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水结构、冷却系统、发动机和工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77784发布日期:2022-06-04 07:28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回水结构、冷却系统、发动机和工程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工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回水结构、一种冷却系统、一种发动机和一种工程设备。


背景技术:

2.液力缓速器作为一种辅助制动手段,在重型商用工程设备上的应用逐渐增多。配有液力缓速器的工程设备在下长坡的过程中,通过使用液力缓速器,可以大幅减少行车制动的使用,保证行车制动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确保行车安全。相关技术中,液力缓速器的冷却水路一般会与发动机的冷却水路串联,将液力缓速器的热交换器串联在发动机的出水口,因此装配有液力缓速器的工程设备与未装配液力缓速器的工程设备需要开发两套冷却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或改善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水结构。
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回水结构的冷却系统。
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回水结构或冷却系统的发动机。
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回水结构或冷却系统或发动机的工程设备。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回水结构,包括:回水管,包括:主体管,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主体管设有连通的第一腔体和开口,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均与第一腔体连通;至少一个分支管,分支管与主体管连接,分支管设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连通;挡水管,具有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第三端口通过开口伸入第一腔体,第三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四端口用于与第一端口连接,流体依次经过第一腔体、第一端口、第四端口、第三端口以及第二端口;或密封盖,设于开口,密封盖用于封堵开口,流体依次经过第一腔体以及第二端口。
8.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水结构的实施例,当工程设备需要液缓冷却系统时,挡水管的第三端口通过开口伸入第一腔体,并且与回水管的第二端口连通,此时缸盖中冷却液通过回水管流经液力缓速器的散热器后,依次经过第四端口、第三端口以及回水管的第二端口,最后通过节温器流回水泵;当工程设备不需要液缓冷却系统时,取消挡水管增加密封盖,对开口进行封堵,缸盖中冷却液可通过回水管直接流回节温器、水泵中。通过设置挡水管或密封盖,可使液缓冷却系统以及非液缓冷却系统共用一个回水管,不需要开发两套模具,有利于节省开发费用,减少零件数量。
9.具体而言,回水结构包括回水管和挡水管。其中,回水管包括主体管和分支管。具体地,分支管与主体管连接。主体管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主体管具体可以是直管或者
弯管,主体管具有至少两个端口,其中一个为第一端口,另外一个为第二端口。主体管设有第一腔体和开口,开口与第一腔体连通。第一端口与第一腔体连通,且第二端口与第一腔体连通。进一步地,分支管设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连通,流体能够通过第二腔体进入到第一腔体内。值得说明的是,分支管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即分支管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多个,根据发动机大小以及气缸数对分支管进行灵活设置。
10.进一步地,挡水管具有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挡水管具体可以是直管或者弯管,挡水管具有至少两个端口,其中一个为第三端口,另外一个为第四端口。挡水管的第三端口通过开口伸入到回水管的第一腔体,并且挡水管的第三端口与回水管的第二端口连接。换言之,挡水管嵌入到回水管且与第二端口连接。挡水管的第四端口与回水管的第一端口连接。当工程设备需要液缓冷却系统时,挡水管的第三端口通过开口伸入第一腔体,并且与回水管的第二端口连通,此时缸盖中冷却液通过回水管流经液力缓速器的散热器后,依次经过第四端口、第三端口以及回水管的第二端口,最后通过节温器流回水泵。
