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机油冷却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箱式机油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
机油散热器或者冷却器的作用是冷却润滑油,保持油温在正常工作范围之内。在大功率的强化发动机上,由于热负荷大,必须装用机油冷却器。发动机运转时,由于机油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变稀,降低了润滑能力。因此,有些发动机装用了机油冷却器,其作用是降低机油温度,保持润滑油一定的粘度。机油冷却器布置在润滑系统循环油路内。由于机油在较长时间使用后会含有杂质导致粘稠度增高,流动速度变慢,容易形成层流现象,即冷却的是位于通道内表层的机油,本专利提供一种箱式机油冷却装置,能够增加冷却的机油量,提升冷却效率,加强冷却效果的箱式机油冷却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新颖、安装方便、能够增加机油的冷却量,较少机油停滞堆积现象的发生,能够有效提高冷却效果的箱式机油冷却装置。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箱式机油冷却装置,包括外箱体和冷却板,所述外箱体为矩形结构,在外箱体的内部均匀设置有冷却板,所述冷却板内设置有分流槽,所述分流槽水平设置在冷却板内,分流槽均匀叠加设置在冷却板内部,在分流槽内设置有波浪形的引流片,在引流片与分流槽之间形成三角形的空心腔体,用以供机油流通;
所述冷却板与冷却板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用以分隔机油,防止机油流窜;
在冷却板内部的两端还设置有固定板,在固定板上设置有与分流槽横截面大小相同的卡槽用以固定分流槽;
所述引流片与分流槽之间形成的空心腔体呈正三角形结构,这样不仅能增加引流片的稳定性还能使机油流通更加顺畅;
所述分流槽的厚度为分流槽宽度的1/3,这样能够防止机油堆积在分流槽内部;
所述冷却板垂直设置在外箱体内部;
上述引流片为三层结构,在引流片本体的正反面均喷涂有金属涂层体,该金属涂层体由以下材料制备而成:石英、长石、二氧化锆、硼砂、氧化铈、氧化铜、碳酸钠、硒粉、铝粉、石墨粉、氧化银、铁粉;
将上述原料制成粉状后混合搅拌与王水混,搅拌均匀后放入到微波频率为50-80GHz条件下微波处理20-25分钟后,利用喷枪对引流片正反面进行喷涂,喷涂后散热性优异,并具有抗腐蚀等功效;
当机油进入到箱式冷却装置内,会通过设置在外箱体上的油口进入到每块冷却板内部,然后再从分流槽内均匀的流动充填到引流片与分流槽之间形成的三角形空心腔体内,增加机油与冷却板的接触,利用数组垂直设置的冷却板以及水平设置在冷却板内部的分流槽从而增加机油的流动量和冷却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新颖、安装方便、能够增加机油的冷却量,较少机油停滞堆积现象的发生,能够有效提高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冷却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外箱体;2-冷却板;3-分流槽;4-引流片;5-固定板;6-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箱式机油冷却装置,包括外箱体1和冷却板2,所述外箱体1为矩形结构,在外箱体1的内部均匀设置有冷却板2,所述冷却板2内设置有分流槽3,所述分流槽3水平设置在冷却板2内,分流槽3均匀叠加设置在冷却板2内部,在分流槽3内设置有波浪形的引流片4,在引流片4与分流槽3之间形成三角形的空心腔体,用以供机油流通;
所述冷却板2与冷却板2之间设置有隔板6,所述隔板6用以分隔机油,防止机油流窜;
在冷却板2内部的两端还设置有固定板5,在固定板5上设置有与分流槽3横截面大小相同的卡槽用以固定分流槽3;
所述引流片4与分流槽3之间形成的空心腔体呈正三角形结构,这样不仅能增加引流片4的稳定性还能使机油流通更加顺畅;
所述分流槽3的厚度为分流槽3宽度的1/3,这样能够防止机油堆积在分流槽3内部;
所述冷却板2垂直设置在外箱体1内部;
当机油进入到箱式冷却装置内,会通过设置在外箱体1上的油口进入到每块冷却板2内部,然后再从分流槽3内均匀的流动充填到引流片4与分流槽3之间形成的三角形空心腔体内,增加机油与冷却板2的接触,利用数组垂直设置的冷却板2以及水平设置在冷却板2内部的分流槽3从而增加机油的流动量和冷却量;
其中引流片为三层结构,在引流片本体的正反面均喷涂有金属涂层体,该金属涂层体由以下材料制备而成:石英、长石、二氧化锆、硼砂、氧化铈、氧化铜、碳酸钠、硒粉、铝粉、石墨粉、氧化银、铁粉;
将上述原料制成粉状后混合搅拌与王水混,搅拌均匀后放入到微波频率为50-80GHz条件下微波处理20-25分钟后,利用喷枪对引流片正反面进行喷涂,喷涂后散热性优异,并具有抗腐蚀等功效;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