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箱体上的油气分离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468351阅读:2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箱体上的油气分离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箱体上的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摩托车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一般采用迷宫式油气分离器来实现,迷宫式油气分离器作为独立的零部件连接在摩托车发动机的缸盖罩。
[0003]通常情况下,布置在缸盖罩上的油气分离器,由于摩托车发动机缸盖罩需要拆卸或者更换相关发动机火花塞等零件,或者缸盖振动大都极易导致迷宫密封性下降。此外缸盖热负荷高,这大大增加了橡胶件或者塑料件的密封性失效的几率,从而导致整个迷宫失效。所以通常情况下,布置在缸盖罩上的迷宫式油气分离器造价和材料选择要求都比较高,从而造成生产成本增加,且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保养,也造成了使用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箱体上的油气分离器,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摩托车发动机上提供新的油气分离器的布置方式。
[0005]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种摩托车发动机箱体上的油气分尚器,发动机箱体包括竖直设置的箱盖,其特征在于,油气分离器设置在箱盖的内侧,油气分离器包括端盖和呈环形的围板,所述围板与箱盖一体成型,所述围板的一端与箱盖的内壁固定,所述围板和箱盖的内壁之间形成油气分离腔,所述端盖与围板的另一端固定并能将油气分离腔封闭;所述围板内侧固定有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均竖直设置,所述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将油气分离腔分隔形成依次排列的第一分离腔、第二分离腔和第三分离腔,所述第二分离腔位于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之间,所述第二分离腔分别与第一分离腔和第三分离腔连通,所述端盖上开有进汽孔,在端盖固定与围板的另一端固定时端盖的进汽孔与第一分离腔连通,所述围板位于下部处开有两个回油口,两个所述回油口分别与第一分离腔和第三分离腔连通,所述围板上位于上部处开有出气孔,所述出气孔与第三分离腔连通。
[0007]发动机产生的油气混合气体通过进汽孔进入油气分离腔内,油气混合气体先后通过第一分离腔、第二分离腔和第三分离腔,油气混合气体在多次折返后油滴会附着在围板的内侧壁以及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上,最终分离出的油滴会流下来通过回油口流回发动机箱体内,而没有油滴的气体则从出气孔流出,因此具有较好的油气分离效果;由于油气分离器直接设置在箱盖内,且围板是直接与箱盖一体成型,制造成本较低,且结构紧凑,同时无需考虑密封的问题,使得整体结构简单。
[0008]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箱体上的油气分离器中,所述第一分离腔位于第一分隔板和围板之间,所述第一分隔板的下端与位于下部的围板固定,第一分隔板的上端与位于上部的围板之间形成第一通气口,所述第一通气口连通第一分离腔和第二分离腔;所述第二分离腔位于第二分隔板和围板之间,所述第二分隔板的上端与位于上部的围板固定,所述第二分隔板的上端与位于下部的围板之间形成第二通气口,所述第二通气口连通第三分离腔和第二分离腔。
[0009]油气混合气体在进入第一分离腔内后通过第一通气口进入第二分离腔,第二分离腔的油气混合气体通过第二通气口进入第三分离腔,由于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为上下错开的,使得油气混合气体在进入第三分离腔之前必然撞击到第二分隔板,从而保证油气分离的效果。
[0010]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箱体上的油气分离器中,所述第一分隔板位于第一分离腔的一侧固定有第一导流筋,所述第一导流筋斜向下设置,在端盖与围板的另一端固定时所述端盖的进汽孔与位于第一导流筋下方的第一分离腔连通。第一导流筋能避免从进汽孔直接流向第一通气口,而必需先绕过第一导流筋才能通过第一通气口,使得油气混合气体在该过程中损失能量从而将油液分离出来。
[0011]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箱体上的油气分离器中,所述围板内侧固定有第一导油板,所述第一导油板位于第一分离腔内,所述第一导油板倾斜向下设置,所述第一导油板的下端与位于下部的围板固定且位于上述第一导流筋的正下方,与第一分离腔连通的回油口位于第一导油板的下端的一侧。油气混合气体在第一分离腔内会分离出一部分油液,油液通过第一导油板引导向回油口流出;同时第一导油板的位置使得油气混合气体在绕过第一导流筋的过程中会先撞击到第一导油板,此过程也会使得油气混合气体损失能量而分离出油液,提高油气分离的效果。