11.或者,回水结构包括回水管和密封盖。其中,回水管包括主体管和分支管。具体地,分支管与主体管连接。主体管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主体管具体可以是直管或者弯管,主体管具有至少两个端口,其中一个为第一端口,另外一个为第二端口。主体管设有第一腔体和开口,开口与第一腔体连通。第一端口与第一腔体连通,且第二端口与第一腔体连通。进一步地,分支管设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连通,流体能够通过第二腔体进入到第一腔体内。值得说明的是,分支管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即分支管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多个,根据发动机大小以及气缸数对分支管进行灵活设置。
12.进一步地,密封盖设于开口。密封盖用于封堵开口。流体依次经过第一腔体和第二端口。当工程设备不需要液缓冷却系统时,取消挡水管增加密封盖,对开口进行封堵,缸盖中冷却液可通过回水管直接流回节温器、水泵中。
13.液力缓速器作为一种辅助制动手段,在重型商用工程设备上的应用逐渐增多。配有液力缓速器的工程设备在下长坡的过程中,通过使用液力缓速器,可以大幅减少行车制动的使用,保证行车制动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确保行车安全。相关技术中,液力缓速器的冷却水路一般会与发动机的冷却水路串联,将液力缓速器的热交换器串联在发动机的出水口,因此装配有液力缓速器的工程设备与未装配液力缓速器的工程设备需要开发两套冷却系统。
14.本实用新型限定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挡水管或密封盖,可使液缓冷却系统以及非液缓冷却系统共用一个回水管,不需要开发两套模具,有利于节省开发费用,减少零件数量。
15.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管路结构,包括:第一管路,第一管路的一端与第一端口连接;第二管路,第二管路的一端与第一管路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管路的另一端与挡水管连接。
17.在该技术方案中,回水结构还包括管路结构。管路结构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具体地,第一管路的一端与回水管的第一端口连接。第一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二管路的一端连接。第二管路的另一端与挡水管的第四端口连接。当工程设备需要液缓冷却系统时,挡水管的第三端口通过开口伸入第一腔体,并且与回水管的第二端口连通,此时缸盖中冷却液
通过回水管的第一端口流经液力缓速器的散热器后,依次经过第一管路、第二管路、挡水管以及回水管的第二端口,最后通过节温器流回水泵。
18.值得说明的是,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可以是直管,也可以是弯管,当然还可以是其它任意形状的管路。优选地,第一管路为钢管,第二管路为胶管。
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管路结构还包括:转接座,转接座的一端与第二管路连接,转接座的另一端与第四端口连接。
20.在该技术方案中,管路结构还包括转接座。具体地,转接座的一端与第二管路远离第一管路的一端连接,转接座的另一端与挡水管的第四端口连接。可以理解为,转接座起到连接第二管路与挡水管的作用。缸盖中冷却液通过回水管的第一端口流经液力缓速器的散热器后,依次经过第一管路、第二管路、转接座、挡水管以及回水管的第二端口,最后通过节温器流回水泵。优选地,转接座为弯头,通过设置转接座,能够改变管路的布置方向,有利于合理利用空间,避免与其它部件发生干涉。
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主体管设有法兰部,法兰部环绕开口设置,主体管通过法兰部与密封盖连接。
22.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主体管上设置法兰部,且法兰部环绕开口设置,从而主体管能够与密封盖法兰连接,有利于提高主体管与密封盖的连接强度,降低流体由连接处漏出的可能性。
2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转接座靠近挡水管的一端形成有连接部,至少部分挡水管穿设于连接部。
24.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转接座靠近挡水管的一端设置连接部,且至少部分挡水管穿设于连接部,即挡水管中至少存在一部分穿设于连接部,有利于提高转接座与挡水管的连接强度与密封性能,降低工作过程中转接座与挡水管脱离的可能性。
2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连接部设有放置槽,回水结构还包括:密封件,设于放置槽,密封件与挡水管接触,密封件与回水管接触。
26.在该技术方案中,回水结构还包括密封件。具体地,连接部设有放置槽,密封件设于放置槽内。密封件与挡水管接触,且密封件与回水管接触。值得说明的是,密封件可以是胶圈,用于填补放置槽,以对转接座、挡水管以及回水管进行密封,有效避免冷却液由连接处流出,确保冷却系统正常工作。
2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密封盖靠近开口的一侧设有密封圈,密封圈伸入开口,密封圈的周向侧壁与开口的内壁贴合。
28.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密封盖靠近开口的一侧设置密封圈,密封圈能够伸入到开口内。通过设置密封圈,能够对开口进行封堵,密封圈的周向侧壁与开口的内壁贴合,有利于提高密封盖与回水管的密封性能。
2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管路为钢管;和/或第二管路为胶管。
