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混结构风机塔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9629阅读:499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混结构风机塔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领域的一种风力发电机,尤其涉及一种钢混结构的风机塔筒。



背景技术:

随着风电行业的蓬勃发展,陆上风电场建设越来越趋于饱和,风资源好的地方越来越少,面对这种紧迫局面,探索更好的风资源风场无疑是陆上风场未来发展的方向。

混合式塔筒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下端为混凝土塔筒,上端为传统的钢塔筒。混合式塔筒可以将轮毂高度提高到120米以上,能使风电场发电量提高20%。混合式塔筒为陆上风电场开辟了新的空间。

但是混凝土塔筒本身高度较高,现有的混凝土塔筒制造过程繁琐费时,极大影响了生产速率;同时,现有混凝土塔筒本身的抗扭强度较低,造成风机塔筒容易在外部风力干扰下产生晃动,进而造成风机倾斜,影响了风机发电量和后期维护成本。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混结构的风机塔筒,以实现风机塔筒分为混凝土和钢制的上下两部分并组合安装的目的,以达到提高风机发电量、降低风机整体造价、缩短风机塔筒制造时间的效果;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混结构的风机塔筒,使得混凝土塔筒有多段混凝土塔筒段拼接构成,以实现混凝土塔筒的快速制造安装。

为实现实用新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钢混结构风机塔筒,包括:自下向上依次设置的桩基、支撑平台、混凝土塔筒和钢塔筒;桩基预埋于地底中,混凝土塔筒的底部为铺设于桩基上的支撑平台,所述的 支撑平台与桩基一体浇注成型,混凝土塔筒顶部经连接件与钢塔筒底部相同轴固定连接;混凝土塔筒由多段呈圆弧片状的混凝土塔筒段相互拼接构成。

进一步,混凝土塔筒段的两侧分别设有与相邻混凝土塔筒段相搭接的子母拼条;

优选的,各混凝土塔筒段的左侧分别设有子拼条、右侧分别设有母拼条,所述的母拼条与子拼条相配合设置;所述的子拼条由凸出设置的横断面呈“T”状的凸肋条构成,母拼条由凹陷设置的横断面呈“凹”状的槽条构成。

进一步,相邻混凝土塔筒段的连接处分别设有加固装置,所述的加固装置包括沿混凝土塔筒段连接处延伸的内侧板和外侧板,所述的内侧板与混凝土塔筒段内侧壁相贴合接触、外侧板与混凝土塔筒段外侧壁相贴合接触,所述内侧板和外侧板均分别经螺栓与相邻混凝土塔筒段均相对应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外侧板与混凝土塔筒段连接处之间、内侧板与混凝土塔筒段段连接处之间分别设有橡胶垫,以对接缝处进行密封处理,避免水流进入。

进一步,所述的混凝土塔筒包括顶部设置的顶板、底部设置的支撑平台,所述的顶板与支撑平台同轴设置,等间隔角度排布的多根支撑钢筋两端分别与顶板和支撑平台相固定连接,以构成混凝土塔筒的支撑骨架。

进一步,所述的混凝土塔筒包括自下向上依次浇注的多段混凝土塔筒节,各混凝土塔筒节均为沿支撑骨架设置的筒状结构,以形成混凝土塔筒的塔筒侧壁。

进一步,支撑平台包括覆盖混凝土塔筒侧壁对应下方的环形钢筋骨架,所述的环形钢筋骨架由相互横竖交叉排布成栅格状的多根横条钢筋和竖条钢筋组成;支撑钢筋的下端水平弯折,弯折部与至少两个横条钢筋相接触,弯折部与相接触的各横条钢筋分别经铆钉相铆接固定;支撑钢筋的上端设有外螺纹,顶板上设有与各支撑钢筋相一一对应的套筒,所述套筒内壁上设有与外螺纹相啮合的内螺纹,令支撑钢筋与顶板相螺纹固定。

