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装捣固一体化焦炉的给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79777发布日期:2019-07-27 10:23阅读:545来源:国知局
一种顶装捣固一体化焦炉的给煤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焦化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顶装捣固一体化焦炉的给煤系统。



背景技术:

在我国,目前主流的炼焦技术主要分为顶装焦炉炼焦技术和捣固焦炉炼焦技术两种,由于我国优质主炼焦煤资源紧张,在保证同样的焦炭重量的前提下,捣固焦炉炼焦比顶装焦炉炼焦最多可多配入30%的弱粘结性煤,降低了炼焦生产成本。但顶装焦炉相对于捣固焦炉具有生产工艺简单、焦炉设备维护量小等优点,基于以上原因,越来越多的焦化企业倾向于选择既能进行捣固生产,又能进行顶装生产的焦炉,配置这种形式的焦炉后,企业可根据市场行情、煤资源等因素,进行顶装焦炉炼焦与捣固焦炉炼焦生产模式的切换,其生产方式更加灵活,并且能够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顶装焦炉的顶装煤塔一般布置在两座焦炉之间的间台上方,在焦炉炉顶移动的顶装装煤车可直接进入顶装煤塔下方接收装炉煤,而捣固焦炉的捣固煤塔一般布置在焦炉间台的机侧,捣固装煤车在捣固煤塔下方接收装炉煤的同时,捣固煤塔设置的捣固装置将捣固箱中的装炉煤捣成煤饼。对于同时具有顶装捣固功能的焦炉给煤系统,目前已经公开的技术方案是在顶装煤塔底部分别设置几组顶装煤下料口和几组捣固煤下料口,炉顶的装煤车可直接进入顶装煤塔下方从顶装煤下料口处接收装炉煤,在捣固煤下料口下方设置固定运煤皮带机,将捣固煤输送至捣固煤塔,两种下料口之间互不通用,这就为焦炉生产模式切换时带来了如下问题:

(1)当焦炉处于顶装焦炉生产模式时,储存在捣固煤下料口附近的煤无法下卸,形成死区,如果较长时间不进行生产模式切换,则捣固煤下料口附近的煤容易板结,堵塞捣固煤下料口。当焦炉由顶装生产模式向捣固生产模式切换时,由于捣固煤下料口附近的煤板结,堵塞下料口,则需要花费大量人工和时间清理下料口,给生产模式切换带来麻烦。同理焦炉由捣固生产模式向顶装生产模式切换时,也会遇到类似的麻烦。

(2)无论焦炉处于何种生产模式,由于另一种生产模式煤下料口附近的煤形成死区,使得煤塔得有效容积变小,造成煤塔实际储煤能力变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顶装捣固一体化焦炉的给煤系统,不仅能够满足顶装和捣固两种生产模式的需求,而且煤塔中的装炉煤不会在下料口附近形成死区,避免下料口因煤料板结而堵塞,同时增加煤塔的有效容积;并且该给煤系统还可通过联锁控制实现无人值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顶装捣固一体化焦炉的给煤系统,包括煤塔、顶装装煤车和捣固站,所述煤塔设置在焦炉间台的上方,包括煤塔框架和储煤仓,储煤仓下方的间台上设顶装装煤车轨道,顶装装煤车能够沿顶装装煤车轨道在储煤仓的下料口与焦炉顶装装煤口之间移动;捣固站设于焦炉间台的机侧,捣固站设有捣固煤斗,捣固煤斗的顶部设进煤口;包括移动式输送装置和移动式输送装置轨道,所述移动式输送装置轨道设于捣固煤斗上方并且水平延伸到储煤仓下方,移动式输送装置能够沿移动式输送装置轨道移动,并且实现储煤仓的下料口与捣固煤斗的进煤口的移动对接。

所述储煤仓的底部设有2~4排、每排2~5个下料口,各下料口底部分别设有卸料装置。

当顶装装煤车与储煤仓的下料口配合运煤时,卸料装置与顶装装煤车的进煤口之间临时加装卸料溜槽。

所述移动式输送装置轨道位于捣固煤斗上方的一段设于楼板顶面,位于储煤仓下方的一段与煤塔框架固定连接。

所述捣固煤斗的底部设有自动称重装置,自动称重装置与移动式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装置、储煤仓上的卸料装置通过控制系统联锁控制。

所述移动式输送装置为移动式带式输送机、移动式螺旋输送机、移动式埋刮板输送机、移动式振动输送机或移动式链式输送机。

所述移动式输送装置为移动式带式输送机时,移动式带式输送机上设有多个固定式犁式卸料器用于实现多点卸料,各个固定式犁式卸料器沿煤料输送方向均匀布置,且沿煤料输送方向各个固定式犁式卸料器的开度由小到大设置。

所述移动式输送装置为移动式螺旋输送机、移动式埋刮板输送机、移动式振动输送机或移动式链式输送机时,移动式输送装置底部沿煤料输送方向设有多个卸料口。

所述卸料装置为电动闸阀或电液动闸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所述给煤系统不仅能够满足顶装和捣固两种生产模式的需求,而且装炉煤不会在储煤仓下料口附近形成死区,避免下料口因煤料板结而堵塞;

2)储煤仓的所有下料口均适用于顶装和捣固生产,与分别设有两种下料口的储煤仓相比,能够充分发挥储煤仓的储煤能力,增加储煤仓的有效容积;

