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及其发动机、气缸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8597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车辆及其发动机、气缸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及其发动机、气缸体。



背景技术:

在发动机工作时,燃烧室的高压可燃混合气和已燃气体,或多或少会通过活塞组与气缸之间的间隙漏入曲轴箱内,造成窜气。窜气的成分为油气(包含未燃的燃油气、水蒸气和废气等),不仅会稀释机油,降低机油的使用性能,还会加速机油的氧化、变质。其中:水蒸气凝结在机油中,会形成油泥,阻塞油路;废气中的酸性气体混入润滑系统,会导致发动机零件的腐蚀和加速磨损。另外,窜气还会使曲轴箱的压力过高而破坏曲轴箱的密封,使机油渗漏流失。为防止曲轴箱压力过高,延长机油的使用期限,减少零件磨损和腐蚀,防止发动机漏油,同时为了降低发动机油耗,在发动机中必须对曲轴箱进行通风设计。

现有技术中对曲轴箱进行通风的方法为:在气缸体上设置通风回油通道,曲轴箱内的窜气经由气缸体上的通风回油通道进入气缸盖,然后经由油气分离器分离,分离出来的气体与燃气混合气一起进入气缸体上的燃烧室燃烧,分离出来的机油经由所述通风回油通道流回油底壳。

为了保证曲轴箱内的窜气能够彻底排除,从油气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机油能够彻底流回油底壳,发动机倾斜时分离出来的各个位置的机油也能流回油底壳,现有做法是在气缸体内尽可能多地设置通风回油通道,但是,这样会造成气缸体的质量较重。反过来,若为了减轻气缸体的质量,而在气缸体内尽可能少地设置通风回油通道,这样又会带来曲轴箱内的窜气排除不彻底、从油气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机油回油不彻底的问题。换言之,现有具有通风回油通道的气缸体无法兼备质量轻、窜气排除彻底、回油彻底的优点。

另外,曲轴箱内的窜气在现有气缸体的通风回油通道内流动时,窜气无法实现油气分离,增加了油气分离器的分离负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具有通风回油通道的气缸体无法兼备质量轻、窜气排除彻底、回油彻底的优点。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问题是:曲轴箱内的窜气在现有气缸体的通风回油通道内流动时,窜气无法实现油气分离,增加了油气分离器的分离负荷。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缸体,设有通风回油通道,所述通风回油通道包括:

主通道;

与所述主通道的顶端固定设置的至少两个支通道,所有所述支通道与主通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通风回油通道中所有所述支通道的容积之和大于所述主通道的容积。

可选地,所述通风回油通道自气缸体的顶面延伸至气缸体的底面。

可选地,所述气缸体设有至少两个气缸孔,相邻两个所述气缸孔之间设有所述通风回油通道。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其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气缸体、位于所述气缸体顶部的气缸盖、以及位于所述气缸体底部的油底壳,所述气缸盖设有另一通风回油通道,所述通风回油通道与气缸盖内的所述另一通风回油通道、油底壳相通。

可选地,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气缸体上的曲轴,所述通风回油通道的入口位于曲轴的活动占据空间下方。

可选地,还包括:遮盖在所述气缸盖上方的气门室罩、安装在所述气门室罩上的油气分离器,窜气依次自所述气缸体上的所述通风回油通道、气缸盖上的所述另一通风回油通道流向油气分离器以进行油气分离。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发动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气缸体通风回油通道中的主通道在顶端与至少两个支通道固定并连通,故由气缸体和油底壳构成的曲轴箱内的窜气流向主通道后可以经由至少两个支通道排出,相当于增加了气缸体内通风回油通道的数量,从而能够将曲轴箱内的窜气彻底排除、从油气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机油能够实现回油彻底。另一方面,虽然增加了气缸体内通风回油通道的数量,但多个通风回油通道的下半部分共用,因而能够减轻气缸体的质量,从而使得本技术方案中具有通风回油通道的气缸体兼备了质量轻、窜气排除彻底、回油彻底的优点。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回油通道中所有所述支通道的容积之和大于所述主通道的容积,在窜气自主通道流向支通道之后,窜气所在的空间增大,利用扩容分离的技术能够使支通道内的部分窜气能够实现油气分离,分离出来的机油直接从气缸体上的通风回油通道流向油底壳,剩余未被分离的窜气流向油气分离器以进行油气分离,这样一来,能有效减小油气分离器的分离负荷。

进一步地,所述气缸体设有至少两个气缸孔,相邻两个所述气缸孔之间设有所述通风回油通道,在发动机发生不同角度的倾斜时,分离出来的流入气缸盖各个位置的机油也能经由气缸体上布局在多个位置的通风回油通道流回油底壳,实现回油彻底。

进一步地,气缸体上的通风回油通道的入口位于曲轴的活动占据空间下方,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自气缸体上的通风回油通道流向油底壳的机油不会掉落至旋转的曲轴上,避免了回油被旋转的曲轴搅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发动机的局部剖面图;

