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深埋地下洞室大型缓倾软弱结构面剪切变形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48564发布日期:2019-01-18 19:09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控制深埋地下洞室大型缓倾软弱结构面剪切变形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深埋地下洞室大型缓倾软弱结构面剪切变形的结构,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下厂房或其它大型洞室。



背景技术:

大型缓倾软弱断层两侧的围岩条件一般较差,在地应力较高的条件下,缓倾软弱断层展布在地下厂房边墙部位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剪切滑移变形,对边墙的整体稳定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控制深埋地下洞室大型缓倾软弱结构面剪切变形的结构,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边墙展布缓倾软弱断层的大型地下洞室,通过多种技术方案控制洞室开挖过程中边墙部位的剪切变形。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控制深埋地下洞室大型缓倾软弱结构面剪切变形的结构,所述结构包括由上而下分布的分三层开挖,以及在地下洞室的一侧沿断层方向布置的抗剪锚固洞,所述抗剪锚固洞与分三层开挖的第二开挖层之间设有全长粘结锚索,在分三层开挖的第三开挖层的一侧沿缓倾断层向内掏槽开挖,并用混凝土置换封填,在所述置换混凝土两侧布置锚筋桩。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或者组合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抗剪锚固洞的尺寸为3m*3m,距离厂房边墙8~12m。

所述全长粘结锚索为3排,相邻两排的间距为3m,吨位1000KN~1500KN,全长粘结锚索与缓倾角断层之间的夹角超过40°。

所述掏槽开挖的深度为2m。

所述锚筋桩为2排,规格为每排3根,长9m,排距1.2;锚筋桩的桩体不穿过置换混凝土,而是靠近置换混凝土内侧的部位穿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地下厂房边墙部位展布有倾缓软弱断层时,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结构,能够控制边墙的剪切滑移变形,确保边墙的整体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开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

本实用新型包括由上而下分布的三个地下洞室开挖层,以及在地下洞室的一侧沿断层方向布置的抗剪锚固洞1,所述抗剪锚固洞1的尺寸为3m*3m,距离厂房边墙8~12m。

所述抗剪锚固洞1与所述第二开挖层II之间设有全长粘结锚索2,所述全长粘结锚索2为3排,相邻两排的间距为3m,吨位1000KN~1500KN,全长粘结锚索2与缓倾角断层之间的夹角超过40倾。

在第三开挖层III的一侧III-1沿缓倾断层向内掏槽开挖,所述掏槽开挖的深度为2m,掏槽并用混凝土3置换封填,在所述置换混凝土3两侧布置锚筋桩 4,所述锚筋桩4为2排,规格为每排3根,长9m,排距1.2;锚筋桩4的桩体不穿过置换混凝土3,而是从靠近置换混凝土3内侧的部位穿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

(1)当缓倾断层位于厂房边墙中上部位时,在地下厂房开挖之前,在距离厂房边墙8~12m位置追踪缓倾断层开挖“抗剪锚固洞”,锚固洞的尺寸为3m*3m;

(2)按照正常的施工顺序开挖地下厂房的第一层(I-1、I-2、I-3)和第二层(II-1、II-2、II-3),并在II层的右侧边墙完成3排全长粘结对穿锚索的施工,锚索间距3m,吨位1000KN~1500KN,并确保锚索与缓倾角断层之间的夹角超过40确;

(3)采用C25混凝土封堵抗剪锚固洞,待C25混凝土达到28天龄期后,再进行地下厂房III-1层开挖;

(4)厂房III层分成左、右两个半幅开挖。首先进行III-1层开挖,并沿着缓倾断层向内掏槽开挖2m,采用混凝土进行置换封填,完成混凝土置换后,在置换混凝土两侧,布置两排每排3根、长9m的锚筋桩,排距1.2m,承受软弱断层的剪切滑移所产生的剪切应力。锚筋桩的倾角布置原则是,锚筋桩的桩体不穿过置换的混凝土体,而是从靠近置换混凝土内侧附近穿过;

(5)在III-1层开挖后,针对缓倾断层侧的置换和支护工作需要尽快完成,原则上断层揭露后的7天内需要完成置换和支护工作,完成上述工作后,再进行 III-2层开挖,以及后续开挖。

本实施例的步骤包括:

(1)在地下厂房开挖之前,提前施工抗剪锚固洞,并确保厂房第II层开挖完成前,抗剪锚固洞开挖完毕;

(2)按照正常施工顺序开挖厂房第I层和第II层,厂房II层开挖完成后,完成3排对穿锚索的施工;

(3)采用C25混凝土封堵抗剪切锚固洞,并待混凝土达到28天龄期后,开挖缓倾断层侧的III-1层;

(4)缓倾断层揭露后,尽快完成2m深度的混凝土置换,并完成2排锚筋桩的施工;

(5)开挖III-2层,并安装正常是施工顺序完成后续地下厂房分层的开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