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油底壳。
【背景技术】
[0002]油底壳位于发动机的下部,可拆装,并将由轴箱密封做为贮油槽的外壳。其作用是封闭曲轴箱作为贮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柴油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曲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
[0003]发动机的薄壳类零部件是整机辐射噪声的主要来源,而油底壳是最为典型的结构,具有较大的辐射表面,油底壳辐射噪声约占整机噪声的15%-25%,目前,较为有效的降低噪音的油底壳有三种类型,其具体如下:
[0004]第一类为多层金属板与阻尼材料交替结合的夹层结构;第二类为塑料或复合材料油底壳;第三类为常规金属油底壳内部增加肋板。
[0005]但是,上述各类降噪油底壳均存在或降噪效果差,或者结构复杂,成本和工艺复杂性增加的问题,其具体为:
[0006]第一类油底壳由于夹层式结构,散热性能差,机油温度高,影响润滑性能;同时,高温下,阻尼材料性能下降,降噪效果差;另外,这种结构复杂,工艺性差,成本高;
[0007]第二类油底壳由于塑料密度小,隔声效果差,可靠性差,特别是在高温高寒地区;而复合材料制造成本高;
[0008]第三类油底壳有焊接件和铸造件两种,焊接件一般在油底壳内部增加支撑,简单的焊接工艺,容易焊穿油底壳,而复杂焊接工艺,成本和工艺复杂性都增加;铸造件一般在油底壳拐角处布置肋板,铸造模具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油底壳,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油底壳辐射噪声是整机噪声的主要来源,而各类降噪油底壳均存在或降噪效果差,或者结构复杂,成本和工艺复杂性增加的问题的问题。
[0010]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动机油底壳,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油底壳上段、油底壳中段和油底壳下段,所述油底壳中段和油底壳下段扣合形成储油腔,所述油底壳下段位于所述储油腔内的底面上设有放油孔,所述放油孔内安装有放油螺栓,所述油底壳上段的底面以及所述油底壳下段位于所述储油腔内的底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加强筋。
[0011]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油底壳中段位于所述油底壳上段两侧的储油腔内表面上设有第二加强筋。
[0012]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油底壳上段的侧壁上设有第三加强筋。
[0013]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第三加强筋为波纹状加强筋。
[0014]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第二加强筋为条纹状加强筋。
[0015]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第一加强筋为从中心向四周辐射状的加强筋。
[0016]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第一加强筋从中心向四周拐角辐射延伸,或,所述第一加强筋从中心分别向四周侧边和拐角辐射延伸。
[0017]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放油孔设置在所述油底壳下段位于所述储油腔内的底面的四周位置。
[0018]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油底壳上段与所述发动机后侧方向的侧壁相邻的和相对的侧壁上也设有所述第三加强筋。
[0019]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油底壳中段的横向宽度大于所述油底壳上段的横向宽度。
[0020]由于发动机油底壳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油底壳上段、油底壳中段和油底壳下段,油底壳中段和油底壳下段扣合形成储油腔,油底壳下段位于储油腔内的底面上设有放油孔,放油孔内安装有放油螺栓,油底壳上段的过渡连接部的底面以及油底壳下段位于储油腔内的底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加强筋,其制作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散热效果和隔声降噪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0021]图1和图2分别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1-油底壳上段,2-油底壳中段,3-油底壳下段,4-储油腔,5-筒状部,6-过渡连接部,7-第三加强筋,8-第二加强筋,9-第一加强筋,10-放油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4]图1和图2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图中仅给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0025]发动机油底壳包括油底壳上段1、油底壳中段2和油底壳下段3,油底壳上段1、油底壳中段2和油底壳下段3依次固定连接,油底壳中段2和油底壳下段3扣合形成储油腔4,油底壳中段2的横向宽度大于油底壳上段I的横向宽度,其中:
[0026]油底壳上段I设有与储油腔4连通的筒状部5以及与发动机前侧连接的过渡连接部6,其中,所述筒状部5与所述储油腔4相对应,即该筒状部5为与油底壳中段2上设置的开口相贯通,形成上述储油腔4,而该过渡连接部6则用于过渡连接发动机的相应机构,在此不再赘述;
[0027]油底壳上段I位于发动机后侧方向的侧壁上设有第三加强筋7;
[0028]如图1所示,油底壳中段2位于油底壳上段I的两侧的储油腔4的内平面上设有第二加强筋8;
[0029]油底壳上段I的过渡连接部6的底面以及油底壳下段3位于储油腔4内的底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加强筋9,油底壳下段3位于储油腔4内的底面上设有放油孔(图中未标记),放油孔内安装有放油螺栓10。
[0030]其中,上述油底壳上段1、油底壳中段2和油底壳下段3分别是通过金属板冲压形成,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固定,例如依次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或者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0031]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该第三加强筋7可以采用波纹状加强筋,增强油底壳上段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