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漏液保护屏蔽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81689阅读:6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漏液保护屏蔽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屏蔽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漏液保护屏蔽泵。



背景技术:

普通离心泵的驱动是通过联轴器将泵的叶轮轴与电动轴相连接,而屏蔽泵是一种无密封泵,泵和驱动电机都被密封在一个被泵送介质充满的压力容器内,此压力容器只有静密封,并由一个电线组来提供旋转磁场并驱动转子,屏蔽泵正常状态下能做到完全无泄漏。但是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屏蔽泵运行时间过长或者屏蔽泵生产制造等方面原因,难免会出现输送介质泄露的状况。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屏蔽泵,一旦屏蔽套发生漏液,从外界可以观察到,从而采取相关措施。

公告号为 CN202228371U,公告日为2012年5月23日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屏蔽泵,在该屏蔽泵泵壳外部,有一个漏液保护装置,漏液保护装置包括一管道和一压力表,管道连接在电机绕组的左右侧空腔间,管道上安装一个压力表。一旦有输送介质漏入电机绕组左右侧空腔,泄露的输送介质通过管道在左右侧空腔间流动,管道上的压力表会有压力指示,提醒操作人员注意,该实用新型的屏蔽泵具有漏液保护功能,装置结构简单,但是需要额外在电机机壳上打两个孔安装管道,这样的设计增加了不安全系数,一旦屏蔽套发生漏液,高温液体有可能从管道喷出,造成人员伤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性能稳定、安全可靠、反应灵敏的漏液保护屏蔽泵。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包括泵体和电机,泵体与电机连接,电机内部设有定子组和屏蔽套,定子组设于屏蔽套外部,电机一侧设有输电管和接线盒,输电管一端与定子组内腔相连通,输电管另一端与接线盒相连接,接线盒内设有端口,接线盒底部设有接线架,输电管内设有电缆,电缆一端与定子连接,电缆另一端通过接线架与端口连接,接线架下方设有压力开关,压力开关上设有信号线,信号线通过电缆连接至端口。

优选地,所述输电管顶端设有环氧树脂层,压力开关设于环氧树脂层内,固定压力开关的四周,进一步提高测压孔测压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压力开关上设有测压孔,测压孔垂直向下设置,使测压孔可以更好地探测下方定子组内腔的腔体压力,提高压力开关的灵敏度。

优选地,所述输电管表面涂有隔热材料,防止屏蔽套漏液后,高温高压液体导热到输电管表面造成人员烫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压力开关直接设于输电管内,由于输电管直接与定子组内腔连通,所以不需要其他额外的装置,结构简单;压力开关通过测压孔探测定子组内腔的腔体压力,从腔体压力异常判断屏蔽套是否发生漏液,稳定性和灵敏度较高;通过信号线将压力开关探测到的定子组内腔腔体压力传输至端口,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端口显示的数据判断屏蔽泵是否发生漏液,从而做出对应措施,操作方便安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 1是本发明一种具有漏液保护的屏蔽泵的纵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具有漏液保护的屏蔽泵的接线盒和部分输电管的纵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泵体1、电机2、定子组3、屏蔽套4、定子组内腔5、输电管6、接线盒7、电缆8、接线架9、端口10、压力开关11、测压孔12、信号线13、环氧树脂层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漏液保护屏蔽泵,包括泵体1和电机2,泵体1与电机2连接,电机2内部设有定子组3和屏蔽套4,定子组3设于屏蔽套4外部。

电机2一侧设有输电管6和接线盒7,输电管6表面涂有隔热材料,防止屏蔽套漏液后,高温高压液体导热到输电管6表面造成人员烫伤。输电管6一端与定子组内腔5相连通,输电管6另一端与接线盒7相连接,接线盒7内设有端口10,接线盒7底部设有接线架9,输电管6内设有电缆8,电缆8一端与定子组3连接,电缆8另一端通过接线架9与端口10连接。

接线架9下方设有压力开关11,压力开关11上设有测压孔12,输电管6顶端设有环氧树脂层14,压力开关11设于环氧树脂层14内,使压力开关11的四周固定,进一步提高测压孔12测压的稳定性,测压孔12垂直向下设置,使测压孔12可以更好地探测下方定子组内腔5的腔体压力,压力开关11上设有信号线13,信号线13通过电缆8连接至端口10,通过信号线13将压力开关11探测到的定子组内腔5腔体压力传输至端口10,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端口10显示的数据判断屏蔽泵是否发生漏液,从而做出对应措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