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过释放重氧达到助燃的节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81198发布日期:2020-03-10 10:40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过释放重氧达到助燃的节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环保节能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通过释放重氧达到助燃的节油装置。



背景技术:

据了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5%来自于汽车排放,因此汽车节能减排对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加之我国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汽车产销量的不断增加,我国正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危机。如何解决汽车碳排放量的问题,关系到我国整个汽车产业当下,乃至未来的发展。

内燃发动机具有热效率高、排放性能好、低速启动扭矩大等优点,在汽车中广泛使用。他的经济性能指标,即燃油消耗率是广大用户和厂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由于内燃发动机燃烧时油气混合的不均匀现象,导致微粒排放较高,对人类和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通过释放重氧达到助燃作用以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节省燃油,降低有害气体排放的节油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通过释放重氧达到助燃的节油装置,以解决发动机内燃油燃烧不充分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为:

一种通过释放重氧达到助燃的节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水壳体,所述防水壳体外表面上设置有电源模块和排气口,所述防水壳体内部设置有:

高压控制机组,与所述电源模块电连接,用于提供高电压;

重氧发生器,与所述高压控制机组连接,用于产生重氧气体;

额定气泵,与所述重氧发生器连接,用于产生氮气;

时间继电器,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额定气泵之间,用于控制所述额定气泵延时启动。

可选地,所述重氧发生器包括进气端、重氧产生管和出气端;所述进气端通过管道与所述额定气泵相连接;所述出气端通过气流输出管连接于所述排气口。

可选地,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源接口和电源开关。

可选地,所述高压控制机组产生的高电压为2000-8000伏。

可选地,所述防水壳体的内表面上涂覆有单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

可选地,所述防水壳体的内端面上设置有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模块。

本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在于:使用可以释放重氧气体的节油装置对发动机进行助燃,使得发动机内的燃油充分燃烧,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节省燃油消耗,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通过释放重氧达到助燃的节油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防水壳体1、高压控制机组2、重氧发生器3、进气端31、重氧产生管32、出气端33、额定气泵4、管道5、气流输出管6、电源模块7、电源接口71、电源开关72、散热器8、排气口9、时间继电器10。

如图1所示:

一种通过释放重氧达到助燃的节油装置,包括防水壳体1,防水壳体1的外端面上设置有电源模块7和排气口9,电源模块7包括电源接口71和电源开关72;防水壳体1的内表面上涂覆有单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起到密封、防水和防潮的作用。

防水壳体1内部设置有散热器8、重氧发生器3、额定气泵4、时间继电器10和高压控制机组2。

散热器8安装在防水壳体1的内端面上,工作时对防水壳体1内部进行散热降温。

重氧发生器3包括有进气端31、重氧产生管32和出气端33,出气端33通过气流输出管6与防水壳体1的排气口9连接。

额定气泵4通过管道5与重氧发生器3的进气端31连接,可以产生氮气,氮气从进气端31进入重氧发生器3,将重氧气体从重氧产生管32中推出。

时间继电器10与额定气泵4连接,控制额定气泵4延时启动。

高压控制机组2与重氧发生器3电连接,为其提供高电压,电压控制机组产生的高电压为2000-8000伏。

散热器8、时间继电器10和高压控制机组2都与电源模块7连接。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电源接口71通过接入汽车的电瓶或者点烟器进行供电,然后打开电源开关72。

通电后,高压控制机组2产生高电压提供给重氧发生器3,重氧发生器3接入高压后产生放电,将空气中的氧气电离成重氧气体并堆积在重氧产生管32中。

同时,散热器8开始工作,因为温度越高,重氧分子越不稳定,所以需要对重氧发生器3周围进行持续的散热,并且散热器8还可以加快重氧发生器3周围的空气流动速度,提高重氧气体产生速率。

通电后,时间继电器10收到信号,在计时结束后,对额定气泵4进行通电,使得额定气泵4产生氮气,将重氧发生器3中的重氧气体推出,随重氧气体一起从发动机入气口的增压泵10-15cm的位置进入,重氧气体在发动机高温作用下分解产生更多的氧气和氧原子,进行助燃,同时氮气还可起到降温的作用。额定气泵4的延时工作,可以避免在重氧发生器3中重氧气体浓度不够时被氮气推进汽车发动机。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本发明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