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式机油滤清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81009发布日期:2022-01-19 19:18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成式机油滤清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滤清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集成式机油滤清器。


背景技术:

2.发动机工作过程中,金属磨屑、尘土、高温下被氧化的积碳和胶状沉淀物、水等不断混入润滑油。机油滤清器的作用就是滤掉这些机械杂质和胶质,保待润滑油的清洁,延长其使用期限。
3.现有技术中的机油滤清器仍存在以下缺陷:1)金属磨屑在机油滤清器内与滤层上的杂质发生反应形成絮团,从而易造成滤纸堵塞,影响机油过滤效果;2)滤纸堵塞后未经过滤的机油通过旁通阀进入滤纸内部,从而加快了发动机零部件的磨损。因此,亟待研究一种集成式机油滤清器,以便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集成式机油滤清器,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易造成滤纸堵塞以及加快发动机零部件磨损等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集成式机油滤清器,包括一端为敞口结构的壳体以及装设于壳体敞口处的盖板;所述盖板的一表面开设有一出油孔和多个进油孔;多个所述进油孔环绕于出油孔的四周;所述壳体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并排固定有一环形板和一承载板;所述环形板设置于承载板与盖板之间,且所述环形板的一表面均布开设有多个输油孔;所述环形板的内侧同轴固定有一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的中部具有一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的一端口与进油孔的一端口相抵靠;所述第一端盖与盖板之间装设有一止回阀;所述第一端盖与承载板之间装设有一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与第一端盖之间通过一中心管相连接;所述中心管的外壁均布开设有多个过油孔;所述中心管的外侧套装有一滤纸;所述滤纸的外周沿环形方向均布设置有多个与输油孔相对应的转轴;所述转轴与输油孔同轴设置;所述转轴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承载板的一表面上;所述转轴上固定套设有一安装套;所述安装套的外壁径向固定有多个滤片;所述滤片的一表面固定内嵌有一磁性条。
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端盖具有一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内滑动装设有一内端盖;所述内端盖与承载板之间通过一第一弹簧相连接;所述内端盖具有一通油孔;所述通油孔与第一贯通孔之间设置有一堵片;所述堵片的一表面与通油孔的一端口之间通过一弹性滤筒相连接;所述弹性滤筒的侧壁呈波浪状结构;所述堵片的一表面垂直固定有多个拉杆;多个所述拉杆的一端均穿过通油孔并插接于一第二弹簧的内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拉杆的一端上;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内端盖上。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贯通孔靠近于承载板的一端口沿轴向均布固定有多个呈弧形结构的延伸凸;所述延伸凸的内表面可与内端盖的圆周侧面相贴合。
9.进一步地,所述中心管的内侧同轴设置有一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一端沿环形方
向均布装设有多个叶片;所述叶片设置于第一贯通孔内;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贯穿堵片并转动连接于承载板上;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固定有一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上啮合有多个与转轴相对应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固定于转轴的一端上。
10.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1.1、本实用新型通过进油孔进入机油,在机油的冲击压力下,止回阀的外圆周边缘与盖板的一表面相分离,机油经止回阀与盖板之间的间隙流入壳体内,流入壳体内的机油经输油孔进入环形板与承载板之间,由于转轴与输油孔同轴设置,在转轴的转动下,滤片对机油进行初步过滤,且磁性条将机油内混有的金属屑充分吸附,然后再通过滤纸对机油进行二次过滤,过滤后的机油经过油孔进入中心管内部,再经过中心管的一端口、第一贯通孔以及出油孔排出,从而实现了对机油的多重过滤,有效地提高了对机油的过滤效率及效果。
12.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内端盖、第一弹簧、堵片、弹性滤筒、拉杆及第二弹簧形成旁通阀结构,中心管内的油压小于中心管外部的油压后,在油压的推动下堵片向环形板的一侧运动,弹性滤筒被伸展开,中心管外部的机油经弹性滤筒过滤后进入中心管的内部,从而可实现中心管的内外压力平衡;中心管的内外油压平衡后,堵片在第二弹簧的拉力作用下复位,进而能够实现进入中心管内的机油都经过过滤,有效地保证了发动机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具有较高的市场应用价值。
13.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集成式机油滤清器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的结构主视图。