进一步,所述的混凝土塔筒侧壁中排布有多根预应力钢筋,各预应力钢筋相对塔筒轴线等间隔角度排布;预应力钢筋的下端与构成支撑平台的圈状钢筋相连接,上端自顶板的通孔处传出;预应力钢筋贯穿设置于混凝土塔筒侧壁上,预应力钢筋上下两端分别经锚具固定于连接件和支撑平台处;预应力钢筋的外周套设有橡胶套。

进一步,所述的预应力钢筋的下端经弹簧座与圈状钢筋相连接,所述的弹簧座包括与圈状钢筋相焊接固定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中心设有向下竖直延伸的插接套筒,插 接塔筒上端开口、下端密闭;预应力钢筋的下端插入插接套筒中,所述的插接套管由至少两片圆弧板拼接构成挤压锚具,所述的安装板上设有供插接套管固定安装的卡凸,以使安装板构成与挤压锚具相配合的挤压锚座。

优选的,安装板的上端设有套装于预应力钢筋外周的、呈螺旋状的螺旋钢筋,所述螺旋钢筋的下端与安装板相焊接固定。

进一步,所述的连接件包括一圆盘状的法兰盘,法兰盘的内周设有向上延伸的上折边,所述的上折边构成上套筒结构,所述上折边外侧与钢塔筒底部内侧相贴合插接。

优选的,法兰盘的通孔处设有向内收缩的、供预应力钢丝绳上端固定的固定结构;所述的固定结构为与预应力钢丝绳上端相固定连接的张拉端锚具,所述张拉端锚具的外周至少部分超出通孔,所述的张拉端锚具限位安装于法兰盘的上侧。

进一步,所述的桩基包括圆形独立基础承台和多根竖直延伸的基础桩,各基础桩的中部均设置于圆形独立基础承台的内部,各基础桩沿与圆形独立基础承台轴线同轴设置的三周圆环等间隔排布;各基础桩的上端均凸出圆形独立基础承台的顶面设置。

优选的,风机塔筒外部设有供变压器安装的、具有一定水平高度的变压器支撑平台,所述变压器支撑平台与混凝土塔筒一体浇注成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技术的优势在于:

1、通过将混凝土塔筒本身可经多段片状的塔筒段拼接安装构成,令混凝土塔筒本身可实现分批次进行浇注、后期进行快速组装成型的制造工艺,大大加快的混凝土塔筒的制造速率、降低了制造难度;还有,将各混凝土塔筒段之间经子母条拼接,以大大提高混凝土塔筒安装过程中的便捷度;

2、通过将混凝土塔筒分多批次进行由下至上分别进行浇注,以减少风机塔筒的制模成本,令风机塔筒的混凝土层更为容易程序;同时,将混凝土塔筒的上下两端分别进行铆接或螺纹连接进行固定,令混凝土塔筒的钢筋骨架更为坚固,以提高风机塔筒的整体强度;

3、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整体较高的风机塔筒分为混凝土和钢制的两部分,以降低风机整体造价;同时,令风机塔筒本身快速成型,节约了生产时间;还有,将混凝土塔筒内部传设的预应力钢筋上下两端分别经锚具固定,以使得预应力钢筋处于张紧状态, 为混凝土钢筋提供防风减震,以降低塔筒在风力振动作用下产生摇晃而造成的不稳定情况,进而达到提高风机安装牢靠度的目的;

4、将预应力钢筋本身自下向上贯穿混凝土塔筒侧壁后,再向上延伸至钢塔筒顶部并进行锚具固定,使得预应力钢筋在底部、中部和顶部分别经锚具进行二次固定,以提高风机塔筒本身的抗扭强度;

5、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方法简洁、效果显著,适宜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钢混结构风机塔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塔筒桩基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塔筒桩基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塔筒支撑平台的构成钢筋排布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混凝土塔筒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混凝土塔筒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预应力钢筋下端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预应力钢筋上端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混凝土塔筒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连接件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预应力钢筋的排布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钢筋下端的安装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支撑钢筋下端的安装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中连接件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连接件通孔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变压器支撑平台的俯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变压器支撑平台的侧视图。