3)捣固煤斗设自动称重装置,与移动式输送装置及下料口处的卸料装置联锁控制,在给煤作业时煤塔和捣固站可通过联锁控制实现无人值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顶装捣固一体化焦炉给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以移动式带式输送机为例)。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储煤仓在焦炉采用顶装模式生产时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以移动式带式输送机为例)。

图3是图1中的A-A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储煤仓在焦炉采用捣固模式生产时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以移动式带式输送机为例)。

图中:1.储煤仓 2.捣固站 3.下料口 4.卸料装置 5.移动式输送装置 6.移动式输送装置轨道 7.固定式犁式卸料器 8.捣固煤斗 9.焦炉间台 10.卸料溜槽 11.摇动式给料机 12.捣固机 13.顶装装煤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顶装捣固一体化焦炉的给煤系统,包括煤塔、顶装装煤车13和捣固站2,所述煤塔设置在焦炉间台9的上方,包括煤塔框架和储煤仓1,储煤仓1下方的焦炉间台9上设顶装装煤车轨道,顶装装煤车13能够沿顶装装煤车轨道在储煤仓1的下料口3与焦炉顶装装煤口之间移动;捣固站2设于焦炉间台9的机侧,捣固站2设有捣固煤斗8,捣固煤斗8的顶部设进煤口;还包括移动式输送装置5和移动式输送装置轨道6,所述移动式输送装置轨道6设于捣固煤斗8上方并且水平延伸到储煤仓1下方,移动式输送装置5能够沿移动式输送装置轨道6移动,并且实现储煤仓1的下料口与捣固煤斗8的进煤口的移动对接。

所述储煤仓1的下部设有2~4排、每排2~5个下料口,各下料口底部分别设有卸料装置4。

当顶装装煤车13与储煤仓1的下料口3配合运煤时,卸料装置4与顶装装煤车13的进煤口之间临时加装卸料溜槽10。

所述移动式输送装置轨道6位于捣固煤斗8上方的一段设于楼板顶面,位于储煤仓1下方的一段与煤塔框架固定连接。

所述捣固煤斗8的底部设有自动称重装置,自动称重装置与移动式输送装置5的输送驱动装置、储煤仓1上的卸料装置4通过控制系统联锁控制。

所述移动式输送装置5为移动式带式输送机、移动式螺旋输送机、移动式埋刮板输送机、移动式振动输送机或移动式链式输送机。

所述移动式输送装置5为移动式带式输送机时,移动式带式输送机上设有多个固定式犁式卸料器7用于实现多点卸料,各个固定式犁式卸料器7沿煤料输送方向均匀布置,且沿煤料输送方向各个固定式犁式卸料器7的开度由小到大设置。

所述移动式输送装置5为移动式螺旋输送机、移动式埋刮板输送机、移动式振动输送机或移动式链式输送机时,移动式输送装置5底部沿煤料输送方向设有多个卸料口。

所述卸料装置4为电动闸阀或电液动闸阀。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顶装捣固一体化焦炉的给煤系统,主要包括有固定储煤装置和移动运煤装置,其中固定储煤装置包括设置在焦炉间台9正上方的储煤仓1,以及设置在焦炉间台9机侧捣固站2中的捣固煤斗8,移动运煤装置包括用于焦炉顶装装煤时的顶装装煤车13,以及用于将煤塔中的煤料转运到捣固煤斗8中的移动式输送装置5。

如图1所示,备煤车间来煤送入煤塔的储煤仓1,储煤仓1一般储有焦炉生产8~16小时所需的煤量。

如图2所示,当顶装捣固一体化焦炉采用顶装模式生产时,将移动式输送装置5沿移动式输送装置轨道6行走至捣固站2,将顶装装煤车13沿顶装装煤车轨道运行至储煤仓1下方,在储煤仓1对应下料口3的卸料装置4底部临时安装卸料溜槽10,开启卸料装置4,储煤仓1中的煤料便可以通过卸料装置4和卸料溜槽10进入顶装装煤车13。

如图1、图3、图4所示,所述的移动式输送装置5为移动式带式输送机,移动式带式输送机上布置了2~6台固定式犁式卸料器7,沿煤料输送方向,每固定式犁式卸料器7的开启程度由小逐渐变大,保证移动式输送装置5在捣固煤斗8长度方向上均匀布料。

在顶装捣固一体化焦炉采用捣固模式生产时,首先将顶装装煤车13从储煤仓1下方移开,将卸料溜槽10取下,再将移动式输送装置5沿移动式输送装置轨道6行走至焦炉间台9中,使移动式输送装置5的受料口与储煤仓1的卸料装置4对接(如图4所示),此时移动式输送装置5的多个卸料点均位于捣固煤斗8进煤口的上方,开启卸料装置4和移动式输送装置5,装炉煤便可以通过卸料装置4和输送式输送装置5送入捣固站2的捣固煤斗8中。

如图3所示,捣固站2设置有2个捣固煤斗8,在捣固煤斗8底部设置摇动式给料机11,用于将装炉煤送入捣固装煤车的捣固箱中,同时捣固站2设置的捣固机12用于将捣固箱的煤料捣固成煤饼。

所述捣固煤斗8具有自动称重的功能,并与移动式输送装置5和卸料装置4联锁控制,当捣固煤斗8的重量低于设定最低限值时,开启卸料装置4和移动式输送装置5向捣固煤斗8内进煤,当捣固煤斗8的重量大于设定最高限值时,关闭卸料装置4和移动式输送装置5停止向捣固煤斗8内进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