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排量摩托车四气门水冷发动机气缸盖水冷通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55017发布日期:2022-01-19 16:02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中小排量摩托车四气门水冷发动机气缸盖水冷通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中小排量摩托车四气门水冷发动机气缸盖水冷通道结构。


背景技术:

2.水冷发动机,是以水或以水为主要成分的防冻液作为冷却介质的发动机,它在气缸及缸盖的内壁铸造出一些可以流通水的通道,并在发动机机体之外设有专门的散热器,通过水泵和管道使冷却水强制循环,然后用冷却风扇使空气高速吹过散热器的散热片表面,带走发动机散出的热量,使发动机冷却,它的优点是缸体和缸盖刚度好,振动小,噪声小,不容易过热。
3.为了提升散热效率,现有的水冷发动机气缸盖上通常会设置多个冷却管道,以此来提高冷却液在气缸盖内部停留的时间,保证冷却效果,其存在的主要缺点是结构比较复杂,质量较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质量轻便、冷却效果好的中小排量摩托车四气门水冷发动机气缸盖水冷通道结构。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6.一种中小排量摩托车四气门水冷发动机气缸盖水冷通道结构,包括气缸盖缸头,所述气缸盖缸头上设有第一气道与第二气道,所述的第一气道与第二气道之间设有转换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缸头内部设置有用于转换气室内空气冷却的冷却通道,所述的气缸盖缸头上设置有与冷却通道相连通的进水结构与出水结构,所述的出水结构设置于冷却通道的侧部,所述的进水结构与出水结构相垂直设置。
7.在上述的中小排量摩托车四气门水冷发动机气缸盖水冷通道结构中,所述的冷却通道呈环形环绕转换气室分布,所述的出水结构设置于冷却通道的上侧。
8.在上述的中小排量摩托车四气门水冷发动机气缸盖水冷通道结构中,所述的出水结构包括出水管口以及连接出水管口与冷却通道的出水管路。
9.在上述的中小排量摩托车四气门水冷发动机气缸盖水冷通道结构中,所述的出水管路的内表面的转弯处均为弧形面。
10.在上述的中小排量摩托车四气门水冷发动机气缸盖水冷通道结构中,所述的进水结构包括设置与气缸盖缸头上的进水盖,所述进水盖的中心处设有与冷却通道内部相连通的连接口以及若干与冷却通道内部相连通的进水口。
11.在上述的中小排量摩托车四气门水冷发动机气缸盖水冷通道结构中,所述的进水盖与第一气道以及第二气道的轴截面相互垂直设置。
12.在上述的中小排量摩托车四气门水冷发动机气缸盖水冷通道结构中,若干所述的进水口均匀分布于连接口的外侧。
13.在上述的中小排量摩托车四气门水冷发动机气缸盖水冷通道结构中,每个所述的进水口呈条状设置,且每个所述进水口具有弯折的弧形。
14.在上述的中小排量摩托车四气门水冷发动机气缸盖水冷通道结构中,所述的进水盖上设置有用于进水盖与外接壳体相适配的定位结构。
15.在上述的中小排量摩托车四气门水冷发动机气缸盖水冷通道结构中,所述的定位结构包括设置于进水盖侧部的定位板,所述的定位板上设置有定位凸块与定位凹槽。
16.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7.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气道与第二气道之间设有转换气室,气缸盖缸头内部设置有用于转换气室内气体冷却的冷却通道,出水结构设置于冷却通道的侧部,进水结构与出水结构相垂直设置,直接通过进水结构将冷却水注入至冷却通道内,在转换气室处进行热量的交换,冷却液与转换气室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此提升冷却效果。
18.2、本实用新型的冷却通道呈环形环绕转换气室分布,相较于传统的水冷通道结构,环形设计使得气缸盖整体体积更小、质量更轻。
19.3、本实用新型的进水盖上设置有用于进水盖与外接壳体相适配的定位结构,通过定位结构提升进水盖与外接壳体连接时的装配效率。
20.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气缸盖缸头的俯视图。
23.图3是图2中a-a的截面剖视图。
24.图中,1、气缸盖缸头;2、第一气道;3、第二气道;4、转换气室;5、冷却通道;6、进水结构;7、出水结构;8、出水管口;9、出水管路;10、进水盖;11、连接口;12、进水口;13、定位结构;14、定位板;15、定位凹槽;16、定位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26.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中小排量摩托车四气门水冷发动机气缸盖水冷通道结构,包括气缸盖缸头1,气缸盖缸头1上设有第一气道2与第二气道3,第一气道2与第二气道3之间设有转换气室4,气缸盖缸头1内部设置有用于转换气室4内空气冷却的冷却通道5,气缸盖缸头1上设置有与冷却通道5相连通的进水结构6与出水结构7,出水结构7设置于冷却通道5的侧部,进水结构6与出水结构7相垂直设置。
2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气道2与第二气道3在转换气室4内进行气体的交换,冷却气体通过进水结构6进入至冷却通道5内部,然后通过冷却通道5跟转换气室4之间进行热量交换,达到一个快速散热的目的。
28.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散热效率,冷却通道5呈环形环绕转换气室4分布,出水结构7设置于冷却通道5的上侧,具体的,出水结构7包括出水管口8以及连接出水管口8与冷却通道5的出水管路9,具体的,出水管路9的内表面的转弯处均为弧形面,通过圆弧形表面,使
得冷却液可以均匀流动,降低摩擦冲击。
29.在本实施例中,进水结构6包括设置于气缸盖缸头1上的进水盖10,进水盖10的中心处设有与冷却通道5内部相连通的连接口11以及若干与冷却通道5内部相连通的进水口12,具体的,为了提升进水效率,进水盖10与第一气道2以及第二气道3的轴截面相互垂直设置,以此来减小进水的时间。
30.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进水更加均匀,若干进水口12均匀分布于连接口11的外侧,每个进水口12呈条状设置,且每个进水口12具有弯折的弧形。
31.具体的,为了方便进水盖10与外接壳体的安装,进水盖10上设置有用于进水盖10与外接壳体相适配的定位结构13,作为优选,定位结构13包括设置于进水盖10侧部的定位板14,定位板14上设置有定位凸块与定位凹槽15。
3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第一气道2与第二气道3之间设有转换气室4,气缸盖缸头1内部设置有用于转换气室4内气体冷却的冷却通道5,出水结构7设置于冷却通道5的侧部,进水结构6与出水结构7相垂直设置,直接通过进水结构6将冷却水注入至冷却通道5内,在转换气室4处进行热量的交换,冷却液与转换气室4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此提升冷却效果。
33.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34.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气缸盖缸头1、第一气道2、第二气道3、转换气室4、冷却通道5、进水结构6、出水结构7、出水管口8、出水管路9、进水盖10、连接口11、进水口12、定位结构13、定位板14、定位凹槽15、定位凸块16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