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气缸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5763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气缸盖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制造领域,尤其是一种发动机气缸盖。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发动机缸盖,存在如下问题:

1)、由于外形尺寸的限制,长宽高尺寸分别只有240mm×160mm×97mm,缸盖螺栓孔相对位置较近,不适应大缸径柴油机缸套、活塞和气门的布置;

2)、进排气门距离近,不适合用于大功率柴油机的加大型进排气门;

3)、现有的进排气门座与喷油器安装孔之间的鼻梁区空间尺寸过于狭小,在柴油机大负荷运行时会急剧增加此处的温度,使缸盖底面变形,导致气门与气门座密封不严,影响柴油机整机的功率;

4)、冷却风道过小,满足不了大功率柴油机对更多进气风量的需求;

5)、缸盖周围散热片过少,对缸盖部件散热不够;

6)、缸盖底板存在变形,喷油器和进排气门的三角区也发生变形。

综上,现有结构无法满足柴油机对大进气量进气道和鼻梁区低热负荷的设计要求;并且现有的缸盖进风道偏小,在大负荷工况时,无法对缸盖鼻梁区和下底面进行有效的降低温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基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气缸盖。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气缸盖,包括缸盖本体,所述缸盖本体上开设有进气道、排气道和冷却风道,进气道呈螺旋形,在进气道的出口处有进气门座孔,进气喉口位于进气门座孔处,排气道的进口处设有排气门座孔,排气门座孔和进气门座孔之间形成有鼻梁区,鼻梁区的一侧开设有喷油器孔,缸盖本体的底部具有球面形状的底板,底板上开设有冷却风道的进口,冷却风道具有由缸盖本体腔体内的导气片分成的多个风道出口。

进气道进入的是新鲜空气,是用来参与和燃油一起燃烧做工的;排气道是将燃烧做工后的燃烧废气排出缸盖的通道。冷却风是用来降低缸盖、喷油器温度的,同时还用来降低排气道出口处的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缸盖本体的顶部均布有散热片。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风道的进口距离底板的高度为70~7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缸盖部件的外形尺寸加大,扩大缸盖螺栓孔相对位置来布置适应大缸径柴油机缸套、活塞和气门;通过扩大进排气门间的距离,对进排气门进行加大布置,来增加进气量适应大功率需求;通过加大冷却风道,满足大功率柴油机对更多进气风量的需求;缸盖底板设计成球面形状,减少底板的变形量,避免喷油器孔和进排气门的三角区变形;缸盖下底板和导气片整体强化设计,增加缸盖刚度减少变形;在缸盖周围多设计散热片,对缸盖部件进一步散热。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纵向剖面图。

图3是图1的横向剖面图。

图中:1.缸盖本体,2.进气道,3.排气道,4.进气门座孔,5.进气喉口,6.排气门座孔,7.鼻梁区,8.喷油器孔,9.底板,10.进口,11.导气片,12.风道出口,13.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3所示,一种发动机气缸盖,包括缸盖本体1,缸盖本体1上开设有进气道2、排气道3和冷却风道,进气道2呈螺旋形,在进气道2的出口处有进气门座孔4,进气喉口5位于进气门座孔4处,排气道3的进口处设有排气门座孔6,排气门座孔6和进气门座孔4之间形成有鼻梁区7,鼻梁区7的一侧开设有喷油器孔8,缸盖本体1的底部具有球面形状的底板9,底板9上开设有冷却风道的进口10,冷却风道具有由缸盖本体1腔体内的导气片11分成的多个风道出口12。缸盖本体1的顶部均布有散热片13。

本实施中的缸盖本体1外形尺寸由现有技术中的202mm×134mm×79mm加大为240mm×160mm×97mm,来合理和缸套、活塞进行匹配;冷却风道的进口10距离底板9的高度由65mm加大到74mm,进风面积大幅增加,增加缸盖本体1内腔 冷却面积;进排气门距离由51.5mm加大到54.5mm,优化气门坐标,进气门直径由φ41.5mm增加到φ43mm,排气门由φ37mm增加到φ38mm;合理的设计进气道2螺旋走向,加大进气口的流通面积,加大进气喉口5的流通面积,加大进气道2的螺旋通道的偏心量,大幅增加进排气门流通面积,增加进气流量系数和涡流比;缸盖本体1底板9设计成球面形状,减少底板9的变形量,避免喷油器孔8和进排气门的三角区变形;缸盖本体1下底板9和导气片11整体强化设计,增加缸盖本体1刚度减少变形,缸盖本体1的顶部布满散热片13,加强整体散热效果。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