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潜孔钻机减震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3067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潜孔钻机减震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潜孔钻机减震接头。



背景技术:

目前,潜孔钻机是一种应用于矿山市政等工程的成孔设备,潜孔钻机可以在中硬或中硬以上的岩石中钻孔,由冲击、回转、推进、排渣等几部分来实现凿岩成孔,冲击器装于钻杆前段,潜入孔底,随钻孔延伸不断深入,因此,潜孔钻机因冲击器潜入孔底而得名。但是,潜孔钻机在冲击器工作时会产生反冲击力,进而对动力头产生冲击震动,在高频率的冲击过程中会严重影响动力头性能及使用寿命。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潜孔钻机减震接头,通过上接头与动力头相连,下接头与钻杆相连,上下接头中间固定设置减震体,使得冲击器的反冲击力大于螺栓紧固力时,减震体压缩,实现减震缓冲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潜孔钻机减震接头,其中,包括与动力头相连的上接头、与上接头固定连接的上端盖、与钻杆连接的下接头以及与下接头固定连接的下端盖,所述上端盖与下端盖之间设置有弹力件,所述下端盖侧面设置有用于将弹力件固定于上端盖和下端盖之间的固定件。

所述的潜孔钻机减震接头,其中,所述弹力件由若干层聚氨酯层组成。

所述的潜孔钻机减震接头,其中,所述聚氨酯层中部还设置有一根定位管。

所述的潜孔钻机减震接头,其中,所述定位管外壁以及两个接头端部的内壁还设置有密封圈。

所述的潜孔钻机减震接头,其中,所述聚氨酯层设置为圆柱形。

所述的潜孔钻机减震接头,其中,所述固定件由螺栓及相应的螺母组成,所述螺栓于下端盖侧面穿过聚氨酯层和上端盖,所述螺母配合螺栓于上端盖外侧固定限位。

所述的潜孔钻机减震接头,其中,所述固定件至少设置两个。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潜孔钻机减震接头,在上下接头中间固定设置减震体,不仅在冲击器的反冲击力大于螺栓紧固力时,使减震体压缩,实现减震缓冲的技术效果,而且采用螺纹固定的上接头在磨损后方便拆卸更换,大大节约了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潜孔钻机减震接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潜孔钻机减震接头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潜孔钻机减震接头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1-上接头;2-聚氨酯层;3-下接头;4-螺母;5-螺栓;6-定位管;7-密封圈;8-上端盖;9-下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潜孔钻机减震接头,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潜孔钻机减震接头,其中,包括与动力头相连的上接,1、与上接头1固定连接的上端盖8、与钻杆连接的下接头3以及与下接头3固定连接的下端盖9,上端盖8与下端盖9之间设置有弹力件,下端盖8侧面设置有固定件,固定件于将弹力件固定在上端盖8和下端盖9之间;弹力件能有效的缓冲潜孔钻机在冲击器工作时会产生反冲击力,避免了反冲击力对动力头产生冲击震动,其减震效果明显。

实际应用中,弹力件由若干层聚氨酯层2组成;特别的,聚氨酯层2通过固定件固定在上接头1和下接头3之间的时候被微微压缩,当接头受到的阻力较小时,这一震动会被整个接头吸收了,因为这时候的力并不足以使聚氨酯层2继续压缩;当接头受到的阻力比较大时,聚氨酯层2就会被压缩,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减少聚氨酯层2被压缩的次数,不会因其受到一点点的冲击力就被压缩又被回弹,即减少聚氨酯层压缩和回弹的次数,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实际应用中,聚氨酯层2中部还设置有一根定位管6,由于聚氨酯层2具有较大的弹性,受力时容易左右偏移,故设置的定位管6的设置配合上接头1和下接头3起到同轴的定位作用,增加了聚氨酯层2受力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参见图2,定位管6外壁以及两个接头端部的内壁还设置有密封圈7,密封圈7的设置是为了提高接头的密封性,防止漏液。

优选地,参见图3,聚氨酯层2设置为圆柱形,与上端盖8和下端盖9的形状相匹配。

再进一步的,固定件由螺栓5及相应的螺母4组成,螺栓5于下端盖9侧面穿过聚氨酯层2和上端盖8,螺母4配合螺栓5于上端盖8外侧固定限位;采用螺栓5和螺母4固定上下接头和聚氨酯层2简单方便,固定效果好,并且,在上接头1磨损后方便拆卸更换,只需更换新的接头便可,大大节约了维修成本。

实际应用中,固定件至少设置两个,本实施例优选的设置为六个。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潜孔钻机减震接头,在上下接头中间固定设置减震体,不仅在冲击器的反冲击力大于螺栓紧固力时,使减震体压缩,实现减震缓冲的技术效果,而且采用螺纹固定的上接头在磨损后方便拆卸更换,大大节约了维修成本。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