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油滤清器。
背景技术:
燃油滤清器能够滤除发动机燃油系统中的有害颗粒和水分,清洁燃油对燃油系统进行保护。燃油系统中的高压共轨系统、喷油嘴、柱塞偶件等关键部件对水的敏感度极高,因此,燃油滤清器需要有极高的水分离效率。
燃油滤清器一般由圆柱形的壳体和过滤单元构成,其中,过滤单元是燃油滤清器的核心部件。过滤单元一般采用滤材和水分离层相互套设的结构,带有杂质的油液经过过滤单元的滤材滤掉固体杂质,再经过水分离层进行油水分离。通常情况下过滤单元中设置的支撑框架会对流动的油液产生较大的阻力,影响水分离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水分离性能良好的的燃油滤清器。
一种燃油滤清器,包括过滤单元,过滤单元包括颗粒分离器和水分离器,颗粒分离器和水分离器相互套设,颗粒分离器包括过滤介质和套设于过滤介质靠近水分离器一侧的管状第一支撑架,管状第一支撑架包括多个轴向延伸且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柱,水分离器包括水分离介质和用于支撑水分离介质的管状第二支撑架,管状第二支撑架包括多个轴向延伸且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柱,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之间径向对齐设置。
上述燃油滤清器,第一支撑架的多个第一支撑柱之间、第二支撑架的多个第二支撑柱之间均间隔设置,邻近的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之间径向对齐设置,能够使待过滤的油液从过滤介质流动到水分离介质的过程中的受阻位置最少,从而油液受到的流动阻力最小,提高燃油滤清器的油水分离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管状第一支撑架还包括多个水平设置的且与第一支撑柱交错的第一支撑环,管状第二支撑架还包括多个水平设置的且与第二支撑柱交错的第二支撑环,对应的第一支撑环与第二支撑环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管状第一支撑架与管状第二支撑架之间具有间隙,水分离介质设置于管状第二支撑架上或设置于管状第二支撑架远离管状第一支撑架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间隙件,间隙件设置于间隙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间隙件与管状第二支撑架连接,间隙件从管状第二支撑架向管状第一支撑架的方向延伸以使管状第一支撑架与管状第二支撑架之间保持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间隙件与管状第一支撑架接触连接,且间隙件将间隙均匀间隔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上端盖和下端盖,管状第一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上端盖和下端盖连接,管状第二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上端盖和下端盖连接,下端盖和上端盖其中的至少一个上与间隙对应位置处开设有排水孔,排水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排水孔间隔设置,且排水孔设置在相邻的第二支撑柱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轴向方向上水分离介质的长度小于过滤介质的长度,管状第二支撑架上水分离介质以外的部位上设置有塑料密封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水分离介质采用疏水性材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过滤介质包括水聚合层。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燃油滤清器中过滤单元的纵向截面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燃油滤清器中过滤单元的横截面剖视图。
附图标号:10、颗粒分离器;11、过滤介质;12、管状第一支撑架;20、水分离器;21、水分离介质;22、管状第二支撑架;30、间隙件;35、排水孔;40、上端盖;50、下端盖;122、第一支撑柱;124、第一支撑环;222、第二支撑柱;224、第二支撑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一实施方式的燃油滤清器包括过滤单元,过滤单元包括颗粒分离器10和水分离器20,颗粒分离器10和水分离器20相互套设,颗粒分离器10包括过滤介质11和套设于过滤介质11靠近水分离器20一侧的管状第一支撑架12,管状第一支撑架12包括多个轴向延伸且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柱122,水分离器20包括水分离介质21和用于支撑水分离介质21的管状第二支撑架22,管状第二支撑架22包括多个轴向延伸且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柱222,第一支撑柱122与第二支撑柱222之间径向对齐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过滤单元的水分离器20套设于颗粒分离器10的外侧,管状第一支撑架12套设于过滤介质11的外侧,管状第一支撑架12是由多个第一支撑柱122组成的管状支撑架。水分离器20套设在颗粒分离器10的外侧,水分离器20由水分离介质21和用于支撑水分离介质21的管状第二支撑架22组成,管状第二支撑架22是由多个第二支撑柱222组成的管状支撑架,待过滤的油液从内到外依次流经过滤介质11滤掉固体杂质,流经管状第一支撑架12后流向水分离器20进行油水分离。但需要说明的是,过滤单元中的颗粒分离器10和水分离器20的设置方式并不限于本实施例,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颗粒分离器套设于水分离器的外侧,颗粒分离器中的第一支撑架套设于过滤介质的内侧,待过滤的油液从外到内依次流经过滤介质滤掉固体杂质,流经第一支撑架后流向水分离器进行油水分离。
水分离介质21为对待过滤燃油进行油水分离的过滤材质。在一个实施例中,水分离介质21采用疏水性材料,例如,水分离介质21可以为聚醚砜树脂滤膜。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轴向方向上水分离介质21的长度小于过滤介质11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将水分离介质21设置于管状第二支撑架22的下方,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水分离介质21设置于管状第二支撑架22轴向方向的其他位置。将水分离器20的长度设置为小于过滤介质11的长度,在保证油水分离的效果的情况下,可以节约制造成本。在一个实施例中,管状第二支撑架22上水分离介质21以外的部位上设置有塑料密封层,使得待过滤的油液流经水分离器20进行油水分离时,都能够流经水分离介质21。
在一个实施例中,过滤介质11包括水聚合层。具体的,过滤介质11为星形折叠的圆柱形过滤滤芯,水聚合层可以设置于过滤滤芯的外侧,也可以设置于过滤滤芯的内侧,还可以直接与过滤滤芯进行粘合。水聚合层可以将燃油中的小水珠聚合成大水珠,进一步提高油水分离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柱122的数量为6个,6个第一支撑柱122轴向延伸并且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第二支撑柱222的数量也为6个,6个第二支撑柱222轴向延伸并且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对应的第一支撑柱122与第二支撑柱222之间在径向上对齐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柱122和第二支撑柱222的数量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6个,第一支撑柱122和第二支撑柱222在周向上的分布也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均匀分布,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置。