17.图3为图1的结构俯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及滤纸之间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端盖与内端盖之间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堵片与弹性滤筒之间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3.1-壳体,2-盖板,3-第一端盖,4-止回阀,5-第二端盖,6-中心管,7-滤纸,8-转轴,9-滤片,10-磁性条,11-内端盖,12-第一弹簧,13-堵片,14-弹性滤筒,15-拉杆,16-第二弹簧,17-驱动轴,18-叶片,19-第一齿轮,20-第二齿轮,101-环形板,102-承载板,201-出油孔,202-进油孔,501-延伸凸,601-过油孔,1101-通油孔,1011-输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具体实施例一:
26.请参阅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集成式机油滤清器,包括一端为敞口结构的壳体1以及固定装设于壳体1敞口处的盖板2;壳体1呈圆柱体结构;盖板2的一表面开设有一出油孔201和多个进油孔202;多个进油孔202环绕于出油孔201的四周;壳体1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并排固定有一环形板101和一承载板102;环形板101设置于承载板102与盖板2之间,且环形板101的一表面均布开设有多个输油孔1011;环形板101的内侧同轴固定有一第一端盖3;环形板101与第一端盖3过盈配合;第一端盖3的中部具有一第一贯通孔;第一贯通孔与进油孔202同轴设置,且第一贯通孔的一端口与进油孔202的一端口相抵靠;第一端盖3与盖板2之间装设有一止回阀4;止回阀4本领域的常规结构,其采用橡胶制成碗状结构;止回阀4固定套设于第一贯通孔一端口的外周上;第一端盖3与承载板102之间装设有一第二端盖5;第二端盖5与第一端盖3之间通过一中心管6相连接;中心管6的中轴线与第一贯通孔的中轴线重合设置,且中心管6的的一端口与第一贯通孔的另一端口相抵靠;中心管6的外壁均布开设有多个过油孔601;中心管6的外侧套装有一滤纸7;滤纸7沿垂直于中心管6轴向的横截面呈波浪状环形结构;滤纸7的外周沿环形方向均布设置有多个与输油孔1011相对应的转轴8;转轴8与输油孔1011同轴设置,且转轴8的中轴线与中心管6的中轴线平行设置;转轴8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承载板102的一表面上;转轴8上固定套设有一安装套;安装套的外壁径向固定有多个滤片9;滤片9的一表面固定内嵌有一磁性条10。
27.使用时,通过进油孔202进入机油,在机油的冲击压力下,止回阀4的外圆周边缘与盖板2的一表面相分离,机油经止回阀4与盖板2之间的间隙流入壳体1内;流入壳体1内的机油经输油孔1011进入环形板101与承载板102之间,由于转轴8与输油孔1011同轴设置,在转轴8的转动下,滤片9对机油进行初步过滤,且磁性条10将机油内混有的金属屑充分吸附,然后再通过滤纸7对机油进行二次过滤,过滤后的机油经过油孔601进入中心管6内部,再经过中心管6的一端口、第一贯通孔以及出油孔201排出,从而实现了对机油的多重过滤,有效地提高了对机油的过滤效率及效果。
28.具体实施二:
29.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一的基础上作进一步优化,具体如下:
30.如图2及图5-7所示,第二端盖5具有一第二贯通孔;第二贯通孔的一端口与中心管6的另一端口相抵靠;第二贯通孔内滑动装设有一呈圆形杯状结构的内端盖11;内端盖11的外侧圆周面与第二贯通孔的内壁相贴合,且内端盖11与第二贯通孔同轴设置;第二贯通孔靠近于承载板102的一端口沿轴向均布固定有多个呈弧形结构的延伸凸501;延伸凸501的内表面可与内端盖11的圆周侧面相贴合;内端盖11与承载板102之间通过一第一弹簧12相连接;内端盖11具有一通油孔1101;通油孔1101的中轴线、第一贯通孔的中轴线及第二贯通孔的中轴线均重合设置;通油孔1101与第一贯通孔之间设置有一呈圆形结构的堵片13;堵片13的一表面与通油孔1101的一端口之间通过一弹性滤筒14相连接;弹性滤筒14的侧壁呈波浪状结构;堵片13的一表面垂直固定有多个呈l型结构的拉杆15;多个拉杆15的一端均穿过通油孔1101并插接于一第二弹簧16的内侧;第二弹簧16的一端固定于拉杆15的一端上;第二弹簧16的另一端固定于内端盖11上;内端盖11、第一弹簧12、堵片13、弹性滤筒14、拉杆
15及第二弹簧16形成旁通阀结构。使用前,内端盖11位于第二贯通孔内,机油无法从中心管6内流出,且弹性滤筒14处于压缩状态,此时堵片13与内端盖11之间的距离最小,机油无法通过弹性滤筒14进出中心管6。
31.使用时,当中心管6内的油压大于中心管6外部的油压后,在油压的推动下内端盖11向承载板102的一侧运动,当内端盖11运动至多个延伸凸501之间时,中心管6内的机油通过相邻两个延伸凸501之间的间隙流出,中心管6内的油压恢复后在第一弹簧12的弹性作用下又移入第二贯通孔内,此时中心管6内的机油无法通过第二贯通孔流出;当中心管6内的油压小于中心管6外部的油压后,在油压的推动下堵片13向环形板101的一侧运动,弹性滤筒14被伸展开,中心管6外部的机油经弹性滤筒14过滤后进入中心管6的内部,从而可实现中心管6的内外压力平衡;中心管6的内外油压平衡后,堵片13在第二弹簧16的拉力作用下复位,进而能够实现进入中心管6内的机油都经过过滤,有效地保证了发动机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32.具体实施例三:
33.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二的基础上作进一步优化,具体如下:
34.如图2及图4所示,中心管6的内侧同轴设置有一驱动轴17;驱动轴17的一端沿环形方向均布装设有多个叶片18;叶片18设置于第一贯通孔内;驱动轴17的另一端贯穿堵片13并转动连接于承载板102上;驱动轴17与堵片13转动配合;驱动轴17的另一端固定有一第一齿轮19;第一齿轮19上啮合有多个与转轴8相对应的第二齿轮20;第二齿轮20固定于转轴8的一端上;第一齿轮19与第二齿轮20设置于承载板102与壳体1的底壁之间;在应用中,也可将承载板102与壳体1的底壁之间形成一密闭腔室。使用时,机油通过第一贯通孔流出,在机油流动性的冲击下叶片18被冲动,使得驱动轴17发生转动,经第一齿轮19及第二齿轮20的动力传递下转轴8发生转动,从而实现滤片9的转动,有效地保证了对机油的过滤效果。
35.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