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用消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8744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缩机用消音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压缩机用的消音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旋转式压缩机,包括壳体,以及容置于壳体内的马达、气缸等。气缸3的上、下端面分别固定有上法兰1和下法兰2。为了加快排气,大排量的压缩机(或双缸)一般在上法兰1和下法兰2都设置上、下排气阀门4、5进行排气。为了降低噪音,需要在排气阀门外设置消音器,气缸中的冷媒通过排气阀门排出到消音器的空腔后,再通过排气孔排出到壳体内的空间中。由于壳体底部为冷冻机油,因此从下排气阀门5排出的冷媒需要通过贯穿下法兰2、气缸3壁和上法兰1的排气通道排到上法兰1上方的空间中。

目前已知的冷媒气路有三种结构:

第一种如图1、图2所示,是分别在上法兰1和下法兰2设置单层的上消音器6a和单层的下消音器7a,上消音器6a的空腔通过上排气阀门4与气缸3内腔连通,通过排气口61a与壳体内的空间连通;下消音器7a空腔通过下排气阀门5与气缸3内腔连通,通过贯穿下法兰1、气缸3壁和上法兰2的排气通道31直接与壳体内的空间连通。

由于消音盖厚度一般小于1.5mm,其隔音效果一般,消除噪音的方法基本采用气体膨胀和收缩的消音方法。采用上述结构时,气流方向如图2箭头所示,经上排气阀门4排出的气体经过上消音器6a为一次隔音和消音后直接进入壳体内,经下排气阀门5排出的气体经过下消音器7a后通过排气通道31直接进入壳体内,均为一次消音,虽然气流分离较好,气流干扰作用较小,但是消音效果一般。

第二种结构如图3、图4所示,是分别在上法兰1和下法兰2设置单层的上消音器6b和单层的下消音器7b,上消音器6b的空腔通过上排气阀门4与气缸3内腔连通,通过排气口61b与壳体内的空间连通;下消音器7b空腔通过下排气阀门5与气缸3内腔连通,通过贯穿下法兰2、气缸3壁和上法兰1的排气通道31与上消音器6b的空腔连通。

采用该结构时,气流方向如图4箭头所示,经上排气阀门4排出的气体经过上消音器6b为一次隔音和消音后直接进入壳体内为一次消音,消音效果一般;经下排气阀门5排出的气体经过下消音器7b消音后进入到上消音器6b内空腔再一次消音和隔音为两次消音,其在进入上消音器6b后会与经上排气阀门4排出的气体相互碰撞、摩擦,形成一定气动噪音。

第三种结构如图5、图6所示,是分别在上法兰1和下法兰2设置双层的上消音器6c和单层的下消音器7c,上消音器6c的下空腔通过上排气阀门4与气缸3内腔连通,下空腔通过第二通孔621c与上空腔连通,上空腔通过排气口611c与壳体内的空间连通;下消音器7c空腔通过下排气阀门5与气缸3内腔连通,通过贯穿下法兰2、气缸3壁和上法兰1的排气通道31与上消音器6c的下空腔连通。

采用上述结构,气流方向如图6箭头所示,经上排气阀门4排出的气体先进入上消音器6c下空腔,然后经过内层消音盖62c进入上空腔,最后通过外层消音盖61c直接进入壳体内,为两次隔音和消音;经下排气阀门5排出的气体经过下消音器7c后通过排气通道31进入到上消音器6c下空腔,然后经过内层消音盖62c进入上空腔,最后经过外层消音盖61c进入壳体内,总共为三次消音和隔音。在上消音器6c的下空腔内,经上、下排气阀门4、5排出的两股气体就会相遇,该两股压强很大的气体会相互干扰、碰撞、摩擦,形成涡流。产生气动噪音,同时上消音器6c的上空腔内的冷媒气体压强也不小,因此涡流会对气体从下空腔排放到上空腔的通畅性也造成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其结构简单,且噪音问题进一步优化。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压缩机用消音装置,包括内置于压缩机壳体内的气缸,气缸的上、下端面分别固定有上法兰和下法兰,上法兰和下法兰分别安装有上、下排气阀门和上、下消音器,上法兰上开设有与用于下消音器排气的排气通道连通的第一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消音器包括由内、外层消音盖间隔而成的上空腔和下空腔;下空腔通过第二通孔与上空腔或压缩机壳体内的空间连通;上空腔、下空腔中的其中一个通过上排气阀门与气缸内腔连通,另一个通过第一通孔与用于下消音器排气的排气通道连通。