主要元件说明:100—桩基,200—支撑平台,300—混凝土塔筒,400—连接件,500—钢塔筒,600—变压器支撑平台,1—预应力钢筋,2—挤压锚具,3—挤压锚座,4—螺旋钢筋,5—张拉端锚具,6—封锚罩,7—固定螺杆,8—橡胶套,11—圆形独立基础承台,12—基础桩,13—外周基础桩,14—中间基础桩,15—内周基础桩,21—栅格状钢筋组,22—发散条状钢筋组,23—外周环形区域,24—中间环形区域,25—中心圆形区域,210—横条钢筋,211—竖条钢筋,30—混凝土塔筒段,31—第一混凝土塔筒节,32—第二混凝土塔筒节,33—第三混凝土塔筒节,34—第四混凝土塔筒节,35—凸肋条,36—槽条,37—环形钢筋骨架,38—支撑钢筋,39—顶板,380—弯折部,41—法兰盘,42—通孔,43—上内套筒,44—上外套筒,45—下内套筒,46—下外套筒,47—盖板,48—凸出部,51—安装折边,60—平台板,61—外周凸肋条,62—内周凸肋条,63—导流孔,64—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介绍了一种钢混结构风机塔筒,所述塔筒包括:自下向上依次设置的桩基100、支撑平台200、混凝土塔筒300和钢塔筒500;桩基100预埋于地底中,混凝土塔筒300的底部为铺设于桩基100上的支撑平台200,所述的支撑平台200与桩基100一体浇注成型,混凝土塔筒300顶部经连接件400与钢塔筒500的底部相同轴固定连接;混凝土塔筒300侧壁上贯穿设置的预应力钢筋1上下两端分别经锚具固定于连接件400和支撑平台200处。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整体较高的风机塔筒分为混凝土和钢制的两部分,以降低风机整体造价;同时,令风机塔筒本身快速成型,节约了生产时间;还有,将混凝土塔筒300内部传设的预应力钢筋1上下两端分别经锚具固定,以使得预应力钢筋1处于张紧状态,为混凝土钢筋提供防风减震,以降低塔筒在风力振动作用下产生摇晃而造成的不稳定情况,进而达到提高风机安装牢靠度的目的。

实施例一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混凝土塔筒300包括顶部设置的顶板39、底部设置的支撑平台200,所述的顶板39为沿塔筒侧壁顶部设置的圆环状、支撑平台200呈覆盖塔筒底部的圆盘状,所述的顶板39与支撑平台200同轴设置,等间隔角度排 布的多根支撑钢筋38两端分别与顶板39和支撑平台200相固定连接,以构成混凝土塔筒300的支撑骨架。

本实施例中,各支撑钢筋38的上端与顶板39中心相距距离均相等设置,下端与支撑平台200中心相距距离均相等设置,且所述支撑钢筋38下端与塔筒轴线的水平距离大于支撑钢筋38上端与塔筒轴线的水平距离,以形成自下向上外径逐渐收窄的塔筒侧壁。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沿支撑骨架由下至上分多次浇注混凝土形成的混凝土塔筒节构成,以形成混凝土塔筒300的筒壁;优选的,为了提高混凝土塔筒300的结构强度及安装可靠度,混凝土塔筒300的侧壁厚度自下向上逐渐增大,以便于上端钢塔筒500的安装固定,并提高混凝土塔筒300上端横断面较小处的应力刚度。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平台200包括覆盖混凝土塔筒300侧壁对应下方的环形钢筋骨架37,所述的环形钢筋骨架37由栅格状钢筋组21构成,所述的栅格状钢筋组21由相互横竖交叉排布成栅格状的多根横条钢筋210和多条竖条钢筋211构成。支撑钢筋38的下端水平弯折,弯折部380与至少两个横条钢筋210相接触,弯折部380与相接触的各横条钢筋210分别经铆钉相铆接固定。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支撑钢筋38的下端与支撑平台200的钢筋骨架相铆接固定,以实现支撑钢筋38与支撑平台200的整体固定,进而提高混凝土塔筒300的整体强度。

