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管幕顶管施工的移动平台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81340阅读:6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管幕顶管施工的移动平台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幕顶管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管幕顶管施工的移动平台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新管幕法是全新的暗挖工法,它是利用大直径的顶管施工,形成全部或部分永久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此永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支护下,进行暗挖结构土方大开挖,最终完成全部地下结构。面对城市拥挤的交通、建筑结构物的林立和地下管线的密集,如何选用适当的施工方法来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各方所关心的问题,新管幕法越来越多的被选择了应用。
[0003]管幕施工一般通过两侧工作井来实现的,管幕工作井一般为矩形结构,深度大,施工空间狭小,因要保证工作井结构的稳定,顶部、中间、底部都有设混凝土支撑结构,使工作井可起吊的空间变得更加狭小,多数管节和施工部件不能直接起吊到位,需要再使用电葫芦等辅助工具配合人工将其吊装到位,既费工又费时,狭小空间内再次倒运4吨多的部件,增加了施工风险。
[0004]例如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暗挖段采用“曲线管幕+冻结法”施工,顶管平均长度257.927m/根,由36根Φ 1620mm管组成的管幕,管间距为35cm,单根管节重4.4t。工作井净空尺寸为:长24m、宽10.7m,深27.5m,中板将工作井分为13.5m和14m上下两部分。根据施工组织需要多根钢管同时施工,顶管工序复杂,从始发井顶进开始,到接收井接收完成,每个工序均要使用施工平台来辅助施工。每根顶管的工期约为一个月,要求有安全可靠稳定的施工平台。现有的施工平台一般直接采用刚性的紧固件直接连接固定,其整体的负荷承载能力不够强。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管幕顶管施工的移动平台结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高了施工用平台的负荷承载能力。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用于管幕顶管施工的移动平台结构,包括框架底部横梁,框架底部横梁上设置有框架立柱,框架立柱的顶部设置有吊车横梁,吊车横梁下方设置有平台骨架,所述框架立柱内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弹性金属球,相邻的弹性金属球通过第一连接杆连接,吊车横梁内水平方向设置有两个相互铰接的第二连接杆,两个第二连接杆分别与两侧的框架立柱内的第一连接杆轴接,两个第二连接杆的铰接处的底部设置有硬质金属垫块,硬质金属垫块的顶面设置有弧形凹槽,两个第二连接杆的铰接处的顶部设置有软质橡胶垫块,平台骨架内部设置有三个首尾相互轴接的第三连接杆,第三连杆的轴接部位的位置分别位于平台骨架的两端以及顶部,位于平台骨架两端的轴接部位通过弹簧垫将两个第三连接杆进行连接,弹簧垫与弹性金属球紧密接触,位于平台骨架顶部的轴接部位与平台骨架的两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弹性金属球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加强筋。
[0008]作为优选,所述框架底部横梁与框架立柱之间设置有斜撑梁。
[0009]作为优选,所述平台骨架下方滑动吊接有吊篮,平台骨架上设置有护栏。
