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接点分别对应连接固定,本回收系统电控箱内的电源导线与汽车钥匙电锁开关的分支接点及发电机输出接点连接固定。
[0010]工作时,用钥匙打开电锁开关使汽车发动机运转,电锁开关的分支接点向本系统电控箱输入工作电源,电控箱内的各输出和输入接点通过导线与各电器部件相联通及待命工作,汽车发动机排气温控净化处理器出气口或汽车发动机排气支管(17)从排气出口
(18)向由汽车发动机驱动旋转或用电机驱动旋转的叶轮风冷式散热器(19)内排放高温废气,高温废气在通过风冷式散热器(19)内的散热片管时,大部分热量被风冷式散热器(19)散除,散除大部分热量的废气进入三通管道(16),由右气压传感器(22)通过气管或导线向本系统电控箱传输初始工作及工作后背气压使左、右联控自动阀动作指令信号,进入三通管道(16)的废气先经开启的气动式或电驱式左联控自动阀(15)的入气口,左联控自动阀
(15)因与右联控自动阀(20)是通过摇臂连杆机械异步联控或电源信号异步联控的,当左联控自动阀(15)是开启时,此时的右联控自动阀(20)是关闭不通的,所以,散除热量的含炭微粒废气是先从左联控自动阀(15)经左中段管道(14)进入左置炭微粒捕集器(4)的下室,带有含炭微粒的废气在通过左组过滤捕集器(38)进入左置炭微粒捕集器(4)的上室内时,已被左组过滤捕集器(38)内金属纤维毯及金属纤维丝网滤层将废气中炭微粒全部拦截和过滤在左组过滤捕集器(38)的下内表面,进入上室过滤干净的废气经后端出气口从左后段管道(3)排到大气中或从左后段管道(3)进入左置消声器(2)再次消声,最后从左尾气出口(I)排到大气中。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左组过滤捕集器(38)的下内表面会挂满一层炭微粒,达到一定厚度时,左中段管道(14)内的气压会逐渐升高,当达到额定气压时,左中段管道(14) 一侧设置的左气压传感器(13)经气管或信号导线向本系统电控箱发出工作指令,本系统电控箱经接点导线同时开启右联控自动阀(20)和关闭左联控自动阀(15)、关闭振动电机(35)及开启振动电机(9)做定时或全时振动工作。工作的振动器或振动电机
(9)产生振动波能量,经带有下层耐热材质的软波纹板框(12)及下室底板和框支架(40)传递给框底板(39),框底板(39)再联动同体框架板和带有上层耐热材质的软波纹板框(41)及左组过滤捕集器(38)产生连续不断的上下振动,使失去向上吹力而悬挂在左组过滤捕集器(38)下内表面悬挂炭微粒层全部振落而掉在下室的底板上表面,同时也依靠振动电机(9)联动的下室底板将振落的炭微粒经耐热材质的软波纹管(8)送入左炭粒储存箱(6)内。随着右联控自动阀(20)的开启,散除大部分热量的含炭微粒废气,改变方向后再从新开启的右联控自动阀(20)经右中段管道(21)进入右置炭微粒捕集器的下室,带有含炭微粒的废气在通过右组过滤捕集器(24)进入右置微粒捕集器的上室内时,已被右组过滤捕集器(24)内金属纤维毯及金属纤维丝网层将废气中的炭微粒全部拦截和过滤在右组过滤捕集器(24)的下内表面,进入上室过滤干净的废气经后端出气口从右后段管道(27)排到大气中或从右后段管道(27)进入右置消声器(28)再次消声,最后从右尾气出口(29)排到大气中。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右组过滤捕集器(24)的下内表面会挂满一层炭微粒,达到一定厚度时,右中段管道(21)内的气压会逐渐升高,当达到额定气压时,右中段管道(21) —侧设置的右气压传感器(22)经气管或信号导线向本系统电控箱发出工作指令,本系统电控箱经气管或接点导线同时开启左联控自动阀(15)和关闭右联控自动阀(20)、关闭左振动电机(9),并同时开启振动电机(35)做定时或全时振动工作。工作的振动器或振动电机
(35)产生振动波能量经带有下层耐热材质的软波纹板框及下室底板和框支架(30)传递给框底板(36),框底板(36)再联动同体框架板(25)、带有上层耐热材质的软波纹板框(23)、右组过滤捕集器(24)产生断续或连续不断的上下振动,使失去向上吹力而悬挂在右组过滤捕集器(24)下内表面炭微粒层全部振落而掉在下室的底板上表面,同时也依靠振动电机(35)联动下室底板将振落的炭微粒经耐热材质的软波纹管(34)送入右炭粒储存箱(33)内。随着左联控自动阀(15)的开启,散除大部分热量的含炭微粒废气又改变方向,再从左中段管道(14)进入左置炭微粒捕集器(4)的下室又开始下一个工作循环。当汽车到加油站加油时,关闭钥匙电锁开关,本系统电控箱的工作电源切断,整个系统断电停止工作,同时由加油站人员用手动作锁紧手扣(7)从密封对接缝取下左炭粒储存箱(6)和动作锁紧手扣(32)从密封对接缝取下右炭粒储存箱(33) —起倒入专项炭粒储存罐,供化工厂家采购,再同时动作锁紧手扣(7)让左炭粒储存箱(6)复位和动作锁紧手扣(32)让右炭粒储存箱
(33)复位,再进行下一期储存工作。上述实施例已形成汽车尾气烟尘炭粒回收系统全部工作过程,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任务。