优选的,如图13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之臣钢筋下端的固定牢靠度,支撑钢筋38的下端水平弯折,弯折部380的部分处于横条钢筋210上方、部分处于横条钢筋下方210,令支撑钢筋38与多个横条钢筋210相交错编织接触,并令支撑钢筋38与相接触的各横条钢筋210经铆钉相铆接固定,以使得支撑钢筋38的下端弯折部380与多个横条钢筋210相交错编制固定,使得支撑钢筋38与支撑平台200之间的固定牢靠度得到显著提高。

优选的,如图14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之臣钢筋下端的固定牢靠度还可以,支撑钢筋38的下端水平弯折,弯折部380与至少一个横条钢筋210和至少一个竖条钢筋211相接触,弯折部380与相接触的各横条钢筋210和各竖条钢筋211分别经铆钉相铆接,以使得支撑钢筋38的弯折部380分别与不同放置方式的钢筋固定,以令支撑钢筋38下端可经受多方向应力的拉拽,提高支撑钢筋38的安装可靠度。

本实施例中,支撑钢筋38的上端设有外螺纹,顶板39上设有与各支撑钢筋38相一一对应的套筒,所述套筒内壁上设有与外螺纹相啮合的内螺纹,令支撑钢筋38与顶 板39相螺纹固定;进一步优选的,支撑钢筋38上端与顶板39的螺纹连接处相焊接固定,以提高支撑钢筋38与顶板39的固定可靠度。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混凝土塔筒300包括自下向上依次浇注的多段混凝土塔筒节,各混凝土塔筒节均为沿支撑骨架设置的筒状结构,以形成混凝土塔筒300的塔筒侧壁。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混凝土塔筒300共分为不同批次进行浇注的四节,自下向上依次别为,第一混凝土塔筒节31、第二混凝土塔筒节32、第三混凝土塔筒节33和第四混凝土塔筒节34。

如图6至图8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混凝土塔筒300侧壁中排布有多根预应力钢筋1,各预应力钢筋1相对塔筒轴线等间隔角度排布;预应力钢筋1的下端与构成支撑平台200的栅格状钢筋组21相连接,上端自顶板39的通孔处传出;预应力钢筋1的外周套设有橡胶套8,以避免预应力钢筋1与混凝土层相互粘连。通过在混凝土塔筒300侧壁内自下向上穿设张紧状态的预应力钢筋1,使得预应力钢筋1为混凝土塔筒300本身提供有效防倾斜拉拽缓冲作用,以提高混凝土塔筒300本身的基础支撑力,降低塔筒倾斜、甚至倾倒的几率。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预应力钢筋1的下端经弹簧座与栅格状钢筋组21相连接,所述的弹簧座包括与圈状钢筋相焊接固定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中心设有向下竖直延伸的插接套筒,插接塔筒上端开口、下端密闭;预应力钢筋1的下端插入插接套筒中,所述的插接套管由至少两片圆弧板拼接构成挤压锚具2,所述的安装板上设有供插接套管固定安装的卡凸,以使安装板构成与挤压锚具2相配合的挤压锚座3。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安装板的上端设有套装于预应力钢筋1外周的、呈螺旋状的螺旋钢筋4,所述螺旋钢筋4的下端与安装板相焊接固定,以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降低混凝土因重力作用对预应力钢筋1下端的挤压作用力,提高预应力的安装可靠度,避免预应力钢筋1与混凝土的接触可能。

