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油提炼后沥青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1558发布日期:2019-04-13 00:30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石油提炼后沥青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石油提炼后沥青处理装置,属于沥青领域。



背景技术:

沥青是由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黑褐色复杂混合物,是高黏度有机液体的一种,呈液态,表面呈黑色,可溶于二硫化碳,沥青是一种防水防潮和防腐的有机胶凝材料,沥青主要可以分为煤焦沥青、石油沥青和天然沥青三种:其中,煤焦沥青是炼焦的副产品,石油沥青是原油蒸馏后的残渣,天然沥青则是储藏在地下,有的形成矿层或在地壳表面堆积,沥青主要用于涂料、塑料、橡胶等工业以及铺筑路面等。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CN201320661824.4的一种沥青处理开工循环装置,包括溶剂罐、沥青罐、加热炉、沥青塔,溶剂罐、沥青罐、加热炉、沥青塔之间依次通过管线连接,溶剂罐和沥青罐之间的管线上装有溶剂泵,沥青罐和加热炉之间的管线上装有进料泵,沥青塔出口端装有塔底泵;所述的塔底泵和溶剂罐之间还连接有溶剂循环线,但是该现有技术在对沥青进行处理时,一般直接采用搅拌进行处理,该种处理方式相对使沥青反应得相对比较慢。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石油提炼后沥青处理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在对沥青进行处理时,一般直接采用搅拌进行处理,该种处理方式相对使沥青反应得相对比较慢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石油提炼后沥青处理装置,其结构包括第一电机、手把、盖子、震动装置、支撑杆、支撑脚、视窗、固定块、连接块、出烟管,所述第一电机下端嵌入安装于盖子上,所述手把安装于盖子上,所述盖子下表面与震动装置上表面相贴合,所述震动装置下方与支撑杆上端相焊接,所述支撑杆下端安装有支撑脚,所述震动装置包括外壳、双向齿条、震动齿轮、扇形齿轮、传动齿轮、控制器、缓冲器、蜗杆、第二电机、齿轮、连接杆、次扇形齿轮、次震动齿轮、弹簧、震动内壳、搅拌器,所述外壳内安装有双向齿条,所述双向齿条上端与震动内壳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齿轮与扇形齿轮在同一轴线上,所述扇形齿轮与双向齿条相啮合,所述传动齿轮嵌入安装于外壳内,所述控制器与第二电机通过导线电连接,所述缓冲器上端安装于双向齿条下方,所述蜗杆左端嵌入安装于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安装于外壳内,所述齿轮与蜗杆相啮合,所述连接杆上端安装于传动齿轮上,所述次扇形齿轮与次震动齿轮在同一轴线上,所述次震动齿轮与传动齿轮相啮合,所述弹簧上端安装于震动内壳下方,所述震动内壳内设有搅拌器。

进一步地,所述视窗外表面与震动装置内表面相贴合,所述固定块安装于震动装置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块下端安装于盖子上,所述出烟管下端与连接块上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下方与支撑杆上端相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出烟管直径为20cm。

进一步地,所述蜗杆为圆柱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为弹簧钢制成,具有弹性效果。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石油提炼后沥青处理装置,在结构上设置了震动装置,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二电机启动,通过第二电机将蜗杆旋转起来,通过蜗杆与齿轮相啮合,使齿轮旋转,通过齿轮带动连接杆,通过连接杆带动传动齿轮转动,通过传动齿轮与震动齿轮相啮合,使震动齿轮逆时针转动,通过震动齿轮带动扇形齿轮转动,通过扇形齿轮转动到双向齿条上时,使双向齿条向下移动,通过传动齿轮带动次震动齿轮逆时针转动,通过次震动齿轮带动次扇形齿轮,通过次扇形齿轮与双向齿条相啮合,使双向齿条向上移动,通过双向齿条带动震动内壳上下震动,通过震动内壳将内部的沥青震动,在通过搅拌器进行搅拌。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石油提炼后沥青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震动装置剖米娜结构示意图。