30.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管路设置为钢管,能够确保第一管路自身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第二管路为胶管。通过将第二管路设置为胶管,方便对第一管路以及转接座进行连接。此外,胶管还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31.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包括:水泵;节温器,与水泵连接;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回水结构,回水结构的第二端口与节温器连接。
3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系统的实施例,冷却系统包括水泵、节温器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回水结构。节温器与水泵连接,回水结构的第二端口与节温器连接。当工程设备需要液缓冷却系统时,挡水管的第三端口通过开口伸入第一腔体,并且与回水管的第二端口连通,此时缸盖中冷却液通过回水管流经液力缓速器的散热器后,依次经过管路结构、挡水管以及回水管的第二端口,最后通过节温器流回水泵;当工程设备不需要液缓冷却系统时,取消挡水管增加密封盖,对开口进行封堵,缸盖中冷却液可通过回水管直接流回节温器、水泵中。
33.其中,由于冷却系统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回水结构,故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34.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回水结构,或上述实施例中的冷却系统。
3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的实施例,发动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回水结构;或者,发动机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冷却系统。在回水结构包括挡水管的情况下,缸盖中冷却液通过回水管流经液力缓速器的散热器后,依次经过管路结构、挡水管以及回水管的第二端口,最后通过节温器流回水泵;在回水结构包括密封盖的情况下,密封盖对开口进行封堵,缸盖中冷却液可通过回水管直接流回节温器、水泵中。
36.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工程设备,包括:架体;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回水结构,设于架体;或上述实施例中的冷却系统,设于架体。
3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工程设备的实施例,工程设备包括架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回水结构,回水结构设于架体。或者,工程设备包括架体和上述实施例中的冷却系统,冷却系统设于架体。又或者是,工程设备包括架体和上述实施例中的发动机,发动机设于架体。值得说明的是,工程设备可以是重卡或泵车等。
38.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9.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回水结构的第一示意图;
40.图2示出了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1.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回水结构的第二示意图;
42.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
43.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工程设备的第一示意图;
44.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工程设备的第二示意图;
45.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工程设备的第三示意图;
46.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发动机的第一示意图;
47.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发动机的第二示意图。
48.其中,图1至图9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49.100:回水结构;110:回水管;111:主体管;1111:第一端口;1112:第二端口;1113:第一腔体;1114:开口;112:分支管;1121:第二腔体;113:法兰部;120:挡水管;121:第三端口;122:第四端口;131:密封盖;132:密封圈;140:管路结构;141:第一管路;142:第二管路;
143:转接座;144:连接部;145:放置槽;150:密封件;200:冷却系统;210:水泵;220:节温器;300:发动机;400:工程设备;410:架体。
具体实施方式
50.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2.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回水结构100、冷却系统200、发动机300和工程设备400。
53.实施例一