进一步优选的,本实施例中,螺旋钢筋4的上端与预应力钢筋1的外周相焊接固定,以使得预应力钢筋1本身与螺旋钢筋4相固定,使得螺旋钢筋4构成预应力钢筋1的下端,提高预应力钢筋1下端的防拉拽固定可靠度。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件400的上方设有供预应力钢筋1上端固定的张拉端锚具5,所述的张拉端锚5具外周套装有封锚罩6,以使得张拉端锚具5在封锚罩6 的作用下密封起来,避免其与外部接触,提高锚具的安装可靠度。优选的,封锚罩6的顶部设有供混凝土注入的注浆口,以使得混凝土灌浇入锚具与连接件400之间的密闭空间中,以进一步提高预应力钢筋1上端的固定可靠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张拉端锚具5包括呈块状的张拉端挤压锚座,张拉端挤压锚座与连接件400上的通孔42相一一对应、或多个通孔42对应一个挤压锚座3的设置;挤压锚座3上设有多个与自通孔42中穿出的各预应力钢筋1上端相一一对应的挤压孔,挤压孔内或上方一一对应设有供预应力钢筋1固定的挤压锚具2;

优选的,封锚罩6经多个固定螺杆7与张拉端挤压锚座相固定连接,以使得封锚罩6经挤压锚座3实现安装固定。本实施例中,在锚具外露的预应力筋1预留长度应不少于30mm,以便于风机塔筒的后期维护。

进一步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张拉端锚具5的下端设有套装于预应力钢筋1外周的、呈螺旋状的螺旋钢筋4,以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降低混凝土因重力作用对预应力钢筋1下端的挤压作用力,提高预应力的安装可靠度,避免预应力钢筋1与混凝土的接触可能;所述螺旋钢筋5的上端与张拉端锚具5相焊接固定,以使得预应力钢筋1本身与螺旋钢筋相固定,使得螺旋钢筋4构成预应力钢筋1的下端,提高预应力下端的防拉拽固定可靠度。

实施例三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混凝土塔筒300由多段呈圆弧片状的混凝土塔筒段30相互拼接构成;混凝土塔筒段30的两侧分别设有与相邻混凝土塔筒段30相搭接的子母拼条。从而,使得混凝土塔筒300本身可经多段片状的混凝土塔筒段30拼接安装构成,令混凝土塔筒300本身可实现分批次进行浇注、后期进行快速组装成型的制造工艺,大大加快的混凝土塔筒300的制造速率、降低了制造难度。

本实施例中,各混凝土塔筒段30的左侧分别设有子拼条、右侧分别设有母拼条,所述的母拼条与子拼条相配合设置;所述的子拼条由凸出设置的横断面呈“T”状的凸肋条35构成,母拼条由凹陷设置的横断面呈“凹”状的槽条36构成。通过在塔筒段的左右侧分别设置相互咬接固定的子母拼条,使得混凝土塔筒在安装过程中可快速定位,并实现组装成型。

本实施例中,相邻混凝土塔筒段30的连接处分别设有加固装置,所述的加固装置包括沿混凝土塔筒段30连接处延伸的内侧板和外侧板,所述的内侧板与混凝土塔筒段 30内侧壁相贴合接触、外侧板与混凝土塔筒段30外侧壁相贴合接触,所述内侧板和外侧板均分别经螺栓与相邻混凝土塔筒段30相对应连接。优选的,为了提高拼接处的安装牢靠度,混凝土塔筒段30侧部的子拼条和母拼条中均分别设有骨架钢筋组,以提高二者连接处的强度。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外侧板与混凝土塔筒段30连接处之间、内侧板与混凝土塔筒段30连接处之间分别设有橡胶垫,以对接缝处进行密封处理,避免水流进入。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预应力钢筋1的上端穿出连接件400的通孔42后,经连接件400上端的张拉端锚具5进行固定;同时,预应力钢筋1的上端继续沿钢塔筒500内侧壁向上延伸、直至钢塔筒500顶部,预应力钢筋1的延伸端经钢塔筒500顶部设置的锚具进行固定。从而,使得预应力钢筋1本身自下向上贯穿全部风机塔筒侧壁,并在连接件400处经锚具进行二次固定,以提高风机塔筒本身的抗扭强度。