图2是图1所示发动机中气缸体上的通风回油通道的平面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通风回油通道在气缸体上的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前所述,现有具有通风回油通道的气缸体无法兼备质量轻、窜气排除彻底、回油彻底的优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进的具有通风回油通道的气缸 体,该通风回油通道包括主通道和与主通道的顶端固定设置的至少两个支通道,所有支通道与主通道连通。由气缸体和油底壳构成的曲轴箱内的窜气流向主通道后可以经由至少两个支通道排出,相当于增加了气缸体内通风回油通道的数量,从而能够将曲轴箱内的窜气彻底排除、从油气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机油能够实现回油彻底。另一方面,虽然增加了气缸体内通风回油通道的数量,但多个通风回油通道的下半部分共用,因而能够减轻气缸体的质量,从而使得本技术方案中具有通风回油通道的气缸体兼备了质量轻、窜气排除彻底的优点。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发动机包括气缸体1、位于气缸体1顶端的气缸盖2、位于气缸体1底端的油底壳3、遮盖在气缸盖2上方的气门室罩8、安装在气门室罩8上的油气分离器(未图示),气缸体1与油底壳3共同构成曲轴箱。气缸体1上设有通风回油通道4,通风回油通道4与气缸盖2上的通风回油通道5、以及油底壳3相通。

如前所述,在发动机工作时,曲轴箱内会形成窜气6,窜气6的成分为油气。窜气6自气缸体1内的通风回油通道4沿方向A流向气缸盖2的通风回油通道5,然后自通风回油通道5流向气门室罩8上的油气分离器。在所述油气分离器的分离作用下,窜气6被分离成气体和机油。分离出来的气体与燃气混合气一起进入气缸体上的燃烧室(未图示)燃烧,分离出来的机油沿方向B依次经由气缸盖2上的通风回油通道5、气缸体1上的通风回油通道4流向油底壳3。

结合图2所示,通风回油通道4包括主通道40、与主通道40的顶端固定设置的至少两个支通道41,所有支通道41与主通道40连通。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主通道40的顶端是指靠近气缸体1顶面S1的一端。曲轴箱内的窜气6沿方向A先流向主通道40,然后再分别流向各个支通道41。

在具体实施中,通风回油通道4中支通道41的数量为两个,通风回油通道4大致呈Y字形,其中一个支通道41与主通道40在一条直线上,另一个 支通道41与主通道40呈倾斜设置。

需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通风回油通道4中支通道41的数量并不应局限于本实施例,也可以设置为至少三个。另外,通风回油通道4的形状也并不应局限于本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由于通风回油通道4中的主通道40在顶端与至少两个支通道41固定并连通,故曲轴箱内的窜气6流向主通道40后可以经由至少两个支通道41排出,相当于增加了气缸体1内通风回油通道4的数量,从而能够将曲轴箱内的窜气彻底排除、从油气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机油能够实现回油彻底。另一方面,虽然增加了气缸体1内通风回油通道4的数量,但多个通风回油通道4的下半部分共用,因而能够减轻气缸体1的质量,从而使得本技术方案中具有通风回油通道4的气缸体1兼备了质量轻、窜气排除彻底、回油彻底的优点。

继续参考图2所示,进一步地,通风回油通道4中所有支通道41的容积之和大于主通道40的容积。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支通道41的容积是指支通道41内用来容纳窜气的空间大小,主通道40的容积是指主通道40内用来容纳窜气的空间大小。结合图1所示,在窜气6自主通道40流向支通道41之后,窜气6所在的空间增大,利用扩容分离的技术能够使支通道41内的部分窜气能够实现油气分离,分离出来的机油直接从气缸体1上的通风回油通道4流向油底壳3,剩余未被分离的窜气6流向气门室罩8上的油气分离器以进行油气分离,这样一来,能有效减小油气分离器的分离负荷。

在本实施例中,通风回油通道4自气缸体1的顶面S1延伸至气缸体1的底面S2,使得在气缸体1的整个高度方向上均设置有通风回油通道4,顶面S1与气缸盖2接触,底面S2与油底壳3接触。通风回油通道4在长度方向上的截面大致呈矩形,且通风回油通道4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在气缸体1内对应通风回油通道4的位置形成有一通孔,U型梁(该梁在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为U型)与该通孔的孔壁固定,且两者围成通风回油通道4。这种通风回油通道4构造相当于在气缸体1内设置了U型加强筋,能有效的增强气缸体1的刚度和强度。

发动机还包括安装在气缸体1上的曲轴(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通风回油通道4的入口42位于该曲轴的活动占据空间下方,窜气6自入口42进入通风回油通道4内。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曲轴的活动占据空间是指:发动机工作时,曲轴在任意位置所占据空间的集合。根据前面所述可知,窜气6经气门室罩8上的油气分离器处理后,分离出来的机油会经由通风回油通道4流向油底壳3。由于通风回油通道4的入口42位于该曲轴的活动占据空间下方,故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自通风回油通道4流向油底壳3的机油不会掉落至旋转的曲轴上,避免了回油被旋转的曲轴搅动。

结合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发动机为多缸发动机,其气缸体1设有多个气缸孔7,图中以四个气缸孔7为例,且四个气缸孔7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相邻两个气缸孔7之间均设置有两个在垂直于气缸孔7的排列方向上间隔排列的通风回油通道4,位于气缸体1尾端的气缸孔7(即图中最右侧的气缸孔7)在背向相邻气缸孔7的一侧也设置有两个在垂直于气缸孔7的排列方向上间隔排列的通风回油通道4。这样一来,在发动机发生不同角度的倾斜时,分离出来的流入气缸盖各个位置的机油也能经由气缸体1上布局在多个位置的通风回油通道4流回油底壳,实现回油彻底。

在本实施例中,通风回油通道4位于气缸孔7的进气侧和排气侧。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发动机。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