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双膨胀水箱冷却系统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594246阅读:来源:国知局
口连接;所述高温散热器的出水口与所述电子节温器的主阀门连接;所述电子节温器的主阀门与所述第一水栗的第二入水口连接。
[0097]所述延迟循环冷却系统包括有第八流路、第九流路及第十流路;
[0098]所述第八流路为冷却液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水栗的第二入水口后进入所述电子节温器主阀门后,进入所述高温散热器的出水口,从所述高温散热器的入水口出来后通过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的第一出水口进入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冷却液从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的第二出水口进入所述辅助水栗;通过所述辅助水栗后依次进入所述电子增压器及所述暖风后通过所述第一水栗的第三入口回到所述第一水栗;
[0099]所述第九流路为所述冷却液从所述第一水栗出水口进入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入水口,从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水口通过发动机冷却水套的第一出水口进入发动机冷却水套,从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第二出水口出来的冷却液再依次通过所述辅助水栗、所述电子增压器及所述暖风后通过所述第一水栗的第三入水口返回所述第一水栗;
[0100]所述第十流路冷却液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水栗、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的第二出水口、所述辅助水栗、所述电子增压器及所述暖风后通过所述第一水栗的第三入水口返回第一水栗。
[0101]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在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发动机双膨胀水箱冷却系统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高温循环冷却系统、低温循环冷却系统及延迟循环冷却系统; 所述高温循环冷却系统包括有第一膨胀水箱、高温散热器、发动机冷却水套、第一水栗、电子节温器、机油冷却器、辅助水栗、电子增压器及暖风; 所述第一膨胀水箱与所述第一水栗的第一入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栗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及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入水口连接;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出水口分别连接所述高温散热器的入水口及所述电子节温器的副阀门;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的第一出水口连接所述高温散热器的入水口及所述电子节温器的副阀门;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的第二出水口通过所述辅助水栗连接所述电子增压器的入水口 ;所述电子增压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暖风的入水口连接;所述暖风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水栗的第三入水口连接;所述高温散热器的出水口与所述电子节温器的主阀门连接;所述电子节温器的主阀门及所述电子节温器的副阀门均与所述第一水栗的第二入水口连接; 所述低温循环冷却系统,包括有第二膨胀水箱、低温散热器、第二水栗、涡轮增压器、中冷器及BSG ; 所述第二膨胀水箱与所述第二水栗的入水口连接;所述第二水栗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中冷器的入水口及所述BSG的入水口连接;所述中冷器的出水口与所述低温散热器的入水口连接;所述BSG的出水口与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入水口连接;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出水口与所述低温散热器的入水口连接;所述低温散热器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水栗的入水口连接;所述延迟循环冷却系统包括有所述第一膨胀水箱、所述高温散热器、所述辅助水栗、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所述第一水栗、所述电子节温器、所述机油冷却器、所述电子增压器及所述暖风; 所述第一膨胀水箱与所述第一水栗的第一入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栗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及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入水口连接;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出水口及所述高温散热器的入水口均与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的第一出水口连接;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的第二出水口连接所述辅助水栗的入水口 ;所述辅助水栗的出水口与所述电子增压器的入水口连接;所述电子增压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暖风的入水口连接;所述暖风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水栗的第三入水口连接;所述高温散热器的出水口与所述电子节温器的主阀门连接;所述电子节温器的主阀门与所述第一水栗的第二入水口连接; 在所述第一膨胀水箱与所述高温散热器之间连接有第一排气管路;在所述第一膨胀水箱与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之间设置有第二排气管路;在所述第二膨胀水箱与所述低温散热器之间连接有第二排气管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双膨胀水箱冷却系统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循环冷却系统包括有大循环冷却流路和小循环冷却流路; 所述大循环冷却流路包括有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 所述第一流路为冷却液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水栗、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所述高温散热器、所述电子节温器主阀门后通过所述第一水栗的第二入水口返回到所述第一水栗; 所述第二流路为冷却液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水栗、所述机油冷却器、所述高温散热器、所述电子节温器主阀门后通过所述第一水栗的第二入水口返回到所述第一水栗; 所述小循环冷却流路包括有第四流路和第五流路; 所述第四流路为冷却液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水栗、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的第一出水口、所述电子节温器的副阀门后通过所述第一水栗的第二入水口返回所述第一水栗; 所述第五流路为冷却液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水栗、所述机油冷却器及所述电子节温器的副阀门后通过所述第一水栗的第二入水口返回所述第一水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双膨胀水箱冷却系统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循环冷却系统还包括有第三流路;所述第三流路为冷却液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水栗、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的第二出水口、所述辅助水栗、所述电子增压器、所述暖风后通过所述第一水栗的第三入水口返回所述第一水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双膨胀水箱冷却系统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循环冷却系统包括有第六流路和第七流路; 所述第六流路为冷却液依次通过所述第二水栗、所述中冷器及所述低温散热器后返回所述第二水栗; 所述第七流路为冷却液依次通过所述第二水栗、所述BSG、所述涡轮增压器及所述低温散热器后返回所述第二水栗。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双膨胀水箱冷却系统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包括有缸体水套和缸盖水套。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双膨胀水箱冷却系统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栗为开关式机械水栗;所述第二水栗为电子水栗;所述辅助水栗为电控辅助水栗。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双膨胀水箱冷却系统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排气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一节流阀;在所述第二排气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阀;在所述第三排气管路上设置有第三节流阀。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双膨胀水箱冷却系统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阀与所述第一节流阀串联布置;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一膨胀水箱与所述第一节流阀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双膨胀水箱冷却系统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迟循环冷却系统包括有第八流路、第九流路及第十流路; 所述第八流路为冷却液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水栗的第二入水口后进入所述电子节温器主阀门后,进入所述高温散热器的出水口,从所述高温散热器的入水口出来后通过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的第一出水口进入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冷却液从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的第二出水口进入所述辅助水栗;通过所述辅助水栗后依次进入所述电子增压器及所述暖风后通过所述第一水栗的第三入口回到所述第一水栗; 所述第九流路为所述冷却液从所述第一水栗出水口进入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入水口,从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水口通过发动机冷却水套的第一出水口进入发动机冷却水套,从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第二出水口出来的冷却液再依次通过所述辅助水栗、所述电子增压器及所述暖风后通过所述第一水栗的第三入水口返回所述第一水栗; 所述第十流路冷却液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水栗、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套的第二出水口、所述辅助水栗、所述电子增压器及所述暖风后通过所述第一水栗的第三入水口返回第一水栗Ο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双膨胀水箱冷却系统改进结构,包括有高温循环冷却系统、低温循环冷却系统及延迟循环冷却系统;所述高温循环冷却系统包括有第一膨胀水箱、高温散热器、发动机冷却水套、第一水泵、电子节温器、机油冷器、电子增压器及暖风;所述低温循环冷却系统,包括有第二膨胀水箱、低温散热器、第二水泵、涡轮增压器、中冷器及BSG。本申请通过设置两套循环冷却系统,并且分别设置了高温散热器及低温散热器,有效的保证了不同待冷却部件对冷却温度的要求,并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不增加冷却系统的体积。
【IPC分类】F01P3/20, F02B29/04, F01P11/00, F01P5/10, F01P7/16
【公开号】CN105351068
【申请号】CN201510679687
【发明人】苏晓芳, 张建操, 张应兵, 刘俊, 刘彤, 刘芯娟, 朱浩杰, 房程程, 陈帆, 倪成鑫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16日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