5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回水结构100,包括回水管110和挡水管120。其中,回水管110包括主体管111和分支管112。主体管111具有第一端口1111和第二端口1112。主体管111具体可以是直管或者弯管,主体管111具有至少两个端口,其中一个为第一端口1111,另外一个为第二端口1112。主体管111设有第一腔体1113和开口1114,开口1114与第一腔体1113连通。第一端口1111与第一腔体1113连通,且第二端口1112与第一腔体1113连通。进一步地,分支管112设有第二腔体1121,第二腔体1121与第一腔体1113连通,流体能够通过第二腔体1121进入到第一腔体1113内。值得说明的是,分支管112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即分支管112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多个,根据发动机大小以及气缸数对分支管112进行灵活设置。
55.进一步地,挡水管120具有第三端口121和第四端口122。挡水管120具体可以是直管或者弯管,挡水管120具有至少两个端口,其中一个为第三端口121,另外一个为第四端口122。挡水管120的第三端口121通过开口1114伸入到回水管110的第一腔体1113,并且挡水管120的第三端口121与回水管110的第二端口1112连接。换言之,挡水管120嵌入到回水管110且与第二端口1112连接。挡水管120的第四端口122与回水管110的第一端口1111连接。当工程设备400需要液缓冷却系统200时,挡水管120的第三端口121通过开口1114伸入第一腔体1113,并且与回水管110的第二端口1112连通,此时缸盖中冷却液通过回水管110流经液力缓速器的散热器后,依次经过第四端口122、第三端口121以及回水管110的第二端口1112,最后通过节温器流回水泵210。
56.或者,如图3所示,回水结构100包括回水管110和密封盖131。其中,回水管110包括主体管111和分支管112。主体管111具有第一端口1111和第二端口1112。主体管111具体可以是直管或者弯管,主体管111具有至少两个端口,其中一个为第一端口1111,另外一个为第二端口1112。主体管111设有第一腔体1113和开口1114,开口1114与第一腔体1113连通。第一端口1111与第一腔体1113连通,且第二端口1112与第一腔体1113连通。进一步地,分支管112设有第二腔体1121,第二腔体1121与第一腔体1113连通,流体能够通过第二腔体1121进入到第一腔体1113内。值得说明的是,分支管112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即分支管112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多个,根据发动机大小以及气缸数对分支管112进行灵活设置。
57.进一步地,密封盖131设于开口1114。密封盖131用于封堵开口1114。流体依次经过第一腔体1113和第二端口1112。当工程设备400不需要液缓冷却系统200时,取消挡水管120增加密封盖131,对开口1114进行封堵,缸盖中冷却液可通过回水管110直接流回节温器、水泵210中。
58.液力缓速器作为一种辅助制动手段,在重型商用工程设备400上的应用逐渐增多。配有液力缓速器的工程设备400在下长坡的过程中,通过使用液力缓速器,可以大幅减少行车制动的使用,保证行车制动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确保行车安全。相关技术中,液力缓速器的冷却水路一般会与发动机的冷却水路串联,将液力缓速器的热交换器串联在发动机的出水口,因此装配有液力缓速器的工程设备400与未装配液力缓速器的工程设备400需要开发两套冷却系统200。
59.本实用新型限定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挡水管120或密封盖131,可使液缓冷却系统200以及非液缓冷却系统200共用一个回水管110,不需要开发两套模具,有利于节省开发费用,减少零件数量。
60.实施例二
61.如图1所示,回水结构100还包括管路结构140。管路结构140包括第一管路141和第二管路142。具体地,第一管路141的一端与回水管110的第一端口1111连接。第一管路141的另一端与第二管路142的一端连接。第二管路142的另一端与挡水管120的第四端口122连接。当工程设备400需要液缓冷却系统200时,挡水管120的第三端口121通过开口1114伸入第一腔体1113,并且与回水管110的第二端口1112连通,此时缸盖中冷却液通过回水管110的第一端口1111流经液力缓速器的散热器后,依次经过第一管路141、第二管路142、挡水管120以及回水管110的第二端口1112,最后通过节温器流回水泵210。
62.值得说明的是,第一管路141与第二管路142可以是直管,也可以是弯管,当然还可以是其它任意形状的管路。优选地,第一管路141为钢管,第二管路142为胶管。通过将第一管路141设置为钢管,能够确保第一管路141自身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第二管路142为胶管。通过将第二管路142设置为胶管,方便对第一管路141以及转接座143进行连接。此外,胶管还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63.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管路结构140还包括转接座143。具体地,转接座143的一端与第二管路142远离第一管路141的一端连接,转接座143的另一端与挡水管120的第四端口122连接。可以理解为,转接座143起到连接第二管路142与挡水管120的作用。缸盖中冷却液通过回水管110的第一端口1111流经液力缓速器的散热器后,依次经过第一管路141、第二管路142、转接座143、挡水管120以及回水管110的第二端口1112,最后通过节温器流回水泵210。优选地,转接座143为弯头,通过设置转接座143,能够改变管路的布置方向,有利于合理利用空间,避免与其它部件发生干涉。