所述的内层消音盖与上法兰上表面形成下空腔,该下空腔与第一通孔隔断;下空腔通过上排气阀门与气缸内腔连通,上空腔通过第一通孔与用于下消音器排气的排气通道连通。

所述的内层消音盖在对应第一通孔的位置设有第四通孔,且环绕靠近第四通孔的外围位置与上法兰上表面环绕靠近第一通孔的位置接触连接,形成隔断;或者,内层消音盖在靠近第一通孔的位置设有缺口,缺口的底边与上法兰上表面接触连接形成隔断,第一通孔位于内层消音盖外。

所述的第二通孔开设于内层消音盖上,或是由内层消音盖的中央通孔与上法兰的法兰柄之间的间隙构成。

所述的外层消音盖通过第三通孔与壳体内的空间连通,该第三通孔开设于外层消音盖上,或是由外层消音盖的中央通孔与上法兰的法兰柄之间的间隙构成。

所述的第二通孔与上排气阀门的开口的位置错开。

所述的第二通孔与上排气阀门的开口的位置错开20°~180°。

所述的第二通孔与第三通孔的位置错开。

所述的第一通孔与第三通孔的位置错开。

所述的内、外层消音盖分别依次与上法兰组装固定,或者,内、外层消音盖通过焊接或铆接组合为一体后再与上法兰组装固定。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将上排气阀门和下排气阀门排出的两股气体在上消音器的部分或全部流路分离,避免两股气体在压强很大时就相互碰撞摩擦形成涡流,从而进一步降低压缩机的噪音,消音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第一种结构的爆炸图;

图2是现有技术第一种结构的剖面图,其中上消音器为图1的A-A剖面,上法兰、气缸和下法兰为图1的B-B剖面,下消音器为图1的C-C剖面;

图3是现有技术第二种结构的爆炸图;

图4是现有技术第二种结构的剖面图,其中上消音器为图3的D-D剖面,上法兰、气缸和下法兰为图3的E-E剖面,下消音器为图3的F-F剖面;

图5是现有技术第三种结构的爆炸图;

图6是现有技术第三种结构的剖面图,其中上消音器外层消音盖为图5的G-G剖面,上消音器内层消音盖为图5的H-H剖面,上法兰、气缸和下法兰为图5的I-I剖面,下消音器为图5的J-J剖面;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爆炸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面图,其中上消音器外层消音盖为图7的K-K剖面,上消音器内层消音盖为图7的L-L剖面,上法兰、气缸和下法兰为图7的M-M剖面,下消音器为图7的N-N剖面;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爆炸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剖面图,其中上消音器外层消音盖为图9的O-O剖面,上消音器内层消音盖为图9的P-P剖面,上法兰、气缸和下法兰为图9的Q-Q剖面,下消音器为图9的R-R剖面;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爆炸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剖面图,其中上消音器外层消音盖为图11的S-S剖面,上消音器内层消音盖为图11的T-T剖面,上法兰、气缸和下法兰为图11的U-U剖面,下消音器为图11的V-V剖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例子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特定例子。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压缩机用消音装置,包括内置于压缩机壳体内的气缸3,气缸3的上、下端面分别固定有上法兰1和下法兰2,上法兰1和下法兰2分别安装有上、下排气阀门4、5和上、下消音器6、7。

上法兰1上开设有与用于下消音器7排气的排气通道31连通的第一通孔11。

上消音器6包括由内、外层消音盖62、61间隔而成的上空腔和下空腔,上空腔和下空腔之间则通过第二通孔621连通;上空腔、下空腔中的其中一个通过上排气阀门4与气缸3内腔连通,而另一个则通过第一通孔11与用于下消音器7排气的排气通道31连通。