实施例五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风机塔筒的连接件400包括一水平设置法兰盘41,法兰盘41的上侧设有与钢塔筒500底部相插接的上套筒结构,和/或法兰盘41的下侧设有与混凝土塔筒300顶部相插接的下套筒结构;所述的法兰盘41上还设有通孔42,混凝土塔筒300侧壁上贯穿设置的预应力钢筋1穿过通孔42并拉紧固定。通过设置上述连接件400,使得混凝土塔筒300和钢塔筒500二者之间可进行快速组装连接,以实现钢混塔筒的安装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件400包括一圆盘状的法兰盘41,法兰盘41的内周设有向上延伸的上折边,所述的上折边构成上套筒结构,所述上折边外侧与钢塔筒500底部内侧相贴合插接。从而,使得钢塔筒500插接安装于连接件400的外侧,以实现钢塔筒500的快速定位吊装。本实施中,钢塔筒500的下端套装于连接件400的外侧,并令钢塔筒500的底部延伸至混凝土塔筒300的上端侧壁处,令钢塔筒500与混凝土塔筒300二者之间实现部分重合,并在混凝土塔筒300和钢塔筒500的重合部经螺栓进行固定连接,以实现钢塔筒500与混凝土塔筒300的二次固定安装,达到提高钢塔筒500安装牢靠度的目的。

优选的,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法兰盘41的内周设有向上延伸的上内折边和向下延伸的下内折边,所述的上内折边构成上内套筒43、下内折边构成下内套筒45, 钢塔筒500底部内侧与上内套筒43内侧相贴合插接、混凝土塔筒300顶部内侧与下内套筒内45侧相贴合插接;法兰盘41的外周设有向上延伸的上外折边和向下延伸的下外折边,所述的上外折边构成上外套筒44、下外折边构成下外套筒46,钢塔筒500底部外侧与上外套筒44内侧相贴合插接、混凝土塔筒300顶部外侧与下外套筒46内侧相贴合插接。通过在法兰盘41的内外周分别设置向上和向下延伸的套筒,令混凝土塔筒300和钢塔筒500与连接件400分别相插接连接,以进一步提高钢塔筒500的安装可靠度。

优选的,如图15所示,钢塔筒500靠近底部的内周处设有向内突出的安装折边51,所述的安装折边51插接入连接件400的上内套筒43和上外套筒44之间,以使得钢塔筒500经安装折边51与连接件400相固定;并令钢塔筒500的筒壁下端与混凝土塔筒300部分重合插接,并在重合部经螺栓相固定,以实现钢塔筒500与混凝土塔筒300的安装可靠度进一步提高。

本实施例中,连接件400的法兰盘41的通孔42处设有向内收缩的、供预应力钢筋上端固定的固定结构;所述的固定结构为与预应力钢筋上端相固定连接的张拉端锚具5,所述张拉端锚具5的外周至少部分超出通孔42,所述的张拉端锚具5限位安装于法兰盘41的上侧。

进一步优选的,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通孔42处设有水平覆盖设置的盖板47,所述盖板47上设有供预应力钢筋1穿过的安装缝隙;再优选的,所述安装缝隙为过通孔42中心的、且沿通孔42直径延伸;构成安装缝隙的盖板47两侧边沿处分别设有向相对侧延伸的凸出部48,所述凸出部48与盖板47交错设置,所述预应力钢筋1被压紧于凸出部48与盖板47之间;所述凸出部48的一侧与盖板47相连接,以构成向外延伸的弹片压紧结构,在外力作用下使得凸出部48可产生变形,以拉拽预应力钢筋1,实现对其进行伸长量进行调节的目的。

实施例六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风机塔筒的桩基100包括圆形独立基础承台11和多根竖直延伸的基础桩12,各基础桩12的中部均设置于圆形独立基础承台11的内部,各基础桩12沿与圆形独立基础承台11轴线同轴设置的三周圆环等间隔排布;各基础桩12的上端均凸出圆形独立基础承台11的顶面设置,以为上部的支撑平台200提供水平支撑作用力;同时基础桩12的突出上端可延伸入支撑平台200内部,以与支撑平台200内部相固定,提高塔筒基础的整体牢靠度。

