池的布水区,各整流孔是边 长为0. 1~0. 2米的方孔,孔间距为0. 2~0. 4米。这样的设置不仅布水效果好,还能减轻水流 的冲击,有利于二次沉淀池中的污泥沉淀。
[0017]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8] 1.本实用新型的二次沉淀池的头部设置排泥槽,在排浮泥时是将浮泥从池的尾 部往头部驱赶,使之远离尾部出水堰,避免浮泥随水流进入出水集水池中。池底设多个集泥 斗沿池的宽度和长度成排设置并布满池底,污泥沉降在各个集泥斗中,无需设置刮泥机收 集池底污泥,各集泥斗逐一进行排泥操作,避免密度只比水稍大的污泥浮起,使水与污泥及 浮泥得到有效分离,池内清水区的水保持澄清,提高了出水质量。
[0019] 2.本实用新型的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采用溢流堰,底部设置一排淹没式堰孔,堰 孔上还设置2-5层滤网,提高浮泥的拦截效果。
[0020] 3.本实用新型的配水池设置排泥斗,只需将水面上的浮泥驱赶至排渣斗中,浮泥 可自流排走,无需人工打捞,省时省力。
[0021] 4.本实用新型的混凝池和二次沉淀池之间的整流墙为有孔整流墙,整流孔中心 孔位于距离池底0. 6~1. 2米的位置处,不仅布水效果好,还减轻水流的冲击,有利于二次沉 淀池中污泥的沉淀。
[0022] 5.本实用新型的二次沉淀池系统的结构合理简单、有效拦截浮泥提高处理出水的 水质、排泥操作简单、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0023]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二次沉淀池系统的俯视图;
[0024] 图2为图1的1-1向剖视图;
[0025] 图3为图1的1-1剖面图;
[0026] 图4为图1的2-2剖视图;
[0027] 图5为图1的3-3剖视图;
[0028] 图6为图1的4-4剖视图;
[0029] 图中:1.反应斗,2.搅拌机,3.排泥管,4.集泥斗,5.溢流堰孔,6.出水集水池, 7.排水管,8.污泥浓缩池,9.行走式刮泥机,10.排泥槽,11.排渣斗,12.排渣斗的挡水 坝,13.配水池,14.有孔整流墙上的整流孔,15.行走式刮泥机的行走轨道,16.行走式刮 泥机的转板电机,17.行走式刮泥机的行走电机,18.行走式刮泥机的橡胶刮渣板,19.有 孔整流墙,20.二次沉淀池,21.排泥槽的挡水坝,22.反应斗的挡流板,23.反应斗的水坝, 24.出水堰。
[0030] 附图没有示出操作平台和安全护栏。管道只示出了预埋管道部分,其它部分管道 没有示出。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描述:
[0032] 如图1-6所示的可提高出水质量的二次沉淀池系统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 式,包括混凝池、二次沉淀池20、出水集水池6和污泥浓缩池8,该四个池可以分别独立设 置。而为了节约用地,本实施例中混凝池、二次沉淀池20、出水集水池6和污泥浓缩池8紧 挨设置。其中,混凝池、二次沉淀池20和出水集水池6沿水流方向依次连接。混凝池和二 次沉淀池20之间通过有孔整流墙19连接,出水集水池6位于二次沉淀池20的尾部并通过 设有出水堰的隔墙与二次沉淀池20连接。污泥浓缩池8位于混凝池和二次沉淀池20的同 侧并与混凝池和二次沉淀池20共用墙体。
[0033] 二次沉淀池 20为平流式沉淀池,为长方形池体,其长度方向为水流方向,长宽比 为2~6 : 1。有孔整流墙19位于二次沉淀池20头部,其位于二次沉淀池20内的侧壁上部 沿池宽度设置具有挡水坝21的排泥槽10,排泥槽10的排放口开设在与污泥浓缩池8相连 的墙体上,池内浮泥进入排泥槽10后自流入污泥浓缩池8。二次沉淀池20的尾部隔墙上设 出水堰24,该出水堰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