[00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框架立柱内设置弹性金属球,在整个平台受到不同负荷的时候进行相应的弹性形变,通过第一连接杆将这个弹性形变分别传递至吊车横梁和平台骨架,并同时将吊车横梁和平台骨架上受到的负荷反馈至弹性金属球上,使得整个施工平台形成一个承载负荷的整体。当平台骨架上安装重型设备或者有其它负载时,第三连接杆会产生一个向两端扩张的挤压力,这个挤压力通过弹性金属球和第一连接杆传递至吊车横梁,使第二连接杆的铰接处形成一个向上的移动趋势,这就可以将吊车横梁上受到的向下的拉拽力进行平衡。第一加强筋可以提高平台骨架对于纵向负荷的承载能力,当弹性金属球被第一连接杆挤压形变时,第二加强筋可以在弹性挤压力的推动下与施工平台外侧的工作面进行更加牢固的连接,从而提高整个施工平台的牢固性。斜撑梁用来提高框架底部横梁与框架立柱的连接牢固性,吊篮用于工作人员乘坐和对施工面进行操作检查,护栏起到了保护人员安全的作用。硬质金属垫块可以限制第二连接杆铰接部位向下移动,弧形凹槽用于容纳第二连接杆的铰接部位,软质橡胶垫块可以对第二连接杆的铰接部位向上的位移进行缓冲。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0012]图中:1、框架底部横梁;2、框架立柱;3、吊车横梁;4、平台骨架;5、弹性金属球;6、第一连接杆;7、第二连接杆;8、硬质金属垫块;9、弧形凹槽;10、软质橡胶垫块;11、第三连接杆;12、第一加强筋;13、第二加强筋;14、斜撑梁;15、吊篮;16、护栏;17、弹簧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13]本实用新型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粘贴等常规手段,在此不再详述。
[0014]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包括框架底部横梁1,框架底部横梁I上设置有框架立柱2,框架立柱2的顶部设置有吊车横梁3,吊车横梁3下方设置有平台骨架4,所述框架立柱2内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弹性金属球5,相邻的弹性金属球5通过第一连接杆6连接,吊车横梁3内水平方向设置有两个相互铰接的第二连接杆7,两个第二连接杆7分别与两侧的框架立柱2内的第一连接杆6轴接,两个第二连接杆7的铰接处的底部设置有硬质金属垫块8,硬质金属垫块8的顶面设置有弧形凹槽9,两个第二连接杆7的铰接处的顶部设置有软质橡胶垫块10,平台骨架4内部设置有三个首尾相互轴接的第三连接杆11,第三连杆11的轴接部位的位置分别位于平台骨架4的两端以及顶部,位于平台骨架4两端的轴接部位通过弹簧垫17将两个第三连接杆11进行连接,弹簧垫17与弹性金属球5紧密接触,位于平台骨架4顶部的轴接部位与平台骨架4的两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2,弹性金属球5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加强筋13。弹性金属球5在整个平台受到不同负荷的时候进行相应的弹性形变,通过第一连接杆6将这个弹性形变分别传递至吊车横梁3和平台骨架4,并同时将吊车横梁3和平台骨架4上受到的负荷反馈至弹性金属球5上,使得整个施工平台形成一个承载负荷的整体。当平台骨架4上安装重型设备或者有其它负载时,第三连接杆11会产生一个向两端扩张的挤压力,这个挤压力通过弹性金属球5和第一连接杆6传递至吊车横梁3,使第二连接杆7的铰接处形成一个向上的移动趋势,这就可以将吊车横梁3上受到的向下的拉拽力进行平衡。第一加强筋12可以提高平台骨架4对于纵向负荷的承载能力,当弹性金属球5被第一连接杆6挤压形变时,第二加强筋13可以在弹性挤压力的推动下与施工平台外侧的工作面进行更加牢固的连接,从而提高整个施工平台的牢固性。框架底部横梁I与框架立柱2之间设置有斜撑梁14,斜撑梁14用来提高框架底部横梁I与框架立柱2的连接牢固性。平台骨架4下方滑动吊接有吊篮15,平台骨架4上设置有护栏16,吊篮15用于工作人员乘坐和对施工面进行操作检查,护栏16起到了保护人员安全的作用。
[0015]框架底部横梁I采用16mm厚钢板焊接而成,截面尺寸为300 X 300mm,两端设有连接钢板与立柱相连。框架立柱2采用16mm厚钢板焊接而成,截面尺寸为300 X 300mm,侧面纵向150mmm距离设置两排Φ 20mm螺栓孔,一侧螺栓孔通过平台骨架固定弯板将平台骨架固定,另一侧螺栓孔与内衬砌墙锚固螺栓相连,内衬砌墙锚固螺栓纵向间距2.0m0框架立柱2两端设有连接钢板,中部每300mm设一道加劲钢板。这种截面布置优点是在较小的占地面积上大大提高立柱的刚度,方便框架立柱2与平台骨架固定弯板螺栓连接,并且特殊的凹槽可以与平台骨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强了顶管施工自动移动平台的稳定。吊车横梁3的短边框架横梁截面尺寸为300 (宽)X 500mm(高),梁的翼板采用24mm厚钢板,腹板和加劲钢板采用16mm厚钢板,加劲钢板梁中每1200mm设一道,短边框架横梁上部中间设有轨道,轨道两端有吊车行走限位装置,短边框架横梁两端下部设有四个?20mm螺栓孔,与立柱端头连接板相连。
[0016]由于在管幕顶管施工自动移动平台中柱正好有根管幕,为了不影响该管幕的施工,把上部中间吊车轨道梁设计为两个梯形梁上下叠错,上部梯形梁截面尺寸为:上宽6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