本实施例中,各基础桩12中包括,沿外周圆环等间隔排布的多根外周基础桩13、沿中间圆环等间隔排布的多根中间基础桩14和沿内周圆环等间隔排布的多根内周基础桩15;相邻外周基础桩13之间的距离、相邻中间基础桩14之间的距离和相邻内周基础桩15之间的距离分别相等设置。

优选的,外周基础桩13与中间基础桩14相互交错设置、和/或中间基础桩14与内周基础桩15相互交错设置、和/或外周基础桩13与内周基础桩15相互交错设置,以使得各基础桩均匀的排布于不同直线上,令塔筒的桩基100牢靠度得到提高。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外周圆环、中间圆环和内周圆环均与圆形独立基础承台11同轴设置,且外周圆环与中间圆环的直径差等于中间圆环与内周圆环的直径差;优选的,外周圆环与圆形独立基础承台11外周的直径差等于内周圆环的直径,且内周圆环的直径等于外周圆环与中间圆环的直径差、等于中间圆环与内周圆环的直径差。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各基础桩12等间隔距离的排布于等径差的各圆周线上,以令桩基100的基础支撑力得到显著提高。

本实施例中,外周基础桩13的上端与圆形独立基础承台11顶面之间的高度差等于中间基础桩14的上端与圆形独立基础承台11顶面之间的高度差;且中间基础桩14的上端与圆形独立基础承台11顶面之间的高度差大于内周基础桩15的上端与圆形独立基础承台11顶面之间的高度差;优选的,外周基础桩13和中间基础桩14的上端分别延伸至支撑平台200内部,以与支撑平台200的钢筋骨架相固定连接,令风机塔筒的底部与桩基100浇注为一体结构,使得风机塔筒的整体强度得到提高。

进一步优选的,外周基础桩13和中间基础桩14的内部钢筋与支撑平台200的圆弧钢筋相固定连接,以为塔筒提供竖直支撑、防止塔筒被拉拽产生位移;同时,外周基础桩13和中间基础桩14均分别与支撑平台200相接触,以为支撑平台200提供水平支撑力;内周基础桩15与支撑平台200底部相接触,以为支撑平台200提供水平支撑作用力。

更进一步优选的,本实施例中,中间基础桩14的上端与混凝土塔筒300侧壁的底部相固定连接,以进一步为塔筒提供竖直方向的抗拉拽支撑和水平方向的重力支撑。

本实施例中,内周圆环上排布有4根内周基础桩15,各内周基础桩15呈间隔90度的等间隔角度排布;内周圆环上排布有12根内周基础桩15,各内周基础桩15呈间隔30度的等间隔角度排布;外周圆环上排布有18根外周基础桩13,各外周基础桩13呈 间隔20度的等间隔角度排布。通过上述设置,使得风机塔筒的基础中基础桩的排列方式更为合理,既能对风机塔筒提供有效支撑,又能尽量简化桩基100的结构,在合理控制塔筒造价的基础上强化了塔筒的结构强度。

实施例七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风机塔筒的支撑平台200包括混凝土层、混凝土层内部预埋的钢筋结构构成。所述支撑平台200呈圆盘状,其自外向内依次分为:外周环形区域23、中间环形区域24和中心圆形区域25。所述的外周环形区域23与桩基100的外周圆环相对应、中间环形区域24与桩基100的中间圆环相对应、中心圆形区域25与桩基100的内周圆环相对应;同时,外周圆环区域的上部为混凝土塔筒300的塔筒侧壁外部、中间环形区域24的上部为混凝土塔筒300的塔筒侧壁、中心圆形区域25的上部为混凝土塔筒300的内部中空部分。

本实施例中,支撑平台200的钢筋结构包括栅格状钢筋组21和发散条状钢筋组22。所述的外周环形区域23中只铺设有发散条状钢筋组22,中间环形区域24中同时铺设有发散条状钢筋组22和栅格状钢筋组21,中心圆形区域25只铺设有栅格状钢筋组21。