【主权项】
1.汽车尾气烟尘炭粒回收系统,包括带有左尾气出口(I)的左置消声器(2),左置消声器(2)的一侧设有支架与汽车底盘对应部位连接固定,其特征在于:由左置消声器(2)前端入口经左后段管道(3)及对接管件与左置炭微粒捕集器(4)上室后端出气口连接固定,左置炭微粒捕集器(4)内设有上室和下室,四周壳体上口与整体顶盖或分体的盖板(37)四周用螺栓经垫密封连接固定,四周壳体中部内设有板框经上层硅胶板框或上层耐热材质的软波纹板框(41)与带有框架板的框底板(39)四周进行互相连接固定,上室内设有用金属纤维毯及金属纤维丝网构成的上凸形或锯齿形左组过滤捕集器(38),左组过滤捕集器(38)四周与四周带有框底板(39)的框架板内壁或外壁平面密封连接固定,框底板(39)四周底平面经四周的框支架(40)与下室底板四周上平面分别连接固定,下室底板四周平面经下层硅胶板框或下层耐热材质的软波纹板框(12)与左置炭微粒捕集器(4)壳体四周下口平面互相连接固定,下室底板中部下平面用螺栓与带有导线的振动器或振动电机(9)座安装面进行连接固定,下室底板外四周平面经底架(5)与底架板(10)四周上平面连接固定,下室底板四周底平面经弹簧(11)与底架板(10)上平面对应部位分别连接固定,底架板(10)一侧下平面与带有锁紧手扣(7)的左炭粒储存箱(6)上段顶口平面密封固定,左炭粒储存箱(6)顶部设有炭微粒入口经硅胶波纹管或耐热材质的软波纹管(8)与下室底板一侧开口四周平面连接固定,下室前端设有入口经带有左气压传感器(13)的左中段管道(14)及对接管件与气动式或电驱式左联控自动阀(15)出气口连接固定,左联控自动阀(15)入气口经左前段管道及对接管件与三通管道(16)的左出气口连接固定,带有右尾气出口(29)的右置消声器(28) —侧设有支架与汽车底盘对应部位连接固定,右置消声器(28)前端入口经右后段管道(27)及对接管件与右置炭微粒捕集器上室后端出气口连接固定,右置炭微粒捕集器内设有上室和下室,四周壳体上口与整体顶盖或分体的盖板(26)四周用螺栓经垫密封连接固定,四周壳体中部内设有板框经上层硅胶板框或上层耐热材质的软波纹板框(23)与带有框架板(25)的框底板(36)四周平面进行互相连接固定,上室内设有用金属纤维毯及金属纤维丝网构成的上凸形或锯齿形右组过滤捕集器(24),右组过滤捕集器(24)四周与四周带有框底板(36)的框架板(25)内壁或外壁平面密封连接固定,框底板(36)四周底平面经四周框支架(30)与下室底板四周上平面分别连接固定,下室底板四周平面经下层硅胶板框或下层耐热材质的软波纹板框与右置炭微粒捕集器壳体四周下口平面互相连接固定,下室底板中部下平面用螺栓与带有导线的振动器或振动电机(35)座安装面进行连接固定,下室底外四周平面经底架与底架板四周上平面连接固定,下室底板四周底平面经弹簧(31)与底架板上平面对应部位分别连接固定,底架板一侧下平面与带有锁紧手扣(32)的右炭粒储存箱(33)上段顶口平面密封固定,右炭粒储存箱(33)顶部设有炭微粒入口经硅胶波纹管或耐热材质的软波纹管(34)与下室底板一侧开口四周平面连接固定,下室前端设有入口经带有右气压传感器(22)的右中段管道(21)及对接管件与气动式或电驱式右联控自动阀(20)出气口连接固定,右联控自动阀(20)入气口经右前段管道及对接管件与三通管道(16)的右出气口连接固定,三通管道(16)入气口经对接管件与风冷式散热器(19)的出气口连接固定,风冷式散热器(19)的入气口经对接管件与汽车发动机排气温控净化处理器出气口或汽车发动机排气支管(17)的排气出口(18)连接固定,左振动电机(9)电源导线、左气压传感器(13)信号导线、左联控自动阀(15)电源导线、风冷式散热器(19)电源导线、右联控自动阀(20)电源导线、右气压传感器(22)信号导线和右振动电机(35)电源导线都与本回收系统电控箱内的导线接点分别对应连接固定,本回收系统电控箱内的电源导线与汽车钥匙电锁开关的分支接点及发电机输出接点连接固定。
【专利摘要】汽车尾气烟尘炭粒回收系统,属于汽车尾气净化技术领域。由汽车发动机排气支管经带有风冷式散热器的三通管道分别与左联控自动阀和右联控自动阀的入口连接固定,左联控自动阀出气口经管道和左置炭微粒捕集器的入口连接固定,左置炭微粒捕集器的出气口经左后段管道与左室消声器入口连接固定。右联控自动阀出气口经管道和右置炭微粒捕集器的入口连接固定,右置炭微粒捕集器的出气口经右后段管道与右室消声器入口连接固定。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各种柴油客车、柴油货车、柴油机组及各种汽油客车、汽油货车、轿车、小型汽车等尾气中对烟尘炭粒的资源回收。
【IPC分类】F01N3-021, F01N3-033
【公开号】CN204492926
【申请号】CN201520136502
【发明人】杨金玉
【申请人】杨金玉
【公开日】2015年7月22日
【申请日】2015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