第一支撑柱122与第二支撑柱222对齐设置使得待过滤的油液从过滤介质11流动到水分离介质21的过程中在周向受到支撑柱的阻挡位置最少,能够有效减少油液的流动阻力,从而加速水分离中的水分离介质21对油液的油水分离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靠近第二支撑柱222的方向上,第一支撑柱122的截面宽度逐渐变小,可以减小油液流经第一支撑柱122时的流动阻力。如图2所示,第一支撑柱122的截面形状为梯形,第一支撑柱122靠近第二支撑柱222一侧的截面宽度小于另一侧的截面宽度。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柱122的截面形状也可以设置为三角形,三角形的顶角面向第二支撑柱222。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管状第一支撑架12还包括多个水平设置的且与第一支撑柱122交错的第一支撑环124,管状第二支撑架22还包括多个水平设置的且与第二支撑柱222交错的第二支撑环224,对应的第一支撑环124与第二支撑环224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第一支撑环12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支撑环124之间平行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支撑环124与第一支撑柱122垂直交错设置形成管状管状第一支撑架12,第二支撑环224的数量也为多个,多个第二支撑环224之间平行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支撑环224与第二支撑柱222垂直交错设置形成管状管状第二支撑架2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环124的数量与第二支撑环224的数量相等,对应的第一支撑环124与第二支撑环224的设置高度相等,即位于同一水平面内。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特别是水分离介质21的长度小于过滤介质11时,第一支撑环124设置的数量也可以少于第二支撑环224的数量。
将对应的第一支撑环124与第二支撑环224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可以使待过滤的油液从过滤介质11流动到水分离介质21的过程中在轴向上受到支撑环的阻挡位置最少,可以进一步减小油液流动阻力。
更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管状第一支撑架12与管状第二支撑架22之间具有间隙,水分离介质21设置于管状第二支撑架22上或设置于管状第二支撑架22远离管状第一支撑架12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水分离器20套设于颗粒分离器10的外侧,水分离介质21可以设置在管状第二支撑架22上,也可以设置在管状第二支撑架22外表面上或是外表面的外侧。若水分离器20套设于颗粒分离器10的内侧,水分离介质21可以设置在管状第二支撑架22上,也可以设置在管状第二支撑架22内表面上或是内表面的内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还包括间隙件30,间隙件30设置于间隙中。在一个实施例中,间隙件30与管状第二支撑架22连接,间隙件30从管状第二支撑架22向管状第一支撑架12的方向延伸以使管状第一支撑架12与管状第二支撑架22之间保持间隙。在本实施例中,间隙件30与第二支撑柱222连接,间隙件30的数量也为6个,间隙件30从第二支撑柱222向第一支撑柱122的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间隙件30的数量和设置位置可以根据第二支撑柱222的数量和位置进行设置,对于间隙件30的形状和长度也不做限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间隙件30也可以与第一支撑柱122连接,从第一支撑柱122向第二支撑柱222的方向延伸。间隙件30也可以与第二支撑环224连接,从第二支撑环224向第一支撑环124的方向延伸。间隙件30还可以与第一支撑环124连接,从第一支撑环124向第二支撑环224的方向延伸。
设置间隙件30是为了使管状第一支撑架12和管状第二支撑架22之间保持间隙,能够更加有效地对油液进行油水分离。在一个实施例中,间隙件30与管状第一支撑架12接触连接,且间隙件30将间隙均匀间隔开。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6个间隙件30与第一支撑柱122连接且在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管状第一支撑架12和管状第二支撑架22之间的间隙在周向被均匀间隔开来。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燃油滤清器还包括上端盖40和下端盖50,管状第一支撑架12的两端分别与上端盖40和下端盖50连接,管状第二支撑架22的两端分别与上端盖40和下端盖50连接,下端盖50和上端盖其中的至少一个上与间隙对应位置处开设有排水孔35,排水孔3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排水孔35间隔设置,且排水孔35设置在相邻的第二支撑柱222之间。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于第一支撑柱122两端的第一支撑环124分别与上端盖40和下端盖50连接,且设置于第二支撑柱222两端的第二支撑环224分别与上端盖40和下端盖50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第一支撑柱122和第二支撑柱222的两端分别与上端盖40和下端盖5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排水孔35开设在下端盖50上,排水孔35的数量为6个,形状为长条圆环形,6个排水孔35周向间隔均匀开设,且每个排水孔35开设在相邻的第二支撑柱222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排水孔35也可以开设在上端盖40上,或者在上端盖40和下端盖50上都开设排水孔35,此外,排水孔35的数量、形状并不限于本实施例,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置。油液流过水分离器20后被分离出的水可以直接从排水孔35中排出,将排水孔35开设在第二支撑柱222之间是因为流经此位置的油液不受支撑柱的阻挡,使被分离出的水更加流畅的排出,进一步提高油水分离效率。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燃油滤清器,第一支撑架的多个第一支撑柱之间、第二支撑架的多个第二支撑柱之间均间隔设置,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之间径向对齐设置,能够使待过滤的油液从过滤介质流动到水分离介质的过程中的受到支撑柱的阻挡位置最少,将对应的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可以使油液受到支撑环的阻挡位置最少,从而油液受到的流动阻力最小,提高燃油滤清器的油水分离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