[0012]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箱体上的油气分离器中,所述箱盖的内壁上固定有截面呈条形的第二导流筋,所述第二导流筋位于第二分离腔内,第二导流筋的一侧面与第一通气口相对,第二导流筋的另一侧面与第二通气口相对。第二导流筋能阻挡从第一通气口直接流向第二通气口的油气混合气体,使得油气混合气体必需要绕过第二导流筋才能流向第二通气口,而绕过第二导流筋的油气混合气体必然会撞击到第二分隔板损失能量,提高油气分离的效果。
[0013]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箱体上的油气分离器中,所述箱盖的内壁上固定有第二导油板,所述第二导油板倾斜向下设置,所述第二导油板的上端与第一分隔板固定,所述第二导油板的下端与位于下部的围板固定,且第二导油板的下端位于第三分离腔内,与第三分离腔连通的回油口位于第二导油板的下端的一侧。油气混合气体在第二分离腔内会分离出一部分油液,油液通过第二导油板引导向回油口流出;同时第二导油板的位置使得油气混合气体在绕过第二导流筋的过程中会撞击到第二导油板,此过程也会使得油气混合气体损失能量而分离出油液,提高油气分离的效果。
[0014]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箱体上的油气分离器中,所述第二分隔板的下端具有延伸向第三分离腔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上述第二导油板平行。经过第一分离腔和第二分离腔后的油气混合气体较大的油滴均被分离出来了,只剩下的较小的油滴,延伸部和第二导油板形成通道引导油气混合气体,避免油气混合气体扩散进入第三分离腔,而是呈束状的进入第三分离腔,因而能使得油气混合气体以较高的速度撞击到围板上从而将较小的油滴分离出来,提高油气分离的效果。
[0015]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箱体上的油气分离器中,所述箱盖的内壁上固定有第三导流筋,所述第三导流筋具有凹口,所述第三导流筋位于第二通气口的上方,所述凹口斜向下设置且朝向第二通气口。第三导流筋能阻挡从第二通气口直接流向出气孔的油气混合气体,使得油气混合气体必需要绕过第三导流筋才能流向出气孔,而绕过第三导流筋的油气混合气体必然会撞击到第三导流筋损失能量,提高油气分离的效果,使得从出气孔流出的气体油滴含量较低。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摩托车发动机箱体上的油气分离器可以有效地分离尺寸为8 μ m以上的油滴,具有较好的油气分离效果,同时由于油气分离器直接设置在箱盖内,且围板是直接与箱盖一体成型,制造成本较低,且结构紧凑,同时无需考虑密封的问题,使得整体结构简单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摩托车发动机箱体上的油气分离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摩托车发动机箱体上的油气分离器未设置端盖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油气分离器在立体视角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箱盖;11、斜面;2、端盖;21、进汽孔;3、围板;31、回油口 ;32、出气孔;4、油气分离腔;41、第一分离腔;42、第二分离腔;43、第三分离腔;5、第一分隔板;51、第一导流筋;52、第一通气口 ;53、第一导油板;6、第二分隔板;61、延伸部;62、第二通气口 ;7、第二导流筋;8、第二导油板;9、第三导流筋;91、凹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3]如图1和图2所示,摩托车发动机箱体包括竖直设置的箱盖1,本摩托车发动机箱体上的油气分离器设置在箱盖I的内侧,油气分离器包括端盖2和呈环形的围板3,围板3与箱盖I 一体成型,围板3的一端与箱盖I的内壁固定,围板3和箱盖I的内壁之间形成油气分离腔4,端盖2与围板3的另一端固定并能将油气分离腔4封闭。
[0024]如图3和图4所不,围板3内侧固定有第一分隔板5和第二分隔板6,第一分隔板5和第二分隔板6均竖直设置,第一分隔板5和第二分隔板6将油气分离腔4分隔形成依次排列的第一分离腔41、第二分离腔42和第三分离腔43,第一分离腔41位于第一分隔板5和围板3之间,第二分离腔42位于第二分隔板6和围板3之间,第二分离腔42位于第一分隔板5和第二分隔板6之间,第二分尚腔42分别与第一分尚腔41和第三分尚腔43连通。具体来说,第一分隔板5的下端与位于下部的围板3固定,第一分隔板5的上端与位于上部的围板3之间形成第一通气口 52,第一通气口 52连通第一分离腔41和第二分离腔42 ;第二分隔板6的上端与位于上部的围板3固定,第二分隔板6的上端与位于下部的围板3之间形成第二通气口 62,第二通气口 62连通第三分离腔43和第二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