实施例1

如图7、图8所示,上消音器6包括由内、外层消音盖62、61间隔而成的上空腔和下空腔,上空腔和下空腔之间通过第二通孔621连通,第二通孔621开设于内层消音盖62上(或者由内层消音盖62的中央通孔624与上法兰1的法兰柄11之间的间隙构成)。所述的内层消音盖62与上法兰1上表面形成下空腔,该下空腔与第一通孔11隔断。例如图7,内层消音盖62在对应第一通孔11的位置设有第四通孔622,且内层消音盖62环绕靠近第四通孔622的外围位置与环绕靠近第一通孔11的上法兰1上表面接触连接形成隔断。上消音器6的下空腔通过上排气阀门4与气缸3内腔连通,上空腔通过第一通孔11与用于下消音器7排气的排气通道31连通。外层消音盖61通过第三通孔611与壳体内的空间连通,该第三通孔611开设于外层消音盖61上。本实施例中,在外层消音盖61上开设有两个第三通孔611,可分别供经上、下排气阀门4、5排出的两股气体顺畅排出。

为使气体能够较好的完成气体膨胀和收缩的消音过程,所述的第二通孔621与上排气阀门4的开口的位置错开,优选的,两者的位置错开20°~180°,最优选的,两者的位置错开45°±15°。同样的,第二通孔621与第三通孔611的位置最好错开。第一通孔11与第三通孔611的位置最好错开。

组装时,内、外层消音盖62、61可以分别依次与上法兰1组装固定,或者,内、外层消音盖62、61通过焊接或铆接组合为一体后再与上法兰1组装固定。

采用本实施例结构,气流方向如图8箭头所示,经上排气阀门4排出的高速冷媒气体首先进入上消音器6的下空腔内,然后经第二通孔621再进入上空腔,最后经第三通孔611排出压缩机壳体内的空间;而经下排气阀门5排出的气体则进入下消音器7消音后,通过排气通道31直接进入上消音器6的上空腔,由于该股气体不进入上消音器6的下空腔(即此时两股气流是分离消音的),回避了高压强的两股气流在下空腔产生干扰涡流,而从上、下排气阀门4、5排出的气体均经过一次消音,两者压力接近后再进入上空腔进行第二次消音并混合,从而大大降低了气动噪音。

实施例2

如图9、图10所示,内层消音盖62与上法兰1上表面形成下空腔,该下空腔与第一通孔11隔断。本实施例中,内层消音盖62在靠近第一通孔11的位置设有缺口623,缺口623的底边与上法兰1上表面接触连接形成隔断,第一通孔11位于内层消音盖62外。

外层消音盖61通过第三通孔611与壳体内的空间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通孔611并不开设于外层消音盖61上,而是由外层消音盖61的中央通孔612与上法兰1的法兰柄11之间的间隙构成。

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

本实施例也同样回避了高压强的两股气流在上消音器6的下空腔产生干扰涡流,而从上、下排气阀门4、5排出的气体均经过一次消音,两者压力接近后再进入上空腔进行第二次消音并混合,从而大大降低了气动噪音。

实施例3

如图11、图12所示,上消音器6包括由内、外层消音盖62、61间隔而成的上空腔和下空腔,下空腔通过第二通孔621与压缩机壳体内的空间连通,该第二通孔621由内层消音盖62的中央通孔624与上法兰1的法兰柄11之间的间隙构成。

上消音器6的上空腔通过上排气阀门4与气缸3内腔连通,下空腔通过第一通孔11与用于下消音器7排气的排气通道31连通。外层消音盖61通过第三通孔611与壳体内的空间连通,该第三通孔611由外层消音盖61的中央通孔612与上法兰1的法兰柄11之间的间隙构成。

采用本实施例结构,气流方向如图12箭头所示,经上排气阀门4排出的高速冷媒气体直接进入上消音器6的上空腔内,然后排出至压缩机壳体内的空间;而经下排气阀门5排出的气体则进入下消音器7消音后,通过排气通道31首先进入上消音器6的下空腔,然后通过第二通孔621排出至压缩机壳体内的空间。由于在上消音器6将两股气流进行了分离消音后排出,回避了高压强的两股气流产生干扰涡流,从而降低了压缩机的噪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