图中:第一电机-1、手把-2、盖子-3、震动装置-4、支撑杆-5、支撑脚 -6、视窗-7、固定块-8、连接块-9、出烟管-10、外壳-401、双向齿条-402、震动齿轮-403、扇形齿轮-404、传动齿轮-405、控制器-406、缓冲器-407、蜗杆-408、第二电机-409、齿轮-410、连接杆-411、次扇形齿轮-412、次震动齿轮-413、弹簧-414、震动内壳-415、搅拌器-41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石油提炼后沥青处理装置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第一电机1、手把2、盖子3、震动装置4、支撑杆5、支撑脚6、视窗7、固定块8、连接块9、出烟管10,所述第一电机1下端嵌入安装于盖子3上,所述手把2安装于盖子3上,所述盖子3下表面与震动装置4上表面相贴合,所述震动装置4下方与支撑杆5上端相焊接,所述支撑杆5下端安装有支撑脚6,所述震动装置4包括外壳401、双向齿条 402、震动齿轮403、扇形齿轮404、传动齿轮405、控制器406、缓冲器407、蜗杆408、第二电机409、齿轮410、连接杆411、次扇形齿轮412、次震动齿轮413、弹簧414、震动内壳415、搅拌器416,所述外壳401内安装有双向齿条402,所述双向齿条402上端与震动内壳415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齿轮403与扇形齿轮404在同一轴线上,所述扇形齿轮404与双向齿条402 相啮合,所述传动齿轮405嵌入安装于外壳401内,所述控制器406与第二电机409通过导线电连接,所述缓冲器407上端安装于双向齿条402下方,所述蜗杆408左端嵌入安装于第二电机409,所述第二电机409安装于外壳401内,所述齿轮410与蜗杆408相啮合,所述连接杆411上端安装于传动齿轮405上,所述次扇形齿轮412与次震动齿轮413在同一轴线上,所述次震动齿轮413与传动齿轮405相啮合,所述弹簧414上端安装于震动内壳415下方,所述震动内壳415内设有搅拌器416,所述视窗7外表面与震动装置4内表面相贴合,所述固定块8安装于震动装置4上,所述连接块9下端安装于盖子3上,所述出烟管10下端与连接块9上端相连接,所述外壳401下方与支撑杆5上端相焊接,所述出烟管10直径为20cm,所述蜗杆408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弹簧414为弹簧钢制成,具有弹性效果。

本专利所说的齿轮410是指轮缘上有齿轮连续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的机械元件,所述弹簧414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亦作“弹簧”,一般用弹簧钢制成。

在进行使用时,通过控制器406控制第二电机409启动,通过第二电机409将蜗杆408旋转起来,通过蜗杆408与齿轮410相啮合,使齿轮410 旋转,通过齿轮410带动连接杆411,通过连接杆411带动传动齿轮405 转动,通过传动齿轮405与震动齿轮403相啮合,使震动齿轮403逆时针转动,通过震动齿轮403带动扇形齿轮404转动,通过扇形齿轮404转动到双向齿条402上时,使双向齿条402向下移动,通过传动齿轮405带动次震动齿轮413逆时针转动,通过次震动齿轮413带动次扇形齿轮412,通过次扇形齿轮412与双向齿条402相啮合,使双向齿条402向上移动,通过双向齿条402带动震动内壳415上下震动,通过震动内壳415将内部的沥青震动,在通过搅拌器416进行搅拌。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在对沥青进行处理时,一般直接采用搅拌进行处理,该种处理方式相对使沥青反应得相对比较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在结构上设置了震动装置,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启动,通过电机将蜗杆旋转起来,通过蜗杆与齿轮相啮合,使齿轮旋转,通过齿轮带动连接杆,通过连接杆带动传动齿轮转动,通过传动齿轮与震动齿轮相啮合,使震动齿轮逆时针转动,通过震动齿轮带动扇形齿轮转动,通过扇形齿轮转动到双向齿条上时,使双向齿条向下移动,通过传动齿轮带动次震动齿轮逆时针转动,通过次震动齿轮带动次扇形齿轮,通过次扇形齿轮与双向齿条相啮合,使双向齿条向上移动,通过双向齿条带动震动内壳上下震动,通过震动内壳将内部的沥青震动,在通过搅拌器进行搅拌,这样便可以加快沥青的反应。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