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航空器用大推力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55191发布日期:2021-01-29 16:06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航空器用大推力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航空器动力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航空器用大推力发动机。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无人机等航空器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越来越广泛,一般情况下,无人机、直升飞机、螺旋桨飞机等航空器所使用的动力装置是螺旋桨,通过螺旋桨高速旋转使空气向后流动从而提供动力,由于流动气体速度不可能超过音速,因此这种螺旋桨体积比较大,所占用面积比较大,而且要求旋转角速度非常大,由于螺旋桨尖部线速度过大还容易引起空气激波等现象。更重要的是,由于排气速度太低,导致空气所能提供的推力较小,因此这种航空器速度不可能太快。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航空器用大推力发动机,体积小且能够产较大的推力。
[0004]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
一种航空器用大推力发动机,包括动力机、叶片式压缩室及拉瓦尔喷管;
[0006]
所述动力机和叶片式压缩室之间通过转动轴相连,动力机驱动叶片式压缩室旋转,吸入外部气体,气体压缩后经拉瓦尔喷管排出,形成超声速气流。
[0007]
进一步地,所述叶片式压缩室包括前封头、后封头和若干叶片;
[0008]
若干叶片沿周向固定在前封头、后封头之间,前封头用于与动力机连接,后封头用于与拉瓦尔喷管固定连接。
[0009]
有益效果:
[0010]
1、本发明采用压缩气体喷气形成动力,体积较小,满足环保要求,而且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而且气体压缩后流经拉瓦尔喷管,速度急速增大并排出,形成超声速气流,提供的推力大。
[0011]
2、本发明叶片式压缩室的结构简单、体积小。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
图2为本发明主视图;
[0014]
图3为图2a-a方向截面图;
[0015]
其中,1-动力机,2-叶片式压缩室,3-拉瓦尔喷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0017]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航空器用大推力发动机,如图1、图2所示,包括能够高速驱动
叶片旋转的动力机1、被动力机驱动的含有转动叶片的压缩室2以及拉瓦尔喷管3。
[0018]
如图3所示,叶片式压缩室2包括前封头、后封头和若干叶片;若干叶片沿周向固定在前封头、后封头之间,叶片的偏转角与动力机1转速相关。前封头与动力机1通过转动轴连接,后封头与拉瓦尔喷管3固定连接。动力机1带动叶片式压缩室2和拉瓦尔喷管3高速旋转,将动力机1的转动能量转化为叶片的旋转能量,叶片从叶片式压缩室2周边强制吸入空气,吸入的气体压强高于外部大气压,因此气体在叶片式压缩室2内流动,经过拉瓦尔喷管3收敛段收缩再经过扩张段喷出,气体喷出的速度会超过当地声速,使得气体推力效率得到大量提升,可以适用于产生较大的推力。
[0019]
叶片式压缩室2高速旋转时,设角速度为ω,叶片式压缩室2外径为r,内径为r,外部大气压设为p0,密度为ρ0,吸入气体的流速v0,叶片式压缩室2压强设为p,密度为ρ,那么根据质量守恒,有如下关系式:
[0020][0021]
其中为质量流率未知,l为叶片式压缩室2的叶片长度。
[0022]
将外部气体速度认为是0,它相对于叶片式压缩室2叶片的速度是v0,因此有v0=ω
·
πr,因此
[0023]
设拉瓦尔喷管3喉部的面积是a
t
,定义特征速度其中是从拉瓦尔喷管3中流出的气体质量流率。
[0024]
根据气体状态方程,有:
[0025][0026]
其中μ为气体的摩尔质量,正常大气条件下,μ=29g/mol,r=8.314j/(mol.k)为气体常数,v=πr2l是叶片式压缩室2的内部容积,t是气体在叶片式压缩室2内部的温度,m压缩室内气体质量。
[0027]
由于气体压缩过程路径很短,忽略热损失,可视为等熵过程,气体等熵压缩。有如下关系式:
[0028][0029]
由上式得
[0030][0031][0032][0033]
其中是叶片式压缩室2内部容积中空气质量变化率,k为气体比热比。
[0034]
根据前述公式综合得:
[0035][0036]
上述方程为非线性方程,利用计算机求解p,方程中p是变量,其他为已知量。
[0037]
当叶片式压缩室2内部压强达到稳定时,即可得叶片式压缩室2内部稳定压强为
[0038]
当叶片式压缩室2内部压强为p时,根据一维等熵流分析结果,排气速度v
e
为:
[0039][0040]
根据动量守恒公式,该发动机推力在叶片式压缩室2压强达到稳定时为:
[0041][0042]
其中f为发动机产生的推力。
[0043]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