通过在支撑平台200的不同区域分布铺设不同的钢筋组,既保证应力集中的风机塔筒侧壁下方的支撑强度,有保证了应力发散的塔筒中心和外周处的应力支撑;同时,还令支撑平台200铺设面积加大,以提供抗风、防倾斜扭力支撑,达到防止风机塔筒的倾斜的目的。

实施例八

如图1、图6、图17和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风机塔筒外部设有供变压器安装的变压器支撑平台600,所述变压器支撑平台600与混凝土塔筒300一体浇注成型。通过在风机塔筒外部设置具有一定高度的变压器支撑平台600,令变压器具有一定海拔高度,以为风机在低海拔处设置提供防水、抗洪功能,避免低海拔区域设置风机后变压器遭洪水冲击进而造成破坏情况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变压器支撑平台600包括水平设置的平台板60,平台板60的一侧与混凝土塔筒300连接;平台板60包括混凝土层、和混凝土内部设置的钢筋层,所述的钢筋层与混凝土塔筒300的钢筋相固定,以使得平台板60与风机塔筒一体浇注成型,以提高变压器支撑平台的牢靠度。

本实施例中,平台板60与风机的扇叶相对塔筒轴线对称设置,以使得变压器与风机的扇叶进行对称重力分布,以使风机塔筒重力进行均布,降低风机塔筒倾斜的几率。

本实施例中,平台板60的底部经至少一个竖直延伸的支撑柱64与风机塔筒的支撑平台200相连接;所述的支撑柱64中设有预应力钢筋1,所述预应力钢筋1的上端与构成平台板60的框架钢筋经下端锚具固定、下端与构成支撑平台200的框架钢筋经上端锚具固定;所述的上端锚具外周套装有上端锚具罩,所述的上端锚具罩经固定螺杆7与上端锚具或平台板60相固定连接,令上端锚具安装于上端锚具罩与平台板60之间的独立密闭空间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变压器支撑平台600高度不低于混凝土塔筒300高度的二分之一。优选的,所述的变压器支撑平台600设置于第二混凝土塔筒节32和第三混凝土塔筒节33之间的连接面相平齐设置。进一步优选的,第二混凝土塔筒节32和第三混凝土塔筒节33之间的连接面处设有检修平台,所述的检修平台至少覆盖混凝土塔筒300内部的A区域,所述的A区域为第二混凝土塔筒节32和第三混凝土塔筒节33之间的连接面中的、混凝土塔筒300内部的、与变压器支撑平台相距距离小于Sm的扇形区域。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检修平台为覆盖混凝土塔筒300内部靠近外周区域的圆环状,所述的检修平台由水平设置的圆环状钢板构成,所述圆环状钢板与塔筒轴线同轴设置、圆环状钢板的外周与混凝土塔筒300内侧相贴合接触并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变压器支撑平台600与检修平台相对应的混凝土塔筒上设有供检修、安装人员出入的检修门。

本实施例中,变压器外周套设有变压器罩,所述的变压器支撑平台600上设有供变压器罩下端插接的插槽,所述的插槽由凸出于变压器支撑平台600上表面的内周凸肋条62和外周凸肋条61构成,以使得变压器罩的底部插接于内周凸肋条62和外周凸肋条61之间的间隙中,使得变压器处于变压器罩和变压器支撑平台600构成的独立密闭区域中,放置变压器与外部雨水等接触。同时,在变压器支撑平台600上设置凸出的内周凸肋条62和外周凸肋条61,以避免变压器支撑平台上的雨水不会流入变压器罩中。

本实施例中,变压器支撑平台600上设有供平台上雨水流出处的导流孔63,所述的导流孔63设于外周凸肋条61的外侧、贯穿平台板上下表面设置;优选的,导流孔63与变压器设于变压器支撑平台的相对两端;进一步优选的,变压器支撑平台600的顶面 自变压器处向导流孔63方向逐渐降低高度,以保证平台上的雨水流向导流孔63,进而降低平台上雨水的堆积。

上述实施例中的实施方案可以进一步组合或者替换,且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中专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化和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