64.进一步地,转接座143靠近挡水管120的一端形成有连接部144,至少部分挡水管120穿设于连接部144,即挡水管120中至少存在一部分穿设于连接部144。通过设置连接部144,有利于提高转接座143与挡水管120的连接强度与密封性能,降低工作过程中转接座143与挡水管120脱离的可能性。
65.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回水结构100还包括密封件150。具体地,连接部144设有放置槽145,密封件150设于放置槽145内。密封件150与挡水管120接触,且密封件150与回水管
110接触。值得说明的是,密封件150可以是胶圈,用于填补放置槽145,以对转接座143、挡水管120以及回水管110进行密封,有效避免冷却液由连接处流出,确保冷却系统200正常工作。
66.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主体管111设有法兰部113,法兰部113环绕开口1114设置,主体管111通过法兰部113与转接座143连接。可以理解为,主体管111能够与转接座143通过法兰连接,有利于提高主体管111与转接座143的连接强度,降低流体由连接处漏出的可能性。
67.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主体管111设有法兰部113,法兰部113环绕开口1114设置,主体管111通过法兰部113与密封盖131连接。可以理解为,主体管111能够与密封盖131通过法兰连接,有利于提高主体管111与密封盖131的连接强度,降低流体由连接处漏出的可能性。
68.实施例三
69.如图3所示,密封盖131靠近开口1114的一侧设有密封圈132,密封圈132能够伸入到开口1114内。通过设置密封圈132,能够对开口1114进行封堵,密封圈132的周向侧壁与开口1114的内壁贴合,有利于提高密封盖131与回水管110的密封性能。
70.实施例四
71.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200,包括水泵210、节温器22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回水结构100。节温器220与水泵210连接,回水结构100的第二端口1112与水泵210连接。当工程设备400需要液缓冷却系统200时,挡水管120的第三端口121通过开口1114伸入第一腔体1113,并且与回水管110的第二端口1112连通,此时缸盖中冷却液通过回水管110流经液力缓速器的散热器后,依次经过管路结构140、挡水管120以及回水管110的第二端口1112,最后通过节温器流回水泵210;当工程设备400不需要液缓冷却系统200时,取消挡水管120增加密封盖131,对开口1114进行封堵,缸盖中冷却液可通过回水管110直接流回节温器、水泵210中。
72.实施例五
73.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3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回水结构100;或者,如图9所示,发动机3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冷却系统200。在回水结构100包括挡水管120的情况下,缸盖中冷却液通过回水管110流经液力缓速器的散热器后,依次经过管路结构140、挡水管120以及回水管110的第二端口1112,最后通过节温器流回水泵210;在回水结构100包括密封盖131的情况下,密封盖131对开口1114进行封堵,缸盖中冷却液可通过回水管110直接流回节温器、水泵210中。
74.实施例六
75.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工程设备400,包括架体41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回水结构100,回水结构100设于架体410。或者,如图6所示,工程设备400包括架体410和上述实施例中的冷却系统200,冷却系统200设于架体410。又或者是,如图7所示,工程设备400包括架体410和上述实施例中的发动机300,发动机300设于架体410。值得说明的是,工程设备400可以是重卡或泵车等。
7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回水结构、冷却系统、发动机和工程设备的实施例,当工程设备需要液缓冷却系统时,挡水管的第三端口通过开口伸入第一腔体,并且与回水管的第二端
口连通,此时缸盖中冷却液通过回水管流经液力缓速器的散热器后,依次经过第四端口、第三端口以及回水管的第二端口,最后通过节温器流回水泵;当工程设备不需要液缓冷却系统时,取消挡水管增加密封盖,对开口进行封堵,缸盖中冷却液可通过回水管直接流回节温器、水泵中。通过设置挡水管或密封盖,可使液缓冷却系统以及非液缓冷却系统共用一个回水管,不需要开发两套模具,有利于节省开发费用,减少零件数量。
77.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78.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7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8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